第1章 各境界符箓制作-《新人写作技巧》

  清晨,薄雾未散。

  灵雾山巅,万仞崖前,一座巍峨宫殿静立。

  殿门两侧,苍松古柏苍劲如龙,枝叶滴露,低垂拂地。

  这是天一圣地的符箓殿,三千弟子心向往之之地。

  我站在殿门前,整了整衣袍,神色如常。

  今日,是我讲授《符箓初解》的日子。

  殿门缓缓开启,门内灵光流转,符文如水波般荡漾。

  我迈步而入,衣袍在石阶上微微拂动。

  符箓殿内,九十九道玉阶直通讲道台,左右壁上雕刻万千符纹,散发淡淡灵辉。

  讲道台上,一卷黄绢铺开,笔墨未干,灵气缠绕。

  台下百余名弟子端坐蒲团,年岁不一,气息各异。

  他们来自天一圣地下辖的九峰三堂,皆是初入符道者。

  我一一扫过,目光平和,无喜无怒。

  “今日讲授,主在符箓起源,及练气境常用三类符的炼制。”

  我的声音不高,却在殿中清晰回荡,宛如钟鸣。

  弟子们齐声应道:“谨听师尊教诲。”

  我点头,抬手一引,空中浮现一枚火红符篆,线条繁复,气息炽热。

  “此为‘初阳符’,取朝阳之气,聚炼火之灵。”

  我指尖微动,符箓旋转,化作火光一闪,重新凝于掌中。

  “符箓之道,源于天地,行于五行,载于符纸,引于灵墨。”

  “符者,非符纸之形,乃意念之凝,心神之引。”

  我手中黄纸一晃,又现一枚淡蓝符篆,宛若水流之痕。

  “此为‘润息符’,练气境用以调息行气,辅助静修。”

  讲道台上,一鼎青铜符炉静置,我取纸研墨,挥笔成符。

  笔走游龙,灵气自我掌间灌注,符光微现,符文成型。

  “制符讲求三要:心定、气足、意贯。”

  “若心不静,意散如风,符即难成。”

  我将那‘润息符’轻放符炉,火焰升腾,灵力激荡,符纸未燃,却隐有波纹涟漪。

  殿中弟子目光灼灼,无不专注。

  一名眉目清秀的女弟子举手起身,躬身问道:“师尊,灵墨是否必须以灵兽之血炼制?”

  我颔首回应:“常规灵墨确需灵血,以蕴灵为本。但非高阶者,皆取温和灵兽之血调和,亦可加灵草辅佐。”

  “高阶灵墨,方需火麒、云蟒、玄翎等血液精制。”

  “但你等当下境界,切勿妄求强力符墨,反伤己身。”

  那女弟子低头称谢,复坐回蒲团。

  我再次挥手,三枚不同符篆悬浮半空,颜色各异,气息迥然。

  “练气境,常用‘初阳符’聚气攻敌,‘润息符’调息行气,‘凝神符’宁神固念。”

  “凝神符者,精气神一,尤适筑基前后之修。”

  我轻吟咒语,符篆震颤,化作流光射入玉壁之中。

  壁上符纹随之应和,层层激起符文涟漪。

  讲道台上香炉轻烟袅袅,殿内灵气越发充盈。

  我负手而立,继续道:“符之所以能成,不止符纹,还有心神掌控。”

  “入道者往往求快,急功近利,然符道需积年沉浸。”

  “有弟子以为符即兵器,符即杀伐,实则误也。”

  “符,可御敌,也可救人,可布阵,可探路。”

  “心正,则符正。心偏,则符邪。”

  我语气沉稳,声音绵绵不绝,如溪水润物无声。

  有弟子闭目默记,有者低头描摹,更多人手指微动,默写空中符文之形。

  符箓之道,传承自上古,虽未如剑法玄奇,亦自成大道。

  我转身,走向讲道台后方的符阁。

  符阁之门缓缓开启,千卷符籍静置其间,皆为圣地所藏。

  我取一卷《符灵要义》,摊于案上。

  “此卷记载符文本源及灵力运行轨迹,尔等每日可取一卷参研,三日一换。”

  “但,观符易,悟符难,临摹更难。”

  “只看不练,如看水不饮,终为镜花水月。”

  我语落,身后数名弟子起身,依次上前。

  他们以自身灵力尝试绘符,纸上符文断续,光芒微弱。

  我逐一点评,指出气息不稳、符意不清、线条拖沓等处。

  也有资质上佳者,初学即能绘出微光盈绕之符,虽未成型,却已初具灵韵。

  我目光一闪,却未多言。

  钟鸣传来,自灵雾山顶传下,晨课已过半。

  我挥手收起案卷,灵墨收拢于玉瓶,符纸入匣,符炉熄火。

  讲道未止,我却转身望向殿门之外。

  一道道晨光透过宫檐洒落,照亮那石阶玉路。

  那是未来修者的路,是符道延续的根。

  我语气平淡:“今日课至此,尔等回峰之后,每日绘符十张,自觉悟之。”

  “来日再讲‘炼符神念’与‘引灵之法’。”

  弟子们起身,齐声答道:“谨遵师命。”

  我拂袖而立,衣袂轻扬,望着那逐渐散去的晨雾。

  灵雾山下,一道道身影鱼贯而出,朝九峰三堂各自归去。

  而我,依旧伫立在讲道台前,目光凝望符壁。

  符纹闪烁,流光如昔,岁月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