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杂草正拼命往泥里钻的时候,孙小朵正蹲在桃林小径的青石标记前。
她指尖沾了沾晨露,在“直行三息”的刻痕上抹了把——这玩意儿她前日才让小猴儿们刻的,如今倒像块长在地上的膏药,硌得人脚心发痒。
“小祖宗!”巡山小妖扛着铁铲跑过来,脑门上的绒毛沾着草籽,“您说要铲平所有标记,可这‘左拐避石’是老猴头上个月才……”
“上个月的老猴头,今天在摘桃时还摔了屁股墩呢。”孙小朵歪头戳了戳他的铲头,“你看他摔那下,是不是比按标记走更乐呵?”小妖挠着耳朵不说话,她便抢过铲子往地上一插,“铲吧,铲完请你吃冰镇蜜桃——要最红的那个,不带青尖儿的。”
铁铲下去时,“右行五步”的刻痕碎成星子。
小妖咬咬牙跟着动手,碎石块“叮叮当当”滚进草丛。
有小猴儿抱着被铲断的“禁踏野花”木牌跑过来:“朵姐!这牌子是韦阳哥哥特意……”
“韦阳哥哥昨天还说,野花被踩了会再长。”孙小朵扯下片桃叶贴在小猴儿脑门上,“你瞧,他今早给我看的野藤芽儿,不就专挑被踩过的地儿钻?”
日头爬到树顶时,小径上的标记已全成了碎渣。
小妖抹着汗指着光溜溜的地面:“那大家怎么知道往哪走?”
孙小朵突然弯腰脱了绣花鞋。
淡粉色的袜底沾着晨露,踩在碎石子上硌得她缩了缩脚趾:“知道往哪走的路,迟早变成天条。”她一瘸一拐往荆棘丛里钻,发间的桃枝晃啊晃,“走歪了才知道疼,疼过才记得绕——这比刻在石头上的管用。”
“朵姐你脚!”小猴儿们尖叫。
她脚背上被荆棘划出细红痕,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我疼!”又踩过一丛带刺的野菊,“我停!”绕过块凸岩时差点摔进泥坑,“我绕!”
小妖们面面相觑。
有个尖嘴小猴儿先蹦起来:“我也试试!”他光着脚冲进荆棘,被刺得“哎呦”直跳,却在泥里印了个歪歪扭扭的“疼”字。
接着是胖猴儿、瘦猴儿,连总板着脸的守山老猿都蹭掉了千层底,踩出个比磨盘还圆的“歪”字。
月光漫上来时,满径的脚印像撒了把碎星子。
孙小朵坐在老桃树下揉脚,看那些歪歪扭扭的光字——有“绕早了”,有“摔得爽”,还有小猴儿用尾巴蘸泥画的“朵姐是神仙”。
她戳了戳那个“仙”字,泥还是软的:“神仙?神仙可不会光脚踩刺。”
远处突然传来石块崩裂的脆响。
她抬头望去,东边山坳里腾起片尘烟——是萧逸的“步行阵”围栏倒了。
萧逸正抡着铁锥砸最后根石柱。
他本就穿得随意,此刻更像从煤堆里滚过,衣袍沾着碎石灰,发带散了半截。
有白胡子老道举着拂尘冲过来:“孽障!这阵是老君亲传的......”
“老君亲传的阵,老君自己走的时候可没看标记。”萧逸一锥敲断柱顶的“正途”二字,碎石溅到老道鞋尖上,“您瞧您方才跑过来,不也绕了块石头?那绕的道儿,比阵图上的好看多啦。”
他弯腰捧起碎石,往荒野里一撒。
银沙似的石屑漫过草地,惊起几只萤火虫。
老道气得拂尘直抖:“蛊惑人心!”
“您怕的不是乱走,是没人告诉您哪条对。”萧逸从怀里摸出块青石碑——巴掌大,刻着“乱走”两个字,笔画歪得能绕三绕。
他把碑往土里一插,“您要真怕,明儿来这儿坐着,看有多少人敢踩歪路。”
当夜,萧逸裹着破毯子坐在碑旁。
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根歪歪扭扭的芦苇。
远处传来细碎的脚步声,起初是试探的“啪嗒”,接着是犹豫的“拖沓”,然后是干脆的“蹦跳”。
他眯眼望去,影影绰绰的人影从四面涌来——有挑担的樵夫,有提灯的村妇,有光脚的孩童。
他们的脚印在碑前交织成网。
“我试试”歪在左边,“我错了”歪在右边,“我再走”叠在“我疼”上面。
光字连成条河,漫过荒草,漫过残碑,流向山后那片连名字都没有的林子。
萧逸伸手摸了摸石碑。
石面还带着白天的余温,他轻声说:“最好的规则,是让你敢走歪。”
与此同时,南赡部洲的田埂上,韦阳正蹲在“新天条”石碑前。
他手里攥着株野藤,藤蔓上还沾着晨露,叶片像团皱巴巴的绿云。
石碑上刚刻的“晨耕卯时”被他挖了个小坑,藤根稳稳扎进去。
“后生!”扛锄头的老者颤巍巍走来,“这碑是里正带着二十户人立的,你......”
“老伯您看。”韦阳指了指藤叶间的缝隙。
石碑上的字被藤蔓遮了大半,可藤根周围的土泛着黑亮的光——那是二十户人挑来的肥土,混着碎秸秆、烂菜叶,还有不知谁掉的半块陶片。
“字被盖住了,可藤扎根的土,是大家一块块抬来的。”他把老者的手按在土上,“规矩不在石上,在抬土的手。”
老者的手顿了顿。
他蹲下来,用指甲轻轻抠了抠土——软的,带着太阳的暖。
“我家那小子昨儿还说,卯时太早,他要等露水干了再下田。”老者突然笑了,从怀里摸出个葫芦,“这藤渴了不?我带了山泉水。”
北俱芦洲的铁匠铺里,二郎神的铁锤最后一次砸在铁砧上。
火星子溅起来,像群红色的萤火虫,落在“共”字农具上,又“滋啦”一声灭在水碗里。
他摘下皮围裙,叠得方方正正放在案头,炉子里的火“噼啪”响了两声,自己熄了。
“二郎师傅!”小徒弟举着刚打好的镰刀追出来,“这镰刀还没刻名字呢!”
二郎神指了指熔炉。
余烬里的火星跳了跳,像在眨眼睛。
他背起行囊往村口走,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路过晒谷场时,顺手帮村妇捡起滚到路边的南瓜。
夜深时,熔炉里的最后一点红也灭了。
小徒弟打着手电筒回铺里拿东西,铁砧上有行湿泥字——是用食指蘸水划的,歪歪扭扭:“神走了,活还在。”他没擦,就那么晾着。
第二天下雨,泥字顺着雨水流进田里,渗进稻根。
当最后一缕炉烟消散时,孙小朵正站在方寸山顶。
火莲结的籽儿随风飘散,像把金粉撒向人间。
她望着籽儿落地的地方——那里有旧天条的残碑,有刻着“正途”的石墩,有被藤蔓缠住的“新规”。
火莲籽儿一沾土就抽出藤,藤条不攀高枝,专缠那些硬邦邦的石头,勒得石碑“咔啦”直响。
她发间的金针突然一热。
那是菩提祖师当年赐的,说能镇心神、定歪念。
可此刻金针上爬满细缝,像块晒干的泥饼。
“要化了?”她伸手去碰,金针“簌簌”落了满地金粉,只剩根金丝缠在桃枝上,风一吹,摆得像面小旗子。
“痒。”她低头。
脚边的泥土鼓了个小包,一株嫩芽正拱出来,茎秆儿细得像根头发丝,却绕着她的足心转了半圈,像要牵她的脚。
她没动,由着嫩芽往脚缝里钻——痒得想笑,却又舍不得躲开。
万里之外,盲童正站在路口。
母亲牵着他的手:“走哪条?东头平,西头有花。”
盲童咧嘴一笑,挣脱手往前跑。
他的脚印歪得像条小蛇,踩过东头的石子,绕过西头的花茎,最后“扑通”坐在田埂上,泥点子溅了裤腿:“娘!我偏不告诉你!”
风从四面八方涌来。
花果山的桃林里,歪脚印还在泛光;萧逸的“乱走”碑前,光河还在流淌;韦阳的野藤上,新叶正卷着晨露;北俱芦洲的田里,泥字渗进的地方,稻穗儿正抽芽。
孙小朵望着脚下的嫩芽。
它已经长出两片叶子,正往她脚背上爬。
她忽然想起桃林小径的荆棘——那些带刺的枝子,此刻该长得更疯了吧?
山风掀起她的衣摆。
她光脚踩在山石上,能感觉到碎石的棱角,能感觉到嫩芽的软,能感觉到远处传来的、千千万万歪歪扭扭的脚步声。
血珠渗出来的时候,她还没察觉。
直到那点红落在嫩芽上,像颗小太阳。
她指尖沾了沾晨露,在“直行三息”的刻痕上抹了把——这玩意儿她前日才让小猴儿们刻的,如今倒像块长在地上的膏药,硌得人脚心发痒。
“小祖宗!”巡山小妖扛着铁铲跑过来,脑门上的绒毛沾着草籽,“您说要铲平所有标记,可这‘左拐避石’是老猴头上个月才……”
“上个月的老猴头,今天在摘桃时还摔了屁股墩呢。”孙小朵歪头戳了戳他的铲头,“你看他摔那下,是不是比按标记走更乐呵?”小妖挠着耳朵不说话,她便抢过铲子往地上一插,“铲吧,铲完请你吃冰镇蜜桃——要最红的那个,不带青尖儿的。”
铁铲下去时,“右行五步”的刻痕碎成星子。
小妖咬咬牙跟着动手,碎石块“叮叮当当”滚进草丛。
有小猴儿抱着被铲断的“禁踏野花”木牌跑过来:“朵姐!这牌子是韦阳哥哥特意……”
“韦阳哥哥昨天还说,野花被踩了会再长。”孙小朵扯下片桃叶贴在小猴儿脑门上,“你瞧,他今早给我看的野藤芽儿,不就专挑被踩过的地儿钻?”
日头爬到树顶时,小径上的标记已全成了碎渣。
小妖抹着汗指着光溜溜的地面:“那大家怎么知道往哪走?”
孙小朵突然弯腰脱了绣花鞋。
淡粉色的袜底沾着晨露,踩在碎石子上硌得她缩了缩脚趾:“知道往哪走的路,迟早变成天条。”她一瘸一拐往荆棘丛里钻,发间的桃枝晃啊晃,“走歪了才知道疼,疼过才记得绕——这比刻在石头上的管用。”
“朵姐你脚!”小猴儿们尖叫。
她脚背上被荆棘划出细红痕,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我疼!”又踩过一丛带刺的野菊,“我停!”绕过块凸岩时差点摔进泥坑,“我绕!”
小妖们面面相觑。
有个尖嘴小猴儿先蹦起来:“我也试试!”他光着脚冲进荆棘,被刺得“哎呦”直跳,却在泥里印了个歪歪扭扭的“疼”字。
接着是胖猴儿、瘦猴儿,连总板着脸的守山老猿都蹭掉了千层底,踩出个比磨盘还圆的“歪”字。
月光漫上来时,满径的脚印像撒了把碎星子。
孙小朵坐在老桃树下揉脚,看那些歪歪扭扭的光字——有“绕早了”,有“摔得爽”,还有小猴儿用尾巴蘸泥画的“朵姐是神仙”。
她戳了戳那个“仙”字,泥还是软的:“神仙?神仙可不会光脚踩刺。”
远处突然传来石块崩裂的脆响。
她抬头望去,东边山坳里腾起片尘烟——是萧逸的“步行阵”围栏倒了。
萧逸正抡着铁锥砸最后根石柱。
他本就穿得随意,此刻更像从煤堆里滚过,衣袍沾着碎石灰,发带散了半截。
有白胡子老道举着拂尘冲过来:“孽障!这阵是老君亲传的......”
“老君亲传的阵,老君自己走的时候可没看标记。”萧逸一锥敲断柱顶的“正途”二字,碎石溅到老道鞋尖上,“您瞧您方才跑过来,不也绕了块石头?那绕的道儿,比阵图上的好看多啦。”
他弯腰捧起碎石,往荒野里一撒。
银沙似的石屑漫过草地,惊起几只萤火虫。
老道气得拂尘直抖:“蛊惑人心!”
“您怕的不是乱走,是没人告诉您哪条对。”萧逸从怀里摸出块青石碑——巴掌大,刻着“乱走”两个字,笔画歪得能绕三绕。
他把碑往土里一插,“您要真怕,明儿来这儿坐着,看有多少人敢踩歪路。”
当夜,萧逸裹着破毯子坐在碑旁。
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根歪歪扭扭的芦苇。
远处传来细碎的脚步声,起初是试探的“啪嗒”,接着是犹豫的“拖沓”,然后是干脆的“蹦跳”。
他眯眼望去,影影绰绰的人影从四面涌来——有挑担的樵夫,有提灯的村妇,有光脚的孩童。
他们的脚印在碑前交织成网。
“我试试”歪在左边,“我错了”歪在右边,“我再走”叠在“我疼”上面。
光字连成条河,漫过荒草,漫过残碑,流向山后那片连名字都没有的林子。
萧逸伸手摸了摸石碑。
石面还带着白天的余温,他轻声说:“最好的规则,是让你敢走歪。”
与此同时,南赡部洲的田埂上,韦阳正蹲在“新天条”石碑前。
他手里攥着株野藤,藤蔓上还沾着晨露,叶片像团皱巴巴的绿云。
石碑上刚刻的“晨耕卯时”被他挖了个小坑,藤根稳稳扎进去。
“后生!”扛锄头的老者颤巍巍走来,“这碑是里正带着二十户人立的,你......”
“老伯您看。”韦阳指了指藤叶间的缝隙。
石碑上的字被藤蔓遮了大半,可藤根周围的土泛着黑亮的光——那是二十户人挑来的肥土,混着碎秸秆、烂菜叶,还有不知谁掉的半块陶片。
“字被盖住了,可藤扎根的土,是大家一块块抬来的。”他把老者的手按在土上,“规矩不在石上,在抬土的手。”
老者的手顿了顿。
他蹲下来,用指甲轻轻抠了抠土——软的,带着太阳的暖。
“我家那小子昨儿还说,卯时太早,他要等露水干了再下田。”老者突然笑了,从怀里摸出个葫芦,“这藤渴了不?我带了山泉水。”
北俱芦洲的铁匠铺里,二郎神的铁锤最后一次砸在铁砧上。
火星子溅起来,像群红色的萤火虫,落在“共”字农具上,又“滋啦”一声灭在水碗里。
他摘下皮围裙,叠得方方正正放在案头,炉子里的火“噼啪”响了两声,自己熄了。
“二郎师傅!”小徒弟举着刚打好的镰刀追出来,“这镰刀还没刻名字呢!”
二郎神指了指熔炉。
余烬里的火星跳了跳,像在眨眼睛。
他背起行囊往村口走,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路过晒谷场时,顺手帮村妇捡起滚到路边的南瓜。
夜深时,熔炉里的最后一点红也灭了。
小徒弟打着手电筒回铺里拿东西,铁砧上有行湿泥字——是用食指蘸水划的,歪歪扭扭:“神走了,活还在。”他没擦,就那么晾着。
第二天下雨,泥字顺着雨水流进田里,渗进稻根。
当最后一缕炉烟消散时,孙小朵正站在方寸山顶。
火莲结的籽儿随风飘散,像把金粉撒向人间。
她望着籽儿落地的地方——那里有旧天条的残碑,有刻着“正途”的石墩,有被藤蔓缠住的“新规”。
火莲籽儿一沾土就抽出藤,藤条不攀高枝,专缠那些硬邦邦的石头,勒得石碑“咔啦”直响。
她发间的金针突然一热。
那是菩提祖师当年赐的,说能镇心神、定歪念。
可此刻金针上爬满细缝,像块晒干的泥饼。
“要化了?”她伸手去碰,金针“簌簌”落了满地金粉,只剩根金丝缠在桃枝上,风一吹,摆得像面小旗子。
“痒。”她低头。
脚边的泥土鼓了个小包,一株嫩芽正拱出来,茎秆儿细得像根头发丝,却绕着她的足心转了半圈,像要牵她的脚。
她没动,由着嫩芽往脚缝里钻——痒得想笑,却又舍不得躲开。
万里之外,盲童正站在路口。
母亲牵着他的手:“走哪条?东头平,西头有花。”
盲童咧嘴一笑,挣脱手往前跑。
他的脚印歪得像条小蛇,踩过东头的石子,绕过西头的花茎,最后“扑通”坐在田埂上,泥点子溅了裤腿:“娘!我偏不告诉你!”
风从四面八方涌来。
花果山的桃林里,歪脚印还在泛光;萧逸的“乱走”碑前,光河还在流淌;韦阳的野藤上,新叶正卷着晨露;北俱芦洲的田里,泥字渗进的地方,稻穗儿正抽芽。
孙小朵望着脚下的嫩芽。
它已经长出两片叶子,正往她脚背上爬。
她忽然想起桃林小径的荆棘——那些带刺的枝子,此刻该长得更疯了吧?
山风掀起她的衣摆。
她光脚踩在山石上,能感觉到碎石的棱角,能感觉到嫩芽的软,能感觉到远处传来的、千千万万歪歪扭扭的脚步声。
血珠渗出来的时候,她还没察觉。
直到那点红落在嫩芽上,像颗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