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栗止泻记
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浙西山区的雨脚缠缠绵绵落了半月。清溪村外的泥路被泡得发黏,踩上去能陷到脚踝,空气中满是腐叶与湿土混杂的潮气,连村口老樟树上的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闷响。
百草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药香混着雨丝飘了出去。王宁背对着门站在药柜前,指尖捻着最后几片石榴皮,指腹上的老茧蹭过皱缩的果皮——这是药铺里最后一点能止泻的存货了。他身着藏青色粗布长衫,领口沾着些许药末,束发的木簪已泛出包浆,是父亲传下来的旧物。听见动静,他回头看向来人,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进来的是村西的李阿婆,由孙子小宝搀扶着,裤腿溅满泥点,脸色蜡黄得像陈年宣纸。“王掌柜,救救阿婆!”小宝急得声音发颤,伸手去扶阿婆时,能明显看出老人身子在晃,“阿婆从昨儿夜里就拉,到现在都没停,水都喝不进了!”
王宁快步上前,手指搭在李阿婆腕上,指腹感受着微弱且急促的脉象,又掀开她眼皮看了看,心沉了半截:“是湿热痢疾,得用石榴皮配诃子止泻,再熬点米汤补津液。”他转身去药柜翻找,抽屉拉得“哐当”响,最后只拿出个空纸包,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慌:“没了……石榴皮和诃子都没了。”
“没药了?”李阿婆的声音陡然拔高,随即又被一阵剧烈的腹痛绞得弯下腰,冷汗顺着她沟壑纵横的脸颊往下淌,“那可咋整啊……村东头的张婶子,昨儿还好好的,今早就拉得站不起来了……”
这时,王宁的妻子张娜端着药碗从后堂出来,素色布裙上系着块洗得发白的围裙,围裙角还沾着熬药的黑渍。她见李阿婆难受,忙将药碗递给小宝,又去里屋拿了块干净帕子给阿婆擦汗:“阿婆您先坐着缓缓,我刚熬了点姜枣水,先暖暖肚子。”转头看向王宁时,她眼神里满是担忧,“方才又有三个村民来抓止泻药,我都只能先给他们煮点马齿苋水应急,可那玩意儿只顶得住轻症。”
王宁走到柜台前,双手撑在桌面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想起三天前那场暴雨,山洪冲垮了村口的石桥,也冲毁了通往县城的路——原本该月初送到的药材,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济世堂的孙玉国要是知道咱们断了止泻药,指不定又要在邻村散布什么谣言。”他咬着牙说,语气里满是无奈。
正说着,药铺的门又被撞开,这次进来的是七八个村民,有扶着墙的,有捂着肚子的,一个个面色憔悴。“王掌柜,给点药吧!”“我家娃子才五岁,拉得都哭不出声了!”嘈杂的诉求声挤满了不大的药铺,空气里仿佛都飘着焦躁的气息。
王宁深吸一口气,走到众人面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大家别急,药材在路上被山洪耽搁了,我已经让学徒去后山看看能不能采点马齿苋、地锦草回来,先稳住病情。”他这话刚说完,人群里就起了骚动。
“马齿苋顶啥用啊,我昨儿喝了两碗,该拉还是拉!”一个壮汉捂着肚子嚷嚷道。另一个妇人也跟着附和:“是啊王掌柜,济世堂的人刚才还在村外说,你们百草堂的药本来就不管用,现在连药都没了,这是要看着我们等死啊!”
这话像根针,扎得王宁心里发疼。他知道,这肯定是孙玉国的手笔——那家伙在邻村开济世堂,一直觊觎百草堂的生意,去年就曾暗中把受潮的药材混在好药里卖给村民,被他戳穿后,就总想着找机会报复。
张娜见状,忙上前安抚:“大家别听外人瞎说,王宁肯定会想办法的。”她转头看向王宁,眼神里满是信任,“你还记得爹生前说过,山里有些野果也能入药吗?或许……”
王宁猛地一怔,父亲生前确实常说“靠山吃山,山里藏着救命药”,可具体是什么野果,他一时却想不起来。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穿着浅绿色布衫的姑娘背着竹篓跑了进来,竹篓里装着些野菜,她额头上满是汗珠,脸颊却透着健康的红晕——是王宁的妹妹王雪。
“哥,嫂子,我在后山采了点蕨菜,你们看够不够吃……”王雪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药铺里挤满了病患,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这是咋了?出啥事儿了?”
王宁看着妹妹,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曾拉着王雪的手说“硬叶栎的果子能涩肠,要是遇上腹泻,找不到药就去山里找”——那时候王雪才十岁,他还以为只是父亲随口说的戏言。“雪儿,”王宁上前一步,抓着妹妹的胳膊,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你还记得爹说的‘硬叶栎’吗?你在山里有没有见过?就是那种结着带刺壳子的果子,里面的果仁能磨成粉的?”
王雪被哥哥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随即皱着眉回想:“硬叶栎……是不是叶子又大又硬,结的果子外面裹着好多刺,像个小刺猬似的?”见王宁点头,她眼睛一亮,“我今天在后山山腰看到好多!那树长得可高了,果子挂满了枝头,我还摘了几个想回来玩呢!”说着,她从竹篓的角落里拿出几个圆球形的东西,外面裹着密密麻麻的刺,像个缩小版的栗子壳。
王宁接过那带刺的果子,入手沉甸甸的。他还没来得及细看,就见一个穿着浅蓝色长衫的女子从人群后走了出来,她发髻上插着一支银簪,簪头刻着简单的草药图案,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是护道者林婉儿,她上个月来清溪村考察草药,暂时住在百草堂。
林婉儿走到王宁身边,接过那带刺的果子,翻开手里的书,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是壳斗科锥属的钩锥果实,也就是药书记载的‘钩栗’。你看,书里写着‘钩栗,别名硬叶栎,味甘涩,性平,入肠经,能涩肠止泻’,形态特征也对得上——壳斗带刺,能四瓣开裂,里面的坚果是扁圆锥形。”
王宁凑过去看书上的记载,又对比手里的钩栗,心脏“砰砰”直跳。他转头看向满屋子的病患,又看了看妹妹竹篓里的钩栗,突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许有了转机。
林婉儿的话音刚落,药铺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屋外的雨声还在淅淅沥沥。众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宁手中那几颗带刺的钩栗上,有好奇,有怀疑,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王宁小心翼翼地捧着钩栗,指尖划过坚硬的刺壳,仿佛捧着救命的火种。他抬头看向林婉儿,眼神里带着确认的意味:“林姑娘,这钩栗的用法,药书上可有记载?”
林婉儿点点头,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滑动,念出上面的文字:“‘取果实去壳后水磨成淀粉,晒干后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加糖,再用沸水冲热服。’此法温和,适合多数痢疾患者,尤其对湿热痢疾导致的久泻不愈,有涩肠固脱之效。”
“水磨成淀粉……”王宁低声重复着,转头看向柜台后的药师张阳。张阳年近四十,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素色长衫,胸前别着个绣着甘草图案的香囊,那是他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他平日里话不多,却凭着一手精准的炮制手艺,在村里颇有口碑。此刻,他正凑在药柜旁,仔细观察着钩栗的形态,手指轻轻捏了捏刺壳的硬度。
“掌柜的,这钩栗壳硬,得先把刺壳剥了,取出里面的坚果。”张阳抬起头,眼神专注,“后山的石磨还能用,我这就去清洗干净,再找块细纱布过滤淀粉。只是……这钩栗毕竟是野果入药,咱们得先找个轻症患者试试,确认药效和安全性。”
王宁深以为然,转头看向人群:“谁愿意先试试这钩栗淀粉?若是有效,咱们就能批量炮制,给大家治病。”
人群一阵骚动,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开口。毕竟,这是从未用过的“野果”,万一有毒,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响起:“王掌柜,我来试吧。”
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是村东的赵二叔。他约莫五十岁,身形消瘦,此刻正扶着墙站着,脸色虽然苍白,但眼神却很坚定:“我这病不算重,一天也就拉个三四次,要是试好了,能救大架,要是试不好,也没啥大不了的。”
王宁看着赵二叔,心里满是感激:“赵二叔,多谢你信任。张阳,咱们现在就去炮制钩栗。雪儿,你跟我再去后山一趟,多摘些钩栗回来,越多越好。”
“好!”王雪立刻应下,转身就要去拿采药的工具。张娜却拦住了她,从里屋拿出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后山路滑,戴上这个,别淋着雨。”又转头对王宁说,“你也小心点,我在药铺照看大家,等你们回来。”
王宁接过蓑衣,点了点头,跟着王雪走出了药铺。两人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后山走,雨丝打在蓑衣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王雪走在前面,脚步轻快,时不时回头提醒王宁:“哥,这边有石头,小心点!”
“雪儿,你还记得爹当年是怎么说这钩栗的吗?”王宁一边走,一边问道。
王雪放慢脚步,回忆道:“那时候我还小,有一次村里有人拉肚子,爹就带着我去山里找钩栗,说这果子是‘山里的止泻药’。他还教我认钩栗树,说叶子又大又硬,边缘有锯齿,结的果子像小刺猬。只是后来爹走了,我就没再见过有人用它入药了。”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后山山腰。眼前果然有一片钩栗树,树干粗壮,高达十几米,叶子在雨中泛着油亮的光泽。树枝上挂满了带刺的钩栗,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王宁抬头看着满树的钩栗,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他和王雪拿出竹篓,开始采摘钩栗,带刺的壳子扎得手指生疼,两人却浑然不觉。
与此同时,药铺里的张阳已经忙活起来。他先将王雪带来的那几颗钩栗放在石臼里,轻轻捶打,将外面的刺壳敲碎,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坚果。坚果呈扁圆锥形,外壳呈褐色,上面还带着细小的绒毛。他将坚果倒进清水中,反复清洗干净,然后放进石磨里,一边加水一边研磨。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磨的缝隙流出来,滴进下面的陶盆里。
林婉儿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药书,仔细核对每一个步骤:“张药师,研磨的时候水要加适量,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这样淀粉才能沉淀得均匀。”
张阳点点头,手上的动作不停:“我知道,以前磨葛根淀粉也是这个道理。等浆液磨好,得用细纱布过滤两遍,把杂质去掉,这样淀粉才细腻,服用起来也更容易吸收。”
过滤好的浆液倒进陶盆里,张阳将陶盆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待淀粉沉淀。约莫一个时辰后,陶盆底部沉淀出一层白色的淀粉。他小心地将上面的清水倒掉,然后将淀粉刮出来,摊在竹匾上,放在炭火旁慢慢烘干。
就在这时,王宁和王雪背着满满的竹篓回来了,竹篓里的钩栗堆得像小山一样。“张阳,怎么样了?”王宁一边脱蓑衣,一边问道。
张阳拿起一小撮烘干的钩栗淀粉,递到王宁面前:“掌柜的,你看,淀粉已经烘干了,很细腻。我这就调给赵二叔服用。”
他取了适量淀粉,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又加了一勺红糖,然后用沸水冲搅均匀。瞬间,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张阳将调好的钩栗浆端到赵二叔面前:“赵二叔,趁热喝吧。”
赵二叔接过碗,犹豫了一下,还是仰头将钩栗浆喝了下去。温热的浆液滑过喉咙,带着一丝甜味,没有想象中的怪味。他放下碗,对王宁说:“王掌柜,这东西喝着还行,没啥不舒服的。”
众人都围了过来,紧张地看着赵二叔。王宁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只能在心里祈祷钩栗能发挥药效。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的雨渐渐小了,药铺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赵二叔突然站起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王掌柜,我好像……不拉肚子了!刚才还觉得肚子不舒服,现在感觉好多了!”
这话一出,药铺里瞬间沸腾起来。“真的有效?”“太好了!咱们有救了!”众人的欢呼声淹没了屋外的雨声。王宁看着赵二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转头对张阳和王雪说:“大家加把劲,咱们赶紧批量炮制钩栗淀粉,给村民们治病!”
张阳立刻点头,开始准备更多的工具。王雪也放下竹篓,帮忙清洗钩栗。林婉儿看着忙碌的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与痢疾的较量,他们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也隐隐有些担心,孙玉国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暮色四合时,百草堂的灯火如豆,映着满室忙碌的身影。石磨转动的“咕噜”声、清水泼洒的“哗啦”声、竹匾晾晒淀粉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压抑的药铺,此刻竟透着股生生不息的暖意。
张阳的额角沁着汗珠,素色长衫的袖口已被浆水浸湿,贴在小臂上。他正将新磨好的钩栗浆液倒进陶盆,动作娴熟得像在完成一件精密的活计——每滤一遍浆液,都要仔细检查纱布上是否残留碎渣;每摊一层淀粉,都要确保厚度均匀,好让炭火能慢慢烘透。“掌柜的,这淀粉明早就能烘干,今晚先把剩下的钩栗壳敲了,明日一早就能接着磨。”他头也不抬地说,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兴奋。
王宁刚将一竹匾淀粉搬到炭火旁,闻言点点头,转身帮王雪剥钩栗壳。妹妹的指尖已被刺壳扎出了细小的血点,却还攥着坚果不肯停:“哥,你看这坚果多饱满,磨出来的淀粉肯定好。方才李阿婆的孙子还来问,说明早能不能拿到药,我跟他说肯定能,可不能让娃子再遭罪了。”
林婉儿坐在一旁,借着灯火翻看药书,时不时抬头叮嘱两句:“雪儿,剥壳时别太急,钩栗壳的刺尖容易断在手里,万一感染就麻烦了。”她说着,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小瓶药膏,递到王雪面前,“这是我自制的紫草膏,能消炎止痛,晚上睡前涂一点。”
王雪接过药膏,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林姐姐,还是你细心。”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吱呀”一声推开,一股冷风裹着雨星灌了进来。张娜正端着刚熬好的姜汤出来,见来人是药材商人钱多多,忙笑着迎上去:“钱老板,这么晚了怎么还过来?山路不好走,没淋着雨吧?”
钱多多穿着一身藏青色绸缎马褂,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包,脸上带着几分焦急:“我刚从邻村过来,听说清溪村闹痢疾,特意绕过来看看。王掌柜,我带了些黄连、黄芩,都是治湿热痢疾的良药,你先拿着用。”他说着,将布包递给王宁,“路上听人说,你用山里的野果给村民治病?这可不行啊,万一出了岔子,百草堂的名声就毁了!”
王宁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激,又连忙解释:“钱老板,那不是野果,是药书记载的钩栗,能涩肠止泻。今天已经有村民试过了,药效很好,没有不良反应。”
林婉儿也上前一步,将药书递给钱多多:“钱老板你看,这是《本草纲目拾遗》里的记载,钩栗的药性、用法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也是按古法炮制的,不会出问题。”
钱多多接过药书,仔细翻看了几页,眉头渐渐舒展开:“原来如此,是我孤陋寡闻了。这钩栗我在云南、贵州收药材时见过,当地药商确实会收来入药,只是没想到浙西山区也有这般成片的钩栗林。”他放下药书,看向王宁的眼神多了几分敬佩,“王掌柜能识得这山中药,还敢用它救急,这份胆识和医术,实在难得。我明日回县城,再帮你多寻些关于钩栗的炮制古法,说不定还能找到其他药用价值。”
王宁连忙道谢,钱多多又叮嘱了几句注意药材存储的话,才顶着夜色离开。送走钱老板,众人又接着忙活,直到三更天,陶瓮里的钩栗壳堆得小山似的,竹匾上的淀粉也晾得半干,才总算歇下。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药铺外就传来了吵嚷声。王宁披衣起身,刚推开门,就见刘二狗叉着腰站在台阶下,郑钦文跟在一旁,正对着围来的村民嚷嚷:“大家别被王宁骗了!那野果根本不是什么药材,昨天赵二叔喝了,夜里肚子疼得直打滚,他儿子都偷偷去济世堂抓药了!”
“就是!”郑钦文帮腔,“百草堂没了正经药材,就拿野果糊弄人,这是想把大家的命当玩笑耍!孙掌柜说了,他那儿有上好的黄连,一吃就好,可比这有毒的野果靠谱多了!”
村民们顿时慌了,有人忍不住问:“真有毒?可昨天赵二叔明明说不拉肚子了啊……”
“那是他怕王宁报复,强撑着说的!”刘二狗拍着大腿喊,“我昨儿傍晚亲眼看见他儿子哭着去济世堂,说他爹疼得快不行了!”
这话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李阿婆拄着拐杖挤进来,颤巍巍地问:“王掌柜,这到底是咋回事?我家小宝还等着喝淀粉呢,要是真有毒……”
王宁脸色一沉,刚要开口,就见赵二叔从人群后走出来,脸色虽还有些苍白,精神却比昨日好了不少。他走到刘二狗面前,气得声音发颤:“你胡说八道什么!我昨晚睡得安稳得很,压根没肚子疼,我儿子去济世堂,是帮邻居家孩子抓退烧药,跟我有啥关系?”
刘二狗没想到赵二叔会突然出现,眼神躲闪了一下,又硬着头皮道:“你……你肯定是被王宁收买了!不然怎么帮他说话?”
“我收买他?”王宁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赵二叔家的牛去年病了,是孙玉国给开了假药,差点把牛治死,最后还是我用草药救回来的,他怎么会帮我收买?倒是你们,拿着孙玉国的钱,在这里造谣生事,就不怕遭天谴?”
刘二狗被怼得说不出话,郑钦文想上前,却被村民们不满的目光逼退。就在这时,人群外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不好了!陈阿公晕过去了!”
众人脸色骤变,连忙往村西跑。王宁心里一紧,陈阿公今年七十多,痢疾已经拖了两天,若是真出了意外,孙玉国的谣言就更难破了。他快步跟上,刚到陈阿公家院外,就见孙玉国摇着折扇站在门口,假惺惺地说:“王掌柜,你看这事儿闹的,要是早点用我的药材,陈阿公也不会这样。现在他晕成这样,你那野果怕是没用了,还是让我来试试吧?”
王宁没理会他,挤进门就往堂屋冲。陈阿公躺在竹椅上,双目紧闭,嘴唇干裂,手背上的皮肤皱得像老树皮。他快步上前搭脉,脉象微弱却平稳,不是中毒的乱脉,倒像是脱水引发的虚厥。“张娜,快拿温开水和钩栗淀粉来!”王宁喊道。
张娜很快端着东西跑进来,王宁调淀粉时,孙玉国又在一旁煽风:“大家快看,都这样了还敢用野果,王宁这是铁了心要害人啊!”
村民们又开始窃窃私语,王宁深吸一口气,端起调好的淀粉浆,对众人说:“陈阿公是脱水虚厥,不是中毒。这钩栗淀粉能涩肠止泻,还能补点津液,要是我用了没用,我任凭大家处置。但现在,请大家相信我一次!”
说着,他拿起另一碗刚调好的淀粉浆,当着所有人的面,仰头喝了下去——这碗的量,是平日的两倍。“我先喝,要是半个时辰内我有任何不适,大家再找孙掌柜不迟。”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宁身上。孙玉国脸色难看,却不敢再说什么。张娜一边给陈阿公喂淀粉浆,一边紧张地看着王宁,手心都攥出了汗。
一刻钟后,陈阿公的眼皮动了动,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水……还有刚才那甜甜的东西,再给我喝点……”
又过了半个时辰,王宁站在众人面前,面色红润,连一丝不适都没有。他笑着说:“大家都看到了,钩栗没毒。陈阿公刚喝了半碗,就醒过来要水喝,这就是药效。”
就在这时,钱多多骑着马赶来,手里举着一张纸:“王掌柜,我带了县城药监局的文书!上面写着钩栗在滇黔一带入药数十年,专治痢疾,从无中毒案例,还有各地药商的印章为证!”
村民们围过去看,见文书上红印清晰,字迹工整,终于彻底放下心来。有人转头瞪着孙玉国,有人直接骂刘二狗和郑钦文。孙玉国见状,慌忙带着手下想溜,却被赶来的乡绅周老爷拦住。
“孙玉国,你恶意散布谣言,阻挠抗疫,险些害了村民性命!”周老爷气得胡子发抖,“我已经让人查了,你去年卖假药的事也还没算清!现在罚你关闭济世堂三个月,赔偿村民所有损失,再当众给王掌柜和全村人道歉!”
孙玉国脸色惨白,只能低着头,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支支吾吾地给王宁道了歉,灰溜溜地走了。
一场风波过后,百草堂的钩栗淀粉成了村民们的救命药。王宁带着张阳和王雪,一边炮制淀粉,一边教大家认钩栗树:“这树叶子边缘有锯齿,果子像小刺猬,长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下的湿润山地,以后大家要是再遇到腹泻,找不到药就去山里摘,但记住,大便干结的人可不能多吃。”
村民们学得认真,有的还特意画了钩栗的样子记在纸上。李阿婆带着小宝来道谢,手里拿着新做的布偶:“王掌柜,这是给雪儿的,多谢你们救了小宝,也救了全村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痢疾很快就控制住了。王宁他们还把钩栗壳烧成炭,研成末存起来,林婉儿说这能治烫伤,以后村民们有个小伤,也能应急。
夕阳西下时,百草堂的灯火又亮了起来。王宁在整理父亲的药书,张阳在炮制新采的钩栗壳,张娜在缝补药袋,王雪和林婉儿则在给孩子们讲钩栗的故事。药铺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温暖得像初秋的阳光。
王宁抬头看着眼前的景象,指尖抚过药书上父亲的字迹,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父亲说的“靠山吃山,山里藏着救命药”是真的,而医者的初心,就是守住这份“药”,守住村里人的健康。以后,他会和家人、伙伴们一起,守着百草堂,守着这片山,让钩栗的故事,让中医药的温暖,在清溪村代代传下去。
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浙西山区的雨脚缠缠绵绵落了半月。清溪村外的泥路被泡得发黏,踩上去能陷到脚踝,空气中满是腐叶与湿土混杂的潮气,连村口老樟树上的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闷响。
百草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药香混着雨丝飘了出去。王宁背对着门站在药柜前,指尖捻着最后几片石榴皮,指腹上的老茧蹭过皱缩的果皮——这是药铺里最后一点能止泻的存货了。他身着藏青色粗布长衫,领口沾着些许药末,束发的木簪已泛出包浆,是父亲传下来的旧物。听见动静,他回头看向来人,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进来的是村西的李阿婆,由孙子小宝搀扶着,裤腿溅满泥点,脸色蜡黄得像陈年宣纸。“王掌柜,救救阿婆!”小宝急得声音发颤,伸手去扶阿婆时,能明显看出老人身子在晃,“阿婆从昨儿夜里就拉,到现在都没停,水都喝不进了!”
王宁快步上前,手指搭在李阿婆腕上,指腹感受着微弱且急促的脉象,又掀开她眼皮看了看,心沉了半截:“是湿热痢疾,得用石榴皮配诃子止泻,再熬点米汤补津液。”他转身去药柜翻找,抽屉拉得“哐当”响,最后只拿出个空纸包,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慌:“没了……石榴皮和诃子都没了。”
“没药了?”李阿婆的声音陡然拔高,随即又被一阵剧烈的腹痛绞得弯下腰,冷汗顺着她沟壑纵横的脸颊往下淌,“那可咋整啊……村东头的张婶子,昨儿还好好的,今早就拉得站不起来了……”
这时,王宁的妻子张娜端着药碗从后堂出来,素色布裙上系着块洗得发白的围裙,围裙角还沾着熬药的黑渍。她见李阿婆难受,忙将药碗递给小宝,又去里屋拿了块干净帕子给阿婆擦汗:“阿婆您先坐着缓缓,我刚熬了点姜枣水,先暖暖肚子。”转头看向王宁时,她眼神里满是担忧,“方才又有三个村民来抓止泻药,我都只能先给他们煮点马齿苋水应急,可那玩意儿只顶得住轻症。”
王宁走到柜台前,双手撑在桌面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想起三天前那场暴雨,山洪冲垮了村口的石桥,也冲毁了通往县城的路——原本该月初送到的药材,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济世堂的孙玉国要是知道咱们断了止泻药,指不定又要在邻村散布什么谣言。”他咬着牙说,语气里满是无奈。
正说着,药铺的门又被撞开,这次进来的是七八个村民,有扶着墙的,有捂着肚子的,一个个面色憔悴。“王掌柜,给点药吧!”“我家娃子才五岁,拉得都哭不出声了!”嘈杂的诉求声挤满了不大的药铺,空气里仿佛都飘着焦躁的气息。
王宁深吸一口气,走到众人面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大家别急,药材在路上被山洪耽搁了,我已经让学徒去后山看看能不能采点马齿苋、地锦草回来,先稳住病情。”他这话刚说完,人群里就起了骚动。
“马齿苋顶啥用啊,我昨儿喝了两碗,该拉还是拉!”一个壮汉捂着肚子嚷嚷道。另一个妇人也跟着附和:“是啊王掌柜,济世堂的人刚才还在村外说,你们百草堂的药本来就不管用,现在连药都没了,这是要看着我们等死啊!”
这话像根针,扎得王宁心里发疼。他知道,这肯定是孙玉国的手笔——那家伙在邻村开济世堂,一直觊觎百草堂的生意,去年就曾暗中把受潮的药材混在好药里卖给村民,被他戳穿后,就总想着找机会报复。
张娜见状,忙上前安抚:“大家别听外人瞎说,王宁肯定会想办法的。”她转头看向王宁,眼神里满是信任,“你还记得爹生前说过,山里有些野果也能入药吗?或许……”
王宁猛地一怔,父亲生前确实常说“靠山吃山,山里藏着救命药”,可具体是什么野果,他一时却想不起来。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穿着浅绿色布衫的姑娘背着竹篓跑了进来,竹篓里装着些野菜,她额头上满是汗珠,脸颊却透着健康的红晕——是王宁的妹妹王雪。
“哥,嫂子,我在后山采了点蕨菜,你们看够不够吃……”王雪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药铺里挤满了病患,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这是咋了?出啥事儿了?”
王宁看着妹妹,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曾拉着王雪的手说“硬叶栎的果子能涩肠,要是遇上腹泻,找不到药就去山里找”——那时候王雪才十岁,他还以为只是父亲随口说的戏言。“雪儿,”王宁上前一步,抓着妹妹的胳膊,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你还记得爹说的‘硬叶栎’吗?你在山里有没有见过?就是那种结着带刺壳子的果子,里面的果仁能磨成粉的?”
王雪被哥哥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随即皱着眉回想:“硬叶栎……是不是叶子又大又硬,结的果子外面裹着好多刺,像个小刺猬似的?”见王宁点头,她眼睛一亮,“我今天在后山山腰看到好多!那树长得可高了,果子挂满了枝头,我还摘了几个想回来玩呢!”说着,她从竹篓的角落里拿出几个圆球形的东西,外面裹着密密麻麻的刺,像个缩小版的栗子壳。
王宁接过那带刺的果子,入手沉甸甸的。他还没来得及细看,就见一个穿着浅蓝色长衫的女子从人群后走了出来,她发髻上插着一支银簪,簪头刻着简单的草药图案,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是护道者林婉儿,她上个月来清溪村考察草药,暂时住在百草堂。
林婉儿走到王宁身边,接过那带刺的果子,翻开手里的书,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是壳斗科锥属的钩锥果实,也就是药书记载的‘钩栗’。你看,书里写着‘钩栗,别名硬叶栎,味甘涩,性平,入肠经,能涩肠止泻’,形态特征也对得上——壳斗带刺,能四瓣开裂,里面的坚果是扁圆锥形。”
王宁凑过去看书上的记载,又对比手里的钩栗,心脏“砰砰”直跳。他转头看向满屋子的病患,又看了看妹妹竹篓里的钩栗,突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许有了转机。
林婉儿的话音刚落,药铺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屋外的雨声还在淅淅沥沥。众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宁手中那几颗带刺的钩栗上,有好奇,有怀疑,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王宁小心翼翼地捧着钩栗,指尖划过坚硬的刺壳,仿佛捧着救命的火种。他抬头看向林婉儿,眼神里带着确认的意味:“林姑娘,这钩栗的用法,药书上可有记载?”
林婉儿点点头,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滑动,念出上面的文字:“‘取果实去壳后水磨成淀粉,晒干后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加糖,再用沸水冲热服。’此法温和,适合多数痢疾患者,尤其对湿热痢疾导致的久泻不愈,有涩肠固脱之效。”
“水磨成淀粉……”王宁低声重复着,转头看向柜台后的药师张阳。张阳年近四十,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素色长衫,胸前别着个绣着甘草图案的香囊,那是他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他平日里话不多,却凭着一手精准的炮制手艺,在村里颇有口碑。此刻,他正凑在药柜旁,仔细观察着钩栗的形态,手指轻轻捏了捏刺壳的硬度。
“掌柜的,这钩栗壳硬,得先把刺壳剥了,取出里面的坚果。”张阳抬起头,眼神专注,“后山的石磨还能用,我这就去清洗干净,再找块细纱布过滤淀粉。只是……这钩栗毕竟是野果入药,咱们得先找个轻症患者试试,确认药效和安全性。”
王宁深以为然,转头看向人群:“谁愿意先试试这钩栗淀粉?若是有效,咱们就能批量炮制,给大家治病。”
人群一阵骚动,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开口。毕竟,这是从未用过的“野果”,万一有毒,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响起:“王掌柜,我来试吧。”
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是村东的赵二叔。他约莫五十岁,身形消瘦,此刻正扶着墙站着,脸色虽然苍白,但眼神却很坚定:“我这病不算重,一天也就拉个三四次,要是试好了,能救大架,要是试不好,也没啥大不了的。”
王宁看着赵二叔,心里满是感激:“赵二叔,多谢你信任。张阳,咱们现在就去炮制钩栗。雪儿,你跟我再去后山一趟,多摘些钩栗回来,越多越好。”
“好!”王雪立刻应下,转身就要去拿采药的工具。张娜却拦住了她,从里屋拿出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后山路滑,戴上这个,别淋着雨。”又转头对王宁说,“你也小心点,我在药铺照看大家,等你们回来。”
王宁接过蓑衣,点了点头,跟着王雪走出了药铺。两人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后山走,雨丝打在蓑衣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王雪走在前面,脚步轻快,时不时回头提醒王宁:“哥,这边有石头,小心点!”
“雪儿,你还记得爹当年是怎么说这钩栗的吗?”王宁一边走,一边问道。
王雪放慢脚步,回忆道:“那时候我还小,有一次村里有人拉肚子,爹就带着我去山里找钩栗,说这果子是‘山里的止泻药’。他还教我认钩栗树,说叶子又大又硬,边缘有锯齿,结的果子像小刺猬。只是后来爹走了,我就没再见过有人用它入药了。”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后山山腰。眼前果然有一片钩栗树,树干粗壮,高达十几米,叶子在雨中泛着油亮的光泽。树枝上挂满了带刺的钩栗,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王宁抬头看着满树的钩栗,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他和王雪拿出竹篓,开始采摘钩栗,带刺的壳子扎得手指生疼,两人却浑然不觉。
与此同时,药铺里的张阳已经忙活起来。他先将王雪带来的那几颗钩栗放在石臼里,轻轻捶打,将外面的刺壳敲碎,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坚果。坚果呈扁圆锥形,外壳呈褐色,上面还带着细小的绒毛。他将坚果倒进清水中,反复清洗干净,然后放进石磨里,一边加水一边研磨。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磨的缝隙流出来,滴进下面的陶盆里。
林婉儿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药书,仔细核对每一个步骤:“张药师,研磨的时候水要加适量,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这样淀粉才能沉淀得均匀。”
张阳点点头,手上的动作不停:“我知道,以前磨葛根淀粉也是这个道理。等浆液磨好,得用细纱布过滤两遍,把杂质去掉,这样淀粉才细腻,服用起来也更容易吸收。”
过滤好的浆液倒进陶盆里,张阳将陶盆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待淀粉沉淀。约莫一个时辰后,陶盆底部沉淀出一层白色的淀粉。他小心地将上面的清水倒掉,然后将淀粉刮出来,摊在竹匾上,放在炭火旁慢慢烘干。
就在这时,王宁和王雪背着满满的竹篓回来了,竹篓里的钩栗堆得像小山一样。“张阳,怎么样了?”王宁一边脱蓑衣,一边问道。
张阳拿起一小撮烘干的钩栗淀粉,递到王宁面前:“掌柜的,你看,淀粉已经烘干了,很细腻。我这就调给赵二叔服用。”
他取了适量淀粉,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又加了一勺红糖,然后用沸水冲搅均匀。瞬间,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张阳将调好的钩栗浆端到赵二叔面前:“赵二叔,趁热喝吧。”
赵二叔接过碗,犹豫了一下,还是仰头将钩栗浆喝了下去。温热的浆液滑过喉咙,带着一丝甜味,没有想象中的怪味。他放下碗,对王宁说:“王掌柜,这东西喝着还行,没啥不舒服的。”
众人都围了过来,紧张地看着赵二叔。王宁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只能在心里祈祷钩栗能发挥药效。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的雨渐渐小了,药铺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赵二叔突然站起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王掌柜,我好像……不拉肚子了!刚才还觉得肚子不舒服,现在感觉好多了!”
这话一出,药铺里瞬间沸腾起来。“真的有效?”“太好了!咱们有救了!”众人的欢呼声淹没了屋外的雨声。王宁看着赵二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转头对张阳和王雪说:“大家加把劲,咱们赶紧批量炮制钩栗淀粉,给村民们治病!”
张阳立刻点头,开始准备更多的工具。王雪也放下竹篓,帮忙清洗钩栗。林婉儿看着忙碌的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与痢疾的较量,他们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也隐隐有些担心,孙玉国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暮色四合时,百草堂的灯火如豆,映着满室忙碌的身影。石磨转动的“咕噜”声、清水泼洒的“哗啦”声、竹匾晾晒淀粉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压抑的药铺,此刻竟透着股生生不息的暖意。
张阳的额角沁着汗珠,素色长衫的袖口已被浆水浸湿,贴在小臂上。他正将新磨好的钩栗浆液倒进陶盆,动作娴熟得像在完成一件精密的活计——每滤一遍浆液,都要仔细检查纱布上是否残留碎渣;每摊一层淀粉,都要确保厚度均匀,好让炭火能慢慢烘透。“掌柜的,这淀粉明早就能烘干,今晚先把剩下的钩栗壳敲了,明日一早就能接着磨。”他头也不抬地说,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兴奋。
王宁刚将一竹匾淀粉搬到炭火旁,闻言点点头,转身帮王雪剥钩栗壳。妹妹的指尖已被刺壳扎出了细小的血点,却还攥着坚果不肯停:“哥,你看这坚果多饱满,磨出来的淀粉肯定好。方才李阿婆的孙子还来问,说明早能不能拿到药,我跟他说肯定能,可不能让娃子再遭罪了。”
林婉儿坐在一旁,借着灯火翻看药书,时不时抬头叮嘱两句:“雪儿,剥壳时别太急,钩栗壳的刺尖容易断在手里,万一感染就麻烦了。”她说着,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小瓶药膏,递到王雪面前,“这是我自制的紫草膏,能消炎止痛,晚上睡前涂一点。”
王雪接过药膏,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林姐姐,还是你细心。”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吱呀”一声推开,一股冷风裹着雨星灌了进来。张娜正端着刚熬好的姜汤出来,见来人是药材商人钱多多,忙笑着迎上去:“钱老板,这么晚了怎么还过来?山路不好走,没淋着雨吧?”
钱多多穿着一身藏青色绸缎马褂,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包,脸上带着几分焦急:“我刚从邻村过来,听说清溪村闹痢疾,特意绕过来看看。王掌柜,我带了些黄连、黄芩,都是治湿热痢疾的良药,你先拿着用。”他说着,将布包递给王宁,“路上听人说,你用山里的野果给村民治病?这可不行啊,万一出了岔子,百草堂的名声就毁了!”
王宁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激,又连忙解释:“钱老板,那不是野果,是药书记载的钩栗,能涩肠止泻。今天已经有村民试过了,药效很好,没有不良反应。”
林婉儿也上前一步,将药书递给钱多多:“钱老板你看,这是《本草纲目拾遗》里的记载,钩栗的药性、用法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也是按古法炮制的,不会出问题。”
钱多多接过药书,仔细翻看了几页,眉头渐渐舒展开:“原来如此,是我孤陋寡闻了。这钩栗我在云南、贵州收药材时见过,当地药商确实会收来入药,只是没想到浙西山区也有这般成片的钩栗林。”他放下药书,看向王宁的眼神多了几分敬佩,“王掌柜能识得这山中药,还敢用它救急,这份胆识和医术,实在难得。我明日回县城,再帮你多寻些关于钩栗的炮制古法,说不定还能找到其他药用价值。”
王宁连忙道谢,钱多多又叮嘱了几句注意药材存储的话,才顶着夜色离开。送走钱老板,众人又接着忙活,直到三更天,陶瓮里的钩栗壳堆得小山似的,竹匾上的淀粉也晾得半干,才总算歇下。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药铺外就传来了吵嚷声。王宁披衣起身,刚推开门,就见刘二狗叉着腰站在台阶下,郑钦文跟在一旁,正对着围来的村民嚷嚷:“大家别被王宁骗了!那野果根本不是什么药材,昨天赵二叔喝了,夜里肚子疼得直打滚,他儿子都偷偷去济世堂抓药了!”
“就是!”郑钦文帮腔,“百草堂没了正经药材,就拿野果糊弄人,这是想把大家的命当玩笑耍!孙掌柜说了,他那儿有上好的黄连,一吃就好,可比这有毒的野果靠谱多了!”
村民们顿时慌了,有人忍不住问:“真有毒?可昨天赵二叔明明说不拉肚子了啊……”
“那是他怕王宁报复,强撑着说的!”刘二狗拍着大腿喊,“我昨儿傍晚亲眼看见他儿子哭着去济世堂,说他爹疼得快不行了!”
这话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李阿婆拄着拐杖挤进来,颤巍巍地问:“王掌柜,这到底是咋回事?我家小宝还等着喝淀粉呢,要是真有毒……”
王宁脸色一沉,刚要开口,就见赵二叔从人群后走出来,脸色虽还有些苍白,精神却比昨日好了不少。他走到刘二狗面前,气得声音发颤:“你胡说八道什么!我昨晚睡得安稳得很,压根没肚子疼,我儿子去济世堂,是帮邻居家孩子抓退烧药,跟我有啥关系?”
刘二狗没想到赵二叔会突然出现,眼神躲闪了一下,又硬着头皮道:“你……你肯定是被王宁收买了!不然怎么帮他说话?”
“我收买他?”王宁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赵二叔家的牛去年病了,是孙玉国给开了假药,差点把牛治死,最后还是我用草药救回来的,他怎么会帮我收买?倒是你们,拿着孙玉国的钱,在这里造谣生事,就不怕遭天谴?”
刘二狗被怼得说不出话,郑钦文想上前,却被村民们不满的目光逼退。就在这时,人群外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不好了!陈阿公晕过去了!”
众人脸色骤变,连忙往村西跑。王宁心里一紧,陈阿公今年七十多,痢疾已经拖了两天,若是真出了意外,孙玉国的谣言就更难破了。他快步跟上,刚到陈阿公家院外,就见孙玉国摇着折扇站在门口,假惺惺地说:“王掌柜,你看这事儿闹的,要是早点用我的药材,陈阿公也不会这样。现在他晕成这样,你那野果怕是没用了,还是让我来试试吧?”
王宁没理会他,挤进门就往堂屋冲。陈阿公躺在竹椅上,双目紧闭,嘴唇干裂,手背上的皮肤皱得像老树皮。他快步上前搭脉,脉象微弱却平稳,不是中毒的乱脉,倒像是脱水引发的虚厥。“张娜,快拿温开水和钩栗淀粉来!”王宁喊道。
张娜很快端着东西跑进来,王宁调淀粉时,孙玉国又在一旁煽风:“大家快看,都这样了还敢用野果,王宁这是铁了心要害人啊!”
村民们又开始窃窃私语,王宁深吸一口气,端起调好的淀粉浆,对众人说:“陈阿公是脱水虚厥,不是中毒。这钩栗淀粉能涩肠止泻,还能补点津液,要是我用了没用,我任凭大家处置。但现在,请大家相信我一次!”
说着,他拿起另一碗刚调好的淀粉浆,当着所有人的面,仰头喝了下去——这碗的量,是平日的两倍。“我先喝,要是半个时辰内我有任何不适,大家再找孙掌柜不迟。”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宁身上。孙玉国脸色难看,却不敢再说什么。张娜一边给陈阿公喂淀粉浆,一边紧张地看着王宁,手心都攥出了汗。
一刻钟后,陈阿公的眼皮动了动,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水……还有刚才那甜甜的东西,再给我喝点……”
又过了半个时辰,王宁站在众人面前,面色红润,连一丝不适都没有。他笑着说:“大家都看到了,钩栗没毒。陈阿公刚喝了半碗,就醒过来要水喝,这就是药效。”
就在这时,钱多多骑着马赶来,手里举着一张纸:“王掌柜,我带了县城药监局的文书!上面写着钩栗在滇黔一带入药数十年,专治痢疾,从无中毒案例,还有各地药商的印章为证!”
村民们围过去看,见文书上红印清晰,字迹工整,终于彻底放下心来。有人转头瞪着孙玉国,有人直接骂刘二狗和郑钦文。孙玉国见状,慌忙带着手下想溜,却被赶来的乡绅周老爷拦住。
“孙玉国,你恶意散布谣言,阻挠抗疫,险些害了村民性命!”周老爷气得胡子发抖,“我已经让人查了,你去年卖假药的事也还没算清!现在罚你关闭济世堂三个月,赔偿村民所有损失,再当众给王掌柜和全村人道歉!”
孙玉国脸色惨白,只能低着头,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支支吾吾地给王宁道了歉,灰溜溜地走了。
一场风波过后,百草堂的钩栗淀粉成了村民们的救命药。王宁带着张阳和王雪,一边炮制淀粉,一边教大家认钩栗树:“这树叶子边缘有锯齿,果子像小刺猬,长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下的湿润山地,以后大家要是再遇到腹泻,找不到药就去山里摘,但记住,大便干结的人可不能多吃。”
村民们学得认真,有的还特意画了钩栗的样子记在纸上。李阿婆带着小宝来道谢,手里拿着新做的布偶:“王掌柜,这是给雪儿的,多谢你们救了小宝,也救了全村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痢疾很快就控制住了。王宁他们还把钩栗壳烧成炭,研成末存起来,林婉儿说这能治烫伤,以后村民们有个小伤,也能应急。
夕阳西下时,百草堂的灯火又亮了起来。王宁在整理父亲的药书,张阳在炮制新采的钩栗壳,张娜在缝补药袋,王雪和林婉儿则在给孩子们讲钩栗的故事。药铺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温暖得像初秋的阳光。
王宁抬头看着眼前的景象,指尖抚过药书上父亲的字迹,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父亲说的“靠山吃山,山里藏着救命药”是真的,而医者的初心,就是守住这份“药”,守住村里人的健康。以后,他会和家人、伙伴们一起,守着百草堂,守着这片山,让钩栗的故事,让中医药的温暖,在清溪村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