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笔底藏锋,谁在补史-《孤凤栖凰》

  《先帝本纪》定稿后的第三天,太史局恭恭敬敬地将最终卷呈到了文相府。

  林清梧端坐于案前,修长的手指轻轻翻阅着书页。

  当她的目光落在“焚印明志”那一页时,停住了。

  只见陈九的批注已经被工整地誊录在了附录之中,题为“旧臣泣笔”。

  那一行字,如同一个迟暮老者最后的呐喊,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林清梧的指尖轻轻地抚摸着那行字,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她的”

  谢昭容领命,不敢怠慢,立刻下去安排。

  “将这十卷‘史鉴帖’,分赐给六部老臣,”林清梧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并在帖子后面附上一句话:读史者,若眼中含泪,方知何为正气。”

  是夜,刑部尚书府邸,灯火通明。

  刑部尚书独坐在书房中,手中捧着一卷刚刚送来的“史鉴帖”,神情复杂。

  他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帖子上的那行字:“君非不愿战,实不忍百姓再陷兵火。”

  读着读着,他的眼中渐渐湿润了。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年轻的皇帝,为了百姓的安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停战,焚印明志。

  “唉……”刑部尚书长叹一声,将手中的帖子放在桌上。

  他走到书案前,缓缓地提起笔,蘸饱墨汁,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吾曾联名抗文谕,实为护旧制,非为逆新政。”

  写完之后,他将这封密报封好,交给自己的心腹,命其务必尽快送到文察院。

  文察院中,林清梧看着手中的密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是我改了史,是我让他们在史里看见了自己。”她轻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

  与此同时,京畿重地,沈砚之正率领着雪蚕卫,一丝不苟地巡防着。

  最近京城里出现了一些不太平的事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暗中散布谣言,企图动摇民心。

  沈砚之深知这些谣言的危害,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他带领着雪蚕卫,日夜不停地巡逻,希望能尽快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天,沈砚之巡防至西市茶楼附近,忽然听到一阵阵悲壮的说书声从茶楼里传了出来。

  “……想我大胤朝,当年何等英雄!可恨那‘影蛇’作乱,蛊惑人心,致使我无数忠魂埋骨沙场,至今不得安宁啊!”

  沈砚之眉头一皱,停下了脚步。

  他知道,最近京城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说书方式,一些盲眼的说书人,开始在茶楼里讲述一些所谓的“忠烈故事”,煽动百姓的情绪。

  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当年“癸未之变”中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的,说书人将他们描绘成为了国家和百姓而牺牲的英雄,极力渲染他们的悲壮和牺牲,以此来激起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沈砚之对此十分警惕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茶楼里听一听,看看这些说书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沈砚之走进茶楼,找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他仔细地听着台上那位盲眼说书人的讲述,发现他的言辞十分悲壮,充满了对那些“忠烈”的赞美和对朝廷的指责。

  “……可怜我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落得一个被遗忘的下场!朝廷不仅不嘉奖他们,反而还要抹黑他们,这还有天理吗!”

  说书人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声泪俱下,引得台下的听众也纷纷动容。

  “是啊,朝廷真是太可恨了!”

  “那些英雄不应该被遗忘!”

  “我们要为他们讨回公道!”

  听到这些话,沈砚之的心中更加警惕。

  他发现,这些说书人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煽动百姓的情绪,企图让他们对朝廷产生不满。

  而且,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位说书人每讲到“帝焚香续命”那一节时,都会用手中的铜铃轻轻地震动三下。

  这三下铜铃声,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引起了沈砚之的注意。

  他觉得,这三下铜铃声,似乎蕴含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于是,他暗中示意身边的雪蚕卫,让他们记住这三下铜铃声。

  一曲终了,听众们纷纷散去。

  沈砚之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等到所有人都走了之后,才起身走出了茶楼。

  他一边走,一边回忆着刚才听到的内容,心中越来越觉得不安。

  “大人,有什么发现吗?”身边的雪蚕卫问道。

  “这些说书人,有问题。”沈砚之沉声说道,“他们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煽动民心,企图动摇朝廷的统治。”

  “那我们该怎么办?”雪蚕卫问道。

  “先不要轻举妄动,”沈砚之说道,“我们先暗中调查一下,看看这些说书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于是,沈砚之命令雪蚕卫,暗中跟踪那位盲眼说书人,看看他到底住在哪里,平时都和什么人接触。

  雪蚕卫领命,立刻展开了行动。

  经过一番调查,雪蚕卫发现,那位盲眼说书人住在京城郊外的一间破旧的茅屋里,平时很少与人接触,生活十分简朴。

  但是,雪蚕卫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位说书人每天晚上都会将自己白天讲过的故事,用一种特殊的墨水写在纸上,然后烧掉。

  雪蚕卫觉得,这种行为十分可疑,于是便将此事报告给了沈砚之。

  沈砚之听后,心中更加警惕。

  他知道,这种特殊的墨水,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感应墨”。

  “感应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墨水,只有“影蛇”的人才会使用。

  用这种墨水写出来的字,平时看起来和普通的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遇到特定的声音,就会显现出特殊的图案或文字。

  “看来,这些说书人果然是‘影蛇’的人。”沈砚之沉声说道。

  于是,他立刻命令雪蚕卫,将那位盲眼说书人抓捕归案,并搜查了他的住所。

  在说书人的住所里,雪蚕卫搜到了一些用“感应墨”写成的纸张残片。

  这些残片已经被烧毁,但是仍然可以辨认出一些模糊的字迹。

  沈砚之将这些残片拼凑起来,发现上面写着一些关于“癸未之变”的秘密。

  “看来,‘影蛇’是想通过这些说书人,来重燃百姓对那些‘忠烈’的信仰,以此来动摇朝廷的统治。”沈砚之说道。

  与此同时,林清梧也收到了沈砚之的密报。

  “‘影蛇’竟然想以口述史的方式,来重燃忠烈信仰?”林清梧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不能让他们得逞。”林清梧说道。

  于是,她立刻命令谢昭容,召集太学史官,编撰一本《癸未实录·民间卷》,专门记录当年毁“影器”将士家属的口述,尤重“不愿再战”之语。

  与此同时,林清梧还命令工部,将这本《癸未实录·民间卷》刻成“声碑”,立于西市街口,让百姓们都可以听到。

  所谓“声碑”,就是一种用空心岩雕成的石碑,里面嵌有雪蚕丝弦。

  只有当诵读者的声音足够至诚时,才能引发石碑的共鸣。

  林清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百姓们听到真正的历史,了解当年“癸未之变”的真相。

  几天后,西市街口竖起了一座巨大的“声碑”。

  许多百姓都聚集在石碑前,争相诵读着《癸未实录·民间卷》的内容。

  当他们读到那些毁“影器”将士家属的口述时,无不为之动容。

  “我的儿子死前说,刀该歇了。”一位老妇抚摸着石碑,泣不成声地说道。

  与此同时,沈砚之也按照林清梧的计划,在说书人再次讲述“勤王未遂”的故事的夜晚,命文卫士卒混入人群,齐声诵读《正典·安民篇》。

  《正典·安民篇》是林清梧亲自编写的一篇文章,旨在告诫百姓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当文卫士卒齐声诵读《正典·安民篇》时,整个西市街口都响起了洪亮的声音。

  街心的“声碑”也骤然共鸣,发出嗡嗡的响声。

  那位盲眼说书人听到这些声音,顿时脸色大变。

  他怒斥这些文卫士卒是“邪术”,想要阻止他们继续诵读。

  于是,他再次摇动了手中的铜铃,企图用铜铃声来压制文卫士卒的声音。

  然而,这一次,铜铃却失灵了。无论他怎么摇动,都无法发出声音。

  不仅如此,他怀中的“影器”竟然也开始发烫,烫得他几乎无法忍受。

  紧接着,“影器”上竟然显现出了“伪言惑众”四个字。

  围观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顿时哗然。

  “连鬼器都认罪了!”

  “原来这些说书人真的是在欺骗我们!”

  “我们不能再相信他们了!”

  雪蚕卫趁乱上前,将那位盲眼说书人制伏,并搜查了他的身体。

  结果,他们在说书人的舌底,发现了一片用薄铜片刻成的声纹。

  “这是‘影蛇’的密音片。”沈砚之说道,“他们不用纸传信,改用声音种心。”

  就在沈砚之准备将说书人带回文察院审问的时候,林清梧传来了一道命令。

  三日后,林清梧将于文相府设“史辩堂”,召陈九与被俘说书人当堂对质。

  她究竟意欲何为?

  三日之期,文相府外,车马喧嚣。

  吃瓜群众们翘首以盼,想看看这出“文相辩史”的大戏。

  毕竟,林清梧是谁?

  那可是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死人说活了的狠角色!

  “你这刁民!”说书人被押上堂,一见陈九,立刻开启祖安模式,“你这老匹夫,当年要不是你摇唇鼓舌,先帝何至于落得个焚印明志的下场?你,辱先帝忠魂!”

  陈九老迈的身躯颤抖得像风中残烛,他嘶哑着嗓子,反驳道:“老夫…老夫在太庙扫了十一年地,听见的…不是忠,是悔啊!是无数冤魂的哀嚎!”

  林清梧柳眉轻挑,手一挥,自有下人抬上两台造型奇特的留声机。

  一台播放着西市“声碑”的录音,那是百姓们泣血的控诉:“刀该歇了…真的,不能再打了…”另一台,则播放着从说书人口中取出的“密音片”,那是一段疯狂的嘶吼:“血洗南宫!一个不留!”

  大殿之上,文武百官面色瞬间煞白,如坠冰窟。

  林清梧起身,环视四周,目光如炬:“史不在嘴上,不在笔下,在人心!朕要让天下的声音告诉你们,什么,才配被铭记!”她顿了顿,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朕要让天下人…不敢再拔刀!”

  是夜,南宫那口幽深古井底部,常年不见天日,布满了厚厚的苔藓。

  一点微弱的墨痕,被突如其来的夜雨冲刷开来,隐约显现出了半个字的轮廓,像极了“灯”字的起笔…随即,便又被无情的雨水彻底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人,那老东西的嘴,真他娘的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