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她不点灯了,她就是灯-《孤凤栖凰》

  文华殿内,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林清梧被谢昭容搀扶着,那张脸白得,比刚出炉的馒头还虚。

  识海空空荡荡的,像被台风刮过的广场,啥也不剩。

  “相爷,我这就传太医!”谢昭容急得嗓子都劈了,赶紧就要往外跑。

  林清梧一把拉住她,摇了摇头,语气弱得像蚊子哼哼:“别……没用的。传我令,取……文心炉母片,《正字令》原本来……”

  谢昭容眼泪都要下来了,但还是咬着牙,依言去办。

  很快,那尊曾经让无数人顶礼膜拜的“文心炉”母片,以及那部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正字令》原本,就被摆在了林清梧面前。

  林清梧颤巍巍地伸出手,指尖在炉壁上划动,留下一道道猩红的血痕。

  她一笔一画,吃力地刻下两个字——“归灰”。

  “字吃人十年……今天,我喂它最后一口。”林清梧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语气却异常的坚定。

  她催动体内所剩无几的“墨韵通灵”,将自己的命格,像赌徒梭哈一样,孤注一掷地注入了炉心。

  “轰!”

  文心炉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紧接着,一道火柱冲天而起,几乎要将文华殿的屋顶掀翻。

  那火焰,不再是冰冷、压抑的血色,而是带着一种决绝、一种释然的金色。

  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无数扭曲的文字挣扎着、哀嚎着,最终化为灰烬。

  火焰之中,隐隐浮现出几个大字——“火不燃灰,因灰即是火。”

  与此同时,皇宫,金銮殿。

  群臣们正像热锅上的蚂蚁,吵得不可开交。

  文心灯崩解,这可是天大的事儿!

  “没了文心灯,朝廷还怎么选贤任能?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依老臣看,当务之急是重铸文心灯,稳定人心!”

  “重铸?拿什么重铸?林清梧都把炉子给砸了!”

  就在这乱哄哄的时刻,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沈砚之,那个肩上还缠着绷带的男人,捧着一块染血的苔纸,大步走了进来。

  “臣沈砚之,有本启奏!”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惊雷,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沈砚之?你不在家养伤,跑这儿来凑什么热闹?”一个平日里就看沈砚之不顺眼的御史,阴阳怪气地说道。

  沈砚之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径直走到大殿中央,将手中的苔纸高高举起。

  “此乃先帝遗诏!”

  “什么?遗诏?”

  群臣顿时炸开了锅,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想看个究竟。

  沈砚之深吸一口气,用自己的血,点燃了那块苔纸。

  一道血色的光芒冲天而起,在半空中,浮现出先帝那熟悉的笔迹,以及那充满威严的“天音”残响。

  “毁鼎……启民议……择继者……唯择火!”

  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震慑着每一个人的灵魂。

  沈砚之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人。

  “先帝遗诏在此——毁鼎,启民议,择继者唯择火!今日,谁敢言‘民不可议’?”

  满殿哗然。

  老太傅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指着沈砚之,厉声喝道:“妖言惑众!你凭什么证明,这是先帝的遗诏?”

  沈砚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猛地指向殿外,声音铿锵有力:

  “凭那千盏熄灭的灯,和一个烧尽自己的人!”

  与此同时,文察司。

  谢昭容奉旨接管了这个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机构。

  但她做的第一件事,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焚毁所有“心镜墙”母片!

  “谢大人,您这是……”一个文察司的旧部,小心翼翼地问道。

  谢昭容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看着那些被火焰吞噬的“心镜墙”母片,眼神复杂。

  随后,她宣布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将“文察司”改组为“正典院”,专责搜寻、修复被焚典籍。

  “正典院?咱们不是应该负责监察百官,匡扶正义吗?怎么变成修书的了?”

  “是啊谢大人,这……这不合规矩啊!”

  谢昭容没有理会众人的质疑,她带着几名心腹,来到了南宫那口深不见底的枯井旁。

  当年,林清梧就是在这里,发现了那半块“无字碑”。

  谢昭容默默地将那半块“无字碑”推入了深井,然后,在井边立起一块新的石碑。

  她在石碑上刻下几个字——“字归处,心自明。”

  “大人,这是何意?”

  谢昭容看着那口幽深的古井,轻声说道:“从前我们查人写了什么,今后,我们要查人没写什么。”

  文华殿顶阁。

  林清梧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窗外一盏盏“文心灯”熄灭。

  她咳出最后一口黑血,滴落在焚炉的残烬之中。

  令人惊奇的是,那黑血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灰烬中形成扭曲的文字,而是化作一缕青烟,袅袅升空。

  林清梧抬起头,望向南宫的方向,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母亲……我终于……没让字掌我……”

  她拿起笔,蘸着焚炉的灰烬,在地上写下了最后一句话:

  “天下之火,不在炉,不在灯,而在人心里。”

  笔落,气息渐止。

  她没有悲伤,没有恐惧,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仿佛一盏燃尽的灯芯,余温不散。

  七日后,新《民议策》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大胤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最惊人的一条,莫过于直接废除了那讨厌的“文心灯”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庶民议政堂”!

  这一举措一出,朝野震动,有人欢呼雀跃,觉得这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事;也有人捶胸顿足,觉得这是乱了纲常的昏招。

  沈砚之站在太学旧址,看着那些稚气未脱的孩童,捧着崭新的《蒙学篇》摇头晃脑地念着。

  他凑过去一看,好家伙,这新版《蒙学篇》够新潮的!

  “忠”字旁边赫然写着一行小字:“忠于理,非忠于人。”

  这改动,简直是颠覆了三观,却又让人觉得……真他妈的带劲!

  他抬头望向夜空,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

  那黑黢黢的夜幕上,似乎有微光在闪动。

  他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顿时愣住了——那是无数盏百姓自发点燃的油灯,汇聚在一起,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整个夜空。

  那微弱的光芒,不再像“文心灯”那样,带着压抑和控制,而是充满了希望和自由。

  沈砚之缓缓抚摸着怀中那尊小小的木像,那是林清梧亲手为他雕刻的。

  他低声呢喃着:“你说火该熄灭,可它……换了个活法啊。”

  与此同时,“正典院”内,谢昭容正伏案抄录《先帝实录》。

  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有些疲惫,却又透着一股坚定。

  笔尖忽然一顿,她发现纸上无由浮现出一行细小的字迹,那字迹并非她所写,却熟悉得如同她自己的笔迹一般——“火冷了么?”

  谢昭容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她抬手拭去泪水,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答道:“没冷,只是……不再烫人了。”随后,她放下笔,轻轻合上双眼,似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重新提起笔,蘸饱墨汁,在那行字迹的下方,缓缓写下几个字——“先生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