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词语的褶皱》-《粤语诗鉴赏集》

  《词语的褶皱》

  ——论粤语诗《我》中主体性的拓扑学

  文/诗学观察者

  (注:本文以诗学本体论为根基,尝试突破传统赏析范式,构建新型文本分析模型)

  在粤语的九声六调中,"我"字的发音天然携带某种震颤的歧义性。当树科将这首仅四节的短诗命名为《我》时,他实际上在岭南方言的肌理中,悄然开启了一场关于主体性的拓扑学实验。这首创作于韶关沙湖畔的微型诗作,以粤语特有的语法褶皱为手术刀,在语言结构的神经末梢处,实施着对现代主体认知框架的精密解构。

  第一节"我,我系我/我唔系我……"已展现出令人惊异的哲学密度。在普通话系统中,"是"与"不是"构成非此即彼的排中律,但在粤语"系"的声调(hai6)里,这个系动词天然携带某种游移的共振频率。当诗人连续使用"系"与"唔系"这对矛盾修辞时,并非在进行简单的辩证法操练,而是借助方言特有的否定式结构(唔系),在语言深层激活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空间。这种独特的句法构造,恰似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描述的"可逆性"(réversibilité),让主体在自我指涉的瞬间遭遇存在的裂隙。

  第二节"我,我系你/我系佢,我系我哋……"则进一步将主体性置于拓扑变形的加速器中。粤语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我哋",在发音时舌尖需完成从双唇到齿龈的滑动轨迹,这种口腔肌肉的运动记忆,暗合了列维纳斯所说的"他者面容的伦理拓扑学"。当"我"通过方言的复数变形滑向"我哋",主体不再是笛卡尔剧场中的沉思者,而是成为德勒兹笔下的"根茎"(rhizo),在语词的分子层面不断生成新的连接。

  最具颠覆性的是第三节"我喺你哋,佢哋/我哋嘟喺天地……"。粤语介词"喺"(hai2)在标示空间方位时,其发音与系动词"系"形成镜像般的声调对位。这种语言学上的巧合,在诗人手中转化为存在论的隐喻:主体既栖居于他者群体("你哋,佢哋"),又同时被抛入天地洪荒。值得注意的是"嘟"字的使用,这个语气助词在粤语中通常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当其与存在动词"喺"结合时,恰似海德格尔"此在"(Dasein)概念的本土化转译——存在不是静态的在场,而是始终处于"去存在"(Zu-sein)的动态过程。

  从诗学发生学角度观察,这首作品的革命性在于其彻底悬置了传统抒情诗的主体中心主义。诗人没有选择普通话的"我是我"这种确定性表达,而是借助粤语特有的语法弹性,让主体在方言的皱褶中不断滑动变形。这种语言策略,与朱光潜《诗论》中强调的"音律与意义共生"的美学观形成隐秘对话,却又通过方言的在地性开拓出新的诗学维度。

  在符号学层面,诗中重复出现的人称代词构成德里达所谓的"延异"(différance)游戏。每个"我"都既是能指链上的踪迹,又是所指不断延宕的证明。当粤语特有的声调差异(如"系"hai6与"喺"hai2)介入能指系统时,传统的语音中心主义被彻底瓦解,主体成为语言差异系统运作的副产品。这种解构不是简单的后现代戏仿,而是根植于方言自身的解辖域化潜能。

  值得注意的是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个地理坐标提示我们关注方言诗学与在地经验的关系。沙湖的水体流动性,与诗中主体的拓扑变形形成隐秘的互文。在岭南特有的湿热气候中,主体如同湖面蒸腾的水汽,在"我系你"与"我系佢"之间不断相变,最终消融于天地的氤氲之中。这种在地性书写,使诗歌超越了抽象哲学思辨,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地方精神"(Genius Loci)的具身化表达。

  从文学史脉络审视,这首短诗既延续了瘂弦《深渊》中对主体破碎性的现代主义探索,又通过方言写作开辟出新的可能性。当"我哋嘟喺天地"这句诗在粤语声调中流转时,我们仿佛听见了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粤俗好歌"传统的当代回响。那些在珠三角水网中漂流的咸水歌,那些在骑楼阴影下传唱的南音,都在这个瞬间获得了现象学的当代转化。

  这首诗最精妙的悖论在于:它越是深入方言的微观结构,就越是抵达人类存在的普遍境况。当诗人用"嘟"这个粤语特有的助词来修饰存在状态时,他实际上在方言的裂隙中开凿出了一条通向存在本真性的隐秘通道。这种在地性与普遍性的辩证运动,使诗歌成功规避了后殖民语境中常见的文化本质主义陷阱,展现出真正的诗性智慧。

  在符号的增殖与坍缩中,《我》最终完成了对主体性的拓扑学重绘。那个不断变形滑动的"我",既非传统抒情诗中的统一主体,亦非后现代文本中的虚无幻影,而是方言褶皱中生成的动态存在。当最后一个"天地"的余韵在粤语声调中消散,我们终于理解:真正的诗性主体,永远是语言自身的舞蹈,是在方言肌理中不断生成消逝的拓扑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