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论<道场唔喺道场>对精神空间的诗性重构》-《粤语诗鉴赏集》

  《道场唔喺道场》(粤语诗)

  文/树科

  道场,点止喺寺刹观殿

  仲系你去嘅弯弯曲曲嘅路上……

  道场,查实喺我哋嘅呼吸之间

  嘟喺呼吸之间嘅气度丝度……

  道场,我有时睇到咗你嘅质感

  冇时不刻咁纠缠我嘅心想……

  《树科诗笺》2025.3.26.粤北韶城沙湖畔

  《论<道场唔喺道场>对精神空间的诗性重构》

  文/阿蛋

  在粤语诗歌的独特语境中,树科的《道场唔喺道场》以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语言,打破了传统对 “道场” 的认知藩篱,重新构建起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诗意想象的精神世界。这首诗如同禅宗公案般,以寥寥数语叩击读者心灵,引发对修行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诗歌艺术与哲学探索的交汇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解构与重构:道场概念的诗意颠覆

  传统意义上,“道场” 往往与庄严肃穆的寺刹观殿紧密相连,是佛教、道教等宗教进行修行、法事活动的特定空间,承载着神圣、清净、超脱的宗教意蕴。如唐代王维在《过香积寺》中所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描绘出的道场隐匿于深山古木之间,充满神秘与静谧,是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净土。然而,树科在《道场唔喺道场》中,以一句 “道场,点止喺寺刹观殿”,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这种固有的认知。诗人以粤语中 “点止”(意为 “何止”)的口语化表达,直接而有力地否定了道场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传统观念,为道场概念的重新解读拉开序幕。

  “仲系你去嘅弯弯曲曲嘅路上”,诗人将道场的存在空间从封闭的宗教建筑,延伸至充满未知与曲折的人生旅途。这里的 “弯弯曲曲嘅路”,不仅仅是现实中崎岖的道路,更是象征着人生的种种经历与磨难。正如《诗经?小雅?黍离》中所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人生之路充满了迷茫与困惑,而在这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挫折,都成为了修行的契机,都可视为道场的一部分。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赋予了道场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了人生历练与精神成长的象征。

  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道场概念的重构。“道场,查实喺我哋嘅呼吸之间”,诗人将道场的空间维度从外在的道路,转向了内在的生命体征。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是人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在佛教的修行中,呼吸观(安那般那念)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法,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出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诗人在此巧妙地借鉴了这一理念,将道场与呼吸联系起来,使道场成为了生命存在与精神修行的内在场域。“嘟喺呼吸之间嘅气度丝度”,这里的 “气度丝度”,可以理解为呼吸的节奏与韵律,也可引申为人在呼吸之间所展现出的精神境界与生命气质。每一次呼吸,都是对生命的感悟,都是对自我的审视,都是修行的过程。

  到了诗歌的第三节,“道场,我有时睇到咗你嘅质感”,诗人赋予了道场以具体可感的 “质感”。在传统认知中,道场作为一种精神空间,往往是抽象而难以捉摸的。但在这里,诗人通过 “睇到” 这一视觉动词,让道场变得具象化。“冇时不刻咁纠缠我嘅心想”,“纠缠” 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道场与心灵之间紧密而复杂的联系。道场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而是深深融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了思想与情感不断碰撞、交融的地方。这种对道场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使诗歌超越了对宗教场所的简单描述,深入到生命与精神的本质层面,展现出独特的哲学思考。

  二、语言艺术:粤语方言的诗意表达

  《道场唔喺道场》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对粤语方言的巧妙运用。粤语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诗人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粤语词汇,如 “点止”“仲系”“查实”“嘟” 等,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更赋予了诗歌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韵味。

  粤语方言的使用,使诗歌更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口语化风格。与传统诗歌中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不同,这首诗以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着称,“老妪能解”,树科的这首粤语诗也以其口语化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例如 “道场,点止喺寺刹观殿”,这种直白的表述,如同与人面对面的交谈,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被带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粤语的语音特点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美。粤语有九声六调,声调丰富多样,在诗歌的诵读中,能够产生独特的韵律与节奏。诗歌中长短句的交替使用,配合粤语的语音特点,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 “道场,查实喺我哋嘅呼吸之间” 与 “嘟喺呼吸之间嘅气度丝度”,长短句的搭配,以及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在韵律上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使诗歌在表达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哲学意蕴:修行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道场唔喺道场》不仅仅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诗歌通过对道场概念的重新诠释,探讨了修行与生命的关系,引发读者对自我、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诗歌中,道场被视为人生之路与呼吸之间,这意味着修行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宗教仪式与场所,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正如禅宗所倡导的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在人生的 “弯弯曲曲嘅路上”,我们遭遇的挫折与困难,不是阻碍,而是修行的素材;在每一次的呼吸之间,我们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都是修行的过程。这种对修行的理解,打破了宗教修行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修行变得更加生活化、日常化。

  同时,诗歌中对道场 “质感” 的描写,以及其对 “心想” 的 “纠缠”,反映出修行过程中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修行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困惑与迷茫。就像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面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需要在矛盾与挣扎中不断成长。道场的 “质感”,正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与体验的具象化表现,而其对 “心想” 的 “纠缠”,则体现了修行过程中内心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超越。

  从更广泛的哲学层面来看,这首诗探讨了存在与本质的问题。道场作为一种精神空间,其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其对生命与精神的塑造作用。同样,人的存在意义也不在于外在的身份与地位,而在于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升华。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道场唔喺道场》通过对道场概念的重新解读,提醒人们关注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修行的契机,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诗歌结构:层层递进的思维脉络

  《道场唔喺道场》在诗歌结构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诗歌共分为三节,每一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场进行诠释,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从否定传统道场概念入手,将道场的空间从寺刹观殿延伸至人生之路,为诗歌奠定了独特的思想基调。这一节如同一个引子,引发读者对道场概念的重新思考。第二节进一步深入,将道场与呼吸联系起来,从外在空间转向内在生命体征,使道场的概念更加抽象化、内在化。第三节则赋予道场以质感,将其与内心世界紧密相连,使诗歌的思想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诗歌的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深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跟随诗人的思维脉络,逐步深入到道场的本质与生命的真谛。同时,这种结构也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节奏感与韵律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文化内涵: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

  《道场唔喺道场》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度交融。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诗歌中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岭南文化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同时,诗歌中对道场概念的探讨,又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元素。如前文提到的呼吸观,是佛教禅修的重要方法;而道场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道士进行修行、举行法事的场所。

  这种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又传递了宗教文化中关于修行、生命的深刻智慧。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树科的《道场唔喺道场》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哲学思考、精妙的结构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首极具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粤语诗歌。它对道场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为我们重新认识修行与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对粤语方言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层层递进的结构使诗歌的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深入;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则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在粤语诗歌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