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语言的抵抗诗学》-《粤语诗鉴赏集》

  《语言的抵抗诗学》

  ——《冇题》的方言现代性研究

  文/一言

  当树科在粤北韶城写下"冇睇边个讲/唔听发噏疯"时,他完成的不仅是地域性书写,更是对普通话诗学霸权的解构实践。这首看似简单的五句粤语诗,实则在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构筑起福柯所说的"异托邦"空间。本文将通过细读文本,揭示其如何实现方言的诗学突围。

  一、语音的物质性抵抗诗句中密集的鼻音韵尾(冇[u]、唔[、疯[fung])形成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理论中的"阈限音场"。"发噏疯"的[fp f?t f??]三连擦音,在发音部位上构成从唇齿到软腭的空间跳跃,这种语音拓扑学恰似布朗肖(nchot)描述的"文学空间"——通过口腔肌肉的物理运动解构标准语的声音秩序。比较诗人黄灿然同等题材的《我的普通话》,树科刻意保留"嘟"[dou]这类粤语特有叹词,使文本成为德里达(Derrida)所谓"延异"的物质载体。

  二、语法的存在论反叛"话知佢几多难为"的倒装结构,将受事宾语"难为"置于句末焦点位置,这种粤语特有的"话题-说明"结构,在诗学效果上实现海德格尔(Heidegger)强调的"此在"澄明。更精妙的是进行时标记"喺"与完成体"死晒"的时态嵌套:前者指向永恒的当下性,后者暗示创伤的已完成性,二者张力构成阿甘本(Agaen)所说的"剩余时间"。这种语法装置使被普通话压抑的方言获得本雅明(Benjan)式的"爆破力"。

  三、灵知主义的方言转译末句"灵知"(gnosis)的选择极具深意。该词既对应诺斯替主义的超验传统,又通过粤语发音[l?? tsi]与佛教"阿赖耶识"(ya-vij?āna)形成音义互文。诗人用"嘟"替代"都"的书写策略,在文字学上激活了"口"部偏旁的原始巫祝功能——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越人尚鬼,其辞多喃"传统在此获得当代转译。五个否定词(冇/唔/话知/冇)构成的否定神学体系,使诗歌最终抵达布朗肖(nchot)定义的"文学的无尽空间"。

  结语:作为文化记忆的方言诗该诗的价值不在于地域风情展示,而如利奥塔(Lyotard)所言"通过小叙事解构大叙事"的范式意义。当标准汉语日益沦为资本逻辑的载体时,树科用"冇死晒神经"的方言语法,保存了阿多诺(Adorno)期待的"艺术否定性"。这种写作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或许就藏在对语言霸权的持续抵抗之中。

  【附:原诗文】

  《冇题》(粤语诗)

  文/树科

  冇睇边个讲

  唔听发噏疯

  话知佢几多难为

  喺仲冇死晒神经

  我哋嘟有灵知……

  《树科诗笺》2025.3.5.粤北韶城沙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