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粤语方言诗中的母性叙事重构》-《粤语诗鉴赏集》

  《粤语方言诗中的母性叙事重构》

  文/一言

  一、方言诗学的语音本体论

  1. 音义纠缠的抒情机制 "噏乜咯"(说什么呀)与"话语啰"(说话呀)构成语音蒙太奇,通过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如"咯"、"啰")制造童谣式节奏。这种音韵结构令人联想到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中论述的"方言音韵作为记忆载体"理论——齿音字"细时"(小时候)与唇音字"老妈"形成代际对话的发音考古层。

  2. 文字缺位的声音诗学 "唔认得嘅字/你听见叻咗"(认不得的字/你听懂了)展现德里达所谓"语音中心主义"的倒置。诗人用"叻咗"(变聪明)这个粤语特有完成态助词,构建了超越文字的声音理解系统,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不落言筌而自得神韵"的方言表达。

  二、母性书写的代际转译

  1. 教育权力的温柔反转 从"你教我讲嘢"(你教我说话)到"歌仔我写"(歌儿我写)的施受关系转变,暗合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态"理论中的母性空间重构。诗中"唔知-边识-听见"的三阶认知演进,构成拉康镜像理论的本土化诠释——母亲从语言传授者变为声音解码者。

  2. 身体记忆的诗性编码 "听番转"(重新听)的粤语倒装结构,形成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的记忆折叠。这种对方言副词的特殊处理,比余光中《乡愁》的线性叙事更接近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母亲的听觉成为储存方言基因的"肉体档案"。

  三、声音符号的跨文化阐释

  1. 方言能指的漂移现象 "歌仔"(歌谣)作为岭南文化特殊能指,其语义场涵盖咸水歌、木鱼书等非遗传统。诗中"写?"(写呀)的语气助词选择,呼应了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强调的"语言褶皱"——特定方言词汇携带的地域文化DNA。

  2. 听觉现代性的悖论 在普通话霸权语境下,该诗通过"唔识-认得"(不懂-懂得)的声音认知链,实践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文化抵抗。这种对方言听觉价值的重估,较之台湾方言诗运动更具日常性,与奈格里"诸众"理论中的微观政治不谋而合。

  结语:作为方法论的方言诗学

  该诗以12个粤语特征词构建的声韵迷宫,实现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家庭维度转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续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方言诗传统,更创造出母亲作为"方言肉身存储器"的新颖意象,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记忆保存提供了诗学范式。

  【附:原诗文】

  《唱首歌畀阿妈听》(粤语诗)

  文/树科

  细时你唱歌

  唔知噏乜咯

  你教我讲嘢

  边识话语啰

  老妈听番转

  歌仔我写?

  唔认得嘅字

  你听见叻咗……

  《树科诗笺》2025.3.15.粤北韶城沙湖畔.沙湖公园.诗歌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