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安乐公主-《官居一品养黛玉》

  皇帝将白日里在林府的见闻,挑拣的说了一些:贾琏如何上不得台面、王夫人如何跋扈、如何假借贤德妃之名施压、林府如何应对等关键处,用平淡的语气讲述出来。

  随着皇帝的叙述,皇后脸上那“见了鬼”的表情越来越明显,从最初的惊愕到难以置信,再到最后几乎有些麻木。

  直到皇帝讲完,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皇后仍是一副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模样。

  “怎么,皇后没什么想说说的?”皇帝看着皇后难得失态的表情,觉得颇有些新奇,语气也带上了一丝玩味。

  皇后回过神来,无奈地叹了口气,甚至带着点破罐破摔的坦诚:“陛下恕罪,臣妾一时……真不知该先说哪句才好。只觉得,今日无论臣妾说什么惊人之语,有荣国府那几位珠玉在前,陛下想必都不会觉得臣妾失言的。”

  皇帝被她的比喻逗乐,低笑出声。

  皇后收敛了神色,正色道:“臣妾只是觉得,贤德妃生母行事……着实不堪!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打着宫妃的名号在外招摇生事,视宫规国法于无物!此风若长,后宫威严何在?只是……”

  她话锋一转,带着探究看向皇帝,“陛下今日如此轻轻放过荣国府,连那史老太君都得了暖轿体面送出宫去,臣妾总觉得……有些奇怪。这不像陛下平日处事之风。”

  皇帝放下茶盏,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语气显得漫不经心:“一个七旬老妪,为了保住宫里的孙女儿,把姿态放得那么低,连性命都拿出来赌了。朕是天子,富有四海,何必去为难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显得朕气量狭小。”

  他顿了顿,补充道,“况且,她今日进宫请罪,姿态做足了,话也说尽了。朕,总得给老臣遗孀,给宫里的妃嫔,留几分体面。”

  “体面……”皇后咀嚼着这两个字,目光微动。

  这时,皇帝抬眼,看向皇后温婉却深蕴着精明与洞悉的眼眸,唇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那锐利的光芒再次闪现:“至于轻轻放过?皇后,你当真以为,朕会轻轻放过么?”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如冰珠坠地,“明日,大朝会。”

  几个字,轻飘飘的,却如同惊雷在皇后耳边炸响!

  她微微一怔,脑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作为事主的林淡!今日在场的宾客!

  王夫人嚣张的言语!假传妃谕的罪名!史老太君今日的请罪,恰恰坐实了王夫人的罪责!

  明日大朝会上,根本无需皇帝亲自发难,自会有急于表忠、或与贾家不睦、或想借机攀附林淡的言官、御史,甚至是林淡本人,将这“小事”化作捅向荣国府最锋利的刀!

  所有的疑惑瞬间冰消瓦解,豁然开朗。

  皇后眼中掠过一丝明悟,甚至带上了一丝浅浅的、心领神会的笑意,她微微颔首,语气恢复了平日的雍容:“臣妾明白了。陛下圣明。”

  这“圣明”二字,是真心实意的佩服。

  帝王心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借刀杀人,自己却始终站在“仁德体恤”的制高点上。

  她顿了顿,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那明日晨起请安时,臣妾便也与贤德妃妹妹好好说说这‘规矩’和‘体统’。毕竟,娘家的事闹得如此不堪,惊动了陛下,做娘娘的,也该心里‘明白’些才好。臣妾会让她明白,陛下的‘信’,不是纵容的资本,而是悬顶的利剑。娘家安分守己,她在宫里的日子,才能安稳。”

  “嗯。”皇帝满意地应了一声,闭上眼睛,眉宇间的锐利似乎终于消散了些许,显露出一丝疲惫。

  殿内烛火摇曳,橘色的光晕笼罩着帝后二人,空气中流淌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无声的杀伐。

  今日之事,林府就是最好的火药桶,里面塞满了“见证人”和确凿的“罪证”。

  明日朝堂,自会有人争先恐后地去做那把最锋利的刀,将荣国府的脸面踩在脚下,将王夫人钉死在耻辱柱上。

  而他这位皇帝,只需高坐龙椅,冷眼旁观,甚至还能适时流露出对“老臣遗孀”的“不忍”,对“被蒙蔽妃嫔”的“信任”,不必承担一丝“刻薄寡恩”、“苛待老臣”的骂名。

  至于那朵被“信她”二字暂时护住的“贤德之花”?自有皇后这把最合适、最名正言顺的“剪刀”,替他去修剪那些不安分的枝叶,敲打那可能动摇的根基。

  这盘棋,落子无声,却已势在必行。

  皇后刚想吩咐宫人熄灯安置,却见皇帝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复又睁开眼,语气里难得地带上了几分家常的温和:“瞧朕真是老了,正事都差点忘了。朕已经下旨,将钟继辉调回京中了,任礼部侍郎。算着日子,这旨意这两日也该到蜀地了。等她们小两口回了京,安乐也能日日进宫陪你了。”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像一道暖流,瞬间冲散了皇后心中方才的权谋算计。

  她猛地抬头,眼中是无法抑制的惊喜和思念,强忍着情绪,眼圈还是迅速地红了。

  她声音有些发颤,带着母亲特有的柔软:“陛下……这……安乐也是做了母亲的人了,哪能还像小时候那般,日日进宫缠着臣妾胡闹……”

  皇帝看着皇后微红的眼眶,目光也柔和下来,带着一丝追忆:“无妨。朕也有些想她了。今日在林家见了康乐那丫头,机敏懂事,倒让朕想起安乐小时候,也总是愿意缠着朕陪她。”

  他眼中难得地流露出纯粹的、属于父亲的温情,“让她多带着孩子进宫来,热闹些也好。”

  皇后深深吸了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绽开一个真心实意的、带着泪花的笑容:“臣妾……谢陛下隆恩!安乐知道了,不知该有多欢喜。”

  这一刻,帝后之间,不再是冰冷的权力同盟,而是有着共同血脉牵绊的家人。

  这温情,如同乱局中的一点微光,短暂却真实地照亮了栖凤宫的夜晚。

  喜欢官居一品养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