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海军发展建议!-《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此刻椹川海军基地的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巨大的吊臂在空中划出弧线,工人们的号子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在基地核心区域,新铺设的航母船台上,工人们已经开始进行龙骨铺设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邓贤在一众海军将领和工程师的陪同下,站在船台旁的高架观景台上。

  海风拂面,带来咸湿的气息,也吹动了他深色军装的衣角。

  龙破武、肖震东、岳振华以及以冯启帆为首的年轻工程师团队簇拥在他身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与紧张交织的神情。

  "大帅,这就是我们规划的舰队航母的船台。"

  龙破武手指着船台对邓贤介绍道,声音中带着自豪。

  "按照计划,下个月即可开始铺设龙骨。冯工他们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标准排水量1万8千吨,采用您强调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右舷岛式上层建筑..."

  邓贤默默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船台和周围设施。

  作为穿越者,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后世那些流线型的庞然大物——尼米兹级、福特级航母的雄姿。

  虽然知道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达到那种水平,但他仍然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破武,启帆!"

  邓贤听着龙破武的介绍,突然开口,打断了他的汇报。

  "设计我看过了,整体思路是对的。但我有几个建议。"

  所有人立刻屏息凝神,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与大帅相处这么久,他们都知道邓贤的意见往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首先是飞行甲板。"

  邓贤指向设计图,开口直接说道:"你们现在设计的是直通式甲板,起飞和降落区域重叠。我在想,是否可以尝试采用斜角甲板设计?"

  "斜角甲板?"

  冯启帆听后困惑地重复这个陌生词汇,其他工程师也面面相觑。

  邓贤看着他们的表情,意识到自己说的有点超前了,开口耐心解释道:"就是在主飞行甲板的左侧,设置一个带有一定角度的降落区域。这样,飞机降落时如果钩不住拦阻索,可以复飞而不影响前方停机区和起飞区的作业。同时,起飞和降落作业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升航空作业效率。"

  这个简单的概念如同闪电般击中了在场的海军船舶设计的专家们。

  岳振华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这样确实可以解决起降相互干扰的问题!大帅,这个想法太精妙了!"

  冯启帆迅速在纸上画着草图,眼睛越来越亮:"虽然会增加一些结构复杂性,但完全是可行的!只需要对舰体左舷进行适当加强和延伸..."

  邓贤点点头,继续道:"其次是弹射器。你们现在计划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弹射器,但我认为应该立即开始研究蒸汽弹射技术。蒸汽弹射能提供更平稳、更强大的推力,能够弹射更重的飞机,为未来舰载机的发展预留空间。"

  龙破武听后皱眉道:"蒸汽弹射?大帅,这技术我们还没有任何积累..."

  "所以要从现在开始研究。"

  邓贤斩钉截铁的说着,继续说道:"文君带回了部分相关技术资料,可以组织专门团队攻关。这是未来的方向,必须尽早布局。"

  说后邓贤又转向转向舰岛设计图:"还有,舰岛的设计可以更加流线型,减少空气湍流对飞行作业的影响。雷达——就是无线电探测装置的未来安装位置也要提前考虑进去。"

  接着,邓贤又提出了一系列细节改进:甲板边缘加装安全网、优化机库布局以提高飞机调度效率、增加航空燃油储量、强化重点部位装甲防护...

  每一条建议都让工程师们既惊讶又兴奋。

  许多想法他们从未考虑过,但经邓贤一点拨,立即明白了其中的优越性。

  "大帅,您这些建议..."

  冯启帆听着邓贤说的这些,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

  "至少让我们的设计领先了二十年!不,三十年!"

  邓贤微微一笑,心中暗道:何止三十年,这几乎是二战后期到冷战初期的设计了。

  随后,邓贤又视察了潜艇制造车间。

  看到正在建造的海狼级潜艇,他再次提出了改进意见:"艇首形状可以更加流线型,减少水下阻力。通气管装置要确保在潜望镜深度能够稳定运行。还有,可以考虑研发一种以超声波探测的水下探测设备,通过声波来探测敌方舰艇..."

  在鱼雷车间,邓贤甚至简单描述了后世鱼雷常用的声导和线导原理,虽然以目前技术难以实现,但为研究人员指明了方向。

  视察结束后,邓贤与海军高层闭门会谈。

  "破武,我知道这些改进会增加设计和建造的难度。"

  邓贤想了想还是对着龙破武开口严肃地说道。

  "但海军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着眼未来。我们要建造的不是马上过时的舰船,而是能够持续改进、至少领先二十年的平台。"

  龙破武听后郑重应道:"明白,大帅!您今天的指点让我们豁然开朗。我立即组织设计团队重新优化方案,即便延迟几个月开工,也要把这些先进设计融入进去。"

  邓贤点点头:"资金和技术支持不用担心,我会让文君和计划委员会优先保障海军需求。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拥有一两艘航母,而是要建立一支真正的海军,能够扞卫我们的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线。"

  离开椹川时,邓贤的心情既振奋又沉重。

  振奋的是看到海军建设的快速进展;沉重的是深知与世界海军强国的差距仍然巨大,需要追赶的路还很长。

  而在场的海军官兵和工程师们,则被邓贤的超前视野深深震撼。

  许多人开始私下议论:"大帅怎么对海军装备如此了解?那些想法简直像是亲眼见过未来似的!"

  这种神秘感无形中增加了邓贤的威望,也激发了他们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跟随这样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领袖,华南海军真正走向深蓝的梦想或许不再遥远。

  喜欢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