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蓝天梦初成!-《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椰城的天空从未如此繁忙。

  各种型号的飞机不断地起飞、降落,发动机的轰鸣声从黎明持续到黄昏。

  邓贤的视察和指导给空军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系列革命性的飞机设计和技术研发全面展开。

  在飞机制造厂的实验车间内,周志开工程师正站在一个全尺寸木制模型前。

  这是根据邓贤的建议设计的全金属单翼战斗机的全尺寸模型,代号疾风。

  "蒙皮厚度可以再减少0.5毫米!"

  周志开用手指敲击着模型的机翼表面。

  "采用应力蒙皮结构后,整体强度反而可以提高。"

  旁边的德意志国专家汉斯·米勒教授点头赞同:"是的,关键是要优化内部桁架结构。我建议在这里和这里增加加强框。"

  米勒教授是郑文君高薪从德意志国聘来的空气动力学权威,起初对来华国工作犹豫不决,但看到邓贤提出的技术规划后,立刻被吸引过来。

  车间另一头,一群工程师正围着一个奇特的装置——这是可收放起落架的实验原型。

  通过液压系统,起落架可以收入机翼内部,显着减少飞行阻力。

  "锁定机构还不够可靠。"

  机械工程师看后皱着眉头说道:"在振动环境下容易意外解锁。"

  "改用机械-液压双保险系统如何?"

  一位年轻的华国助手想了想后,开口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时增加一个安全指示灯,飞行员可以确认起落架状态。"

  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团队立即开始修改设计。

  与此同时,发动机车间里正在对疾风-II型发动机进行台架测试。

  这是根据邓贤的建议增加了机械增压器的新型发动机,旨在提高高空性能。

  当工程师启动测试台时,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仪表盘上的指针剧烈摆动。突然,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响起,接着是零件碎裂的声音。

  "停机!紧急停机!"测试主任大喊着。

  烟雾从发动机中冒出,技术人员迅速上前检查。

  结果显示,增压器的叶片在高转速下发生了断裂。

  "应该是材料强度不够。"

  经验丰富的德籍工程师卡尔·施密特判断道。

  "需要采用更高强度的合金,同时重新设计叶片的形状。"

  挫折没有让团队气馁。

  他们知道,技术突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新材料订单立即被发出,设计团队开始重新计算叶片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在机场跑道上,试飞员们正在熟悉新型飞机。

  高天成是空军中最出色的飞行员之一,他刚刚完成猎鹰-IA的试飞任务,正在与地勤人员交流飞行感受。

  "爬升率比之前提高了15%。"

  高天成一边脱下飞行帽一边说着。

  "但在5000米以上高度,动力明显下降。"

  "等新型增压发动机研发成功,高空性能会大幅改善。"

  地勤队长与高天成交谈着,同时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着数据。

  "大帅还要求我们研究封闭式座舱,你怎么看?"

  高志航想了想:"虽然会失去一些开阔视野,但长途飞行会更舒适,而且有利于高空飞行保暖。我支持这个改进。"

  这时,一阵特别的引擎声由远及近。所有人抬头望去,只见一架外形流畅的单翼机正在进场降落——那是疾风战斗机的原型机,虽然还装着固定起落架,但已经展现出与双翼机完全不同的气象。

  "看那流畅的线条。"

  高志航见后眼中闪着光。

  "这才是未来的战斗机。"

  原型机平稳降落后,试飞员刘粹刚爬出座舱,被工程师们立即围住。

  "感觉如何?"

  "操控性怎么样?"

  "速度达到预期了吗?"

  刘粹刚摘下飞行眼镜,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太棒了!虽然功率还不如双翼机,但阻力小得多,速度反而更快!而且横滚速率提高了至少40%!"

  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欢呼起来。

  邓贤提出的全金属单翼设计理念正在被验证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航空研究院内,另一个小组正在研究邓贤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喷气推进。

  基于邓贤描述的基本原理,他们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装置。

  当启动装置时,一股微弱的气流从尾部喷出,推动整个装置向前移动了几厘米。虽然距离实用化还遥不可及,但第一次实验的成功让研究人员看到了希望。

  "根据大帅描述的原理。"

  项目负责人向周志开汇报着。

  "我们需要解决高温材料、压气机设计和燃烧室效率三大难题。"

  周志开凝视着那台简陋的喷气装置,仿佛看到了未来:"成立三个小组分别攻关这些问题。即使需要十年时间,也要坚持研究下去。"

  另一边,陈纳德正在训练新一批飞行员。

  他采用了极其严格的美式标准,淘汰率高达40%。那些被淘汰的学员往往泪洒机场,但留下的人都成为了精英苗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空战不仅仅是飞行技巧的比拼。"

  陈纳德在战术课上向众人讲解着飞行要点。

  "更是能量管理和态势感知的较量。总是保持高度优势,选择最适合的时机发起攻击..."

  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这些理论对他们来说既新颖又实用。

  训练中最令人兴奋的是实弹射击课程。在 coastal 靶场,飞行员们驾驶着挂载训练炸弹的飞机,对海上标靶进行俯冲轰炸练习。

  "注意俯冲角度!"

  "投弹后立即拉起!"

  教官通过无线电指导着。

  海面上炸起一道道水柱,有些命中目标,有些则偏差甚远。

  每次命中都会引来指挥塔内的一阵欢呼。

  高天成是命中率最高的飞行员之一。

  他有一种天生的空间感和时机把握能力,能够准确判断投弹的最佳瞬间。

  "这家伙是个天才。"

  陈纳德见后对林肖说道。

  林肖点头:"等新型飞机量产,我们会组建一支精英飞行队,由高志航担任队长。"

  日落时分,一天的飞行训练结束。地勤人员开始对飞机进行检修和维护;工程师们回到设计室继续改进设计;飞行员们则聚集在简报室,回顾今天的飞行数据。

  在机场边缘,一群刚被淘汰的学员默默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他们眼中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看着那些依然停放在跑道上的飞机。

  高天成看后走过去,拍了拍其中一个年轻人的肩膀:"不要灰心,地面同样需要人才。或许你更适合做飞行指挥或工程师。"

  年轻人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真的吗?我还能留在空军?"

  "当然!"

  高天成给予他一个微笑道:"大帅说过,现代空军是一个系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你的航空知识不会白学。"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被淘汰的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安排到了地勤、指挥、维修等岗位。

  邓贤的人才理念正在得到全面落实——不浪费任何一个人的潜力。

  夜幕降临,但机场依然忙碌。检修探照灯将飞机照得通明,地勤人员正在为明天的试飞做准备;设计室里灯火通明,工程师们正在为解决技术难题而熬夜工作。

  周志开和米勒教授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幕景象。

  "真是难以置信!"

  米勒教授感慨的用德语说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按照这个速度,五年内华国航空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周志开自豪地回答:"这是因为我们有大帅的指引,有全国的支持,还有像您这样的专家帮助。"

  远处,一架夜间训练机正在起飞,红色的航行灯在夜空中闪烁,如同希望的信号,预示着华国空军的光明未来。

  喜欢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