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出征之日,康熙特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堪称为清朝以来最隆重的出师礼。
浩浩荡荡的百姓全都在城门围堵起来,都想一睹十四的风采。
而神武门处,十四骑马而立,目光注视的远方,知道她不会来,如今又怀有身孕,想必皇阿玛更不会让她来。
一旁,胤禧眼含泪花看着十四哥孤零零的一个人即将要远去,心里却一下子受不了了,没想到十四哥真的要离开他了。
胤钴看着胤禧哥哥红红的眼眶,出声问道。“哥,你怎么哭了?”
“我那哭了,你看错了。”胤禧才不会承认他哭了,偷偷擦拭着眼角的泪花。
在一旁的太子看见,都只好轻声道。“别难过,等十四哥打赢了胜仗很快就会回来。”
“太子哥哥,你知道的,我就是心里舍不得十四哥走。”胤禧也不想哭,但只要一想到,日后都不能看见十四哥,心里堵的慌。
胤钴接话道。“哥,待会儿我们出宫玩去,今儿准没人看我们。”
“嗯。”胤禧赶紧应下,还能去找十哥玩。
太子听见两人的对话,倒也没在开口说话。
这边,十四望阙叩首行礼,肃对而行。
带领着军队慢慢朝城外行去,送行的各位阿哥看着十四远去,有些心里也暗自松了口气。
八阿哥、九阿哥和十阿哥心里都很舍不得十四此次前去,如今朝堂上倒还算稳定,毕竟有太子坐镇,倒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大家都把各自的小心思全都收了起来,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
...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十四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
若曦也身怀六月有余,肚子更是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但此次怀孕,却一点呕吐的迹象的都没有,除了人稍稍长胖了些,也不贪吃、贪睡,一整天精力都很好。
养心殿,偏殿殿内。
今儿天气极好,太阳光早早的从窗外洒透了进来,照在小桌上的海棠花枝上。
若曦望着那海棠发呆,这些海棠花瓣,年年都能见,却都开始有些不记得她才进宫时,八爷府上的海棠花长什么样子了。
“皇额娘。”
一道声音在她身后响起,转身看去,是胤祎,眼底布满笑意,出声道。“怎么来了,到皇额娘这里来。”正好今日巧慧端来了桂花糕,她记得他爱吃。
拿起一块桂花糕递到他面前。
太子快步走上前去,看着若曦手上拿着的桂花糕,接过,小口吃了起来,说道。“皇额娘,十四哥来信了,说他已经到了,也不知道他在那边过得好不好。”语气中带着几分落寞。
若曦却有些意外胤祎会告诉她这些,笑道。“何时来得信?”
“今日一大早,我看见信后,就来找皇额娘了。”胤祎解释道。“对了,皇额娘,以前你在八哥府上就跟十哥、十三哥、十四哥他们认识吗?”眼底带着几分好奇。
“嗯,怎么问起这个来?”若曦来了兴趣,问道。“可是之前十四爷告诉你的?”
“不是,是舅舅告诉我的。”胤祎解释着,但他不会告诉皇额娘,他猜到的事,不然,今儿就不会主动来说,十四哥写了信来。
若曦倒是没想到会是若风那小子,整日都跟十四混在一起,也不想着娶妻生子,外间都有传言,他跟十四在一起了?
但她是万万都不会相信的,看着胤祎道。“成天也别什么话都你舅舅的,知道吗?”
“儿子明白。”
“好孩子。”若曦轻揉他的脑袋,却发现他如今好像长高了不少,只是几下,便手收了回来。
...
七月,若曦又诞下一位皇子,康熙十分高兴,比之前生下太子跟静宜公主时,还要高兴几分,取名为胤秘。
在沉重的战事气氛中,增添喜庆。
尤其是胤钴最高兴,现在他可是胤祁跟胤秘的哥哥,想想都高兴。
偏殿殿内,若曦躺在床榻上,看着康熙怀中抱着的孩子,出声道。“玄烨,让我看看孩子。”
“好。”康熙一高兴,抱着孩子就不想撒手,走到床沿边坐下,把孩子轻轻放在一旁,柔声道。“曦儿,你辛苦了。”
若曦看着孩子,没想到这胎又是阿哥。
之前还以为生下一位小公主,可仔细想想,也该是一位阿哥。
“孩子我让乳母抱下去,你好好休息。”康熙柔声说着,贴心般掖了掖被子,满眼心疼的看着她。
若曦望着他的眼睛,伸手在他眉头处轻抚着。“别皱眉,不好看了。”
“好。”康熙大手一把抓住她的小手,惊道。“手怎么这么凉?”吓得他赶紧将孩子交给乳母带下去喂养,又让叶太医重新把脉。
一脸焦急的看着若曦,视线又落在叶太医身上,出声道。“皇后到底怎么样了?”
“回皇上,微臣刚刚给皇后娘娘把脉,并无大碍。”叶太医赶紧将手收回,如实说着。“想来是生产时,失血较多,微臣现下开些补血的药膳,想来身子就会慢慢痊愈。”
“嗯,李德全跟着他一起去。”
“是。”李德全赶紧招呼叶太医往殿外走去。
叶太医哪里还敢待,背上他的小药箱,跟着李德全往殿外走了去。
若曦看着康熙一脸焦急的样子,出声道。“怎么又皱眉,都不好看了。”
“曦儿,少说话,快多多休息,等会儿药膳来了,服用几日就好,别担心。”康熙不知为何心里难受的厉害,这些年,实在是辛苦她了。
为他生儿育女,满眼心疼,走上前,轻抓着她的小手,想要将它捂热,柔声道。“睡吧!我陪着你。”
“好。”若曦看着他坐在床沿边,正低眸看她。
慢慢闭上眼,睡了去。
....
一晃,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
战事进展的非常顺利,在当地僧侣的支持下,清军得以驱逐准噶尔军。
清廷重组了西藏地方政府,勒石纪念自皇太极以来,班禅、达赖与清朝的密切关系。
同时留下三千清兵驻守拉萨,也要求藏军在各处组织隘口巡视。
至此,十四彻底平定叛乱。
期间,十四的才华、爱惜军士、百姓、节约粮草、爱惜牲畜等,这一系列的举动赢得一致的威名。
浩浩荡荡的百姓全都在城门围堵起来,都想一睹十四的风采。
而神武门处,十四骑马而立,目光注视的远方,知道她不会来,如今又怀有身孕,想必皇阿玛更不会让她来。
一旁,胤禧眼含泪花看着十四哥孤零零的一个人即将要远去,心里却一下子受不了了,没想到十四哥真的要离开他了。
胤钴看着胤禧哥哥红红的眼眶,出声问道。“哥,你怎么哭了?”
“我那哭了,你看错了。”胤禧才不会承认他哭了,偷偷擦拭着眼角的泪花。
在一旁的太子看见,都只好轻声道。“别难过,等十四哥打赢了胜仗很快就会回来。”
“太子哥哥,你知道的,我就是心里舍不得十四哥走。”胤禧也不想哭,但只要一想到,日后都不能看见十四哥,心里堵的慌。
胤钴接话道。“哥,待会儿我们出宫玩去,今儿准没人看我们。”
“嗯。”胤禧赶紧应下,还能去找十哥玩。
太子听见两人的对话,倒也没在开口说话。
这边,十四望阙叩首行礼,肃对而行。
带领着军队慢慢朝城外行去,送行的各位阿哥看着十四远去,有些心里也暗自松了口气。
八阿哥、九阿哥和十阿哥心里都很舍不得十四此次前去,如今朝堂上倒还算稳定,毕竟有太子坐镇,倒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大家都把各自的小心思全都收了起来,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
...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十四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
若曦也身怀六月有余,肚子更是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但此次怀孕,却一点呕吐的迹象的都没有,除了人稍稍长胖了些,也不贪吃、贪睡,一整天精力都很好。
养心殿,偏殿殿内。
今儿天气极好,太阳光早早的从窗外洒透了进来,照在小桌上的海棠花枝上。
若曦望着那海棠发呆,这些海棠花瓣,年年都能见,却都开始有些不记得她才进宫时,八爷府上的海棠花长什么样子了。
“皇额娘。”
一道声音在她身后响起,转身看去,是胤祎,眼底布满笑意,出声道。“怎么来了,到皇额娘这里来。”正好今日巧慧端来了桂花糕,她记得他爱吃。
拿起一块桂花糕递到他面前。
太子快步走上前去,看着若曦手上拿着的桂花糕,接过,小口吃了起来,说道。“皇额娘,十四哥来信了,说他已经到了,也不知道他在那边过得好不好。”语气中带着几分落寞。
若曦却有些意外胤祎会告诉她这些,笑道。“何时来得信?”
“今日一大早,我看见信后,就来找皇额娘了。”胤祎解释道。“对了,皇额娘,以前你在八哥府上就跟十哥、十三哥、十四哥他们认识吗?”眼底带着几分好奇。
“嗯,怎么问起这个来?”若曦来了兴趣,问道。“可是之前十四爷告诉你的?”
“不是,是舅舅告诉我的。”胤祎解释着,但他不会告诉皇额娘,他猜到的事,不然,今儿就不会主动来说,十四哥写了信来。
若曦倒是没想到会是若风那小子,整日都跟十四混在一起,也不想着娶妻生子,外间都有传言,他跟十四在一起了?
但她是万万都不会相信的,看着胤祎道。“成天也别什么话都你舅舅的,知道吗?”
“儿子明白。”
“好孩子。”若曦轻揉他的脑袋,却发现他如今好像长高了不少,只是几下,便手收了回来。
...
七月,若曦又诞下一位皇子,康熙十分高兴,比之前生下太子跟静宜公主时,还要高兴几分,取名为胤秘。
在沉重的战事气氛中,增添喜庆。
尤其是胤钴最高兴,现在他可是胤祁跟胤秘的哥哥,想想都高兴。
偏殿殿内,若曦躺在床榻上,看着康熙怀中抱着的孩子,出声道。“玄烨,让我看看孩子。”
“好。”康熙一高兴,抱着孩子就不想撒手,走到床沿边坐下,把孩子轻轻放在一旁,柔声道。“曦儿,你辛苦了。”
若曦看着孩子,没想到这胎又是阿哥。
之前还以为生下一位小公主,可仔细想想,也该是一位阿哥。
“孩子我让乳母抱下去,你好好休息。”康熙柔声说着,贴心般掖了掖被子,满眼心疼的看着她。
若曦望着他的眼睛,伸手在他眉头处轻抚着。“别皱眉,不好看了。”
“好。”康熙大手一把抓住她的小手,惊道。“手怎么这么凉?”吓得他赶紧将孩子交给乳母带下去喂养,又让叶太医重新把脉。
一脸焦急的看着若曦,视线又落在叶太医身上,出声道。“皇后到底怎么样了?”
“回皇上,微臣刚刚给皇后娘娘把脉,并无大碍。”叶太医赶紧将手收回,如实说着。“想来是生产时,失血较多,微臣现下开些补血的药膳,想来身子就会慢慢痊愈。”
“嗯,李德全跟着他一起去。”
“是。”李德全赶紧招呼叶太医往殿外走去。
叶太医哪里还敢待,背上他的小药箱,跟着李德全往殿外走了去。
若曦看着康熙一脸焦急的样子,出声道。“怎么又皱眉,都不好看了。”
“曦儿,少说话,快多多休息,等会儿药膳来了,服用几日就好,别担心。”康熙不知为何心里难受的厉害,这些年,实在是辛苦她了。
为他生儿育女,满眼心疼,走上前,轻抓着她的小手,想要将它捂热,柔声道。“睡吧!我陪着你。”
“好。”若曦看着他坐在床沿边,正低眸看她。
慢慢闭上眼,睡了去。
....
一晃,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
战事进展的非常顺利,在当地僧侣的支持下,清军得以驱逐准噶尔军。
清廷重组了西藏地方政府,勒石纪念自皇太极以来,班禅、达赖与清朝的密切关系。
同时留下三千清兵驻守拉萨,也要求藏军在各处组织隘口巡视。
至此,十四彻底平定叛乱。
期间,十四的才华、爱惜军士、百姓、节约粮草、爱惜牲畜等,这一系列的举动赢得一致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