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章 歌还能这么唱吗?-《1976步步生莲》

  利益几乎是一切仇恨的源泉,也几乎可以粘合所有矛盾。

  如果不能,就是利益还不够大……

  邹文怀和关维麟大半夜的不敢惊动任何人。一人一辆车亲自赶去小白房捞大鼻子房和邓丽君。

  转过天傍晚,俩老板带着俩明星,在天后水星街号称“江湖饭店”的大三元酒家,摆酒拜谢向炎。

  邹文怀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之前以为有竹帮做靠山,就可以不鸟新义安的想法大错特错,摆出惭愧又感恩的嘴脸,诚意十足的感谢向老板不计前嫌仗义出手。

  为表真心,拍胸脯保证以后但凡永胜所需,嘉禾必定倾力相助……

  对于向炎来说,面子固然重要,但没有里子重要。

  里子是什么?

  眼下这年头,拍电影是真的赚钱呀!

  一部片子随便投个二三十万,拍的一般都有一二百万的票房,拍好了有三四百万,简直跟捡钱没差。

  关键跟安泰公司一样,过程中有多少龌龊不重要,赚到的都是干净钱。

  原本还有点端着架子,邹文怀正对他心缝缝的表态过后,气氛立马一团和气……

  有趣的是,摆酒答谢之余,两家都私下接触了向炎。

  关维麟比较早,中午就跟向炎单独吃了顿便饭。

  没藏着掖着,一尊一尺半高的金座冰翡玉佛敬上,摆了下邓丽君遇到的麻烦,直言想走弯省曲家和陈履安的路子试试,求向炎指点迷津。

  本就有交情,礼物又送的扎实,向炎自然仔仔细细的提点了一番……

  邹文怀是答谢宴之后,稍晚些时候单独拜访。

  仔细的给门外汉向炎,讲了拍电影这件事背后的门门道道,进一步确认了两家后续在片场和演员方面的合作,顺便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寻个合适的时机,向老板代为引荐,结识一下深不可测的曲久勷曲大老板。

  邹文华那边不提,关维麟得到向炎的提点,精准的求到了利陆,又通过利陆做桥,带着邓丽君拜访曲静,并见到了杨大姑娘和陈嘉慧,由衷的表达歉意。

  事情从头到尾跟邓丽君都没关系,还跟着沾包被拘了几个小时,担惊受怕一场,杨颖和陈嘉慧自然不会心安理得的接受道歉。

  总之,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儿,邓丽君算是跟杨颖和陈嘉慧搭上了关系。

  邓丽君虽然只有二十六岁,但出道已经十余年了,弯省、港岛、小日子、大老美……行走万里路结交千样人,有心之下只几天的功夫,就跟两个傻乎乎的姑娘,处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弯省正情局的杰出文职陈嘉慧小姐不负期望,都不用邓丽君主动提,就热心肠的主动帮着想办法。

  已经给她老子打过电话了,被青仔丛训斥了一通。

  正为帮不上生的漂亮,说话好听,心地也善良的新朋友而愧疚时,某个货就忽然间冒出来了……

  听完了邓丽君“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经历,曲卓坐那沉吟了好一阵。

  貌似是在琢磨如何处理,实际上……是在权衡和思考一种可能性,以及要不要瞎掺和。

  通过陈嘉慧愤愤的讲述,他记忆深处泛起了一点与邓丽君有关的东西。

  是一篇关于“假护照”事件的帖子,或是短视频,具体的记不清了。内容重点也不在“假护照”事件上,而是她如何摆脱假护照不良影响的契机——内陆的一场会。

  76后到80这段时间,广袤的农村可能变化有限,不甚明显。但在城市,日子过得比之前活泛太多了。

  比如,用录音机听音乐!

  好吧,又要说废话了。

  估摸记忆主要锚定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小朋友们要吼了:那时候哪特么有录音机,80年代才开始流行的~~~

  流行,是有参照的跟风。

  没有人引领潮流,哪来的流行?

  五十年代,无线电一厂就打破垄断,率先实现了录音机国产化突破。随后通过技术扩散,沪市录音器材厂、京城广播器材厂、金陵714厂等企业纷纷跟进。

  到了65年,产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台,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那时候产的都是开盘录音机。属于广播和录音的“专业器材”。

  主要客户是工厂、学校和各种单位的广播室、宣传站什么的。

  L-601型电子管开盘录音机

  直到73年,沪市玩具元件厂研制成功?葵花牌HL-1型盒式磁带录音机?,算是真正有了民用产品。

  75年国产盒式磁带试制成功,为录音机的民用化奠定了基础。

  但挺贵的东西,购买磁带也是不小的负担。就算经济条件好,钱不是问题,家里摆个会放歌的稀罕玩意,也容易被人诟病。

  所以,刚推出后的两年销量比较一般。

  大概从78、79年开始,人们逐渐的没那么小心翼翼了,买录音机的人家才慢慢多起来。中华、星球、熊猫等品牌民用录音机纷纷涌现。

  葵花HL-1盒式录音机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买录音机图啥?

  电视广播里听了二三十年,耳熟能详倒背如流还不够,特意买盘磁带回家听?

  再好听,也架不住常年累月的翻来覆去啊。

  推动人们买录音机的根本动力,是78、79这个时间节点上,大量外来磁带进入了内陆。

  有些是出国的人买录音机时顺手一起买的,有些是从沿海地区各种途径流入的。

  几十年后的人,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了翻录一本喜欢的磁带甘心费多大的劲。

  蹬十几二十公里自行车,顶风冒雪的托朋友找关系,都是常规操作。为了一首歌,托几百上千公里外的朋友寻摸都不在少数。

  所以,年轻的朋友无法想象,貌似稀少的“外来歌曲”,以各大城市为基点向周边辐射的速度有多迅速。

  跟后世网络的传播速度没法比,但比五六十年代手抄本小说传播的速度要快的多得多。

  毕竟,抄一本书要多长时间,翻录一本磁带才多长时间……

  等时间进入79、80年时,以港台歌曲为代表的外来音乐,几乎已经从偷偷摸摸的私下传播,变成了一种风潮。

  细论那些流入的歌,谁的最火?

  没有任何争议——邓丽君!

  小日子和老美的歌儿听不懂,粤语歌能听懂的人少之又少,唯独弯省的歌儿基本都是国语。

  邓丽君的嗓音、唱腔儿和唱词从录音机喇叭里传出来,毫不夸张的讲,听了二三十年激扬颂扬赞扬曲调的国人浑身鸡皮疙瘩。

  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歌还能这么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