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二年的春天,江淮一带的雨下得黏黏糊糊。天长县郊外的王家村,泥土里泛着青黑,刚冒头的麦苗被雨打得蔫头耷脑,连村口那棵老槐树都像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垂着枝丫。
王小二蹲在自家牛棚门口,裤脚沾满泥点,手里攥着半截沾血的草绳,指节白得发僵。棚里,老黄牛“哞哞”地低哼,声音哑得像破锣,每哼一声,身子就抖一下,涎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混着血沫子,在地上积了一小滩。
“爹,牛它……它怕是不行了。”王小二的儿子狗蛋才七岁,抱着一根断了的牛鞭,小脸煞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不敢掉下来。
王小二没回头,眼睛死死盯着老黄牛的嘴巴。那嘴巴张着,露出半截血红的舌头根——舌头被人齐根割掉了。
这头牛跟了他五年。那年他爹病着,家里拿不出钱请郎中,是这头牛犁完自家的三亩地,又帮着邻村张大户犁了五天,换了两副草药,才把他爹从阎王爷手里拉回来。去年夏天大旱,河沟见底,是他牵着牛,走了十里地去挑水,牛渴得直喘气,却还是忍着累,把干裂的田翻了个遍,才保住了半仓麦子。在王小二心里,这不是牛,是家里的一口人,是撑着这个家不塌的顶梁柱。
可现在,这“顶梁柱”被人下了狠手。割牛舌的人没偷牛,没抢东西,就单单割了舌头——这是要让牛活不成啊。牛没了舌头,没法吃草,没法反刍,撑不了几天就得活活饿死。而这年头,耕牛是朝廷管着的宝贝,私杀耕牛是大罪,轻则杖责,重则流放。那人分明是想让他眼睁睁看着牛死,要么就得犯了王法杀牛,怎么着都得栽个跟头。
“狗娘养的!”王小二猛地一拳砸在牛棚的木柱上,木柱上的泥灰簌簌往下掉。他想起前几天和村西头的李三吵过架。李三想占他家地头那棵老榆树,说树阴遮了他家的田,吵到最后,李三撂下句“走着瞧”,眼睛瞪得像要吃人。
十有八九是他!
王小二咬着牙,抹了把脸,雨水混着汗和泪,凉飕飕地贴在皮肤上。他解下腰间的布带,胡乱缠在老黄牛的嘴周围,想止住血,可血还是从布缝里往外渗。“等着,俺这就去县里告官,一定给你讨个公道!”
他嘱咐狗蛋守着牛,别让野狗靠近,自己抄起墙角的油纸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县城赶。泥路滑得很,摔了两跤,裤腿撕了个口子,也顾不上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县里新来的那位包县令,听说断案厉害,是个清官,一定能帮他。
包拯到天长县任县令,才过了三个月。
他来的时候,没摆官架子,就带了个老仆包兴,坐了辆半旧的马车,车帘上还打了个补丁。到了县衙门口,门房瞅他穿着素色的官袍,不像个大官,还问了句“您是来递状子的?”直到包兴拿出官印文书,门房才慌里慌张地跪下来赔罪。
包拯没怪罪。他本就不是爱讲排场的人。早年考中进士,本可以留在京城,可他心疼年迈的父母,辞了官,回家侍亲,一待就是十年。直到父母过世,守孝期满,才重新出来做官,先在扬州做了个小官,后又调任天长县令。他总说,官是为百姓当的,离百姓远了,官就做歪了。
到任头一个月,包拯没急着升堂,倒是带着包兴,换了身布衣,往乡下跑。有时蹲在田埂上,看老农犁地,听他们说今年的收成;有时坐在村口的老茶馆里,听村民聊家长里短,谁家婆媳闹矛盾,谁家地界起争执,他都记在心里。
他发现,天长县不算富,可也不算穷,就是民间的纠纷不少。有的是因为田界不清,吵了几代人;有的是因为丢了鸡鸭,怀疑邻居,闹得鸡飞狗跳。以往的县令要么懒得管,要么收了好处就偏着一方,久而久之,老百姓有了委屈,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去县衙——怕官官相护,怕花钱打点,更怕赢了官司输了钱。
包拯心里憋着股劲。他在县衙门口贴了张告示:“凡有冤情,不论贫富,皆可来告。无需打点,无需人情,本县自会公断。”
告示贴出去头几天,没人来。老百姓都看着呢,怕这新来的县令也是说说而已。直到有个卖豆腐的老汉,丢了一板刚做的豆腐,实在气不过,揣着块碎豆腐就冲进了县衙。包拯升堂,没让他跪,还让包兴给倒了碗热水,细细问了经过,最后顺着豆腐上的豆渣,找到了偷豆腐的邻村小孩,不仅让小孩家赔了豆腐钱,还让小孩给老汉道了歉。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才慢慢信了:这位包县令,是真打算为大伙儿办事。
所以王小二往县城跑的时候,心里虽慌,却也揣着点盼头。他跑到县衙门口时,日头刚过晌午,雨停了,天边扯出道淡淡的虹。县衙的鼓就放在大门外,漆皮掉了不少,他攥着拳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咚咚咚”擂了起来。
“何人击鼓?”门房跑出来,见是个泥猴似的农民,倒没怠慢,引着他往里面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过前院,绕过影壁,就到了大堂。王小二第一次进县衙,腿肚子有点转筋,抬头一瞧,堂上坐着个人,穿着青色官袍,脸不算白,也不算黑,就是眉眼格外分明,眼神亮得像淬了光,看过来时,让人心里一紧,却又莫名踏实。
“草民王小二,叩见大人!”王小二“扑通”跪下,膝盖砸在冰凉的青砖上,疼得他龇牙,却不敢动。
包拯搁下手里的毛笔,声音不高,却清楚得很:“起来说话。你有何冤情,尽管讲来。”
王小二站起来,手还在抖,他把牛舌被割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从早上喂牛发现异样,到牛淌血不止,再到怀疑李三,说得急了,嗓子都哑了:“大人,那牛是俺家的命啊!割牛舌的人忒毒了,这是要逼死俺全家啊!求大人为草民做主!”
说着,眼泪又下来了,他赶紧抹掉,怕大人嫌他没出息。
包拯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案几。他见过不少纠纷,偷鸡摸狗的,争田夺地的,可割牛舌这事儿,透着股阴狠——不图财,就图害人。他抬眼看向王小二,见他衣裳补丁摞补丁,手上全是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泥,眼神里是真急,不是装的。
“你说怀疑李三,可有证据?”
“没……没有实打实的证据,就前几天吵过架,他说过狠话。”王小二低下头,声音小了,“也可能不是他,俺就是瞎猜……”
包拯点点头。没证据,不能乱指认。他沉吟片刻,又问:“你家的牛,如今还能活多久?”
王小二眼圈一红:“怕是撑不过三天……它没法吃草,光喝水顶不住啊。”
“嗯。”包拯应了一声,忽然道,“你回去,把牛杀了。”
“啥?”王小二以为自己听错了,眼睛瞪得溜圆,“大人,杀……杀牛?那是犯法的啊!朝廷不准私杀耕牛,要打板子的!”
“本县让你杀,你就杀。”包拯的语气很肯定,“但你记住,杀了牛,别藏着,就把肉挂在村口,让村里人都看见。有人问起,你就说牛快死了,与其让它活活饿死,不如杀了卖肉,少赔点本。”
王小二懵了。这是啥道理?杀牛犯法,还得挂出来?可看着包拯那笃定的眼神,他又不敢不信。“大人,这……这能行吗?”
“照做就是。”包拯摆摆手,“若是有人来告你私杀耕牛,你就让他来县衙找本县。去吧。”
王小二心里七上八下,可也没别的法子,只能给包拯磕了个头,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回头看了一眼,见包拯还坐在堂上,望着窗外,不知道在想啥。他咬咬牙,不管了,先救牛……不对,是先照大人说的做。
王小二回到家,太阳都快落山了。老黄牛趴在地上,眼皮都快抬不起来,嘴里还在慢慢渗血。狗蛋守在旁边,拿着片菜叶,想往牛嘴里塞,可牛张不开嘴,只是用脑袋轻轻蹭了蹭狗蛋的胳膊,像在安慰他。
“爹,牛不动了……”狗蛋带着哭腔。
王小二蹲下来,摸了摸老黄牛的脖子。牛的毛硬邦邦的,皮底下的骨头硌得慌。他鼻子一酸,别过头:“狗蛋,去叫你叔来,就说……就说爹要杀牛。”
狗蛋吓了一跳:“爹,不能杀啊!官老爷会打你的!”
“是县太爷让杀的。”王小二声音低低的,“照做就是。”
他弟弟王小五听说要杀牛,跑过来一看,见牛快不行了,又听王小二说了县令的话,虽满心纳闷,也只能帮着忙活。兄弟俩找了根粗麻绳,把牛的四条腿捆住,王小二举起斧头,手却抖得厉害。
“哥,我来。”王小五抢过斧头,闭了闭眼,猛地劈下去。老黄牛“哞”地一声长嘶,不是疼,倒像是叹息,然后就没了声息。
王小二蹲在地上,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狗蛋抱着牛的脖子,放声大哭。
第二天一早,王小二按包拯说的,把牛肉割成块,用竹竿挑着,挂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上。旁边放了张桌子,摆着杆秤,写了个牌子:“牛肉,三文钱一斤。”
这一下,王家村炸开了锅。
“小二,你疯了?敢杀牛卖肉?”
“可不是嘛!这要是被官差知道了,最少四十板子!”
“牛咋了?好端端的咋杀了?”
王小二红着眼,把牛舌被割的事儿说了,又说“是县太爷让杀的,说有人告就找他”。村民们听了,有的骂割牛舌的缺德,有的替王小二捏把汗,还有的蹲在旁边,看着那些鲜红的牛肉,小声议论。
“这肉看着怪新鲜的,三文钱也不贵……”
“可不敢买,这是犯法的肉!”
正说着,村口传来脚步声。李三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他穿着件半旧的绸子褂,手里摇着把扇子,看见挂着的牛肉,眼睛一下子亮了,嘴角勾起一抹笑,阴阳怪气地说:“哟,这不是王小二吗?能耐了啊,敢私杀耕牛了?不怕官老爷抓你去吃板子?”
王小二看见他,心里的火“噌”地就上来了,攥紧了拳头:“俺家牛被人割了舌头,活不成了,杀了卖肉怎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活不成也不能杀啊!”李三提高了嗓门,故意让周围的人都听见,“朝廷有规矩,耕牛就算病了死了,也得报官查验,才能处置。你这偷偷摸摸杀了,就是犯法!我告诉你王小二,这事儿我可不能不管,我得去县衙告你去!”
他说完,得意地瞥了王小二一眼,转身就往县城方向走,步子迈得轻快,像捡了个大便宜。
周围的村民都愣了。有人说:“李三这是干啥?跟小二吵过架,就盼着他倒霉?”
有人叹口气:“这下怕是真要出事了……”
王小二心里却“咯噔”一下——不对!县太爷说过,要是有人来告,就让他去县衙。难道……
他望着李三的背影,忽然明白了什么,赶紧对弟弟说:“老五,看着摊子,俺去县里!”
李三一路跑到县衙,气喘吁吁地击鼓。门房一看是他,赶紧通报。
包拯正在后堂看卷宗,听说有人告王小二私杀耕牛,放下卷宗,道:“升堂。”
大堂上,李三“扑通”跪下,喊得比谁都响:“大人!小人要告王小二私杀耕牛,违反朝廷律法,请大人严惩!”
包拯坐在堂上,没急着问话,先打量了他一番。这李三穿着体面,手指白净,不像是干农活的,脸上带着股得意劲儿,眼神闪烁,不像个真心告官,倒像等着看好戏。
“你说王小二私杀耕牛,可有证据?”包拯慢悠悠地问。
“有!有!”李三忙道,“小人亲眼看见他在村口挂着牛肉卖,好多村民都看见了!他自己也承认杀了牛,还说牛活不成了——就算活不成,也不能私杀啊!这是藐视律法,大人您可不能轻饶了他!”
他说得唾沫横飞,就等着包拯下令抓王小二。
包拯点点头,又问:“你与王小二相识?”
“认识,一个村的。”李三撇撇嘴,“前几天还因为点破事吵过架,不过小人可不是记仇才告他,小人是为了朝廷律法!”
“哦?”包拯的眼神冷了些,“你既与他同村,可知他为何杀牛?”
李三一愣,随即道:“他说……说牛舌被割了,活不成了。可那是他自己说的,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是他自己想杀牛卖肉,编的瞎话!”
“编的瞎话?”包拯忽然提高了声音,“那牛舌被割,鲜血淋漓,全村人都见了,怎么是瞎话?你既在村口看见他卖肉,又与他同村,怎会不知牛舌被割之事?偏要跑来告他私杀耕牛,是何道理?”
李三被问得一噎,眼神慌了慌,强辩道:“大人,他牛舌被割,也该先报官,不能自己杀啊!小人是按律法办事!”
“按律法办事?”包拯冷笑一声,猛地一拍惊堂木,“你可知,割人牛舌,致使牛不能存活,是什么罪?”
“啊?”李三懵了,抬头看着包拯,脸色一点点变白,“大人……您说啥?小人听不懂……”
“听不懂?”包拯盯着他,一字一句道,“王小二的牛舌被人割掉,那人就是想让牛饿死,逼得王小二要么看着牛死,要么私杀耕牛犯法。而你,明知牛舌被割,却偏偏抓着‘私杀耕牛’来告他——你为何如此清楚他会杀牛?为何如此急切地想让他获罪?”
李三的身子开始发抖,嘴唇哆嗦着:“我……我没有……我就是……”
“你就是那个割牛舌的人!”包拯断喝一声,“你因前几日与王小二争执,怀恨在心,便趁夜割了他家牛舌,想害他!见他杀了牛,又以为抓到了把柄,跑来告官,想置他于死地!是不是?!”
这一声喝,像炸雷似的,震得大堂嗡嗡响。李三吓得“噗通”一声瘫在地上,脸色惨白如纸,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淌,打湿了前襟。
“不……不是我……大人,真不是我……”他还想狡辩,可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包拯没再跟他废话,对左右衙役道:“来人!李三涉嫌割人牛舌,诬告良民,给我打二十大板,看他招不招!”
衙役们上前,架起李三就往堂下拖。李三一看要挨打,魂都吓飞了,杀猪似的喊起来:“招!我招!是我割的!是我割的啊!”
包拯摆摆手,让衙役停手。
李三瘫在地上,哭丧着脸,把事儿全说了。前几天吵完架,他越想越气,觉得王小二老实可欺,就想报复。夜里揣着把小刀,摸到王小二家牛棚,见牛拴着,就狠下心割了牛舌,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等牛死了,王小二要么吃哑巴亏,要么杀牛犯法,怎么都能出口气。今早看见王小二杀牛卖肉,他心里乐坏了,赶紧跑来告官,没想到……
“大人,我错了!我一时糊涂啊!求大人饶了我吧!”李三连连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这时,王小二也赶到了大堂,正好听见李三认罪,气得浑身发抖,冲上去就要打他,被衙役拦住了。“李三!你个畜生!你赔俺的牛!”
包拯看着王小二,道:“王小二,你先退下。”又转向李三,“割人耕牛舌头,意图害人,按律当杖责四十,赔偿王小二损失。你可有异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三哪还敢有异议,只顾着点头:“没异议!小人认罚!小人赔!”
包拯当即判了:“李三,杖责四十,即刻执行。限你三日内,赔偿王小二耕牛一头,若有拖延,加倍处罚!”
“谢大人!谢大人!”王小二“扑通”跪下,给包拯磕了个响头,眼泪又下来了,这次是激动的,“大人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李三挨了四十板子,被人抬回了家,养了半个月才能下床。三日内,他不敢怠慢,把家里那头半大的牛牵到了王小二家,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不敢说。
王小二看着那头牛,又想起自家死去的老黄牛,心里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公道讨回来了。他没再为难李三,让他走了。
这事很快传遍了天长县的十里八乡。老百姓都说,包县令太神了,没查多久,就把割牛舌的人揪出来了。有人问包拯是怎么想到让王小二杀牛引真凶的,包拯只笑笑:“割牛舌者,必是与王小二有仇之人,其目的就是害人。他见王小二杀牛,必定以为有机可乘,会来告官,如此一来,便不打自招了。”
大伙儿听了,都叹服:“还是大人心思细!这要是换了别的官,说不定真把王小二打一顿,让坏人得意了!”
从那以后,天长县的老百姓更信包拯了。谁家有了委屈,不用人劝,自己就往县衙跑,都说“找包大人,准能讨到公道”。
包拯还是常往乡下跑。有时路过王家村,会去看看王小二。王小二新得的那头牛,被他养得壮壮实实,见了包拯,还会“哞”地叫一声,像是打招呼。
“大人,多亏了您。”王小二每次见他,都要谢半天,“现在村里人都知道,啥亏都能吃,公道不能丢——有您在,咱老百姓不怕受欺负了。”
包拯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公道自在人心。做了亏心事,总有露马脚的那天。”他看着田埂上绿油油的麦苗,看着远处扛着锄头的农人,眼神柔和,“我这官,就是为了让大伙儿能安心种地,安心过日子。”
那天午后,阳光很好,照在田埂上,暖烘烘的。王小二牵着牛去犁地,牛蹄踩在泥里,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清脆得很。狗蛋跟在后面,捡着地里的小石子,嘴里哼着刚学的童谣:“包大人,清又明,断案子,像天平……”
歌声飘在风里,掠过麦苗,传到很远的地方。而天长县的人都知道,那段关于牛舌的往事,不只是个案子,是藏在田埂里的公道——只要有像包拯这样的官,那公道就像地里的麦子,春种秋收,生生不息。
喜欢九州民间志
王小二蹲在自家牛棚门口,裤脚沾满泥点,手里攥着半截沾血的草绳,指节白得发僵。棚里,老黄牛“哞哞”地低哼,声音哑得像破锣,每哼一声,身子就抖一下,涎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混着血沫子,在地上积了一小滩。
“爹,牛它……它怕是不行了。”王小二的儿子狗蛋才七岁,抱着一根断了的牛鞭,小脸煞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不敢掉下来。
王小二没回头,眼睛死死盯着老黄牛的嘴巴。那嘴巴张着,露出半截血红的舌头根——舌头被人齐根割掉了。
这头牛跟了他五年。那年他爹病着,家里拿不出钱请郎中,是这头牛犁完自家的三亩地,又帮着邻村张大户犁了五天,换了两副草药,才把他爹从阎王爷手里拉回来。去年夏天大旱,河沟见底,是他牵着牛,走了十里地去挑水,牛渴得直喘气,却还是忍着累,把干裂的田翻了个遍,才保住了半仓麦子。在王小二心里,这不是牛,是家里的一口人,是撑着这个家不塌的顶梁柱。
可现在,这“顶梁柱”被人下了狠手。割牛舌的人没偷牛,没抢东西,就单单割了舌头——这是要让牛活不成啊。牛没了舌头,没法吃草,没法反刍,撑不了几天就得活活饿死。而这年头,耕牛是朝廷管着的宝贝,私杀耕牛是大罪,轻则杖责,重则流放。那人分明是想让他眼睁睁看着牛死,要么就得犯了王法杀牛,怎么着都得栽个跟头。
“狗娘养的!”王小二猛地一拳砸在牛棚的木柱上,木柱上的泥灰簌簌往下掉。他想起前几天和村西头的李三吵过架。李三想占他家地头那棵老榆树,说树阴遮了他家的田,吵到最后,李三撂下句“走着瞧”,眼睛瞪得像要吃人。
十有八九是他!
王小二咬着牙,抹了把脸,雨水混着汗和泪,凉飕飕地贴在皮肤上。他解下腰间的布带,胡乱缠在老黄牛的嘴周围,想止住血,可血还是从布缝里往外渗。“等着,俺这就去县里告官,一定给你讨个公道!”
他嘱咐狗蛋守着牛,别让野狗靠近,自己抄起墙角的油纸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县城赶。泥路滑得很,摔了两跤,裤腿撕了个口子,也顾不上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县里新来的那位包县令,听说断案厉害,是个清官,一定能帮他。
包拯到天长县任县令,才过了三个月。
他来的时候,没摆官架子,就带了个老仆包兴,坐了辆半旧的马车,车帘上还打了个补丁。到了县衙门口,门房瞅他穿着素色的官袍,不像个大官,还问了句“您是来递状子的?”直到包兴拿出官印文书,门房才慌里慌张地跪下来赔罪。
包拯没怪罪。他本就不是爱讲排场的人。早年考中进士,本可以留在京城,可他心疼年迈的父母,辞了官,回家侍亲,一待就是十年。直到父母过世,守孝期满,才重新出来做官,先在扬州做了个小官,后又调任天长县令。他总说,官是为百姓当的,离百姓远了,官就做歪了。
到任头一个月,包拯没急着升堂,倒是带着包兴,换了身布衣,往乡下跑。有时蹲在田埂上,看老农犁地,听他们说今年的收成;有时坐在村口的老茶馆里,听村民聊家长里短,谁家婆媳闹矛盾,谁家地界起争执,他都记在心里。
他发现,天长县不算富,可也不算穷,就是民间的纠纷不少。有的是因为田界不清,吵了几代人;有的是因为丢了鸡鸭,怀疑邻居,闹得鸡飞狗跳。以往的县令要么懒得管,要么收了好处就偏着一方,久而久之,老百姓有了委屈,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去县衙——怕官官相护,怕花钱打点,更怕赢了官司输了钱。
包拯心里憋着股劲。他在县衙门口贴了张告示:“凡有冤情,不论贫富,皆可来告。无需打点,无需人情,本县自会公断。”
告示贴出去头几天,没人来。老百姓都看着呢,怕这新来的县令也是说说而已。直到有个卖豆腐的老汉,丢了一板刚做的豆腐,实在气不过,揣着块碎豆腐就冲进了县衙。包拯升堂,没让他跪,还让包兴给倒了碗热水,细细问了经过,最后顺着豆腐上的豆渣,找到了偷豆腐的邻村小孩,不仅让小孩家赔了豆腐钱,还让小孩给老汉道了歉。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才慢慢信了:这位包县令,是真打算为大伙儿办事。
所以王小二往县城跑的时候,心里虽慌,却也揣着点盼头。他跑到县衙门口时,日头刚过晌午,雨停了,天边扯出道淡淡的虹。县衙的鼓就放在大门外,漆皮掉了不少,他攥着拳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咚咚咚”擂了起来。
“何人击鼓?”门房跑出来,见是个泥猴似的农民,倒没怠慢,引着他往里面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过前院,绕过影壁,就到了大堂。王小二第一次进县衙,腿肚子有点转筋,抬头一瞧,堂上坐着个人,穿着青色官袍,脸不算白,也不算黑,就是眉眼格外分明,眼神亮得像淬了光,看过来时,让人心里一紧,却又莫名踏实。
“草民王小二,叩见大人!”王小二“扑通”跪下,膝盖砸在冰凉的青砖上,疼得他龇牙,却不敢动。
包拯搁下手里的毛笔,声音不高,却清楚得很:“起来说话。你有何冤情,尽管讲来。”
王小二站起来,手还在抖,他把牛舌被割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从早上喂牛发现异样,到牛淌血不止,再到怀疑李三,说得急了,嗓子都哑了:“大人,那牛是俺家的命啊!割牛舌的人忒毒了,这是要逼死俺全家啊!求大人为草民做主!”
说着,眼泪又下来了,他赶紧抹掉,怕大人嫌他没出息。
包拯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案几。他见过不少纠纷,偷鸡摸狗的,争田夺地的,可割牛舌这事儿,透着股阴狠——不图财,就图害人。他抬眼看向王小二,见他衣裳补丁摞补丁,手上全是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泥,眼神里是真急,不是装的。
“你说怀疑李三,可有证据?”
“没……没有实打实的证据,就前几天吵过架,他说过狠话。”王小二低下头,声音小了,“也可能不是他,俺就是瞎猜……”
包拯点点头。没证据,不能乱指认。他沉吟片刻,又问:“你家的牛,如今还能活多久?”
王小二眼圈一红:“怕是撑不过三天……它没法吃草,光喝水顶不住啊。”
“嗯。”包拯应了一声,忽然道,“你回去,把牛杀了。”
“啥?”王小二以为自己听错了,眼睛瞪得溜圆,“大人,杀……杀牛?那是犯法的啊!朝廷不准私杀耕牛,要打板子的!”
“本县让你杀,你就杀。”包拯的语气很肯定,“但你记住,杀了牛,别藏着,就把肉挂在村口,让村里人都看见。有人问起,你就说牛快死了,与其让它活活饿死,不如杀了卖肉,少赔点本。”
王小二懵了。这是啥道理?杀牛犯法,还得挂出来?可看着包拯那笃定的眼神,他又不敢不信。“大人,这……这能行吗?”
“照做就是。”包拯摆摆手,“若是有人来告你私杀耕牛,你就让他来县衙找本县。去吧。”
王小二心里七上八下,可也没别的法子,只能给包拯磕了个头,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回头看了一眼,见包拯还坐在堂上,望着窗外,不知道在想啥。他咬咬牙,不管了,先救牛……不对,是先照大人说的做。
王小二回到家,太阳都快落山了。老黄牛趴在地上,眼皮都快抬不起来,嘴里还在慢慢渗血。狗蛋守在旁边,拿着片菜叶,想往牛嘴里塞,可牛张不开嘴,只是用脑袋轻轻蹭了蹭狗蛋的胳膊,像在安慰他。
“爹,牛不动了……”狗蛋带着哭腔。
王小二蹲下来,摸了摸老黄牛的脖子。牛的毛硬邦邦的,皮底下的骨头硌得慌。他鼻子一酸,别过头:“狗蛋,去叫你叔来,就说……就说爹要杀牛。”
狗蛋吓了一跳:“爹,不能杀啊!官老爷会打你的!”
“是县太爷让杀的。”王小二声音低低的,“照做就是。”
他弟弟王小五听说要杀牛,跑过来一看,见牛快不行了,又听王小二说了县令的话,虽满心纳闷,也只能帮着忙活。兄弟俩找了根粗麻绳,把牛的四条腿捆住,王小二举起斧头,手却抖得厉害。
“哥,我来。”王小五抢过斧头,闭了闭眼,猛地劈下去。老黄牛“哞”地一声长嘶,不是疼,倒像是叹息,然后就没了声息。
王小二蹲在地上,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狗蛋抱着牛的脖子,放声大哭。
第二天一早,王小二按包拯说的,把牛肉割成块,用竹竿挑着,挂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上。旁边放了张桌子,摆着杆秤,写了个牌子:“牛肉,三文钱一斤。”
这一下,王家村炸开了锅。
“小二,你疯了?敢杀牛卖肉?”
“可不是嘛!这要是被官差知道了,最少四十板子!”
“牛咋了?好端端的咋杀了?”
王小二红着眼,把牛舌被割的事儿说了,又说“是县太爷让杀的,说有人告就找他”。村民们听了,有的骂割牛舌的缺德,有的替王小二捏把汗,还有的蹲在旁边,看着那些鲜红的牛肉,小声议论。
“这肉看着怪新鲜的,三文钱也不贵……”
“可不敢买,这是犯法的肉!”
正说着,村口传来脚步声。李三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他穿着件半旧的绸子褂,手里摇着把扇子,看见挂着的牛肉,眼睛一下子亮了,嘴角勾起一抹笑,阴阳怪气地说:“哟,这不是王小二吗?能耐了啊,敢私杀耕牛了?不怕官老爷抓你去吃板子?”
王小二看见他,心里的火“噌”地就上来了,攥紧了拳头:“俺家牛被人割了舌头,活不成了,杀了卖肉怎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活不成也不能杀啊!”李三提高了嗓门,故意让周围的人都听见,“朝廷有规矩,耕牛就算病了死了,也得报官查验,才能处置。你这偷偷摸摸杀了,就是犯法!我告诉你王小二,这事儿我可不能不管,我得去县衙告你去!”
他说完,得意地瞥了王小二一眼,转身就往县城方向走,步子迈得轻快,像捡了个大便宜。
周围的村民都愣了。有人说:“李三这是干啥?跟小二吵过架,就盼着他倒霉?”
有人叹口气:“这下怕是真要出事了……”
王小二心里却“咯噔”一下——不对!县太爷说过,要是有人来告,就让他去县衙。难道……
他望着李三的背影,忽然明白了什么,赶紧对弟弟说:“老五,看着摊子,俺去县里!”
李三一路跑到县衙,气喘吁吁地击鼓。门房一看是他,赶紧通报。
包拯正在后堂看卷宗,听说有人告王小二私杀耕牛,放下卷宗,道:“升堂。”
大堂上,李三“扑通”跪下,喊得比谁都响:“大人!小人要告王小二私杀耕牛,违反朝廷律法,请大人严惩!”
包拯坐在堂上,没急着问话,先打量了他一番。这李三穿着体面,手指白净,不像是干农活的,脸上带着股得意劲儿,眼神闪烁,不像个真心告官,倒像等着看好戏。
“你说王小二私杀耕牛,可有证据?”包拯慢悠悠地问。
“有!有!”李三忙道,“小人亲眼看见他在村口挂着牛肉卖,好多村民都看见了!他自己也承认杀了牛,还说牛活不成了——就算活不成,也不能私杀啊!这是藐视律法,大人您可不能轻饶了他!”
他说得唾沫横飞,就等着包拯下令抓王小二。
包拯点点头,又问:“你与王小二相识?”
“认识,一个村的。”李三撇撇嘴,“前几天还因为点破事吵过架,不过小人可不是记仇才告他,小人是为了朝廷律法!”
“哦?”包拯的眼神冷了些,“你既与他同村,可知他为何杀牛?”
李三一愣,随即道:“他说……说牛舌被割了,活不成了。可那是他自己说的,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是他自己想杀牛卖肉,编的瞎话!”
“编的瞎话?”包拯忽然提高了声音,“那牛舌被割,鲜血淋漓,全村人都见了,怎么是瞎话?你既在村口看见他卖肉,又与他同村,怎会不知牛舌被割之事?偏要跑来告他私杀耕牛,是何道理?”
李三被问得一噎,眼神慌了慌,强辩道:“大人,他牛舌被割,也该先报官,不能自己杀啊!小人是按律法办事!”
“按律法办事?”包拯冷笑一声,猛地一拍惊堂木,“你可知,割人牛舌,致使牛不能存活,是什么罪?”
“啊?”李三懵了,抬头看着包拯,脸色一点点变白,“大人……您说啥?小人听不懂……”
“听不懂?”包拯盯着他,一字一句道,“王小二的牛舌被人割掉,那人就是想让牛饿死,逼得王小二要么看着牛死,要么私杀耕牛犯法。而你,明知牛舌被割,却偏偏抓着‘私杀耕牛’来告他——你为何如此清楚他会杀牛?为何如此急切地想让他获罪?”
李三的身子开始发抖,嘴唇哆嗦着:“我……我没有……我就是……”
“你就是那个割牛舌的人!”包拯断喝一声,“你因前几日与王小二争执,怀恨在心,便趁夜割了他家牛舌,想害他!见他杀了牛,又以为抓到了把柄,跑来告官,想置他于死地!是不是?!”
这一声喝,像炸雷似的,震得大堂嗡嗡响。李三吓得“噗通”一声瘫在地上,脸色惨白如纸,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淌,打湿了前襟。
“不……不是我……大人,真不是我……”他还想狡辩,可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包拯没再跟他废话,对左右衙役道:“来人!李三涉嫌割人牛舌,诬告良民,给我打二十大板,看他招不招!”
衙役们上前,架起李三就往堂下拖。李三一看要挨打,魂都吓飞了,杀猪似的喊起来:“招!我招!是我割的!是我割的啊!”
包拯摆摆手,让衙役停手。
李三瘫在地上,哭丧着脸,把事儿全说了。前几天吵完架,他越想越气,觉得王小二老实可欺,就想报复。夜里揣着把小刀,摸到王小二家牛棚,见牛拴着,就狠下心割了牛舌,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等牛死了,王小二要么吃哑巴亏,要么杀牛犯法,怎么都能出口气。今早看见王小二杀牛卖肉,他心里乐坏了,赶紧跑来告官,没想到……
“大人,我错了!我一时糊涂啊!求大人饶了我吧!”李三连连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这时,王小二也赶到了大堂,正好听见李三认罪,气得浑身发抖,冲上去就要打他,被衙役拦住了。“李三!你个畜生!你赔俺的牛!”
包拯看着王小二,道:“王小二,你先退下。”又转向李三,“割人耕牛舌头,意图害人,按律当杖责四十,赔偿王小二损失。你可有异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三哪还敢有异议,只顾着点头:“没异议!小人认罚!小人赔!”
包拯当即判了:“李三,杖责四十,即刻执行。限你三日内,赔偿王小二耕牛一头,若有拖延,加倍处罚!”
“谢大人!谢大人!”王小二“扑通”跪下,给包拯磕了个响头,眼泪又下来了,这次是激动的,“大人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李三挨了四十板子,被人抬回了家,养了半个月才能下床。三日内,他不敢怠慢,把家里那头半大的牛牵到了王小二家,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不敢说。
王小二看着那头牛,又想起自家死去的老黄牛,心里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公道讨回来了。他没再为难李三,让他走了。
这事很快传遍了天长县的十里八乡。老百姓都说,包县令太神了,没查多久,就把割牛舌的人揪出来了。有人问包拯是怎么想到让王小二杀牛引真凶的,包拯只笑笑:“割牛舌者,必是与王小二有仇之人,其目的就是害人。他见王小二杀牛,必定以为有机可乘,会来告官,如此一来,便不打自招了。”
大伙儿听了,都叹服:“还是大人心思细!这要是换了别的官,说不定真把王小二打一顿,让坏人得意了!”
从那以后,天长县的老百姓更信包拯了。谁家有了委屈,不用人劝,自己就往县衙跑,都说“找包大人,准能讨到公道”。
包拯还是常往乡下跑。有时路过王家村,会去看看王小二。王小二新得的那头牛,被他养得壮壮实实,见了包拯,还会“哞”地叫一声,像是打招呼。
“大人,多亏了您。”王小二每次见他,都要谢半天,“现在村里人都知道,啥亏都能吃,公道不能丢——有您在,咱老百姓不怕受欺负了。”
包拯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公道自在人心。做了亏心事,总有露马脚的那天。”他看着田埂上绿油油的麦苗,看着远处扛着锄头的农人,眼神柔和,“我这官,就是为了让大伙儿能安心种地,安心过日子。”
那天午后,阳光很好,照在田埂上,暖烘烘的。王小二牵着牛去犁地,牛蹄踩在泥里,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清脆得很。狗蛋跟在后面,捡着地里的小石子,嘴里哼着刚学的童谣:“包大人,清又明,断案子,像天平……”
歌声飘在风里,掠过麦苗,传到很远的地方。而天长县的人都知道,那段关于牛舌的往事,不只是个案子,是藏在田埂里的公道——只要有像包拯这样的官,那公道就像地里的麦子,春种秋收,生生不息。
喜欢九州民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