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生完孩子没几天就去上班了。厂里照顾她,不让碰冷水,比在家坐月子还舒服。那时候,有份工作比干不完的家务强多了,至少工资是看得见的贡献。
李娜更是进了机关,社会地位高了,眼界也宽了。
今年过年,她托李米给爷爷奶奶送去了一份体面的年礼:半斤肉、一瓶二锅头、二斤桃酥、五斤白面。在那个年代,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2月10日,李米休假,中午去找李娜吃饭。机关的食堂比不上肉联厂,就普通的馒头,白菜粉坨就算是好菜!
但李米不挑,都是从苦日子过了过来的,就这饭还差呀!李娜不天天在机关就吃这个吗?
“小娜,”李米压低声音,神情凝重,“小月给奶奶写信了,说她在乡下过得不好,生了个闺女,那家人还老打她。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就那条件还敢这么对她!”
李娜眉头紧锁,递给二姐一颗橘子,声音里透着无奈:“二姐,我和月月是双胞胎,能帮我肯定帮。可她的问题比二哥还难。二哥只要不结婚,等机会还能调回来。可月月已经嫁人生子,政策规定结了婚就回不来了。”
她苦笑一下:“除非等政策变,可那男人会放手吗?”
知青大量回城,得到80年代了,有很多女知青都回不来了,甚至有很多男知青也扎根农村了。
李娜虽然说是00后,但还知道那首着名的歌,美丽的西双版纳
也曾经听妈妈说过,就之前看的电视剧,就是那上海的知青回城后回到上海又没户口又没房子…
他们的子女就是投奔回来父母这么说吧,几十年后在上海也是什么都没有,过得很惨。
李娜想起村里那位“太奶奶”,当年也是女知青,最后不也一辈子留在了农村?能考上大学返城的,凤毛麟角。男的都难,更别说女的了。
“农村男人心硬,尤其是好不容易娶上媳妇的,死也不会放你走。除非你能在城里给他安排好工作和房子,可谁家有这本事?有这本事的,也不会让女儿下乡受苦了。”
“唉,这月月,怎么就不等几年呢?”李米叹息道。
“二姐,你我都清楚,我们咱们两个位置留在城里,可谓是孤注一掷。月月去的时候,我们谁都帮不了她。我自己都吃不饱,你刚嫁人也过得不顺心。那200块知青补助还被咱妈攥着没给她。”
李娜的声音低了下去:“她以为挑个好地方就能过好日子,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啊。”
她心里充满了疑问:妹妹是被逼的,还是真的撑不住了?
那个年代,一个城里姑娘嫁去偏远农村,就像掉进了深井。交通不便,通信困难,一封家信要走几十里路才能寄出。
能够寄出李娜,怀疑是那男人家里想让李娜他们这边给寄一些物资过去!
求助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旦被锁住,就很难再挣脱。
就是到了21世纪,那远嫁的姑娘们又有几个能过得幸福的?不过就是到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不妥协也得妥协!
想到这里,李娜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知道,这个年代的农村,对一个孤身的女知青来说,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
李米看着她,眼里满是心疼。两姐妹心头都发沉。
李月下乡的地点在钱塘江。
在2025年,这是个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好地方。但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这里的日子却异常艰难。
觉得胸口堵得慌。
李月下乡的地点在钱塘江,李娜当时就反对这个点儿,让李月去东北,可是李月不听。
李月生说喜欢那白蛇传的故事,可问题是,你是去下乡的,不是去钱塘江的省会工作的。
你下乡的点儿离白蛇传那儿远着呢!
在2025年,这是个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好地方。但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这里的日子却异常艰难。
就现在就钱塘江农村土地贫瘠:多是盐碱地,收成微薄,口粮常年不足。
一年到头农活不断,尤其是双抢时节(抢收、抢种),累得人直不起腰。
-生活困苦:物资紧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相比之下,当时的东北真的是更好的去处。
更别说这时候的东北不缺吃喝,农村人条件也好,人家也不愁娶媳妇,你就想嫁人家还未必愿意娶一个娇生惯养的城里姑娘呢!
谁不知道东北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各种物资。就有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尤其自然灾害那三年都往东北跑的!
尤其是东北冬天天寒地冻,无法耕作,反而成了难得的休息时间。一年也就干半年活。
要知道东北在80年代之前,重工业一直很发达,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
李月站在钱塘江畔,望着眼前这片贫瘠的盐碱地,心中充满了悔意。
她本该听姐姐的话去东北的。那里虽然冷,但物产丰饶,一年干半年活,至少能吃饱。
可她偏偏因为喜欢《白蛇传》的故事,固执地选择了这里。如今,理想的浪漫早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无尽的劳作:一年到头农活不断,尤其是“双抢”时节,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的水泡磨成了厚厚的茧子。
- 严苛的婆家:婆婆总是嫌她干活慢、不会持家。丈夫一不顺心就对她拳脚相向,尤其是在她生下女儿后,更是变本加厉。
- 绝望的处境:她想过跑,但没有介绍信寸步难行。写信求助,也要走几十里路去县城寄,信能否寄到都不知道。
她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挑个好地方就能过好日子。现在才明白,她下乡的地方,离故事里的繁华杭州远得很。
这里确实山清水秀的,可是穷也真穷啊。
她被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还不如笼子里的鸟呢,笼子的鸟,做个观赏物就可以了,还有主人投喂吃喝。
她一个女人在这个地方得比男人还能干,原来在这个地方同样重男轻女啊,女人同样没地位。
谁特么的以前说南方女人有地位的?
李娜要知道,李月这么说只能是摇头,说南方女人有地位的,说的是魔都女人。可没说是南方农村的女人!
现在的她终于明白,双胞胎姐姐李娜的反对是对的。东北才是那个年代更好的选择。
但谁又知道呢,毕竟大家都没去过东北,没有踏入过那片黑土地。
并且如果知道在农村嫁人还挨打,并且丈夫也就这样。那还不如学二姐找一个赚钱多油水足的老光棍嫁过去,哪怕是个二婚头呢!
最起码比这里生活好啊!
李娜更是进了机关,社会地位高了,眼界也宽了。
今年过年,她托李米给爷爷奶奶送去了一份体面的年礼:半斤肉、一瓶二锅头、二斤桃酥、五斤白面。在那个年代,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2月10日,李米休假,中午去找李娜吃饭。机关的食堂比不上肉联厂,就普通的馒头,白菜粉坨就算是好菜!
但李米不挑,都是从苦日子过了过来的,就这饭还差呀!李娜不天天在机关就吃这个吗?
“小娜,”李米压低声音,神情凝重,“小月给奶奶写信了,说她在乡下过得不好,生了个闺女,那家人还老打她。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就那条件还敢这么对她!”
李娜眉头紧锁,递给二姐一颗橘子,声音里透着无奈:“二姐,我和月月是双胞胎,能帮我肯定帮。可她的问题比二哥还难。二哥只要不结婚,等机会还能调回来。可月月已经嫁人生子,政策规定结了婚就回不来了。”
她苦笑一下:“除非等政策变,可那男人会放手吗?”
知青大量回城,得到80年代了,有很多女知青都回不来了,甚至有很多男知青也扎根农村了。
李娜虽然说是00后,但还知道那首着名的歌,美丽的西双版纳
也曾经听妈妈说过,就之前看的电视剧,就是那上海的知青回城后回到上海又没户口又没房子…
他们的子女就是投奔回来父母这么说吧,几十年后在上海也是什么都没有,过得很惨。
李娜想起村里那位“太奶奶”,当年也是女知青,最后不也一辈子留在了农村?能考上大学返城的,凤毛麟角。男的都难,更别说女的了。
“农村男人心硬,尤其是好不容易娶上媳妇的,死也不会放你走。除非你能在城里给他安排好工作和房子,可谁家有这本事?有这本事的,也不会让女儿下乡受苦了。”
“唉,这月月,怎么就不等几年呢?”李米叹息道。
“二姐,你我都清楚,我们咱们两个位置留在城里,可谓是孤注一掷。月月去的时候,我们谁都帮不了她。我自己都吃不饱,你刚嫁人也过得不顺心。那200块知青补助还被咱妈攥着没给她。”
李娜的声音低了下去:“她以为挑个好地方就能过好日子,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啊。”
她心里充满了疑问:妹妹是被逼的,还是真的撑不住了?
那个年代,一个城里姑娘嫁去偏远农村,就像掉进了深井。交通不便,通信困难,一封家信要走几十里路才能寄出。
能够寄出李娜,怀疑是那男人家里想让李娜他们这边给寄一些物资过去!
求助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旦被锁住,就很难再挣脱。
就是到了21世纪,那远嫁的姑娘们又有几个能过得幸福的?不过就是到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不妥协也得妥协!
想到这里,李娜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知道,这个年代的农村,对一个孤身的女知青来说,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
李米看着她,眼里满是心疼。两姐妹心头都发沉。
李月下乡的地点在钱塘江。
在2025年,这是个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好地方。但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这里的日子却异常艰难。
觉得胸口堵得慌。
李月下乡的地点在钱塘江,李娜当时就反对这个点儿,让李月去东北,可是李月不听。
李月生说喜欢那白蛇传的故事,可问题是,你是去下乡的,不是去钱塘江的省会工作的。
你下乡的点儿离白蛇传那儿远着呢!
在2025年,这是个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的好地方。但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这里的日子却异常艰难。
就现在就钱塘江农村土地贫瘠:多是盐碱地,收成微薄,口粮常年不足。
一年到头农活不断,尤其是双抢时节(抢收、抢种),累得人直不起腰。
-生活困苦:物资紧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相比之下,当时的东北真的是更好的去处。
更别说这时候的东北不缺吃喝,农村人条件也好,人家也不愁娶媳妇,你就想嫁人家还未必愿意娶一个娇生惯养的城里姑娘呢!
谁不知道东北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各种物资。就有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尤其自然灾害那三年都往东北跑的!
尤其是东北冬天天寒地冻,无法耕作,反而成了难得的休息时间。一年也就干半年活。
要知道东北在80年代之前,重工业一直很发达,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
李月站在钱塘江畔,望着眼前这片贫瘠的盐碱地,心中充满了悔意。
她本该听姐姐的话去东北的。那里虽然冷,但物产丰饶,一年干半年活,至少能吃饱。
可她偏偏因为喜欢《白蛇传》的故事,固执地选择了这里。如今,理想的浪漫早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无尽的劳作:一年到头农活不断,尤其是“双抢”时节,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的水泡磨成了厚厚的茧子。
- 严苛的婆家:婆婆总是嫌她干活慢、不会持家。丈夫一不顺心就对她拳脚相向,尤其是在她生下女儿后,更是变本加厉。
- 绝望的处境:她想过跑,但没有介绍信寸步难行。写信求助,也要走几十里路去县城寄,信能否寄到都不知道。
她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挑个好地方就能过好日子。现在才明白,她下乡的地方,离故事里的繁华杭州远得很。
这里确实山清水秀的,可是穷也真穷啊。
她被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还不如笼子里的鸟呢,笼子的鸟,做个观赏物就可以了,还有主人投喂吃喝。
她一个女人在这个地方得比男人还能干,原来在这个地方同样重男轻女啊,女人同样没地位。
谁特么的以前说南方女人有地位的?
李娜要知道,李月这么说只能是摇头,说南方女人有地位的,说的是魔都女人。可没说是南方农村的女人!
现在的她终于明白,双胞胎姐姐李娜的反对是对的。东北才是那个年代更好的选择。
但谁又知道呢,毕竟大家都没去过东北,没有踏入过那片黑土地。
并且如果知道在农村嫁人还挨打,并且丈夫也就这样。那还不如学二姐找一个赚钱多油水足的老光棍嫁过去,哪怕是个二婚头呢!
最起码比这里生活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