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风雨欲来-《心有不甘,疯批反派全员重生》

  夜幕沉沉。

  容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

  容稹坐在椅上,翻阅京都下来急报。

  他眉头紧锁,心叹终究还是来了。

  其实在两年的时间里,苍凌和青玄边境摩擦不断。

  虽然朝堂臣子嘴上说和平,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却是日渐加深。

  在如此这种背景下,各方势力缠斗,竟有人提议李苑参与谋划军政,让他出兵苍凌。

  朝野之中,人心各异,各有算盘。

  万没想到最后,李洵居然同意了。

  不日李苑就将带兵至边境,意要出兵苍凌。一场两国之间的战争似乎已在所难免。

  容稹心知李苑虽身负诗书兵法,但终是未尝实战,一切行动莫过于纸上谈兵。

  若贸然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容稹有心阻止,奈何也无法改变众多利益交织的局势。

  朝堂中的大臣们无不纷议论着这场战争背后的可能影响。

  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则期待着这场战争带来的改变。

  至于李洵的态度则显得有些微妙。他既不想因为这场战争而引发更大的动乱,又无法忽视太子党那蠢蠢欲动的意图。

  李洵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算计,而这一切都反映在了日后的召令变化中。

  战争的脚步逐渐逼近,朝云的大臣们也开始了各自的行动。有人积极备战,有人则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紧张局势。

  然而,这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战争的脚步已经无法阻挡。

  在这场多方利益交杂的权谋局中,青玄朝野局势愈发紧张。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而这场战争无疑成为了他们争夺权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

  夜幕汹涌,月色晦明变化。

  容稹独自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那即将到来的战争。

  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明白这场战事背后的意图绝不简单。

  那人看来是铁了心,要做出动作,让青玄让步……

  而在这场权谋的旋涡中,边境百姓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

  他们担忧着战火的蔓延,同时也期待着和平的到来。

  他们渴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的未来,而不是在这场权谋的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青玄动乱的流言蜚语从京城传出,一时人心惶惶。

  李洵为了安抚人心,不仅为边境加派兵力,还每日礼佛祈福。

  ———

  ———

  日子一天天过去。

  李祈这边也在接收到的信件中得知了相关情况。

  青玄的战局不容乐观……

  内地还是草长莺飞,边塞却已是战火纷飞。

  各人心中都有了衡量……

  该过日子还得继续。

  容稹最近都让李祈待在府内,学习通史和兵法。

  天气暖和,春风拂面。

  青玄战败消息传来,朝野倾动。举国上下人心慌乱。

  李洵倒是平静,下令召回李李苑,且派出使臣前往苍凌议和。

  朝中臣子无不巴望着消息,想着抢占先机,尽早谋划。朝野上对李苑的风评多有逆转,更多的是唏嘘。

  李苑自从战败,一直都是失魂落魄的模样,待在东宫不肯见人。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实在太大,对他这个不谙世事养尊处优的太子来说,打击太大。

  李洵从始至终都并未多说什么,可心里却有了考量。他万没想到自己真金白银,花费心血培养的儿子竟然如此不中用。

  真乃是空负诗书,无一实用。两国使臣商谈数日,唇枪舌战……

  起初苍凌要求青玄割城赔地,另付黄金千两、丝绸万匹。青玄使臣心惊,多次谈判无果,僵持不下。

  最后还是苍凌太子出面协调解决,且听闻这场战事就是由他指挥的。青玄使臣一见卢则,虽是敌国太子,可也不得不感叹此子少年英才,前途无可限量。

  最后苍凌要求青玄派出质子前往苍凌居住至少为期三年。其他一概不要,另外这质子必须是青玄皇子。

  这算盘打得精。

  使者回国将要求叙述,朝野哗然,观点各异,议论纷纷。

  “这要皇子来做人质,如今青玄就一位皇子,难不成要太子过去吗?!简直荒谬。”太子党的人先乱了阵脚。

  一些攀炎附势的人只故作愁容,就只会道,“是啊是啊。”

  “哎此言差矣,陛下可不止一个儿子啊。若真要皇子,那李祈也未尝不可,只需为他再加回皇室身份即可。”

  此言一出,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点头的必定是太子党,摇头的也不一定是中立。

  其中厉害匪浅。

  如今李苑有失民心,声望大跌。

  若李祈复回皇子身份,由他去做质子,无论他在苍凌过如何,民心声望这块定有回升。

  若他在苍凌安全度过三年,一朝回朝,势不可挡。

  且李祈又是容稹之徒,有如此助力,他日夺位之争,两位皇子之间怕是免不了一场你死我活。

  事关青玄根基,利害甚大。李洵也犯起了难,下诏广集良思。

  后宫姚玉敏得知了这些消息,慌乱不已。

  母性光辉彰显,她可不想自己的宝贝儿子去那里受苦。

  苍凌人生地不熟,又无关系把握,要真到了那里,恐怕生死难料。

  所以姚玉敏打起了李祈的心思,日日上赶着跟李洵吹枕头风。软硬手段都用上了,最后更是哭闹,“臣妾就苑儿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还请陛下三思啊。”

  “日后我定对苑儿严加管教。我也再不对李祈犯心思了,也会好好待他。”

  李洵听到头疼,“……你若真能这么想倒也算好。”

  “可李祈又如何愿意?”

  “青玄有难,他怎么说也曾是青玄皇室的一份子,为国分忧本就是分内之事。”

  李洵皱起眉头,看不惯也听不惯姚玉敏这咄咄逼人的话。

  “那你便想好如何补偿他,李苑犯的错为何要他来担?”

  “两个都是我的儿子,谁犯错我都会罚。现在李祈只是平头百姓,李苑还是他的兄长,怎可如此无表率之范。”

  姚玉敏被堵住嘴,一时愕然,用帕子擦掉眼泪,“臣妾明白,苑儿初上战场,毫无实践经验……如此结局在所难免。”

  “若李祈肯替苑儿前往苍凌,臣妾定备厚礼,让他风光回宫,不再受半点气。”

  李洵沉吟片刻,“罢了你先退一下吧,朕再想想。”

  “谢陛下。”姚玉敏抽泣了一下,朝李洵欠身,随后离开。

  ————

  ————

  御书房内

  李洵召来了杨荀。

  “爱卿以为朕该选何人前去苍凌?”李洵坐在御座上,故作苦恼。

  对于李洵的召见,杨荀显得格外从容,“臣不敢妄言,人选乃又陛下言定。不过,我倒认为苍凌也非什么虎狼之地,无论派谁去。苍凌都不敢肆意妄为,损其性命。”

  “如此一来,既无性命之忧,那么谁去皆可。”

  “可太子可是青玄储君,不得有半点闪失。”李洵又道。

  杨荀对上李洵探究的目光,淡淡一笑,“那看来陛下早已心中有数了。”

  李洵轻哼一声,这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