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对峙洛河-《觉醒农女造反路》

  在攻克宜阳后,义军沿着洛河而下,击溃自洛阳而来的援兵,一路直接打到洛阳城下,洛阳城中富户百姓纷纷自孟津渡口北逃,结果导致孟津渡口阻塞,自黄河以北来的清军援兵难以进入洛阳,后来恭亲王在曾国藩的建议下,严禁百姓逃离洛阳,曾国藩甚至亲自于孟津渡口处死了百姓数百人,无论是老弱还是妇孺,甚至为了震慑,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放过,这导致百姓都称其为“曾剃头”。

  之后,曾国藩又直接在洛阳城内当中处死了几百名百姓和几十名逃兵,将他们剥下人皮后挂在城门和高楼处,以此震慑城中百姓。

  之后,曾国藩强行征收壮年百姓入伍,每十人里清兵占四人,壮丁占六人,且其中必定安插一到两名或清廷死忠,或那些恶贯满盈的侩子手和兵痞,同时让他们相互举报,以此保证疯狂扩充兵力的同时避免士兵哗变。

  更狠的是,在曾国藩的建议下,清军将那些壮丁和军士的家属给聚集看守起来,美其名曰进行保护,逼迫清军和壮丁死战。

  在曾国藩的血腥手段下,迅速压下来不稳定的军心,使得洛阳城内有了十多万兵员,虽然这些十之八九是没有打过仗的壮丁和新兵,但做炮灰总是够的。

  而在这个过程里,义军忙着横扫洛阳外围,在这个过程里义军也尝试派人随着那些溃兵和难民混进洛阳城内,但是难度很大,因为义军哪怕是女兵,其体格都比一般的清军强壮许多,精神头也是十足,一眼就能看出来了,偶尔混进去几个侦查的,也只能潜伏起来。

  杨金娥于是全力扫清洛阳以西,并派遣骑兵师去攻打孟津,截断黄河以北清军救援洛阳之通道,与其守军大战一场,攻占孟津渡口,以炮火封锁孟津。

  此时,各路清军援兵陆续赶到,因清廷之摄政王也就是恭亲王被围困于洛阳,于是这些清军还算是卖力,但均被义军击退,于是纷纷在洛阳城外扎营与义军对峙。

  杨金娥一面打击各路援兵,一面命令第九师等部队试探性的发起攻势,但却发现洛阳城城池坚固,光城墙厚度就达到十多米,高度近20米,义军拿炮火轰了一天,迟迟没有炸开口子,且清军也已经学聪明了,但义军进行炮击时就躲起来,炮击结束再上城墙防守。

  在城外,挖了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引洛河之水灌注,可以说是城高池深了。

  此时,义军炮弹和火药消耗了六成,子弹消耗了三成,又没有携带云梯等巨型攻城设备,想要一举攻破洛阳,实在是有些为难。

  实际上,打西安的时候,义军是靠连番血战将清军士气压垮,导致陕甘总督等弃城而逃,从而捡了个便宜,但遇到西安、洛阳、两京这样的巨城,想要破城实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杨金娥于是驻守宜阳,派兵安抚各地百姓,主要开始围城打援,等待后续的粮草和军械到达。

  清军各路赶到的援兵,大多不是义军对手,被迫停留在洛阳以南数十里的地方,合力之下与义军形成对峙,黄河以北的清军也不敢贸然渡过孟津渡口,清军众将选择隔岸观火,等待后续部队抵达。

  恰在杨金娥东出关东之际,湖北战场的西部,义军逐步从襄阳等地收缩,意图围攻荆门,清军将领们就有意从襄阳地区抽调空出来的精兵北上救援洛阳。

  曾国藩对此十分反对,他认为湖北战场,关系重大,若是抽调兵力,极易造成军队的全线崩溃,到那时悔之晚矣,更何况,杨金娥刚刚占领关中,民心尚未归附,后勤还要一口自巴中运至关中,再从关中运至洛阳,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只要清军固守洛阳,命令陕甘地区清军反扑,只要坚持两个月,杨金娥就会不战自退。

  但是立马有其他将领跳出来反对,他们理由有三:

  第一,杨金娥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时间平定关中、横扫中原,实在是危险至极,不愧是义军之第一名将,因此他们害怕杨金娥极有可能直接破城,毕竟她创造太多奇迹了,恭亲王贵为摄政王,是清廷的核心人物,若是洛阳城破,恭亲王殒命,清廷将会直接崩溃。

  第二,李希音带着三十万义军在湖北与百万清军对峙两月有余,迟迟没有造成如杨金娥这般歼灭战,且其主动收缩荆门,正说明其后续乏力。更何况,义军围困荆门,难保不是打算围城打援,若是救援荆门,极有可能被义军吃掉,还不如从襄阳抽兵围剿杨金娥。

  第三,与其等杨金娥主动退去,不如一面命令陕甘清军威胁关中,一面自襄阳抽调十万精兵,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截断杨金娥后路,同时抽调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精兵合围这股义军,一举改变战争颓势。

  对此,曾国藩本人十分反对,但河南巡抚等人跳出来指责曾国藩在湖南治军时,对战义军屡屡战败,以致西南落入义军之手,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才能。

  更是直接嘲讽曾国藩从文科考屡试不第,从文屡战屡败,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骄傲的。

  河南之地官员嫉恨曾国藩为了守城擅自屠杀平民,也对其群起而攻之,曾国藩本就没有什么根基,又不是什么擅长动嘴的人,因此处于下风。

  最终,恭亲王还是没有采纳曾国藩的建议,执意从许昌、开封等地抽调兵力救援洛阳,从南阳、襄阳等地抽调兵力移动至义军西南,同时命令山西、河北而来的援兵往三门峡地区移动,意图集合最后的兵力歼灭杨金娥兵团。

  针对清军重兵来犯的意图,杨金娥使用以攻代守的战略方针,以一半兵力构筑阵地,以一半兵力为游动打击部队,专门抓住机会围殴那些孤军深入的部队。

  特别是骑兵师,在大平原上来去无踪,常常在清军离开城堡出击时迅速将其包围与野外,在野战之中将其全歼。

  清军各地援兵是越来越多,但全部被义军压制的龟缩于城池之内,没有几个敢出城建立营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