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试探-《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滇西,保山。

  怒江峡谷以西的这片土地,此刻已然成为了一座巨大的钢铁拼盘。

  空气中弥漫着柴油、汗水和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这里,是华夏同盟远征军先头主力——第五军的主要集结地与前进基地。

  作为同盟政府倾尽国力打造的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机械化军,第五军无疑是此次远征缅甸的绝对核心与拳头部队。

  在保山的第五军临时指挥部里,第五军军长杜玉明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缅甸军事地图前,眉头紧锁。

  地图上,代表日军的红色箭头正从南向北,凶猛地吞噬着缅甸的疆土。

  他的参谋长罗又伦在一旁低声汇报着最新收到的、令人沮丧的情报,

  “军座,英缅军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

  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的第33、第55两个主力师团进展极快。

  为防止第33师团强渡锡当河,英印第17师炸毁了锡当大桥,

  17师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重装备被遗弃在东岸,

  而日军第55师团一路北进,击溃了17师余部的抵抗,正从勃固方向快速向仰光逼近。

  英军目前一个主力师基本丧失战斗力,通往仰光的门户彻底洞开。

  日军三路兵力正快速扑向仰光,

  英军……已无固守之意,正在准备后撤。”

  杜玉明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仰光的位置,然后缓缓向北移动,划过同古、平满纳、曼德勒……

  他知道,他的部队即将踏入的,是一个盟友溃退、敌军锋芒正盛的险地。

  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即便缅甸战事已糜烂至此,英方出于其殖民地的傲慢与复杂的政治考量,

  仍未完全松口允许华夏远征军大举入缅接防。

  整个远征军的行动仿佛被捆住了手脚。

  “英吉利人…还在犹豫什么?

  难道真要等日军把他们在缅甸的最后一点力量都吃掉才甘心吗?”

  杜玉明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但他随即冷静下来,

  “不过,如此局势下,日军兵锋直指仰光,很快就能将缅南的英军主力彻底击溃或合围,

  英吉利人低头松口的时机,就在这几天了。

  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他转过身,看向一旁的参谋长罗又伦:“思杨(罗又伦的字),200师准备怎么样了?”

  罗又伦立即答道:“军座,200师已全员完成战备机动集结,官兵士气高昂。

  阿美莉卡人允诺补充的最后一批汽油和弹药已于昨日运抵,

  戴师长报告,全师车辆检修完毕,弹药基数配齐,随时可沿滇缅公路入缅作战!”

  杜玉明点了点头,200师这支王牌的反应速度让他稍感欣慰。

  但他的目光又扫向代表后续部队的箭头,追问道:“新编二十二师呢?他们还有多久能抵达保山集结地域?”

  罗又伦迅速回想了一下最新的简报,

  “报告军座,新二十二师主力从秦省借道南下,路途遥远,但进展顺利。

  昨日最后一次电报汇报,先头部队已过漾濞,预计其主力最快可在今天……”

  “报告!”就在这时,指挥部门外传来副官清晰响亮的声音,打断了罗又伦的话,

  “新编第二十二师已抵达城外,包师长本人已到司令部外等候!”

  杜玉明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随即恢复平静,

  他对罗又伦淡淡道:“说曹操曹操就到。思杨(罗又伦的表字),代我去迎一下这位包师长。”

  罗又伦闻言微微一怔。

  按常理,一位中将军长迎接另一位同级中将(尽管是其作战序列下的师长),

  即便不亲自出迎,至少也应派副军长或级别更高的军官前去。

  军座只让自己这个参谋长去,这……

  他旋即明白了杜光亭的深意。

  包国维虽然此次仅率一个师编入第五军序列,受杜光亭指挥,

  但其本人的中将军衔是实打实在战场上打出来的,

  与杜玉明在桂南战事后晋升的中将军衔乃是平级。

  统帅部那位“老头子”此番安排,并非将包国维部与第五军作为合作参谋关系,

  而是明确将其置于杜玉明麾下,这其中既有集中指挥权的考虑,也未尝没有一番难以言明的制衡与试探。

  包国维年轻气盛,战功赫赫而身居高位,加之此前渝城军工署风波与洛阳事件的传闻,

  其个性之强硬、手段之果决可见一斑。

  杜玉明判断,心高气傲如包国维,很可能对老头子这番“屈居人下”的安排心存芥蒂,甚至暗生不满。

  此次入缅作战,关系极其重大。

  从现实看,是为保卫国家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不被日军掐断;

  从战略看,亦是向国际盟友展示华夏抗战决心、争取更多外援的关键一役。

  内部将帅失和乃兵家大忌。

  杜玉明必须在自己与包国维这位“特殊下属”之间,尽快确立起明确的指挥权威与良好的协作关系。

  他让罗又伦去迎,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试探。

  他想看看,包国维是会因这略显“怠慢”的迎接而流露出不满,

  还是会以大局为重,表现出职业军人的服从与配合。

  包国维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杜光亭后续与之相处的策略。

  “是!军座。”罗又伦心领神会,不再多言,立即整理了一下军容,快步向司令部外走去。

  此刻,在第五军临时司令部外,

  一小队风尘仆仆却军容整肃的军官正静立等候。

  为首之人正是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包国维。

  年仅二十三岁的他领间将星微闪,身姿挺拔如松,

  连日长途跋涉的疲惫并未磨去眉宇间的锐气,反而更衬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定力与干练。

  在他身后,默然肃立着此次随他远征缅甸的核心军官。

  王旭东、李正煜、李成斌、孙泽端等人

  这些军官都是包国维从第三绥靖区精心挑选出来的精锐。

  由于第三绥靖区地处与日军接触的前线,防务压力巨大,

  二十二师最终只编出四个团约八千余兵力赴缅作战。

  为确保后方稳定,包国维行前进行了周密部署,绥靖公署副长官陈松柏统筹豫东整体政务,

  张迷龙卸去二十二师师长,暂代还在医院养伤的何为参谋长一职,负责十一军的日常军务,

  陈三的警察总队协助绥靖公署主持难民工作,而二十三师师长王大发则是率部镇守前线,防止日军趁虚而入。

  而包国维则是亲临二十二师师长,挑选了一批精干、年轻的中层军官与他一同赴缅作战。

  喜欢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