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官职,岂可轻授?
封赏过重,是养虎为患。
封赏不足,则寒了功臣之心,更可能激起变故。
刘协强压住内心的波澜,迅速转身,目光扫向坐在前列的太尉杨彪和司徒赵谦,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太尉!司徒!王爱卿立此不世之功,朝廷必须予以重酬,以彰其忠勇,励天下之士!宴后,尔等即刻会同尚书台,商议对王爱卿的封赏之议,务必周全,彰显朝廷恩典!”
“臣等遵旨!”
杨彪、赵谦连忙起身领命,心中也是念头急转,封多封少都不讨好。
烫手山芋!
随后,王匡又引荐了马腾等人。
马腾、段煨、樊稠三人早已得了王匡提点,此刻连忙离席,行至殿中,向天子大礼参拜,并各自献上了精心准备的“心意”。
或是成箱的西域珍宝,或是西凉良马,或是精挑的蜀锦名裘,价值皆不下数千之金。
刘协听着三人自报功勋,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连连称好,温言抚慰。
一日之内,坐收数万巨资。
龙心大悦之下,宴席气氛达到了高潮。
百官纷纷上前向王匡敬酒,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王匡来者不拒,豪迈畅饮,酒到杯干,尽显武人豪气。
觥筹交错间,他那威严的面容上也渐渐染上了浓重的醉意,眼神略显迷离。
终于,在又一轮劝酒之后,他身形微晃,以不胜酒力为由告退,在亲卫的搀扶下离开了喧嚣的殿堂。
翌日清晨,宿醉初醒的王匡便接到了天子召见的旨意。
地点在御花园暖阁之中。
阁内温暖如春,与外界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炉中炭火噼啪轻响,散发出松木的清香。
刘协身着常服,显得比昨日宴席上随意了些,但眉宇间依旧带着天子的矜持。
国舅、羽林卫王斌,一个面容清癯、眼神精明的中年人,侍立在天子身侧,脸上挂着谦和的笑容。
王匡行礼毕,刘协含笑赐座:“爱卿昨日劳顿,今日可好些了?快坐下说话。”
三人落座,宫女奉上香茗。
精致的白瓷茶盏中,茶汤清亮,热气氤氲,一股独特的清香弥漫开来。
刘协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笑道:“王爱卿,可尝得出此为何茶?这可是你治下河内送来的贡品,朕甚爱之。”
王匡也端起茶盏,闻其香,然后才浅尝一口,闭目回味片刻,方才睁眼,从容答道:“回陛下,此茶色泽翠润,香气清雅高长,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亮。若臣所品不差,应是蒙顶茶中的极品,蒙顶甘露。”
“哈哈哈!好!爱卿果然是茶道行家!不错,正是蒙顶甘露!”
刘协开怀大笑,“此茶经由四海商会,方能不远千里,成为朕这案头清供。爱卿于国于民,功在社稷,亦在点滴啊。”
话语间,已将话题悄然引向正轨。
闲谈几句后,刘协放下茶盏,神色转为郑重,目光直视王匡:“爱卿之功,旷古烁今。太尉、司徒等连夜商议,以为爱卿忠勇无双,功勋盖世,当晋位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以安社稷!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暖阁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名副其实的武官之首,总揽天下兵权!
这几乎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权力巅峰。
汉末以来,何进、董卓皆曾居此位,其权势足以废立天子!
王匡心中雪亮。
这等重赏,几乎是将他置于烈火之上烤炙。
王匡起兵以来,最忌树大招风。
权柄过重,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这大将军之位,是权利也是荣耀,更是催命符!
更关键的是,王匡现在的实力还把握不住。
王匡根基在河内、河东、并州,势力范围主要在司隶、并州及关中,贸然“总督天下”,不仅名不副实,反而会刺激关东诸侯的敏感神经,徒增掣肘。
他立刻起身,对着刘协深深一揖,脸上满是惶恐与诚挚:“陛下天恩,臣王匡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然则,大将军之位,位极人臣,非德才功勋俱臻化境者不可居之。臣虽侥幸立下微功,然自问德行浅薄,威望不足,实难当此擎天重任!陛下如此厚爱,臣惶恐万分,如坐针毡!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臣为国尽忠,为陛下分忧,乃是人臣本分,绝不敢以此微末之功,妄求非分之位!”
他的拒绝斩钉截铁,态度恳切至极。
刘协看着王匡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是欣慰?还是放松?
他微微侧首,目光投向侍立一旁的王斌。
王斌心领神会,立刻上前一步,对着王匡拱手,语气恳切而带着劝进之意:“侯爷此言,未免太过自谦了!侯爷力挽狂澜,救社稷于危亡,解陛下于困厄,此乃不世之功,天下共睹!若朝廷不予以重赏,何以彰显朝廷恩义?何以慰藉浴血奋战的将士之心?又何以激励天下忠臣义士效命朝廷?长此以往,恐三军将士寒心,天下志士齿冷啊!”
他这番话,句句在理,站在了朝廷大义和军心士气的制高点,将王匡推到了一个难以单纯推拒的位置。
王匡闻言,心中更加谨慎三分,面上却露出深思和感动的神色。
他沉吟片刻,再次对刘协躬身道:“国舅所言,拳拳为国,臣深以为然。陛下,若论封赏,臣确有一请!”
“哦?爱卿但说无妨!”
刘协精神一振,身体微微前倾。
王斌也凝神倾听。
“陛下!”王匡声音沉稳有力,“长安大捷,非臣一人之功!实乃陛下天威震慑宵小,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效死沙场之结果!今臣虽归,然麾下有功将士尚未擢升封赏。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求者,不过朝廷认可,封妻荫子。臣斗胆,恳请陛下天恩,对此次征讨有功将士,依军功大小,论功行赏,擢升官职,赐予爵禄!如此,方能彰显陛下明察秋毫,恩泽遍及士卒,令将士归心,三军用命!此乃臣为浴血同袍所请,亦是稳固我大汉军心之本!”
刘协认真地听着,当听到王匡并非为自己求官,而是为麾下将士请功时,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动容。
赏罚之权,乃天子权柄的核心!
自董卓乱政以来,他何曾真正行使过?
任命官员,多受权臣胁迫。
封赏将士,更是无从谈起。
王匡此举,表面是为将士请功,实则是在维护他作为天子的尊严和权威!
一股久违的、掌控权力的暖流涌上心头。
刘协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道:“爱卿所虑极是!赏功罚过,激励将士,乃朝廷纲纪!此次西征将士,皆为国家栋梁,社稷功臣!爱卿身为统帅,对战功勋劳最为明了!此事,朕便全权委托于爱卿!由爱卿依据军功簿册,拟定有功将士擢升封赏名单,报尚书台用印颁行即可!务必使有功者皆得其赏,令三军将士尽沐皇恩!”
“臣王匡,代三军将士,叩谢陛下天恩浩荡!”
王匡郑重下拜,行了大礼。
刘协亲扶王匡起身,脸上笑容更盛,带着一种解决了一个难题的轻松:“爱卿体恤将士,忠心可嘉!然此乃对有功将士的封赏,非是对爱卿你个人的酬庸。爱卿之功,远不止于此。爱卿方才为国舅所劝,不便推拒封赏,如今将士之赏已定,爱卿可还有所求?但讲无妨,朕无有不允!”
他此刻心情大好,语气也显得格外慷慨。
王匡站直身体,目光如炬。
他再次抱拳,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开疆拓土的锐气:
“陛下明鉴!长安虽复,李傕、郭汜虽灭,然关中之地,久经战乱,诸羌杂胡,群盗蜂起,更有韩遂、马玩、李堪等辈,名义归顺,实则割据,窥伺观望。关中乃京畿故地,高祖龙兴之所,断不容久陷纷扰!关中不定,则长安难安,长安不安,则朝廷难固!”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臣王匡,不才!愿请为陛下前驱!请陛下授臣征西将军之节钺!臣必秣马厉兵,待来年春暖,便挥师西进,廓清关陇,剿抚并用,使三辅重归王化,复我大汉西陲屏障!此乃臣为社稷所谋,亦为陛下解西顾之忧!恳请陛下恩准!”
“征西将军?”
刘协微微一怔。
他原以为王匡会要高一些官职或更大的封地,没想到竟是这个征战西方的职位。
他下意识道:“爱卿忠勇,朕心甚慰!只是……大军方经长安血战,将士疲敝,粮秣消耗甚巨。寒冬将至,此时再兴兵戈?”
王匡立刻道:“陛下思虑周全,臣深为感佩!臣请为征西,非为即刻用兵。寒冬用兵,乃兵家大忌。臣之意,乃是请陛下授予名分,以便臣整军经武,储备粮草,联络关中忠义,分化瓦解群贼。待来年春暖花开,兵精粮足,时机成熟,再以雷霆之势西进,毕其功于一役!此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万不敢令将士疲于奔命,请陛下放心!”
刘协仔细听着,觉得王匡所言确实在理。
授予征西将军号,明确了王匡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将其兵锋引向关中,既可避免其势力在司隶过度膨胀威胁自身,又能借其手平定西方之乱,稳固朝廷根基。
“爱卿深谋远虑,老成持国,朕无忧矣!”
刘协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点头应允,“准卿所奏!即日起,加封爱卿为征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诸军事!待时机成熟,为朕收服关陇!”
他略一思索,觉得仅仅一个征西将军号,似乎还不足以匹配王匡的功勋和刚刚拒绝大将军的“高风亮节”,便补充道:“不过,征西将军之职,权责虽重,然位次仍稍逊爱卿前功。朕意,再增爱卿平陶侯封邑三千户!以酬殊勋!”
增邑三千户!这是实打实的厚赏!
王匡心中了然,这是天子对他主动交还部分权力的回报,也是一种安抚和平衡。
他不再推辞,后退一步,整肃衣冠,对着御座上的少年天子,深深拜下:
“臣王匡,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信重,臣敢不效死?必当竭忠尽智,秣马厉兵,待来年开春,为陛下,为大汉,廓清关陇,复我旧疆!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封赏过重,是养虎为患。
封赏不足,则寒了功臣之心,更可能激起变故。
刘协强压住内心的波澜,迅速转身,目光扫向坐在前列的太尉杨彪和司徒赵谦,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太尉!司徒!王爱卿立此不世之功,朝廷必须予以重酬,以彰其忠勇,励天下之士!宴后,尔等即刻会同尚书台,商议对王爱卿的封赏之议,务必周全,彰显朝廷恩典!”
“臣等遵旨!”
杨彪、赵谦连忙起身领命,心中也是念头急转,封多封少都不讨好。
烫手山芋!
随后,王匡又引荐了马腾等人。
马腾、段煨、樊稠三人早已得了王匡提点,此刻连忙离席,行至殿中,向天子大礼参拜,并各自献上了精心准备的“心意”。
或是成箱的西域珍宝,或是西凉良马,或是精挑的蜀锦名裘,价值皆不下数千之金。
刘协听着三人自报功勋,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连连称好,温言抚慰。
一日之内,坐收数万巨资。
龙心大悦之下,宴席气氛达到了高潮。
百官纷纷上前向王匡敬酒,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王匡来者不拒,豪迈畅饮,酒到杯干,尽显武人豪气。
觥筹交错间,他那威严的面容上也渐渐染上了浓重的醉意,眼神略显迷离。
终于,在又一轮劝酒之后,他身形微晃,以不胜酒力为由告退,在亲卫的搀扶下离开了喧嚣的殿堂。
翌日清晨,宿醉初醒的王匡便接到了天子召见的旨意。
地点在御花园暖阁之中。
阁内温暖如春,与外界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炉中炭火噼啪轻响,散发出松木的清香。
刘协身着常服,显得比昨日宴席上随意了些,但眉宇间依旧带着天子的矜持。
国舅、羽林卫王斌,一个面容清癯、眼神精明的中年人,侍立在天子身侧,脸上挂着谦和的笑容。
王匡行礼毕,刘协含笑赐座:“爱卿昨日劳顿,今日可好些了?快坐下说话。”
三人落座,宫女奉上香茗。
精致的白瓷茶盏中,茶汤清亮,热气氤氲,一股独特的清香弥漫开来。
刘协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笑道:“王爱卿,可尝得出此为何茶?这可是你治下河内送来的贡品,朕甚爱之。”
王匡也端起茶盏,闻其香,然后才浅尝一口,闭目回味片刻,方才睁眼,从容答道:“回陛下,此茶色泽翠润,香气清雅高长,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亮。若臣所品不差,应是蒙顶茶中的极品,蒙顶甘露。”
“哈哈哈!好!爱卿果然是茶道行家!不错,正是蒙顶甘露!”
刘协开怀大笑,“此茶经由四海商会,方能不远千里,成为朕这案头清供。爱卿于国于民,功在社稷,亦在点滴啊。”
话语间,已将话题悄然引向正轨。
闲谈几句后,刘协放下茶盏,神色转为郑重,目光直视王匡:“爱卿之功,旷古烁今。太尉、司徒等连夜商议,以为爱卿忠勇无双,功勋盖世,当晋位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以安社稷!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暖阁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名副其实的武官之首,总揽天下兵权!
这几乎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权力巅峰。
汉末以来,何进、董卓皆曾居此位,其权势足以废立天子!
王匡心中雪亮。
这等重赏,几乎是将他置于烈火之上烤炙。
王匡起兵以来,最忌树大招风。
权柄过重,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这大将军之位,是权利也是荣耀,更是催命符!
更关键的是,王匡现在的实力还把握不住。
王匡根基在河内、河东、并州,势力范围主要在司隶、并州及关中,贸然“总督天下”,不仅名不副实,反而会刺激关东诸侯的敏感神经,徒增掣肘。
他立刻起身,对着刘协深深一揖,脸上满是惶恐与诚挚:“陛下天恩,臣王匡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然则,大将军之位,位极人臣,非德才功勋俱臻化境者不可居之。臣虽侥幸立下微功,然自问德行浅薄,威望不足,实难当此擎天重任!陛下如此厚爱,臣惶恐万分,如坐针毡!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臣为国尽忠,为陛下分忧,乃是人臣本分,绝不敢以此微末之功,妄求非分之位!”
他的拒绝斩钉截铁,态度恳切至极。
刘协看着王匡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是欣慰?还是放松?
他微微侧首,目光投向侍立一旁的王斌。
王斌心领神会,立刻上前一步,对着王匡拱手,语气恳切而带着劝进之意:“侯爷此言,未免太过自谦了!侯爷力挽狂澜,救社稷于危亡,解陛下于困厄,此乃不世之功,天下共睹!若朝廷不予以重赏,何以彰显朝廷恩义?何以慰藉浴血奋战的将士之心?又何以激励天下忠臣义士效命朝廷?长此以往,恐三军将士寒心,天下志士齿冷啊!”
他这番话,句句在理,站在了朝廷大义和军心士气的制高点,将王匡推到了一个难以单纯推拒的位置。
王匡闻言,心中更加谨慎三分,面上却露出深思和感动的神色。
他沉吟片刻,再次对刘协躬身道:“国舅所言,拳拳为国,臣深以为然。陛下,若论封赏,臣确有一请!”
“哦?爱卿但说无妨!”
刘协精神一振,身体微微前倾。
王斌也凝神倾听。
“陛下!”王匡声音沉稳有力,“长安大捷,非臣一人之功!实乃陛下天威震慑宵小,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效死沙场之结果!今臣虽归,然麾下有功将士尚未擢升封赏。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求者,不过朝廷认可,封妻荫子。臣斗胆,恳请陛下天恩,对此次征讨有功将士,依军功大小,论功行赏,擢升官职,赐予爵禄!如此,方能彰显陛下明察秋毫,恩泽遍及士卒,令将士归心,三军用命!此乃臣为浴血同袍所请,亦是稳固我大汉军心之本!”
刘协认真地听着,当听到王匡并非为自己求官,而是为麾下将士请功时,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动容。
赏罚之权,乃天子权柄的核心!
自董卓乱政以来,他何曾真正行使过?
任命官员,多受权臣胁迫。
封赏将士,更是无从谈起。
王匡此举,表面是为将士请功,实则是在维护他作为天子的尊严和权威!
一股久违的、掌控权力的暖流涌上心头。
刘协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道:“爱卿所虑极是!赏功罚过,激励将士,乃朝廷纲纪!此次西征将士,皆为国家栋梁,社稷功臣!爱卿身为统帅,对战功勋劳最为明了!此事,朕便全权委托于爱卿!由爱卿依据军功簿册,拟定有功将士擢升封赏名单,报尚书台用印颁行即可!务必使有功者皆得其赏,令三军将士尽沐皇恩!”
“臣王匡,代三军将士,叩谢陛下天恩浩荡!”
王匡郑重下拜,行了大礼。
刘协亲扶王匡起身,脸上笑容更盛,带着一种解决了一个难题的轻松:“爱卿体恤将士,忠心可嘉!然此乃对有功将士的封赏,非是对爱卿你个人的酬庸。爱卿之功,远不止于此。爱卿方才为国舅所劝,不便推拒封赏,如今将士之赏已定,爱卿可还有所求?但讲无妨,朕无有不允!”
他此刻心情大好,语气也显得格外慷慨。
王匡站直身体,目光如炬。
他再次抱拳,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开疆拓土的锐气:
“陛下明鉴!长安虽复,李傕、郭汜虽灭,然关中之地,久经战乱,诸羌杂胡,群盗蜂起,更有韩遂、马玩、李堪等辈,名义归顺,实则割据,窥伺观望。关中乃京畿故地,高祖龙兴之所,断不容久陷纷扰!关中不定,则长安难安,长安不安,则朝廷难固!”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臣王匡,不才!愿请为陛下前驱!请陛下授臣征西将军之节钺!臣必秣马厉兵,待来年春暖,便挥师西进,廓清关陇,剿抚并用,使三辅重归王化,复我大汉西陲屏障!此乃臣为社稷所谋,亦为陛下解西顾之忧!恳请陛下恩准!”
“征西将军?”
刘协微微一怔。
他原以为王匡会要高一些官职或更大的封地,没想到竟是这个征战西方的职位。
他下意识道:“爱卿忠勇,朕心甚慰!只是……大军方经长安血战,将士疲敝,粮秣消耗甚巨。寒冬将至,此时再兴兵戈?”
王匡立刻道:“陛下思虑周全,臣深为感佩!臣请为征西,非为即刻用兵。寒冬用兵,乃兵家大忌。臣之意,乃是请陛下授予名分,以便臣整军经武,储备粮草,联络关中忠义,分化瓦解群贼。待来年春暖花开,兵精粮足,时机成熟,再以雷霆之势西进,毕其功于一役!此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万不敢令将士疲于奔命,请陛下放心!”
刘协仔细听着,觉得王匡所言确实在理。
授予征西将军号,明确了王匡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将其兵锋引向关中,既可避免其势力在司隶过度膨胀威胁自身,又能借其手平定西方之乱,稳固朝廷根基。
“爱卿深谋远虑,老成持国,朕无忧矣!”
刘协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点头应允,“准卿所奏!即日起,加封爱卿为征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诸军事!待时机成熟,为朕收服关陇!”
他略一思索,觉得仅仅一个征西将军号,似乎还不足以匹配王匡的功勋和刚刚拒绝大将军的“高风亮节”,便补充道:“不过,征西将军之职,权责虽重,然位次仍稍逊爱卿前功。朕意,再增爱卿平陶侯封邑三千户!以酬殊勋!”
增邑三千户!这是实打实的厚赏!
王匡心中了然,这是天子对他主动交还部分权力的回报,也是一种安抚和平衡。
他不再推辞,后退一步,整肃衣冠,对着御座上的少年天子,深深拜下:
“臣王匡,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信重,臣敢不效死?必当竭忠尽智,秣马厉兵,待来年开春,为陛下,为大汉,廓清关陇,复我旧疆!肝脑涂地,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