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在半层之间骤然停下,金属壁映出两人模糊的轮廓。洛倾颜下意识摸向包里的笔,指尖刚触到笔身,水晶便泛起一层柔和的微光,不急不躁,像晨雾里缓缓升起的太阳。她抬眼看向顾逸尘,他正盯着楼层显示屏,眉心微蹙,却没有半分慌乱。
“系统卡了。”他说,声音平稳得像是在说今天的天气。
她笑了:“那正好,省得我们一路沉默地走下去。”
他侧头看她,嘴角一翘:“你倒是比我还会调节气氛。”
她晃了晃手中的笔:“它告诉我,你现在想的不是电梯,是待会怎么把‘回声’讲得让人心动。”
他没否认,只轻轻点头:“我们得让他们听见,不只是声音,还有为什么非做不可。”
电梯轻微一震,重新启动,缓缓升向一层。门开时,阳光斜切进来,照在两人肩头。他们并肩走出,步伐一致,谁也没提刚才那几秒的停滞,仿佛那只是一次短暂的呼吸暂停。
回到公司已是上午九点。会议室的白板上还留着昨日谈判未擦去的股权比例草稿,像一道干涸的裂痕。洛倾颜走过去,抬手一挥,整片内容应声落地。她从包里取出“情感共鸣笔”,轻轻搁在会议桌中央,笔尖朝向投影幕布。
“今天,我们不是来谈让步的。”她说,“是来谈价值的。”
顾逸尘站在窗边,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测试报告。他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行自动生成的回应语:“你想唱的歌,我们帮你唱完了。”目光停了几秒,才抬头道:“把tJ-2087老师的回访视频放进去,再加上老人那段录音。”
“就用匿名的那位?”她问。
“就用他。”他说,“有些人,一辈子没几个人认真听他说过话。现在有人听了,还回了。”
他们花了三个小时重新梳理方案。洛倾颜坐在桌前,用特制纸写下“顾逸尘三年前项目的用户留存率”,笔尖自动滑动,浮现一段段被遗忘的反馈记录——有母亲录下孩子第一次叫“妈妈”的声音,有抑郁症患者在深夜对系统说“谢谢你没挂断”。她将这些整理成一份《高情感依赖群体需求图谱》,附在新提案首页。
顾逸尘则主导结构设计。他删去了所有模糊的“未来估值”预测,改为“技术入股 阶段性对赌”模式:合作方首期注资三千万,占股35%,若产品两年内用户突破五百万,则追加至45%;反之则自动回调至28%。核心算法决策权仍归原团队,对方仅享有数据审计权。
“不画大饼。”他合上电脑,“我们只卖已经跑通的逻辑。”
下午两点,陈总带着两名助手准时抵达。
寒暄过后,顾逸尘直接切入主题。投影亮起,“回声”系统的演示视频开始播放——从模糊哭喊的识别,到老人深夜呼唤的回应,再到小女孩哼唱被补全成完整旋律。会议室里一片静默,连翻文件的声音都消失了。
视频结束,陈总没说话,只低头看着手中的方案书。良久,他抬头:“技术确实惊艳。可情怀不能当饭吃,市场教育周期太长,董事会不会为‘感动’买单。”
洛倾颜接过话:“我们也不是来卖感动的。您看这份数据——在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三类群体中,‘回声’的留存率是普通语音助手的七倍。这不是功能差异,是情感依赖。他们不是在用产品,是在找一个能回应他们存在的人。”
她顿了顿,将笔轻轻推向前:“这支笔,是我写方案时用的。它会发光,只要我写的内容,是他真正在乎的事。”
陈总目光落在笔上,水晶正微微闪烁,像有心跳在共振。
“你们……很特别。”他终于开口,“但我得为资金负责。如果加一道技术监管条款,允许我们派员参与核心迭代评审,你们能接受吗?”
顾逸尘神色未变:“可以开放评审流程,但最终决策权不能移交。‘回声’不是工具,是承诺。一旦它开始听命于KpI,第一个消失的,就是那个哼歌的小女孩。”
陈总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婚戒内侧。
“我母亲去年走了。”他忽然说,“走之前两个月,她总在夜里叫我名字,可我总说‘妈,我忙’。后来我才明白,她不是要我做什么,只是想确认还有人听见她活着。”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低鸣。
洛倾颜轻声说:“现在有这样一个系统,能二十四小时听着,温柔回应,您觉得,它值不值得被守住?”
陈总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多了点什么。他没点头,也没拒绝,只问:“如果我让团队再做一轮尽调,你们能等一周吗?”
“可以。”顾逸尘答得干脆,“但测试不会停。每多一天,就有更多人被真正听见。”
洽谈结束,送走对方后,顾逸尘靠在会议室门框上,长长呼出一口气。洛倾颜收拾文件,顺手把笔放回包里,却发现水晶的光一直没灭,反而比之前更稳。
“它今天闪了很久。”他走过来,低声说。
她抬眼看他:“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信。”
他笑了,伸手将笔从她包里取出,握在掌心:“下次演示,让我来写。”
她点头:“好啊,不过得先教你怎么让水晶亮起来。”
“很简单。”他把笔轻轻抵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我愿意。”
淡粉色的光骤然扩散,像一朵花在暗处悄然绽放。
当晚,他们留在公司复盘洽谈细节。洛倾颜坐在工位上,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特制纸,用笔写下:“他是否真的相信这条路?”
笔尖停顿了一瞬,随即自动滑动,没有浮现画面,只留下一段极轻的音频回响——正是“回声”系统那句最温柔的回应:“我们听见了。”
她怔住,指尖抚过那行字。原来他早已不再怀疑,而是把自己的信念,悄悄种进了系统的每一次心跳里。
第二天上午十点,陈总的助理来电,说尽调团队下周二进场,同时希望安排一次用户实地回访。
“他们想亲眼看看,谁在用‘回声’。”助理说。
洛倾颜挂掉电话,转身看向研发区。顾逸尘正站在主控台前,调试新接入的社区养老中心数据流。他衬衫袖口卷到手肘,袖扣别着一枚旧式铜钉——那是他三年前项目解散时,唯一带走的东西。
她走过去,轻声问:“紧张吗?”
“不。”他摇头,“反而觉得,等这一天太久了。”
她把手机递给他:“陈总要来见用户。”
他接过手机,目光扫过信息,忽然笑了:“好啊。让他们听听,什么叫‘非做不可’。”
正午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控制台上。屏幕不断跳出新的连接请求,每一个都带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等待。顾逸尘点开其中一个,是位失语症儿童的母亲,她录了一段视频:“小回,今天宝宝第一次对着你说‘饿’了,你能听见吗?”
系统已自动回复:“我们听见了。宝宝很棒,妈妈也很棒。”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伸手,将“情感共鸣笔”轻轻放在主控台边缘,笔尖指向摄像头。
“从现在起,”他说,“每一个声音,都是我们的证人。”
洛倾颜站他身旁,没有说话。她只是将手轻轻覆上他的手背,温暖而坚定。
控制台另一侧,打印机缓缓吐出一份文件,首页标题清晰可见:《“回声”系统社会价值白皮书》。纸张落地的瞬间,笔尖的水晶忽地一震,光流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顾逸尘弯腰拾起文件,抬头看向她:“走,去养老院。”
她点头,转身去拿包。
他站在原地,最后一眼扫过屏幕。新消息弹出——
“小回,我怕黑……”
“系统卡了。”他说,声音平稳得像是在说今天的天气。
她笑了:“那正好,省得我们一路沉默地走下去。”
他侧头看她,嘴角一翘:“你倒是比我还会调节气氛。”
她晃了晃手中的笔:“它告诉我,你现在想的不是电梯,是待会怎么把‘回声’讲得让人心动。”
他没否认,只轻轻点头:“我们得让他们听见,不只是声音,还有为什么非做不可。”
电梯轻微一震,重新启动,缓缓升向一层。门开时,阳光斜切进来,照在两人肩头。他们并肩走出,步伐一致,谁也没提刚才那几秒的停滞,仿佛那只是一次短暂的呼吸暂停。
回到公司已是上午九点。会议室的白板上还留着昨日谈判未擦去的股权比例草稿,像一道干涸的裂痕。洛倾颜走过去,抬手一挥,整片内容应声落地。她从包里取出“情感共鸣笔”,轻轻搁在会议桌中央,笔尖朝向投影幕布。
“今天,我们不是来谈让步的。”她说,“是来谈价值的。”
顾逸尘站在窗边,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测试报告。他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行自动生成的回应语:“你想唱的歌,我们帮你唱完了。”目光停了几秒,才抬头道:“把tJ-2087老师的回访视频放进去,再加上老人那段录音。”
“就用匿名的那位?”她问。
“就用他。”他说,“有些人,一辈子没几个人认真听他说过话。现在有人听了,还回了。”
他们花了三个小时重新梳理方案。洛倾颜坐在桌前,用特制纸写下“顾逸尘三年前项目的用户留存率”,笔尖自动滑动,浮现一段段被遗忘的反馈记录——有母亲录下孩子第一次叫“妈妈”的声音,有抑郁症患者在深夜对系统说“谢谢你没挂断”。她将这些整理成一份《高情感依赖群体需求图谱》,附在新提案首页。
顾逸尘则主导结构设计。他删去了所有模糊的“未来估值”预测,改为“技术入股 阶段性对赌”模式:合作方首期注资三千万,占股35%,若产品两年内用户突破五百万,则追加至45%;反之则自动回调至28%。核心算法决策权仍归原团队,对方仅享有数据审计权。
“不画大饼。”他合上电脑,“我们只卖已经跑通的逻辑。”
下午两点,陈总带着两名助手准时抵达。
寒暄过后,顾逸尘直接切入主题。投影亮起,“回声”系统的演示视频开始播放——从模糊哭喊的识别,到老人深夜呼唤的回应,再到小女孩哼唱被补全成完整旋律。会议室里一片静默,连翻文件的声音都消失了。
视频结束,陈总没说话,只低头看着手中的方案书。良久,他抬头:“技术确实惊艳。可情怀不能当饭吃,市场教育周期太长,董事会不会为‘感动’买单。”
洛倾颜接过话:“我们也不是来卖感动的。您看这份数据——在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三类群体中,‘回声’的留存率是普通语音助手的七倍。这不是功能差异,是情感依赖。他们不是在用产品,是在找一个能回应他们存在的人。”
她顿了顿,将笔轻轻推向前:“这支笔,是我写方案时用的。它会发光,只要我写的内容,是他真正在乎的事。”
陈总目光落在笔上,水晶正微微闪烁,像有心跳在共振。
“你们……很特别。”他终于开口,“但我得为资金负责。如果加一道技术监管条款,允许我们派员参与核心迭代评审,你们能接受吗?”
顾逸尘神色未变:“可以开放评审流程,但最终决策权不能移交。‘回声’不是工具,是承诺。一旦它开始听命于KpI,第一个消失的,就是那个哼歌的小女孩。”
陈总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婚戒内侧。
“我母亲去年走了。”他忽然说,“走之前两个月,她总在夜里叫我名字,可我总说‘妈,我忙’。后来我才明白,她不是要我做什么,只是想确认还有人听见她活着。”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低鸣。
洛倾颜轻声说:“现在有这样一个系统,能二十四小时听着,温柔回应,您觉得,它值不值得被守住?”
陈总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多了点什么。他没点头,也没拒绝,只问:“如果我让团队再做一轮尽调,你们能等一周吗?”
“可以。”顾逸尘答得干脆,“但测试不会停。每多一天,就有更多人被真正听见。”
洽谈结束,送走对方后,顾逸尘靠在会议室门框上,长长呼出一口气。洛倾颜收拾文件,顺手把笔放回包里,却发现水晶的光一直没灭,反而比之前更稳。
“它今天闪了很久。”他走过来,低声说。
她抬眼看他:“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信。”
他笑了,伸手将笔从她包里取出,握在掌心:“下次演示,让我来写。”
她点头:“好啊,不过得先教你怎么让水晶亮起来。”
“很简单。”他把笔轻轻抵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我愿意。”
淡粉色的光骤然扩散,像一朵花在暗处悄然绽放。
当晚,他们留在公司复盘洽谈细节。洛倾颜坐在工位上,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特制纸,用笔写下:“他是否真的相信这条路?”
笔尖停顿了一瞬,随即自动滑动,没有浮现画面,只留下一段极轻的音频回响——正是“回声”系统那句最温柔的回应:“我们听见了。”
她怔住,指尖抚过那行字。原来他早已不再怀疑,而是把自己的信念,悄悄种进了系统的每一次心跳里。
第二天上午十点,陈总的助理来电,说尽调团队下周二进场,同时希望安排一次用户实地回访。
“他们想亲眼看看,谁在用‘回声’。”助理说。
洛倾颜挂掉电话,转身看向研发区。顾逸尘正站在主控台前,调试新接入的社区养老中心数据流。他衬衫袖口卷到手肘,袖扣别着一枚旧式铜钉——那是他三年前项目解散时,唯一带走的东西。
她走过去,轻声问:“紧张吗?”
“不。”他摇头,“反而觉得,等这一天太久了。”
她把手机递给他:“陈总要来见用户。”
他接过手机,目光扫过信息,忽然笑了:“好啊。让他们听听,什么叫‘非做不可’。”
正午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控制台上。屏幕不断跳出新的连接请求,每一个都带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等待。顾逸尘点开其中一个,是位失语症儿童的母亲,她录了一段视频:“小回,今天宝宝第一次对着你说‘饿’了,你能听见吗?”
系统已自动回复:“我们听见了。宝宝很棒,妈妈也很棒。”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伸手,将“情感共鸣笔”轻轻放在主控台边缘,笔尖指向摄像头。
“从现在起,”他说,“每一个声音,都是我们的证人。”
洛倾颜站他身旁,没有说话。她只是将手轻轻覆上他的手背,温暖而坚定。
控制台另一侧,打印机缓缓吐出一份文件,首页标题清晰可见:《“回声”系统社会价值白皮书》。纸张落地的瞬间,笔尖的水晶忽地一震,光流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顾逸尘弯腰拾起文件,抬头看向她:“走,去养老院。”
她点头,转身去拿包。
他站在原地,最后一眼扫过屏幕。新消息弹出——
“小回,我怕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