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时,窗外的雨刚好停了。洛倾颜正把钢笔轻轻放进抽屉,指尖还残留着昨夜写完最后一章时的微颤。她没来得及关掉文档,就收到了出版社的消息——首日销量三万册,电商平台已挂出断货提示。
她盯着那串数字,心跳漏了一拍。不是因为数据惊人,而是消息末尾附了张截图:热搜榜第二,话题是#偏移三厘米的伞#。点进去,第一条热评写着:“看到他在病床前守一夜那段,我哭了。原来真的有人会这样爱一个人。”
她没忍住,眼眶一下子热了。
这书她写得坦诚,每一个字都像从心里抠出来的。可真当它被千万人读到,她反倒有些不知所措。她曾担心那些私密的瞬间会被当成故事消费,怕顾逸尘的名字在公众视野里被反复咀嚼。可此刻,评论区里一条条留言像轻轻落在肩上的手:“我也想被这样偏着伞”“原来温柔不是软弱,是选择”“看完书,我给异地恋的男朋友发了句‘我想你了’”。
她忽然觉得,那些熬到凌晨的笔尖、那些靠金手指回溯时重新经历的心跳,全都值得了。
第二天上班,她在茶水间听见两个同事低声讨论:“你说那本书的女主,是不是就是咱们部门的洛倾颜?”
“肯定是!书里写的公司走廊、咖啡机位置,连前台绿植都一模一样!”
“可她平时那么安静,谁能想到……”
洛倾颜端着杯子的手顿了顿,没进去。她转身回工位,轻轻拉开抽屉,想摸出钢笔写点什么。指尖触到的却是一张折叠整齐的便签。
她愣住,展开。
字迹清秀,不是她的。
“倾颜,看了你的书。你说光会照亮前行的路,其实你早就照亮了我们。”
落款只有一个字:曼。
她怔在原地。苏曼,那个曾对她冷眼相待、在会议上故意抢话、在茶水间旁敲侧击打探她和顾逸尘关系的同事,竟会给她留这样一张纸条?
她想起书里没写的一件事——去年项目危机,她连续加班三天,第四天早上发现桌上多了杯热豆浆,杯子底下压着便利贴:“别累死,公司不缺你一个拼命的人。”当时她以为是哪个好心同事,后来忘了追问。
现在想来,或许从那时起,苏曼就悄悄改了看法。
她把便签折好,放进笔记本夹层。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支钢笔上。笔身静默,水晶却忽地闪了一下,像是回应某种无声的情绪。
午休时,手机震动。
是顾逸尘的消息:“前台说,有人送了一束花,卡片写着‘谢谢你写出了我们的光’。”
她盯着那句话,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几秒,最终只回了个“嗯”。
抬头望向窗外,写字楼间的缝隙里,阳光正一寸寸爬过玻璃幕墙,像极了她写第一章时,那个清晨他站在咖啡馆外松领带的光景。只是这一次,她不再躲闪,也不再害怕被看见。
她终于明白,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讲她和顾逸尘的故事。它是无数人心里那点不敢说出口的期待——被坚定选择,被默默偏爱,被一个人用行动说“我在”。
傍晚,她打开社交平台,一条深度报道跳进视线:《真实还是虚构?“重生爱情”背后的情感真伪》。文章语气审慎,质疑“重生”设定是否为营销噱头,甚至推测书中情节有夸大成分,“现实中哪有人会为一句‘我们算情侣吗’就把伞多挪三厘米?”
评论区迅速分裂。有人反驳:“你没遇到,不代表不存在。”
也有人附和:“现在什么都能编成‘重生’,太离谱了。”
话题热度飙升,争议愈演愈烈。
洛倾颜没有删帖,也没回应。她点开文档,新建一页,写下一段话:
“重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爱的勇气,重新活一次。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来,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
从此刻开始,不再沉默,不再退让,不再把喜欢藏在眼神里。
你可以迟到,但别缺席。
你可以笨拙,但别放弃。
这个世界需要光,而光,从来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选择点燃的。”
她把这段话设为置顶,头像下只留一个标签:#偏移三厘米的伞#。
深夜,她收到新消息提醒。
顾逸尘转发了她的文字,朋友圈仅配一句:“她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记得。”
没有解释,没有澄清,只是简单的一句“记得”。
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无数人的记忆闸门。评论区涌进上千条留言:“我男友也会把伞全偏给我”“我妈妈生病时,我爸每天五点起床熬药,二十年没断过”“今天跟女朋友和好了,她说她看了你的书,说我也曾是她的光”。
争议悄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声音:相信。
书的销量再度攀升,三天后登上畅销榜第一。有读者在书店拍下整面书墙的照片,标题写着:“这座城市,正在被同一束光照亮。”
公司楼下开始有人驻足,仰头看向她的工位方向。有人送来手写信,夹在前台登记本里:“谢谢你让我相信,爱不是童话,是坚持。”
还有年轻女孩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我鼓起勇气跟暗恋三年的人告白了,他说他看了你的书,说他也想成为别人的光。”
洛倾颜没再躲。她开始在午休时坐在窗边看书,钢笔摆在手边,偶尔抬头,能看见楼下有人举起手机拍照。她不闪不避,甚至朝镜头轻轻笑了笑。
那天傍晚,她收拾包准备下班,前台小姑娘跑过来,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有人送的,没留名字。”
她打开,是一本她的书。书页间夹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也曾躲在伞外淋雨,现在,我想学会撑伞。”
她抱着书走出大楼,晚风拂过发梢。街角咖啡馆的灯光亮起,玻璃映出她模糊的轮廓。她忽然停下脚步,从包里取出钢笔,在书的扉页写下一行字:
“致所有正在等光,或正努力发光的人——
你们不是孤例。
你们,是希望本身。”
她合上书,抬头。
一辆公交车驶过,车窗反射的夕照晃了一下她的眼睛。
她眯起眼,看见玻璃上自己的影子,和身后整座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连成一片。
她盯着那串数字,心跳漏了一拍。不是因为数据惊人,而是消息末尾附了张截图:热搜榜第二,话题是#偏移三厘米的伞#。点进去,第一条热评写着:“看到他在病床前守一夜那段,我哭了。原来真的有人会这样爱一个人。”
她没忍住,眼眶一下子热了。
这书她写得坦诚,每一个字都像从心里抠出来的。可真当它被千万人读到,她反倒有些不知所措。她曾担心那些私密的瞬间会被当成故事消费,怕顾逸尘的名字在公众视野里被反复咀嚼。可此刻,评论区里一条条留言像轻轻落在肩上的手:“我也想被这样偏着伞”“原来温柔不是软弱,是选择”“看完书,我给异地恋的男朋友发了句‘我想你了’”。
她忽然觉得,那些熬到凌晨的笔尖、那些靠金手指回溯时重新经历的心跳,全都值得了。
第二天上班,她在茶水间听见两个同事低声讨论:“你说那本书的女主,是不是就是咱们部门的洛倾颜?”
“肯定是!书里写的公司走廊、咖啡机位置,连前台绿植都一模一样!”
“可她平时那么安静,谁能想到……”
洛倾颜端着杯子的手顿了顿,没进去。她转身回工位,轻轻拉开抽屉,想摸出钢笔写点什么。指尖触到的却是一张折叠整齐的便签。
她愣住,展开。
字迹清秀,不是她的。
“倾颜,看了你的书。你说光会照亮前行的路,其实你早就照亮了我们。”
落款只有一个字:曼。
她怔在原地。苏曼,那个曾对她冷眼相待、在会议上故意抢话、在茶水间旁敲侧击打探她和顾逸尘关系的同事,竟会给她留这样一张纸条?
她想起书里没写的一件事——去年项目危机,她连续加班三天,第四天早上发现桌上多了杯热豆浆,杯子底下压着便利贴:“别累死,公司不缺你一个拼命的人。”当时她以为是哪个好心同事,后来忘了追问。
现在想来,或许从那时起,苏曼就悄悄改了看法。
她把便签折好,放进笔记本夹层。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支钢笔上。笔身静默,水晶却忽地闪了一下,像是回应某种无声的情绪。
午休时,手机震动。
是顾逸尘的消息:“前台说,有人送了一束花,卡片写着‘谢谢你写出了我们的光’。”
她盯着那句话,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几秒,最终只回了个“嗯”。
抬头望向窗外,写字楼间的缝隙里,阳光正一寸寸爬过玻璃幕墙,像极了她写第一章时,那个清晨他站在咖啡馆外松领带的光景。只是这一次,她不再躲闪,也不再害怕被看见。
她终于明白,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讲她和顾逸尘的故事。它是无数人心里那点不敢说出口的期待——被坚定选择,被默默偏爱,被一个人用行动说“我在”。
傍晚,她打开社交平台,一条深度报道跳进视线:《真实还是虚构?“重生爱情”背后的情感真伪》。文章语气审慎,质疑“重生”设定是否为营销噱头,甚至推测书中情节有夸大成分,“现实中哪有人会为一句‘我们算情侣吗’就把伞多挪三厘米?”
评论区迅速分裂。有人反驳:“你没遇到,不代表不存在。”
也有人附和:“现在什么都能编成‘重生’,太离谱了。”
话题热度飙升,争议愈演愈烈。
洛倾颜没有删帖,也没回应。她点开文档,新建一页,写下一段话:
“重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爱的勇气,重新活一次。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来,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
从此刻开始,不再沉默,不再退让,不再把喜欢藏在眼神里。
你可以迟到,但别缺席。
你可以笨拙,但别放弃。
这个世界需要光,而光,从来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选择点燃的。”
她把这段话设为置顶,头像下只留一个标签:#偏移三厘米的伞#。
深夜,她收到新消息提醒。
顾逸尘转发了她的文字,朋友圈仅配一句:“她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记得。”
没有解释,没有澄清,只是简单的一句“记得”。
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无数人的记忆闸门。评论区涌进上千条留言:“我男友也会把伞全偏给我”“我妈妈生病时,我爸每天五点起床熬药,二十年没断过”“今天跟女朋友和好了,她说她看了你的书,说我也曾是她的光”。
争议悄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声音:相信。
书的销量再度攀升,三天后登上畅销榜第一。有读者在书店拍下整面书墙的照片,标题写着:“这座城市,正在被同一束光照亮。”
公司楼下开始有人驻足,仰头看向她的工位方向。有人送来手写信,夹在前台登记本里:“谢谢你让我相信,爱不是童话,是坚持。”
还有年轻女孩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我鼓起勇气跟暗恋三年的人告白了,他说他看了你的书,说他也想成为别人的光。”
洛倾颜没再躲。她开始在午休时坐在窗边看书,钢笔摆在手边,偶尔抬头,能看见楼下有人举起手机拍照。她不闪不避,甚至朝镜头轻轻笑了笑。
那天傍晚,她收拾包准备下班,前台小姑娘跑过来,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有人送的,没留名字。”
她打开,是一本她的书。书页间夹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也曾躲在伞外淋雨,现在,我想学会撑伞。”
她抱着书走出大楼,晚风拂过发梢。街角咖啡馆的灯光亮起,玻璃映出她模糊的轮廓。她忽然停下脚步,从包里取出钢笔,在书的扉页写下一行字:
“致所有正在等光,或正努力发光的人——
你们不是孤例。
你们,是希望本身。”
她合上书,抬头。
一辆公交车驶过,车窗反射的夕照晃了一下她的眼睛。
她眯起眼,看见玻璃上自己的影子,和身后整座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