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日,方南闭门谢客,连赵王府烫金帖子递来的邀约,也客气挡了回去。
国公府后院,平日里弥漫着木屑清香与铁锈气息的工匠房,此刻炉火正炽,映得墙壁上人影幢幢,很是热闹。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头的刺啦声、还有木槌敲击榫卯的笃笃脆响。
方南撸起锦缎袖口,露出结实的小臂,额角也沁出细密的汗珠,全无平日的贵公子模样。
“王师傅,您看仔细了,”方南的声音在嘈杂中异常清晰,手指重重地点在摊开的图纸。
图纸线条精细,结构新奇,画的正是一件类似后世行军床的折叠躺椅,关节处用细密的线条标注着活页、铁箍和榫卯。
“此物的精魂,全系于‘折叠’二字!这里,用精钢活页连接,既要转动滑顺,又要承重稳固。”
“此处榫卯咬合后,再以熟铁打造的外箍紧紧箍死,确保展开时纹丝不动,收拢时又能紧贴如板。”
“骨架非十年以上的硬柞木不可,取其坚韧,铺面须用上好的老藤,细细劈开,经纬交织,既要透气如筛,又要经得起百十斤的分量。”
方南顿了顿,目光扫过旁边一卷厚实柔软、色泽如初雪的羊毛毯子“配上它,卷实了,用这特制的皮扣带捆在椅背横梁上。”
老王摘下腰间常年挂着的烟袋锅子,布满老茧和木屑裂痕的手指,抚过图纸上每一根线条。
老王眯缝着那双看透无数木纹走向的眼睛,嘴里发出“嘶…啧啧…”的惊叹,如同在鉴赏一件稀世古玩:“少爷啊少爷,您这心思…当真是巧夺天工!老朽在木头堆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经手的床榻桌椅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这般精巧、这般便携、这般…匪夷所思的躺椅,当真是头一遭!”
老王浑浊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光彩,那是匠人遇见绝世好活计的本能兴奋,“您把心稳稳地放进肚子里,老朽豁出这把老骨头,也必叫它在号舍里,撑得比咱府上的楠木大床还稳当,让您睡得比在锦绣堆里还舒坦!”
一侧的炉火旁,热浪灼人,铁匠张师傅赤裸着古铜色的精壮上身,肌肉虬结,汗珠顺着脊沟滚落,砸在脚下的泥地上,瞬间化作一小股白烟。
老张抡着一柄分量惊人的铁锤,手臂肌肉贲张如铁铸,锤头挟着呼啸的风声,精准地砸在铁砧上一块烧得通红的薄铁板边缘。
每一次敲击,都迸射出大蓬灼热的火星,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铛!铛!”声。
方南要求打造出一个轻便小巧、火力又能随心掌控的炭炉,以及一套与之匹配、功能齐全的微型锅碗瓢盆。
“张师傅,炉膛切记不可过深,”
方南凑近了些,指着炉子的雏形比划着,“进风是命门!底部开三排细孔,侧壁再开一排,位置要错开,关键在这里——”
方南拿起一根小铁棍,点向炉壁上一个预留的凹槽,“这块活动的铁片,插进去,上下抽动,便能精细调节进风量。”
“风大则火猛,风小则火柔,烟囱要两节式,短小精悍,接口处务必严密,确保烟气直上云霄”
方南拿起旁边一张画着锅具的草图,“锅就按这个来,带盖的小深锅,锅壁要薄而匀,受热快,容量却要足,盖子上得有气孔,也带个小把手。”
方南指向几个画着盖子的圆形容器“必须带盖,防尘防虫,还能叠放省地方。勺子、筷子,用硬柞木心削制打磨,要光滑趁手,分量轻巧。”
张师傅停下锤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憨厚的笑着:“少爷,您画的这些个物件,稀奇是真稀奇,道理小的听明白了!”
“不就是个能大能小的火,一套能煮能盛的家什嘛,包在小的身上,必用上好的精铁,给您打一套又轻便、又结实、又趁手的好家伙。”
“再配上府里库房存的银丝炭,那玩意儿烧起来,没烟没味,火头又稳又长。”
国公府的大厨房里,弥漫着一种喧嚣与浓香。
在方南的方子指导下,几位老厨娘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使出浑身解数,要为自家少爷准备这三日考试的口腹之依。
灶膛里柴火噼啪,大锅小釜热气蒸腾,空气里塞满了各种诱人至极的复杂香气。
上等雪花般的精白面,掺入细细研磨的芝麻粉、极细的海盐粒、还有一丝提味的霜糖,倒入大陶盆中。
厨娘们的手腕翻飞,揉出的面团劲道十足,能拉出薄而透光的筋膜。
擀面杖滚动如飞,面片被擀得薄如蝉翼,几乎能透出下方案板的纹理。
特制的土窑早已预热,炭火被拨得只剩下幽幽文火。
一张张薄饼被小心地送入窑壁,慢慢地烘,耐心地焙。
时间仿佛在窑内凝滞,只余下面粉与火舌无声的缠绵。
待到取出时,每一张都呈现出纯粹的金黄,边缘微微翘起,薄脆如瓦,却又在光线下透出坚韧的质地。
轻轻一掰,那“咔嚓”的脆响直透心底,纯粹的麦香混着芝麻的油脂气瞬间炸开,充盈口鼻。
厨房角落支起了几口专门的小炒锅。
晶莹的糯米、圆润的小米、饱满的薏米、带着麦麸清香的燕麦、还有红宝石般的红豆,分门别类,在厨娘们精准掌控的火候下,于细沙中耐心翻炒。
每一粒谷物都在热力下膨胀、变色、散发出自身独特的熟香。
炒熟后,又被小石磨细细研磨成粉。
核桃仁、杏仁、饱满的瓜子仁、带着松脂清香的松子仁,在石臼里被小心地舂成细碎颗粒。
最后,这五色粉、四色仁,按方南定下的比例,在大盆里反复拌匀。
细盐、磨得极细的糖霜,还有一小撮磨碎的十年陈皮粉,被当作点睛之笔撒入。
只需滚水一冲,瞬息间便化作一碗稠滑喷香、色泽温润、营养丰沛的暖粥。
另有一份豪奢版的纯炒面,里面揉进了大量撕得细如发丝的秘制肉松,以及晒得干香切得细碎的梅干菜末,咸香浓郁,直击味蕾。
后厨最深处,上好的猪里脊,纹理分明如大理石,或是精壮的牛腿肉,筋络已被仔细剔除。
锋利的薄刃在厨娘手中化作一片寒光,肉被切成几乎能透光的薄片。
特制的酱汁在小缸里散发出醇厚的召唤——头道酱油的咸鲜、陈年花雕的馥郁、野山蜂蜜的清甜、老姜榨汁的辛辣、秘制五香粉的复合辛香。
肉片浸润其中,被反复捶打、揉捏,让滋味丝丝缕缕渗透肌理。
随后,肉片被小心地铺在细密的竹筛上,送入特制的熏烤间。
果木炭燃着幽蓝无烟的火,低温的热力如同温柔的手,耐心地舔舐着肉片。
时间流逝,水分被一丝丝抽离,油脂化作微小的油星滴落,只留下纯粹浓缩的肉之精华。
成品红亮如玛瑙,薄韧而有弹性,入口先是浓郁的咸甜酱香,继而化作扎实的肉香在齿颊间久久徘徊。
整块的猪后腿精肉在大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直至酥烂到筷子轻轻一碰便能瓦解。
捞出沥干,趁热被几双巧手耐心地撕扯、捻搓,化作千万缕蓬松的细丝。
一口特制的小宽铁锅架在文火上,刷上薄薄一层清亮的菜籽油。
肉丝入锅,锅铲翻飞,盐、糖、酱油、以及极少量提味的香料粉,在恰当的时刻撒入。
厨娘们的手腕稳定而充满韵律,翻炒、抖散,让每一丝肉都均匀受热。
渐渐地,肉丝中的水分彻底蒸发,颜色由浅转深,最终定格在诱人的金褐色,蓬松如絮,酥脆异常,拈起一撮放入口中,竟似雪花般轻盈化开,只留下满口浓郁醇厚的肉味奇香。
茯苓、怀山药、湘莲肉、芡实、薏米、去核红枣、桂圆肉、核桃仁——八种滋补养人的精华,早已被分别炮制妥当,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上好的野山蜂蜜在铜锅里温火化开,粘稠如金。
粉末与蜂蜜、少量糯米粉在大盆里反复揉合,直至成为一团色泽温润、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软糕。
上笼屉用文火蒸透,待凉透后,被利刃切成方寸大小、厚薄均匀的小块。
软糯中带着微微的韧劲,入口是清甜不腻的蜜香,随后是各种山珍果仁复合的醇厚底蕴,入腹便升起一股温煦的暖意。
新鲜采摘的薄荷叶捣出碧绿的汁液,与纯净的霜糖一起在铜锅里细细熬煮,直至粘稠,倒入模具,冷凝后敲开,便是一块块碧绿剔透、棱角分明的硬糖。
含一颗在口中,那股清凉之气如同冰泉直冲囟门,瞬间驱散昏沉。
另有十数片切得薄如蝉翼、几近透明的上好老山参片,用油纸小心隔开包好。
舌下含服一片,淡淡的草木苦味后,便是丝丝缕缕回甘生津的暖流,提振精神于无声无息。
大簸箩里,是阳光与糖霜共同雕琢的杰作,橙黄饱满的杏脯,透着琥珀光泽。
粉嫩柔软的桃脯,甜香诱人,苹果干片蜷曲着,保留着脆爽的余韵。
深紫色的葡萄干如同宝石,荔枝干外壳微褐,内里晶莹,桂圆肉则饱满厚实,色泽深褐如蜜。
果脯浸渍于浓稠的蜂蜜,裹着洁白的糖霜,酸甜交织,果香浓郁。
顶花带刺的嫩黄瓜,洗净后用粗盐细细揉搓杀水,逼出青涩。
沥干后,投入早已熬制好的酱汁大缸——甜面酱的醇厚、头道酱油的咸鲜、足量的霜糖、以及八角、花椒、桂皮的复合辛香,在时间的作用下,赋予了瓜条深沉浓郁的酱色与滋味。
入口,是惊人的脆嫩,咸鲜中带着丝丝缕缕的回甘,极其爽口。
新采的藠头,圆润洁白如小蒜头,洗净后彻底晾干表皮水分。
投入特制的泡菜坛,坛中是滚沸后放凉的米醋,加入足量的盐、糖,再投入一把切碎的红艳辣椒。
密封数日后启坛,一股冲鼻的酸辣气直窜而上。
夹出一颗,入口先是极致的酸冽,瞬间打开味蕾,紧接着是霸道的辣意直冲鼻腔,而后是藠头本身独特的辛香回甘,开胃解腻。
方方正正、细腻如脂的小块白腐乳,整齐码放在巴掌大的小陶罐里。
临装入考篮前,厨娘才小心地揭开罐盖,用银匙舀出几滴香气扑鼻的压榨芝麻香油,均匀地淋在每一块腐乳上。
油珠浸润,更添一层诱人光泽,咸香、脂香、豆香完美融合,只需一点,便能唤醒一碗白粥或一块烤饼的全部灵魂。
巨大的汤桶里,整只老母鸡、带着火燎香气的火腿蹄髈、敲开的猪筒骨,在文火的舔舐下,翻滚了整整十个时辰。
油脂被耐心撇去,只留下如茶汤般澄澈、却凝聚了所有精华的浓郁高汤。
这汤被再次浓缩收汁,倒入浅盘,冷却后凝结成深琥珀色的胶冻。
厨娘用薄刃将其划成整齐的寸许小方块,每一块都用防潮的油纸独立包裹。
需要时,取一块投入沸水,瞬间便化开成一碗鲜香浓郁、热气腾腾的上好汤品,暖胃提神。
方南亲自采摘、炒制的野茶,取出一部分,混合了自家园子里种的鲜薄荷嫩叶,以及色泽红润的枸杞。
混合均匀后,被仔细地分装入一个个用细密棉纱布缝制的小袋中,袋口用同色的棉线紧紧系牢。
一袋便是一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便携茶饮。
考篮主体用轻韧的榉木打造,辅以加固的竹条,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上了清漆防水防污。
最底层,是一个巧妙设计的凹槽,恰好严丝合缝地容纳折叠躺椅那经过精细计算弧度的硬木骨架。
中层是考篮的核心空间,被纵横交错的薄木隔板分割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格子。
一个狭长的扁格,恰能竖着放入一摞金黄的薄脆烤饼,防止挤压碎裂。
几个深方格,分别存放着油纸包紧的五珍炒米粉、咸香肉松炒面。
几个略小的格子,垫着油纸,码放着红亮的秘制肉脯和金黄蓬松的酥香肉松。
一个铺着干净纱布的格子,整齐排列着深褐色的八珍糕块、碧绿的薄荷糖、油纸包好的人参片。
几个更小的格子,则属于什锦蜜饯果干,彼此用油纸隔开。
三个特制的、带螺旋密封盖的拳头大小粗陶罐,稳稳嵌入预留的圆形凹槽,里面分别装着酱瓜、酸辣藠头和香油腐乳。
一个扁平的夹层,塞满了用油纸包裹严实的浓缩高汤块。
最边缘一个小巧的侧袋,塞着那一包包特制的提神茶包。
上层,则是一个定制的托盘,刚好稳稳卡住张铁匠打造的那套宝贝:小巧的折叠炭炉、带盖的深锅、带盖的碗、木勺木筷,以及一小捆用油纸包好的银丝炭和引火之物。
王木匠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所有物品按预设位置一一归位。
每一样都如同拼图般契合,没有丝毫浪费的空间。
当最后那套锅具稳稳嵌入上层的卡槽,王木匠拿起那严丝合缝、带有铜质搭扣的厚重盖子,轻轻合上。
“咔哒”一声轻响,搭扣扣紧。
整个考篮瞬间变成一个规整、坚实、线条流畅的长方体。
琳琅满目的吃食,设计精巧的用具,静静地躺在那个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藏乾坤的考篮里。
国公府后院,平日里弥漫着木屑清香与铁锈气息的工匠房,此刻炉火正炽,映得墙壁上人影幢幢,很是热闹。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头的刺啦声、还有木槌敲击榫卯的笃笃脆响。
方南撸起锦缎袖口,露出结实的小臂,额角也沁出细密的汗珠,全无平日的贵公子模样。
“王师傅,您看仔细了,”方南的声音在嘈杂中异常清晰,手指重重地点在摊开的图纸。
图纸线条精细,结构新奇,画的正是一件类似后世行军床的折叠躺椅,关节处用细密的线条标注着活页、铁箍和榫卯。
“此物的精魂,全系于‘折叠’二字!这里,用精钢活页连接,既要转动滑顺,又要承重稳固。”
“此处榫卯咬合后,再以熟铁打造的外箍紧紧箍死,确保展开时纹丝不动,收拢时又能紧贴如板。”
“骨架非十年以上的硬柞木不可,取其坚韧,铺面须用上好的老藤,细细劈开,经纬交织,既要透气如筛,又要经得起百十斤的分量。”
方南顿了顿,目光扫过旁边一卷厚实柔软、色泽如初雪的羊毛毯子“配上它,卷实了,用这特制的皮扣带捆在椅背横梁上。”
老王摘下腰间常年挂着的烟袋锅子,布满老茧和木屑裂痕的手指,抚过图纸上每一根线条。
老王眯缝着那双看透无数木纹走向的眼睛,嘴里发出“嘶…啧啧…”的惊叹,如同在鉴赏一件稀世古玩:“少爷啊少爷,您这心思…当真是巧夺天工!老朽在木头堆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经手的床榻桌椅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这般精巧、这般便携、这般…匪夷所思的躺椅,当真是头一遭!”
老王浑浊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光彩,那是匠人遇见绝世好活计的本能兴奋,“您把心稳稳地放进肚子里,老朽豁出这把老骨头,也必叫它在号舍里,撑得比咱府上的楠木大床还稳当,让您睡得比在锦绣堆里还舒坦!”
一侧的炉火旁,热浪灼人,铁匠张师傅赤裸着古铜色的精壮上身,肌肉虬结,汗珠顺着脊沟滚落,砸在脚下的泥地上,瞬间化作一小股白烟。
老张抡着一柄分量惊人的铁锤,手臂肌肉贲张如铁铸,锤头挟着呼啸的风声,精准地砸在铁砧上一块烧得通红的薄铁板边缘。
每一次敲击,都迸射出大蓬灼热的火星,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铛!铛!”声。
方南要求打造出一个轻便小巧、火力又能随心掌控的炭炉,以及一套与之匹配、功能齐全的微型锅碗瓢盆。
“张师傅,炉膛切记不可过深,”
方南凑近了些,指着炉子的雏形比划着,“进风是命门!底部开三排细孔,侧壁再开一排,位置要错开,关键在这里——”
方南拿起一根小铁棍,点向炉壁上一个预留的凹槽,“这块活动的铁片,插进去,上下抽动,便能精细调节进风量。”
“风大则火猛,风小则火柔,烟囱要两节式,短小精悍,接口处务必严密,确保烟气直上云霄”
方南拿起旁边一张画着锅具的草图,“锅就按这个来,带盖的小深锅,锅壁要薄而匀,受热快,容量却要足,盖子上得有气孔,也带个小把手。”
方南指向几个画着盖子的圆形容器“必须带盖,防尘防虫,还能叠放省地方。勺子、筷子,用硬柞木心削制打磨,要光滑趁手,分量轻巧。”
张师傅停下锤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憨厚的笑着:“少爷,您画的这些个物件,稀奇是真稀奇,道理小的听明白了!”
“不就是个能大能小的火,一套能煮能盛的家什嘛,包在小的身上,必用上好的精铁,给您打一套又轻便、又结实、又趁手的好家伙。”
“再配上府里库房存的银丝炭,那玩意儿烧起来,没烟没味,火头又稳又长。”
国公府的大厨房里,弥漫着一种喧嚣与浓香。
在方南的方子指导下,几位老厨娘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使出浑身解数,要为自家少爷准备这三日考试的口腹之依。
灶膛里柴火噼啪,大锅小釜热气蒸腾,空气里塞满了各种诱人至极的复杂香气。
上等雪花般的精白面,掺入细细研磨的芝麻粉、极细的海盐粒、还有一丝提味的霜糖,倒入大陶盆中。
厨娘们的手腕翻飞,揉出的面团劲道十足,能拉出薄而透光的筋膜。
擀面杖滚动如飞,面片被擀得薄如蝉翼,几乎能透出下方案板的纹理。
特制的土窑早已预热,炭火被拨得只剩下幽幽文火。
一张张薄饼被小心地送入窑壁,慢慢地烘,耐心地焙。
时间仿佛在窑内凝滞,只余下面粉与火舌无声的缠绵。
待到取出时,每一张都呈现出纯粹的金黄,边缘微微翘起,薄脆如瓦,却又在光线下透出坚韧的质地。
轻轻一掰,那“咔嚓”的脆响直透心底,纯粹的麦香混着芝麻的油脂气瞬间炸开,充盈口鼻。
厨房角落支起了几口专门的小炒锅。
晶莹的糯米、圆润的小米、饱满的薏米、带着麦麸清香的燕麦、还有红宝石般的红豆,分门别类,在厨娘们精准掌控的火候下,于细沙中耐心翻炒。
每一粒谷物都在热力下膨胀、变色、散发出自身独特的熟香。
炒熟后,又被小石磨细细研磨成粉。
核桃仁、杏仁、饱满的瓜子仁、带着松脂清香的松子仁,在石臼里被小心地舂成细碎颗粒。
最后,这五色粉、四色仁,按方南定下的比例,在大盆里反复拌匀。
细盐、磨得极细的糖霜,还有一小撮磨碎的十年陈皮粉,被当作点睛之笔撒入。
只需滚水一冲,瞬息间便化作一碗稠滑喷香、色泽温润、营养丰沛的暖粥。
另有一份豪奢版的纯炒面,里面揉进了大量撕得细如发丝的秘制肉松,以及晒得干香切得细碎的梅干菜末,咸香浓郁,直击味蕾。
后厨最深处,上好的猪里脊,纹理分明如大理石,或是精壮的牛腿肉,筋络已被仔细剔除。
锋利的薄刃在厨娘手中化作一片寒光,肉被切成几乎能透光的薄片。
特制的酱汁在小缸里散发出醇厚的召唤——头道酱油的咸鲜、陈年花雕的馥郁、野山蜂蜜的清甜、老姜榨汁的辛辣、秘制五香粉的复合辛香。
肉片浸润其中,被反复捶打、揉捏,让滋味丝丝缕缕渗透肌理。
随后,肉片被小心地铺在细密的竹筛上,送入特制的熏烤间。
果木炭燃着幽蓝无烟的火,低温的热力如同温柔的手,耐心地舔舐着肉片。
时间流逝,水分被一丝丝抽离,油脂化作微小的油星滴落,只留下纯粹浓缩的肉之精华。
成品红亮如玛瑙,薄韧而有弹性,入口先是浓郁的咸甜酱香,继而化作扎实的肉香在齿颊间久久徘徊。
整块的猪后腿精肉在大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直至酥烂到筷子轻轻一碰便能瓦解。
捞出沥干,趁热被几双巧手耐心地撕扯、捻搓,化作千万缕蓬松的细丝。
一口特制的小宽铁锅架在文火上,刷上薄薄一层清亮的菜籽油。
肉丝入锅,锅铲翻飞,盐、糖、酱油、以及极少量提味的香料粉,在恰当的时刻撒入。
厨娘们的手腕稳定而充满韵律,翻炒、抖散,让每一丝肉都均匀受热。
渐渐地,肉丝中的水分彻底蒸发,颜色由浅转深,最终定格在诱人的金褐色,蓬松如絮,酥脆异常,拈起一撮放入口中,竟似雪花般轻盈化开,只留下满口浓郁醇厚的肉味奇香。
茯苓、怀山药、湘莲肉、芡实、薏米、去核红枣、桂圆肉、核桃仁——八种滋补养人的精华,早已被分别炮制妥当,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上好的野山蜂蜜在铜锅里温火化开,粘稠如金。
粉末与蜂蜜、少量糯米粉在大盆里反复揉合,直至成为一团色泽温润、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软糕。
上笼屉用文火蒸透,待凉透后,被利刃切成方寸大小、厚薄均匀的小块。
软糯中带着微微的韧劲,入口是清甜不腻的蜜香,随后是各种山珍果仁复合的醇厚底蕴,入腹便升起一股温煦的暖意。
新鲜采摘的薄荷叶捣出碧绿的汁液,与纯净的霜糖一起在铜锅里细细熬煮,直至粘稠,倒入模具,冷凝后敲开,便是一块块碧绿剔透、棱角分明的硬糖。
含一颗在口中,那股清凉之气如同冰泉直冲囟门,瞬间驱散昏沉。
另有十数片切得薄如蝉翼、几近透明的上好老山参片,用油纸小心隔开包好。
舌下含服一片,淡淡的草木苦味后,便是丝丝缕缕回甘生津的暖流,提振精神于无声无息。
大簸箩里,是阳光与糖霜共同雕琢的杰作,橙黄饱满的杏脯,透着琥珀光泽。
粉嫩柔软的桃脯,甜香诱人,苹果干片蜷曲着,保留着脆爽的余韵。
深紫色的葡萄干如同宝石,荔枝干外壳微褐,内里晶莹,桂圆肉则饱满厚实,色泽深褐如蜜。
果脯浸渍于浓稠的蜂蜜,裹着洁白的糖霜,酸甜交织,果香浓郁。
顶花带刺的嫩黄瓜,洗净后用粗盐细细揉搓杀水,逼出青涩。
沥干后,投入早已熬制好的酱汁大缸——甜面酱的醇厚、头道酱油的咸鲜、足量的霜糖、以及八角、花椒、桂皮的复合辛香,在时间的作用下,赋予了瓜条深沉浓郁的酱色与滋味。
入口,是惊人的脆嫩,咸鲜中带着丝丝缕缕的回甘,极其爽口。
新采的藠头,圆润洁白如小蒜头,洗净后彻底晾干表皮水分。
投入特制的泡菜坛,坛中是滚沸后放凉的米醋,加入足量的盐、糖,再投入一把切碎的红艳辣椒。
密封数日后启坛,一股冲鼻的酸辣气直窜而上。
夹出一颗,入口先是极致的酸冽,瞬间打开味蕾,紧接着是霸道的辣意直冲鼻腔,而后是藠头本身独特的辛香回甘,开胃解腻。
方方正正、细腻如脂的小块白腐乳,整齐码放在巴掌大的小陶罐里。
临装入考篮前,厨娘才小心地揭开罐盖,用银匙舀出几滴香气扑鼻的压榨芝麻香油,均匀地淋在每一块腐乳上。
油珠浸润,更添一层诱人光泽,咸香、脂香、豆香完美融合,只需一点,便能唤醒一碗白粥或一块烤饼的全部灵魂。
巨大的汤桶里,整只老母鸡、带着火燎香气的火腿蹄髈、敲开的猪筒骨,在文火的舔舐下,翻滚了整整十个时辰。
油脂被耐心撇去,只留下如茶汤般澄澈、却凝聚了所有精华的浓郁高汤。
这汤被再次浓缩收汁,倒入浅盘,冷却后凝结成深琥珀色的胶冻。
厨娘用薄刃将其划成整齐的寸许小方块,每一块都用防潮的油纸独立包裹。
需要时,取一块投入沸水,瞬间便化开成一碗鲜香浓郁、热气腾腾的上好汤品,暖胃提神。
方南亲自采摘、炒制的野茶,取出一部分,混合了自家园子里种的鲜薄荷嫩叶,以及色泽红润的枸杞。
混合均匀后,被仔细地分装入一个个用细密棉纱布缝制的小袋中,袋口用同色的棉线紧紧系牢。
一袋便是一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便携茶饮。
考篮主体用轻韧的榉木打造,辅以加固的竹条,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上了清漆防水防污。
最底层,是一个巧妙设计的凹槽,恰好严丝合缝地容纳折叠躺椅那经过精细计算弧度的硬木骨架。
中层是考篮的核心空间,被纵横交错的薄木隔板分割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格子。
一个狭长的扁格,恰能竖着放入一摞金黄的薄脆烤饼,防止挤压碎裂。
几个深方格,分别存放着油纸包紧的五珍炒米粉、咸香肉松炒面。
几个略小的格子,垫着油纸,码放着红亮的秘制肉脯和金黄蓬松的酥香肉松。
一个铺着干净纱布的格子,整齐排列着深褐色的八珍糕块、碧绿的薄荷糖、油纸包好的人参片。
几个更小的格子,则属于什锦蜜饯果干,彼此用油纸隔开。
三个特制的、带螺旋密封盖的拳头大小粗陶罐,稳稳嵌入预留的圆形凹槽,里面分别装着酱瓜、酸辣藠头和香油腐乳。
一个扁平的夹层,塞满了用油纸包裹严实的浓缩高汤块。
最边缘一个小巧的侧袋,塞着那一包包特制的提神茶包。
上层,则是一个定制的托盘,刚好稳稳卡住张铁匠打造的那套宝贝:小巧的折叠炭炉、带盖的深锅、带盖的碗、木勺木筷,以及一小捆用油纸包好的银丝炭和引火之物。
王木匠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所有物品按预设位置一一归位。
每一样都如同拼图般契合,没有丝毫浪费的空间。
当最后那套锅具稳稳嵌入上层的卡槽,王木匠拿起那严丝合缝、带有铜质搭扣的厚重盖子,轻轻合上。
“咔哒”一声轻响,搭扣扣紧。
整个考篮瞬间变成一个规整、坚实、线条流畅的长方体。
琳琅满目的吃食,设计精巧的用具,静静地躺在那个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藏乾坤的考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