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文武头名-《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

  贡院之内,号舍鳞次栉比,如同蜂巢一般。

  方南按图索骥,找到了自己的那一间。

  号舍狭小逼仄,仅能容一人转身,内有一板一凳,以供书写休息。

  方南对考试已是轻车熟路,打扫了一下号舍,将考箱内的笔墨砚台取出摆放好,静心凝神,等待发卷。

  时辰一到,鼓声响起,试卷下发。

  会试的题目比乡试更深更广,涉及经义、史论、时务策等多个方面。

  考题对于拥有超前知识储备和过目不忘能力的方南来说,并未构成太大挑战。

  方南下笔如有神助,经义题引经据典,阐述精微。

  史论题纵横捭阖,见解独到。

  时务策结合治理封地、参与朝政的实际经验,提出的方案既符合圣贤之道,极具可操作性。

  每到饭点,其他考生只能啃着干粮、喝着冷水,因为心神耗费巨大而食不下咽。

  方南从百宝箱里拿出各种美味,有用油纸包好仍带余温的酱肉烧饼,有密封食盒里保存完好的精致糕点,用小暖炉加热便可食用的、香气扑鼻的汤羹。

  浓郁的食物香气随着微风飘散开来,引得周围号舍的考生们腹鸣如鼓,口水暗吞,心中哀嚎不已。

  方南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还泡上一壶清茶,悠然自得。

  三天的考试时间,在笔尖沙沙声和方南享受美食的间隙中悄然流逝。

  交卷的钟声敲响,方南从容地将试卷交上,整理好考箱,随着疲惫的人流涌出贡院大门。

  门外,早已是人头攒动,翘首以盼。

  方南目光扫过人群,便定格在一辆熟悉的马车上。

  车帘掀起,楚盈月正探出身来,焦急地张望着,看到方南出来,脸上瞬间绽放出明媚的笑容,用力挥手。

  方南心中一暖,连日考试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快步穿过人群,走到马车前。

  “盈月,你怎么来了?等了很久吧?”

  “刚来一会儿。”楚盈月看着方南略显憔悴的面容,心疼地说道:“快上车,回去好好歇歇。”

  马车驶离喧嚣的贡院区域,回到镇国公府,楚盈月陪方南用了晚饭,在方南的护送下返回公主府。

  两人在府门前依依惜别,约定等放榜后再见。

  会试之后,紧接着便是武举。

  文试结束仅隔两日,天色未明,方南便带着石头,骑马直奔京城禁军演武场。

  武举考试项目与之前乡试相仿,竞争更为激烈,来的都是各州府选拔上来的顶尖武秀才。

  举石锁,方南单臂轻松举起需两人合抱的硕大石锁,引得满场惊呼。

  骑射项目,方南策马奔腾,弓如满月,箭似流星,无论是固定靶还是移动靶,皆箭无虚发,且箭箭穿透靶心,力道惊人。

  兵器较量,方南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挑、刺、扫、砸,招式凌厉。

  兵法策论,方南结合西域实战经验,阐述精辟,让主考的兵部官员频频点头。

  石头的表现同样耀眼,略逊于方南,稳稳压过其他考生一头。

  数日后,会试文、武两科张榜。

  这一日,镇国公府所在的街道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报喜的差官骑着高头大马,敲着锣、打着鼓,高喊着“捷报!贵府方南老爷高中丙辰科会试文试第一名会元!武试第一名武魁!”

  “双榜头名!了不得啊!”

  “方郡公真乃文曲星、武曲星同时下凡!”

  “镇国公府祖坟冒青烟了!”

  鞭炮震天价地响起,锣鼓喧天。

  镇国公方振国、老太君、方乐山、方王氏身着盛装,在府门前接过喜报,激动不已。

  镇国公大手一挥:“赏!重重有赏!”

  管事带着小厮抬出几大筐早已准备好的铜钱,向着人群抛洒而去,百姓们欢呼着争相捡拾。

  府门外的流水席摆开了阵势,鸡鸭鱼肉,美酒佳肴,香气四溢。

  但凡上前道一声吉利话的百姓,皆可入席饱餐一顿。

  镇国公带着全家前往祠堂,焚香祭告祖先,感谢祖宗庇佑。

  镇国公府门庭若市,前来道贺的王公大臣、权贵名流络绎不绝,府内连日大摆筵席,招待宾客。

  楚盈月来到府中,几日不见,两人思念更甚。

  方南的书房里,楚盈月看着方南,眼中满是骄傲和柔情:“子谦,恭喜你,双榜头名,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的!”

  方南握着楚盈月的手,笑道:“这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殿试,才是关键。我要让所有人知道,盈月公主选中的驸马,当得起‘状元’二字。”

  楚盈月点头,认真叮嘱:“嗯,我等你金殿传胪,独占鳌头的好消息!”

  几天后的皇宫,两百名通过会试文试的贡士,身着统一的蓝色贡士服,整齐列队,怀着激动而敬畏的心情,步入了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中心的金銮殿。

  御座之上,建武帝身着龙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贡士们依礼参拜,山呼万岁,礼毕,众人按照指引,在大殿摆放的小案后席地而坐,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

  建武帝目光扫过下方济济一堂的英才,沉声开口,宣布本次殿试的策论题目:“朕观史册,北方草原蛮族,自前朝乃至本朝,屡为边患,劫掠百姓,动摇国本。”

  “今我大楚国力日盛,兵精粮足,然北患未除,朕心难安。”

  “诸生皆乃国之俊杰,试问:有何良策,可彻底解决此患,使我大楚北疆永享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此题一出,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细微的呼吸声。

  方南心中一动,建武帝此问,显然不满足于以往的被动防御,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威胁。

  略一沉思,方南便有了清晰的思路,提笔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了标题:《论制衡、征讨、同化三策以定北疆疏》。

  策论指出北方游牧民族为患的根源在于其生存方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其社会组织松散,强则寇边,弱则臣服,反复无常的特性。

  方南提出了核心方略,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

  第一策:经济制衡,以利缚之。

  由朝廷主导,鼓励甚至资助中原商人深入草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大量收购羊毛。

  设立大型的毛纺工坊,利用水力纺纱、织布技术,将收购来的羊毛加工成优质的毛线、毛呢、地毯等产品。

  让草原普通牧民通过出售羊毛获得稳定收益,生活改善,使其逐渐依赖与中原的贸易,削弱其劫掠的动机。

  经济利益捆绑下,草原各部首领为了维持贸易路线和利益分配,内部会产生矛盾,难以齐心寇边。

  大量羊毛流入中原,加工成商品后利润丰厚,可充实国库。

  潜移默化中,让草原经济体系与中原绑定,使其难以脱离。

  方南特别强调,初期朝廷甚至可以给予一定补贴,以打开局面,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

  第二策:雷霆征讨,犁庭扫穴。

  经济制衡并非万能,只能“弱其志,分其众”,若要根除后患,必须在时机成熟时,给予决定性军事打击。

  这个时机就是草原部落经济上对中原依赖加深,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裂痕,大楚国力和军力储备达到顶峰之时。

  届时可调集精兵,多路并进,主动出击,深入草原腹地,实施犁庭扫穴的战略。

  重点打击目标并非普通牧民,而是那些顽固不化、始终坚持寇边的部落贵族和军事首领。

  通过精准、猛烈的打击,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和统治根基,将广袤草原纳入实际控制范围。

  组建专门适应草原作战的骑兵军团,配备先进的武器铠甲,充分利用火器的优势,形成战术压制。

  第三策:建制移民,文化同化。

  军事征服之后,在草原战略要地和水源充足处,修建坚固的城池、堡垒,驻军屯田,形成控制网络。

  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中原无地或少地的百姓移民实边,在军队保护下,于草原适宜农耕的区域开垦土地,建立村镇,将农耕文明扎根于此。

  设立官学,招募通晓双方语言的先生,教授草原孩童中原语言、文字、礼仪、律法,选拔优秀者进入中原学习。

  鼓励移民与草原百姓通婚,逐步促进民族融合,让草原百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融入大楚,认同自己是大楚子民,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隔阂与对抗。

  策论结尾总结道,此三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需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之功。

  经济制衡是前提,军事征讨是关键,文化同化是根本。

  若能坚持施行,则数年后,北方草原将不再是边患之源,而是大楚辽阔疆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疆可享永久之太平。

  方南写完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恭敬地将卷子交到御前太监手中。

  其他学子苦苦思索,直到时辰将至,才纷纷交卷。

  众人叩拜建武帝,然后退出大殿,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三日后的最终结果。

  接下来的两日,建武帝召集内阁大臣、兵部、户部、礼部主要官员评阅试卷。

  读到方南的策论时,建武帝眼中精光连闪,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一个经济制衡、雷霆征讨、文化同化,此子之才,非仅限于诗词武功,乃经天纬地之社稷栋梁也!”

  众大臣传阅之后,亦是无不叹服。

  方南的策论整个战略框架高屋建瓴,思路清晰,远超其他考生泛泛而谈的“修长城”、“强兵甲”、“施仁德”等论调。

  经过商议,君臣一致同意将方南定为本科状元。

  三日转瞬即逝。

  大殿再次冠盖云集,两百名文试贡士和一百名武试贡士,身着崭新的进士服,整齐列队殿前。

  传胪大典即将开始,所有人的命运,都将在这金殿之上,由皇帝金口玉言,最终裁定。

  喜欢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