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文登山豪强纳款,登州府新刺史授印-《大唐凌烟志》

  武德四年秋九月,长安城笼罩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深州失守、刺史裴曦殉国的噩耗刚刚传来,太极殿内李渊的面色尚未舒展,又一匹快马自东方疾驰而来,带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消息。

  "报——!山东文登贼帅淳于难遣使请降,愿率所部归顺朝廷!"

  这一声通报,让原本沉闷的朝堂顿时活跃起来。李渊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接过军报细细观看,嘴角终于泛起一丝笑意。

  "好!好!深州虽失,文登得之。此消彼长,天佑大唐!"皇帝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欣慰,随即下令:"宣文登使者入殿。"

  十余日前,远在千里之外的文登城内,一位五十余岁、身材魁梧的将领正站在城楼上眺望远方。他便是雄踞文登十余年的豪强淳于难。此人出身当地望族,隋末天下大乱时,聚众自保,逐渐控制了文登周边数百里地界,成为山东半岛举足轻重的人物。

  文登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北临渤海,南接黄海,东望高丽,西控胶东,堪称海陆要冲。隋炀帝三征高丽时,此地曾作为粮草转运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淳于难能在此地立足十余年,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深通权变之道,在隋廷、义军、豪强之间巧妙周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如今面对刘黑闼复叛、唐军东进的复杂局面,他再次展现出敏锐的政治嗅觉。

  "主公,刘黑闼使者又在门外求见,催促我等响应反唐。"幕僚低声禀报。

  淳于难冷笑一声:"刘黑闼虽势大,然观其用兵,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唐室虽新立,然有关中根基,更有秦王李世民这等英才。我等若附刘黑闼,不过为一前驱;若归大唐,则可保境安民,延续家业。"

  "然则唐室能容我等否?"另一幕僚担忧道。

  "故需主动请降,以示诚意。"淳于难胸有成竹,"你即刻起草降表,遣使送往长安。同时整备军马,但待诏令。"

  长安太极殿内,文登使者恭敬地呈上降表。李渊阅毕,环视群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率先出列:"陛下,文登地处要冲,控扼海道。若得淳于难归顺,则可东保海疆,西胁刘黑闼侧翼,此天赐良机也。"

  杜如晦补充道:"然淳于难据地十余年,根深蒂固,不可不防。臣建议特设新州,以安其心,同时分其权势。"

  经过一番商议,李渊最终下旨:"准淳于难所请,特设登州,辖文登、观阳二县。任命淳于难为登州刺史,赐爵文登郡公。"

  九月初一,诏书抵达文登。淳于难率文武僚属出城十里迎接,恭行臣礼。在隆重的仪式中,他接过刺史印信,正式成为大唐登州的首任刺史。

  "臣淳于难,蒙陛下天恩,必当竭忠尽智,守土安民,以报圣恩!"淳于难跪拜接旨,声音洪亮。

  随后,登州府衙迅速建立起来。淳于难很识时务地请朝廷派遣长史、司马等佐贰官员,以示毫无二心。同时,他主动交出兵符,只保留必要的守备力量。

  消息传开,山东震动。周边许多观望的地方豪强纷纷效仿,遣使请降。刘黑闼叛军的东侧顿时门户大开,不得不分兵防守,大大减轻了唐军主战场的压力。

  在长安,李渊对裴寂感叹道:"淳于难一降,胜过十万雄兵。山东局势,从此改观矣。"

  然而,深州失守的阴影仍未散去。李渊目光转向地图上的河北地区,沉吟道:"接下来,该解决刘黑闼这个心腹大患了..."

  此刻的淳于难,正在登州府衙内仔细端详着刺史印信。他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影响了整个山东乃至大唐的局势。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