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仓里的“新玩意儿”
河南的麦香刚漫过田埂,赵磊就带着户部的人扎进了开封府的粮仓。梁上的蛛网还没来得及扫,他已经蹲在粮堆前,手里捏着张米黄色的纸片,指尖在“五斗”两个字上反复摩挲。
“这‘粮票’真能顶银子用?”开封知府王敬之捻着胡子,看着库房里新印的一沓沓纸片,眉头皱得像团拧干的抹布,“百姓认银子认粮食,认这纸片子?万一有人仿造,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赵磊没抬头,正让账房先生把粮票按“户头”分类:“王大人见过钱庄的银票吧?道理一样——票子就是‘粮食欠条’,官府背书,到哪都能兑。至于仿造,”他敲了敲票面上的水印,是林薇设计的玉米图案,“这水印用了西域的染布技法,仿得了字迹仿不了纹路,就像您的官印,不是随便刻个章就能冒充的。”
旁边的粮官张胡子蹲下来,从粮堆里捧出把新麦,麦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赵大人,不是小的多嘴,去年玉米丰收,仓里的粮堆得快顶到梁了,犯得着费这劲搞‘粮票’?百姓拿着粮食去集市换布换油,几千年都这么过来的。”
赵磊把粮票塞进他手里:“张老哥,您家小子在县城读书吧?他要是想买支新毛笔,总不能扛着半袋麦子去?这票子揣在兜里就走,比粮食轻便,还能按‘票面额’找零——这叫‘货币等价物’,让粮食流通起来更方便。”
正说着,粮库外传来吵嚷声。个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扛着半袋小米,梗着脖子跟守卫较劲:“俺是来缴公粮的!凭啥让俺换这纸片子?俺要实打实的粮食入库,不然俺爹得骂俺把口粮给官府骗走了!”
赵磊走出去,见汉子脚边的小米袋上绣着个“王”字,认出是王二柱的远房堂弟王栓柱。他去年种玉米赚了钱,在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
“栓柱,”赵磊笑着拍他的肩,“你缴了粮,拿着这票子去供销社,能换两尺松江府的细布,比你扛着小米去换,多换三寸——这叫‘凭证补贴’,官府给的好处。”
王栓柱眨巴着眼,捏着粮票对着太阳照:“真能多换?这纸片子……比银子还金贵?”
“比银子实在,”赵磊指了指远处的集市,“你铺子里的针头线脑,以后也能收粮票,官府按月给你兑成银子,不用再担心收到假银子——这叫‘双向流通’,对你对百姓都方便。”
王栓柱还是半信半疑,把小米袋递给张胡子,攥着粮票往集市走,背影透着点“赌一把”的僵硬。赵磊看着他的背影,对王敬之说:“头三天,咱们在集市设个‘兑换点’,有人想换粮食随时换,让百姓知道这票子不是废纸——这叫‘建立信任机制’。”
(二)集市上的“信任拉锯”
开封府的集市比往常热闹三倍。东头的兑换点前,木桌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赵磊带来的户部小吏正扯着嗓子喊:“粮票兑粮!一两票兑一斤米,童叟无欺!”
王栓柱的杂货铺前,已经有人捏着粮票来买东西。卖豆腐的李婶举着张“一斗”票,要换两板豆腐:“栓柱,这票子真能用?你可得给俺记着,要是兑不了粮,俺就拿你这铺子抵!”
王栓柱手忙脚乱地接过票,又怕又喜:“记着呢记着呢!您放心,赵大人说了……”话没说完,就见个穿长衫的秀才挤过来,手里挥着张粮票,脸色铁青:“这玩意儿就是祸根!《大明律》里哪有‘以纸代粮’的规矩?定是奸商勾结官府,想掏空百姓粮仓!”
人群顿时炸了锅。有人举着粮票往兑换点跑,有人开始骂骂咧咧,李婶赶紧把豆腐往回抢:“栓柱,俺不换了!这破纸俺不要!”
王栓柱急得满头汗,正想辩解,就见赵磊挤了进来,手里举着本厚厚的册子:“诸位看看这个!”册子上是开封府近十年的粮价记录,红笔标着每年青黄不接时的“天价米”,“去年玉米丰收,粮价低,但往年春天,多少人因为粮食运不进来,拿着银子也买不到米?这粮票,就是让粮食‘走’起来——城里的粮能调到乡下,乡下的粮能换成票子买东西,谁也不用再受‘有价无粮’的苦!”
那秀才梗着脖子:“歪理!粮食就该囤在仓里,哪能靠这纸片子折腾?”
“囤着会烂!”人群里突然有人喊。是个瘸腿的老汉,拄着拐杖往前挪:“俺去年的麦子捂坏了两担,要是早有这票子,俺就能换成布给孙子做棉袄!”
“俺也觉得好!”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挤出来,手里捏着张“五升”票,“昨天去供销社,用这票换了包红糖,比用银子买便宜半文——这叫啥……‘补贴’?”
赵磊笑着点头:“对,补贴!官府少赚点,让百姓多落点实惠。”
正说着,王栓柱突然扯开嗓子喊:“俺刚才用三张票,在布铺换了四尺布!真比用银子多换一尺!”他举着新布往高处跳,粗布短褂的衣角扫过人群,带起阵风。
人群的议论声渐渐变了调。有人开始打听“怎么才能领到粮票”,有人拿着票去王栓柱铺子里换东西,连刚才骂骂咧咧的人,也悄悄把粮票揣回了怀里。那秀才见没人理他,哼了声,甩着袖子走了,背影透着点孤零零的僵硬。
傍晚收摊时,王栓柱数着手里的粮票,笑得合不拢嘴。赵磊走过来,见他把票子按大小分类,用麻线捆得整整齐齐,像藏着什么宝贝。
“赵大人,”王栓柱挠着头,“俺想明白了,这票子不是纸,是……是民心秤。百姓信你,它就比银子值钱;不信你,它就是废纸。”
赵磊拍了拍他的肩,没说话。夕阳把粮票染成了金红色,上面的玉米图案像是活了过来,在纸片上结出饱满的颗粒。
(三)暖阁里的“新账本”
开封府的粮票试点消息传到京城时,苏晴正在给后宫的姐妹分新到的胭脂。莲儿捧着个木匣子进来,里面是赵磊让人送来的“样品票”,有米黄的“粮食票”,还有靛蓝的“布匹票”,边角都印着朵小小的梅花。
“这就是能换粮食的纸片子?”淑妃捏着张票子,对着烛光看,“比银票轻巧,倒像是姑娘家绣的花样。”
苏晴笑着把票子分下去:“赵大人说,这叫‘凭证消费’,以后宫里采买也用这个,账目清楚,还能防止有人中饱私囊——就像咱们买胭脂,用票子记账,谁多拿了谁少拿了,一目了然。”
正说着,李德全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份奏折:“陛下,河南巡抚递了折子,说开封府有秀才联名上书,弹劾赵大人‘擅改祖制,以纸乱政’,还说……还说粮票是‘妖物’,会让粮仓生虫。”
陈默正在看林薇新画的“粮票流通图”,闻言笑了笑,把图递给苏晴:“让赵磊把粮库的‘防虫记录’抄一份送过去——告诉他,粮票要是能让粮食生虫,那去年没粮票的时候,他老家粮仓的虫子是哪来的?”
林薇正用金线绣粮票上的梅花图案,闻言抬头:“那些秀才怕是被人挑唆了。我听说,开封府的粮商最近囤粮的少了,以前他们总趁着青黄不接抬价,现在粮票能跨县流通,他们抬价也没人买账了。”
“所以啊,”陈默敲了敲奏折,“这不是‘纸片子’的事,是动了别人的‘钱袋子’。赵磊在开封设‘粮票印刷厂’,让百姓自己选代表监督印票,就是防着有人搞鬼——这叫‘权力制衡’,让规矩站在百姓那边。”
苏晴突然想起什么,从袖袋里掏出张“五升”票:“昨天去给太后请安,她宫里的太监说,慈安宫也开始用粮票领月供了,太后说‘这票子上的梅花绣得好,比银子看着雅致’。”
众人都笑了。暖阁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粮票流通图上,图上的红线像血管一样,把开封府的粮仓、集市、杂货铺连在一起,最终汇入京城的国库,像棵扎在泥土里的大树,根须蔓延到每个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赵磊在开封府写的信,此刻正躺在陈默的案头。信里没说粮票多成功,只说王栓柱的杂货铺收了一百三十张票,瘸腿老汉用票换了匹布,李婶的豆腐每天能多卖两板。最后一句是:“百姓心里有杆秤,纸片子轻,但秤砣是实的。”
夜色渐深,户部的人还在清点各地送来的“粮票使用反馈”,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给这新规矩,悄悄打着拍子。花好越圆,这“圆”里又多了些细碎的纹路,是粮票上的梅花,是百姓手里的票根,是赵磊在粮仓里蹲出的脚印——每一笔,都写在泥土里,记在民心间。
河南的麦香刚漫过田埂,赵磊就带着户部的人扎进了开封府的粮仓。梁上的蛛网还没来得及扫,他已经蹲在粮堆前,手里捏着张米黄色的纸片,指尖在“五斗”两个字上反复摩挲。
“这‘粮票’真能顶银子用?”开封知府王敬之捻着胡子,看着库房里新印的一沓沓纸片,眉头皱得像团拧干的抹布,“百姓认银子认粮食,认这纸片子?万一有人仿造,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赵磊没抬头,正让账房先生把粮票按“户头”分类:“王大人见过钱庄的银票吧?道理一样——票子就是‘粮食欠条’,官府背书,到哪都能兑。至于仿造,”他敲了敲票面上的水印,是林薇设计的玉米图案,“这水印用了西域的染布技法,仿得了字迹仿不了纹路,就像您的官印,不是随便刻个章就能冒充的。”
旁边的粮官张胡子蹲下来,从粮堆里捧出把新麦,麦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赵大人,不是小的多嘴,去年玉米丰收,仓里的粮堆得快顶到梁了,犯得着费这劲搞‘粮票’?百姓拿着粮食去集市换布换油,几千年都这么过来的。”
赵磊把粮票塞进他手里:“张老哥,您家小子在县城读书吧?他要是想买支新毛笔,总不能扛着半袋麦子去?这票子揣在兜里就走,比粮食轻便,还能按‘票面额’找零——这叫‘货币等价物’,让粮食流通起来更方便。”
正说着,粮库外传来吵嚷声。个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扛着半袋小米,梗着脖子跟守卫较劲:“俺是来缴公粮的!凭啥让俺换这纸片子?俺要实打实的粮食入库,不然俺爹得骂俺把口粮给官府骗走了!”
赵磊走出去,见汉子脚边的小米袋上绣着个“王”字,认出是王二柱的远房堂弟王栓柱。他去年种玉米赚了钱,在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
“栓柱,”赵磊笑着拍他的肩,“你缴了粮,拿着这票子去供销社,能换两尺松江府的细布,比你扛着小米去换,多换三寸——这叫‘凭证补贴’,官府给的好处。”
王栓柱眨巴着眼,捏着粮票对着太阳照:“真能多换?这纸片子……比银子还金贵?”
“比银子实在,”赵磊指了指远处的集市,“你铺子里的针头线脑,以后也能收粮票,官府按月给你兑成银子,不用再担心收到假银子——这叫‘双向流通’,对你对百姓都方便。”
王栓柱还是半信半疑,把小米袋递给张胡子,攥着粮票往集市走,背影透着点“赌一把”的僵硬。赵磊看着他的背影,对王敬之说:“头三天,咱们在集市设个‘兑换点’,有人想换粮食随时换,让百姓知道这票子不是废纸——这叫‘建立信任机制’。”
(二)集市上的“信任拉锯”
开封府的集市比往常热闹三倍。东头的兑换点前,木桌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赵磊带来的户部小吏正扯着嗓子喊:“粮票兑粮!一两票兑一斤米,童叟无欺!”
王栓柱的杂货铺前,已经有人捏着粮票来买东西。卖豆腐的李婶举着张“一斗”票,要换两板豆腐:“栓柱,这票子真能用?你可得给俺记着,要是兑不了粮,俺就拿你这铺子抵!”
王栓柱手忙脚乱地接过票,又怕又喜:“记着呢记着呢!您放心,赵大人说了……”话没说完,就见个穿长衫的秀才挤过来,手里挥着张粮票,脸色铁青:“这玩意儿就是祸根!《大明律》里哪有‘以纸代粮’的规矩?定是奸商勾结官府,想掏空百姓粮仓!”
人群顿时炸了锅。有人举着粮票往兑换点跑,有人开始骂骂咧咧,李婶赶紧把豆腐往回抢:“栓柱,俺不换了!这破纸俺不要!”
王栓柱急得满头汗,正想辩解,就见赵磊挤了进来,手里举着本厚厚的册子:“诸位看看这个!”册子上是开封府近十年的粮价记录,红笔标着每年青黄不接时的“天价米”,“去年玉米丰收,粮价低,但往年春天,多少人因为粮食运不进来,拿着银子也买不到米?这粮票,就是让粮食‘走’起来——城里的粮能调到乡下,乡下的粮能换成票子买东西,谁也不用再受‘有价无粮’的苦!”
那秀才梗着脖子:“歪理!粮食就该囤在仓里,哪能靠这纸片子折腾?”
“囤着会烂!”人群里突然有人喊。是个瘸腿的老汉,拄着拐杖往前挪:“俺去年的麦子捂坏了两担,要是早有这票子,俺就能换成布给孙子做棉袄!”
“俺也觉得好!”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挤出来,手里捏着张“五升”票,“昨天去供销社,用这票换了包红糖,比用银子买便宜半文——这叫啥……‘补贴’?”
赵磊笑着点头:“对,补贴!官府少赚点,让百姓多落点实惠。”
正说着,王栓柱突然扯开嗓子喊:“俺刚才用三张票,在布铺换了四尺布!真比用银子多换一尺!”他举着新布往高处跳,粗布短褂的衣角扫过人群,带起阵风。
人群的议论声渐渐变了调。有人开始打听“怎么才能领到粮票”,有人拿着票去王栓柱铺子里换东西,连刚才骂骂咧咧的人,也悄悄把粮票揣回了怀里。那秀才见没人理他,哼了声,甩着袖子走了,背影透着点孤零零的僵硬。
傍晚收摊时,王栓柱数着手里的粮票,笑得合不拢嘴。赵磊走过来,见他把票子按大小分类,用麻线捆得整整齐齐,像藏着什么宝贝。
“赵大人,”王栓柱挠着头,“俺想明白了,这票子不是纸,是……是民心秤。百姓信你,它就比银子值钱;不信你,它就是废纸。”
赵磊拍了拍他的肩,没说话。夕阳把粮票染成了金红色,上面的玉米图案像是活了过来,在纸片上结出饱满的颗粒。
(三)暖阁里的“新账本”
开封府的粮票试点消息传到京城时,苏晴正在给后宫的姐妹分新到的胭脂。莲儿捧着个木匣子进来,里面是赵磊让人送来的“样品票”,有米黄的“粮食票”,还有靛蓝的“布匹票”,边角都印着朵小小的梅花。
“这就是能换粮食的纸片子?”淑妃捏着张票子,对着烛光看,“比银票轻巧,倒像是姑娘家绣的花样。”
苏晴笑着把票子分下去:“赵大人说,这叫‘凭证消费’,以后宫里采买也用这个,账目清楚,还能防止有人中饱私囊——就像咱们买胭脂,用票子记账,谁多拿了谁少拿了,一目了然。”
正说着,李德全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份奏折:“陛下,河南巡抚递了折子,说开封府有秀才联名上书,弹劾赵大人‘擅改祖制,以纸乱政’,还说……还说粮票是‘妖物’,会让粮仓生虫。”
陈默正在看林薇新画的“粮票流通图”,闻言笑了笑,把图递给苏晴:“让赵磊把粮库的‘防虫记录’抄一份送过去——告诉他,粮票要是能让粮食生虫,那去年没粮票的时候,他老家粮仓的虫子是哪来的?”
林薇正用金线绣粮票上的梅花图案,闻言抬头:“那些秀才怕是被人挑唆了。我听说,开封府的粮商最近囤粮的少了,以前他们总趁着青黄不接抬价,现在粮票能跨县流通,他们抬价也没人买账了。”
“所以啊,”陈默敲了敲奏折,“这不是‘纸片子’的事,是动了别人的‘钱袋子’。赵磊在开封设‘粮票印刷厂’,让百姓自己选代表监督印票,就是防着有人搞鬼——这叫‘权力制衡’,让规矩站在百姓那边。”
苏晴突然想起什么,从袖袋里掏出张“五升”票:“昨天去给太后请安,她宫里的太监说,慈安宫也开始用粮票领月供了,太后说‘这票子上的梅花绣得好,比银子看着雅致’。”
众人都笑了。暖阁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粮票流通图上,图上的红线像血管一样,把开封府的粮仓、集市、杂货铺连在一起,最终汇入京城的国库,像棵扎在泥土里的大树,根须蔓延到每个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赵磊在开封府写的信,此刻正躺在陈默的案头。信里没说粮票多成功,只说王栓柱的杂货铺收了一百三十张票,瘸腿老汉用票换了匹布,李婶的豆腐每天能多卖两板。最后一句是:“百姓心里有杆秤,纸片子轻,但秤砣是实的。”
夜色渐深,户部的人还在清点各地送来的“粮票使用反馈”,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给这新规矩,悄悄打着拍子。花好越圆,这“圆”里又多了些细碎的纹路,是粮票上的梅花,是百姓手里的票根,是赵磊在粮仓里蹲出的脚印——每一笔,都写在泥土里,记在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