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的阳兴县,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往日的沉闷与懈怠,而是一种带着勃勃生机的躁动。
持续一个多月的高压态势与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改变着这座县城的肌理与面貌。
李毅飞用行动向全县宣告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阳兴的发展之路,不容任何人、任何势力阻挠破坏!敢伸手,必被斩!
曾经被群众诟病为“衙门”的县政务服务中心,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开放,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制服,面带职业化微笑,精神饱满。
门口显眼处张贴着清晰明了的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清单。
引导员主动迎上前询问需求,精准分流。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窗口旁都摆放着一个醒目的评价器。
一位刚办完营业执照变更的小老板,按照提示,在“效率”和“态度”两项上都点了“非常满意”,笑着对窗口人员说:“真没想到,三天就搞定了!
以前找黄牛都得等一周!”窗口里的年轻姑娘也回以真诚的微笑,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是被认可的成就感,而非以往麻木的机械操作。
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感受最为直接。“检查少了,服务多了!”成了许多老板的口头禅。
以前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指导检查”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宣讲政策、答疑解惑。
一位开小五金加工厂的老板感慨:以前最怕穿制服的上门,现在工商和消防的同志来,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消防隐患、规范财务,感觉像是‘娘家人’!
营商环境的改善,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市场经济的土壤。
变化最大的,当属几家曾经死气沉沉的国有企业。
海洋重工的车间里,不再是嗑瓜子、喝茶聊天的景象。
在几位来自燕京大学的年轻博士、硕士带领下(他们被工人们私下尊称为“京里来的小老师”),技术骨干们围着几台曾经蒙尘的精密加工中心,聚精会神地学习操作、编程和故障诊断。
老旧的车床经过专家团队的“妙手回春”,重新焕发活力,加工精度显著提升。
深海造船厂的船坞里,焊花飞溅得更加密集有序,新设备的轰鸣声透着力量感。
虽然离彻底扭亏为盈尚有距离,但那份久违的“干活”的劲头和希望,已经重新在工人心中点燃。
环保局的执法不再是简单的“一刀切”关停。
对于存在污染隐患的中小企业,赵开亮亲自带队,组织技术力量上门,“一厂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协调县里有限的环保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几家积极配合、迅速完成改造升级的企业,还意外地拿到了县政府的“绿色转型补贴”,老板们喜出望外。
而对于极少数拒不整改、偷排漏排的“钉子户”,县政府的态度异常坚决——劝退清场!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帮扶 铁腕”并行的策略,赢得了大多数企业的理解和尊重,也让阳兴的天空和水体,开始重现久违的清澈。
最朴实的感受来自老百姓。街坊邻居们发现,街角堆放的垃圾清理得更及时了,以前常闻到的怪味少了。
更重要的是,家门口的企业开始招工了!海洋重工、几家完成环保改造的纺织厂、化工厂,都贴出了扩招的告示。
虽然工资待遇还谈不上优厚,但对于不少赋闲在家的青壮年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经济的微循环,正悄然带动着消费市场的回暖,街边小店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悄然流传。不少窗口人员和基层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强度明显加大了,处理的事情更复杂了,加班也成了常态。
但奇怪的是,每当看到办事群众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心里竟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洋洋的充实感和价值感。
这种陌生的令人有些“害怕”的满足感,像一种悄然滋生的“怪病”,却让许多人干起活来,少了抱怨,多了主动。
站在办公室窗前,李毅飞俯瞰着这座正在苏醒的县城,心中涌动着更宏大的蓝图。
眼前的向好局面令人欣慰,但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阳兴的产业布局,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乏一根有力的主线将其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产业分散,不成集群!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县委书记贾磊的办公室:“书记,有空吗?关于阳兴下一步的发展,有些想法想跟您汇报。”
很快,李毅飞坐在了贾磊对面。他摊开一张手绘的简易阳兴县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
“书记,这段时间,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局面算是初步打开了。”李毅飞指着地图,“但您看,我们的企业分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海洋重工在城西,造船厂在江边,几个纺织厂、小机械厂分散在城东和郊区。
物流成本高,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困难,资源共享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天女散花’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贾磊看着地图,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毅飞,这个问题我也意识到了。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建立阳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毅飞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块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划出这片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优惠!
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受限于场地和分散经营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别是为海洋重工和造船厂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技术升级需求的纺织企业,引导、鼓励他们搬迁入园!
形成‘龙头企业 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这样,信息、物流、技术、人才都能高效流动,抱团取暖,才能抵御更大的市场风浪!”
“好!集中发展,形成合力!这个思路好!”贾磊眼睛一亮,对这个规划非常认同,“就像打仗一样,兵力不能分散!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歼灭战!我全力支持!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县委这边立刻启动程序!”
李毅飞点点头,接着抛出了更超前的构想:“书记,还有一个更长远也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想跟您探讨——建设我们阳兴县自己的现代化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再生中心!”
“垃圾处理中心?”贾磊一愣,下意识地皱起眉头,显然对这个提议有些意外,甚至带着点本能的排斥,“毅飞啊,垃圾……不就是找个地方埋起来吗?
咱们现在不也有垃圾填埋场?花大价钱搞这个处理中心……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在他的传统认知里,垃圾处理是纯粹的投入和麻烦,跟发展经济似乎沾不上边。
李毅飞微微一笑,知道需要给书记“科普”一下了。他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关键数据和构想。
“书记,时代不同了。传统的填埋,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污染地下水,产生恶臭和甲烷温室气体,是巨大的环境隐患!
而且,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李毅飞的声音带着一种技术官僚特有的说服力。
“一个现代化的处理中心,核心是两条线:一是焚烧发电,二是资源回收。”“您看,”他指着笔记本上的数据,“一吨生活垃圾,经过充分焚烧,可以产生大约300-500度电!
如果我们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就能发电30万-50万度!
这些电,一部分可以供我们园区甚至县城使用,富余的可以并入电网销售!这就是能源再生!
另外,他继续解释,“垃圾里分拣出的金属、塑料、纸张、玻璃,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
经过处理,能变成新的原材料,重新进入生产循环!这叫资源循环利用!
更重要的是,李毅飞的声音带着前瞻性的兴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垃圾处理能力将成为城市的刚需!
如果我们阳兴能率先建成一座技术先进处理能力强且环保达标的大型综合处理中心,未来不仅可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可以承接周边县市处理不了的垃圾!
这可是要收费的!处理费加上售电收入、资源回收收益……这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项目,更是一个能创造稳定财政收入、甚至盈利的绿色产业项目!”
“垃圾……还能变成钱?!”贾磊听得目瞪口呆,世界观仿佛被刷新了。
他原本以为就是个花钱买清净的“赔钱货”,没想到里面藏着这么大的经济账!
他那双原本带着困惑的眼睛,瞬间迸发出精明的光芒。只要跟“增收”、“产业”、“赚钱”挂钩,对他这个县委书记来说,吸引力就是致命的!
“干!必须干!”贾磊一拍大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毅飞,你这个想法太超前了!眼光独到!
既能解决环保大难题,又能变废为宝,还能给县财政开源!一举三得!不,是一举多得!县委全力支持!需要协调什么资源,你尽管提!”
看着贾磊从茫然到兴奋的转变,李毅飞心中了然。他没有点破的是,推动这个项目,还有一层更深远的考量——政绩与科技制高点!
他清晰地记得在燕京大学听过的一场前沿讲座,主讲人正是国内固废资源化领域的顶尖学者。
讲座中提到,基于高效焚烧、智能分选和烟气深度净化的新一代垃圾处理技术,已经在小规模试验中展现出远超传统方式的效能和环保性,正处于产业化推广的前夜。
谁能率先引入并成功应用这套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环保竞赛和循环经济浪潮中,占据标杆性的位置!
“如果能把燕大这套先进技术引入阳兴……”李毅飞心中念头飞转,“这不仅仅是一个处理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示范工程!
对阳兴而言,是巨大的政治资本和发展机遇!对燕大而言,是宝贵的产业化试验田和成果转化基地!这是真正的双赢!”
这个念头,如同火种,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他决定,在推动开发区立项的同时,立刻着手与燕京大学进行接触,力争将这个代表着未来方向的“绿色引擎”,牢牢植入阳兴这片正在复苏的土地!
阳兴县的发展,在破除了旧有的沉疴积弊后,正被李毅飞擘画出一幅更加宏大、更具科技含量和可持续性的蓝图。
持续一个多月的高压态势与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改变着这座县城的肌理与面貌。
李毅飞用行动向全县宣告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阳兴的发展之路,不容任何人、任何势力阻挠破坏!敢伸手,必被斩!
曾经被群众诟病为“衙门”的县政务服务中心,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开放,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制服,面带职业化微笑,精神饱满。
门口显眼处张贴着清晰明了的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清单。
引导员主动迎上前询问需求,精准分流。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窗口旁都摆放着一个醒目的评价器。
一位刚办完营业执照变更的小老板,按照提示,在“效率”和“态度”两项上都点了“非常满意”,笑着对窗口人员说:“真没想到,三天就搞定了!
以前找黄牛都得等一周!”窗口里的年轻姑娘也回以真诚的微笑,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是被认可的成就感,而非以往麻木的机械操作。
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感受最为直接。“检查少了,服务多了!”成了许多老板的口头禅。
以前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指导检查”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宣讲政策、答疑解惑。
一位开小五金加工厂的老板感慨:以前最怕穿制服的上门,现在工商和消防的同志来,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消防隐患、规范财务,感觉像是‘娘家人’!
营商环境的改善,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市场经济的土壤。
变化最大的,当属几家曾经死气沉沉的国有企业。
海洋重工的车间里,不再是嗑瓜子、喝茶聊天的景象。
在几位来自燕京大学的年轻博士、硕士带领下(他们被工人们私下尊称为“京里来的小老师”),技术骨干们围着几台曾经蒙尘的精密加工中心,聚精会神地学习操作、编程和故障诊断。
老旧的车床经过专家团队的“妙手回春”,重新焕发活力,加工精度显著提升。
深海造船厂的船坞里,焊花飞溅得更加密集有序,新设备的轰鸣声透着力量感。
虽然离彻底扭亏为盈尚有距离,但那份久违的“干活”的劲头和希望,已经重新在工人心中点燃。
环保局的执法不再是简单的“一刀切”关停。
对于存在污染隐患的中小企业,赵开亮亲自带队,组织技术力量上门,“一厂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协调县里有限的环保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几家积极配合、迅速完成改造升级的企业,还意外地拿到了县政府的“绿色转型补贴”,老板们喜出望外。
而对于极少数拒不整改、偷排漏排的“钉子户”,县政府的态度异常坚决——劝退清场!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帮扶 铁腕”并行的策略,赢得了大多数企业的理解和尊重,也让阳兴的天空和水体,开始重现久违的清澈。
最朴实的感受来自老百姓。街坊邻居们发现,街角堆放的垃圾清理得更及时了,以前常闻到的怪味少了。
更重要的是,家门口的企业开始招工了!海洋重工、几家完成环保改造的纺织厂、化工厂,都贴出了扩招的告示。
虽然工资待遇还谈不上优厚,但对于不少赋闲在家的青壮年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经济的微循环,正悄然带动着消费市场的回暖,街边小店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悄然流传。不少窗口人员和基层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强度明显加大了,处理的事情更复杂了,加班也成了常态。
但奇怪的是,每当看到办事群众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心里竟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洋洋的充实感和价值感。
这种陌生的令人有些“害怕”的满足感,像一种悄然滋生的“怪病”,却让许多人干起活来,少了抱怨,多了主动。
站在办公室窗前,李毅飞俯瞰着这座正在苏醒的县城,心中涌动着更宏大的蓝图。
眼前的向好局面令人欣慰,但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阳兴的产业布局,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乏一根有力的主线将其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产业分散,不成集群!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县委书记贾磊的办公室:“书记,有空吗?关于阳兴下一步的发展,有些想法想跟您汇报。”
很快,李毅飞坐在了贾磊对面。他摊开一张手绘的简易阳兴县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
“书记,这段时间,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局面算是初步打开了。”李毅飞指着地图,“但您看,我们的企业分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海洋重工在城西,造船厂在江边,几个纺织厂、小机械厂分散在城东和郊区。
物流成本高,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困难,资源共享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天女散花’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贾磊看着地图,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毅飞,这个问题我也意识到了。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建立阳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毅飞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块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划出这片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优惠!
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受限于场地和分散经营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别是为海洋重工和造船厂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技术升级需求的纺织企业,引导、鼓励他们搬迁入园!
形成‘龙头企业 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这样,信息、物流、技术、人才都能高效流动,抱团取暖,才能抵御更大的市场风浪!”
“好!集中发展,形成合力!这个思路好!”贾磊眼睛一亮,对这个规划非常认同,“就像打仗一样,兵力不能分散!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歼灭战!我全力支持!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县委这边立刻启动程序!”
李毅飞点点头,接着抛出了更超前的构想:“书记,还有一个更长远也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想跟您探讨——建设我们阳兴县自己的现代化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再生中心!”
“垃圾处理中心?”贾磊一愣,下意识地皱起眉头,显然对这个提议有些意外,甚至带着点本能的排斥,“毅飞啊,垃圾……不就是找个地方埋起来吗?
咱们现在不也有垃圾填埋场?花大价钱搞这个处理中心……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在他的传统认知里,垃圾处理是纯粹的投入和麻烦,跟发展经济似乎沾不上边。
李毅飞微微一笑,知道需要给书记“科普”一下了。他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关键数据和构想。
“书记,时代不同了。传统的填埋,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污染地下水,产生恶臭和甲烷温室气体,是巨大的环境隐患!
而且,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李毅飞的声音带着一种技术官僚特有的说服力。
“一个现代化的处理中心,核心是两条线:一是焚烧发电,二是资源回收。”“您看,”他指着笔记本上的数据,“一吨生活垃圾,经过充分焚烧,可以产生大约300-500度电!
如果我们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就能发电30万-50万度!
这些电,一部分可以供我们园区甚至县城使用,富余的可以并入电网销售!这就是能源再生!
另外,他继续解释,“垃圾里分拣出的金属、塑料、纸张、玻璃,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
经过处理,能变成新的原材料,重新进入生产循环!这叫资源循环利用!
更重要的是,李毅飞的声音带着前瞻性的兴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垃圾处理能力将成为城市的刚需!
如果我们阳兴能率先建成一座技术先进处理能力强且环保达标的大型综合处理中心,未来不仅可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可以承接周边县市处理不了的垃圾!
这可是要收费的!处理费加上售电收入、资源回收收益……这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项目,更是一个能创造稳定财政收入、甚至盈利的绿色产业项目!”
“垃圾……还能变成钱?!”贾磊听得目瞪口呆,世界观仿佛被刷新了。
他原本以为就是个花钱买清净的“赔钱货”,没想到里面藏着这么大的经济账!
他那双原本带着困惑的眼睛,瞬间迸发出精明的光芒。只要跟“增收”、“产业”、“赚钱”挂钩,对他这个县委书记来说,吸引力就是致命的!
“干!必须干!”贾磊一拍大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毅飞,你这个想法太超前了!眼光独到!
既能解决环保大难题,又能变废为宝,还能给县财政开源!一举三得!不,是一举多得!县委全力支持!需要协调什么资源,你尽管提!”
看着贾磊从茫然到兴奋的转变,李毅飞心中了然。他没有点破的是,推动这个项目,还有一层更深远的考量——政绩与科技制高点!
他清晰地记得在燕京大学听过的一场前沿讲座,主讲人正是国内固废资源化领域的顶尖学者。
讲座中提到,基于高效焚烧、智能分选和烟气深度净化的新一代垃圾处理技术,已经在小规模试验中展现出远超传统方式的效能和环保性,正处于产业化推广的前夜。
谁能率先引入并成功应用这套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环保竞赛和循环经济浪潮中,占据标杆性的位置!
“如果能把燕大这套先进技术引入阳兴……”李毅飞心中念头飞转,“这不仅仅是一个处理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示范工程!
对阳兴而言,是巨大的政治资本和发展机遇!对燕大而言,是宝贵的产业化试验田和成果转化基地!这是真正的双赢!”
这个念头,如同火种,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他决定,在推动开发区立项的同时,立刻着手与燕京大学进行接触,力争将这个代表着未来方向的“绿色引擎”,牢牢植入阳兴这片正在复苏的土地!
阳兴县的发展,在破除了旧有的沉疴积弊后,正被李毅飞擘画出一幅更加宏大、更具科技含量和可持续性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