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京城,什刹海。
距离选调生笔试结束已过去一个多月。冬日的京城依然寒冷,什刹海畔的四合院群落,青砖灰瓦上覆着薄霜,檐角挂着细小冰凌,在清冷的阳光下闪着微光,透着一种静谧。
考试结束后,李毅飞按照礼数,分别向三位指导过他的老师汇报了情况。
最后,他拨通了燕京大学经济学院伊院长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师长关切而温和的声音:“毅飞啊,尽力了就好。
还有个消息,咱们学校校长履新书记了。老书记呢,上级安排去江省工作了。”话语简单,却蕴含着师长对学生前途的关注。
挂了电话,李毅飞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停顿片刻,还是编辑了两条简短的信息:
“恭喜书记履新!”
“祝贺老师赴江省工作!”
信息发出,他并未期待回复。无论是新任校党委书记,还是赴任地方的老书记,此刻必定事务繁忙。
他没有回海淀区的住处,而是驱车去了什刹海。早年购置、精心修缮却少住的一套四合院,成了他临时的居所。
选择这里,图的是便利和清静。推开朱漆大门,庭院深深,古树枝桠在冬日更显苍劲。
住在这里,能为即将到来的面试省去奔波,也多一份沉潜的心境。院内暖气充足,隔绝了外面的严寒。
出乎意料,手机屏幕不久亮了。先是新任校党委书记回电,语气沉稳带着勉励;
紧接着,铃声又响,竟是远在江省的老书记!听筒里传来那熟悉而有力的声音,李毅飞握着手机,心头掠过一丝真实的受宠若惊。
他没想到,在这新旧交替、百事缠身的时节,两位师长还记得他这个学生,亲自打来电话。
“毅飞,考得感觉怎么样?状态调整得如何?”电话里,两位师长的关切相似,风格却不同。
书记语调沉稳内敛,老书记则透着爽利干练。李毅飞一一恭敬作答,言语谦逊而笃定。
电话那头是温和而有力的勉励:“嗯,好好准备面试。调整好状态,我等你下一步的好消息。”这简短的话语,胜过千言万语。
时间在等待中流逝。1月15日上午九点,四合院内,手机铃声响起,屏幕上显示“伊院长”。
“毅飞!”伊院长的声音带着由衷的喜悦,“成绩出来了!笔试第一名!好小子,表现优异!面试关一定要稳住,再接再厉!”话语简洁有力,是师长对学生的肯定与鞭策。
伊院长的电话仿佛打开了闸门。随后,祝贺的信息和电话接连不断。
同门的师兄师姐热络真挚;几位已在重要部门工作的师兄,来电沉稳郑重。
他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位燕京大学的小师弟,以笔试头名的成绩,已进入这个精英圈层的视野中心。
李毅飞一一认真回复,言辞谦和得体。心中那份基于充分准备的笃定感,在师长同窗的认可与期许中,更加坚实。
冬日渐尽,二月中旬的空气里已有一丝湿润。笔试通过的正式通知早已送达,清晰地写着:“请李毅飞同志于2012年02月15日上午09:30,至相关部委参加面试。”
面试当天,晨曦微露。李毅飞换上运动服,走进健身室。半小时的力量训练与有氧,汗水浸透衣衫。他专注地完成动作,让身体苏醒,也驱散最后一丝紧张。
沐浴后,他换上熨烫平整的白衬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系上沉稳的深色领带。镜中的青年身形挺拔,眉宇间英气内敛,既有书卷气,又透着沉稳。他仔细理平袖口,眼神沉静。
面试地点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庄严肃穆。李毅飞抵达时,等候区已坐了不少人。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翻阅资料的细微声响。每个人都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弥漫着无形的竞争压力。
不久,一位身着深色职业套裙、气质干练的工作人员出现在门口,声音清晰:“参加面试的同志请随我来。”
她引着这群年轻人穿过安静的长廊。走廊两侧是厚重的实木门,偶尔有工作人员轻步进出。
面试大厅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庄重。工作人员示意大家在座椅上稍候:“请各位在此休息,听到名字后进入面试室。”
李毅飞目光沉静地扫过大厅。算上自己,不到二十人。他心中明了:能站在这最终面试关口的,都是层层选拔的佼佼者。他寻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脊背挺直,双手平放膝上,调整呼吸,沉静心神。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9点50分,工作人员的声音响起:“请1号面试者准备。”
1号是位个子不高、留着利落短发的女生,她应声而起,步伐稳健地走向考场。李毅飞看着她挺直的背影,直觉这是个内心强大、极有主见的角色。
一位女性凭借真才实学走到这里,其能力和付出的努力必然远超常人。他心中升起敬意。
十五分钟后,1号面试者走了出来,表情平静,眼神如水,径直离开。
“请三号面试者。”工作人员的声音再次响起。
李毅飞快速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跟随工作人员走向那扇门。门被无声推开。
室内光线明亮柔和。一条厚重的红木长桌横亘前方,桌后坐着五位考官,三男两女。他们身着深色行政装,神情严肃,目光审视着走进来的李毅飞。
李毅飞的视线扫过考官身后时,心中微动。那里是一个略高的区域,坐着几位记录人员。这让他意识到面试的规格可能很高。但他迅速收敛心神,集中注意力。
向前一步,站定,对着考官席方向微微欠身,声音清晰沉稳:“各位考官好,我是三号考生。”
面试正式开始。坐在正中央的主考官,一位气质儒雅、眼神锐利的男性,约五十岁上下,率先开口,声音穿透力强:“同志,你的笔试成绩很好。
我看了你的申论答卷,特别是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论述,有见解。那么,请你结合实际观察和思考,谈一谈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理解发展与化解矛盾的关系?”
问题宏大而具体。李毅飞略一沉吟,目光沉稳地迎向主考官,条理清晰地分析: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利益调整引发的阵痛,到信息时代的新挑战、新风险,再到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的差距。
他既点出现象,更剖析深层原因,语言精炼准确。最后,落脚到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完善法治保障公平、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共识等路径上。回答有理论支撑,贴合现实,展现视野和深度。
紧接着,其他考官的问题接踵而至,角度各异:
“推动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的重要工作时,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请结合实践说明。”
“工作中,若上级要求与基层实情差异大,导致执行困难甚至矛盾,作为执行负责人,你会如何应对?”
李毅飞结合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政策理解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回答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逻辑严密,措辞精准,显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他语速平稳,眼神坦诚。
时间滑过十五分钟,主考官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情景模拟:
“假设组织上需要你牵头负责处理一个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多元诉求交织的发展难题,你将如何着手打开局面,推动问题解决?”
李毅飞意识到这是对综合能力和方法论的考验。他沉稳回应:“感谢考官提问。面对复杂局面,我的思路将围绕几个核心环节展开……”他随即条理清晰地阐述: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首要任务是沉下去,摸清问题的历史脉络、现状、各方核心诉求、关键症结和潜在风险点。
通过一线走访、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方式,全面掌握信息。重点在于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准确。
精准施策,务求实效:避免“一刀切”。利用调研成果,精准识别发展瓶颈和紧迫民生痛点。
制定方案时,确保政策和资源精准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
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明确各方职责边界。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搭建平台,创新沟通协商机制,引导规范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形成合力。
着眼长远,持续推进: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构建,保持定力,持续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引用一些地方成功案例佐证观点。清晰的架构、务实的举措,让阐述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可行性。
几位考官听着,微微颔首,严肃的脸上露出赞许。
走出面试室,穿过安静的长廊,直到踏出大门,冬日清冽的空气涌入肺腑,李毅飞才感到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他站在台阶上,迎着正午的阳光,无声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察觉,后背的衬衫已被一层薄汗微微浸湿。
回到什刹海的四合院,身心俱疲的李毅飞倒头便睡。
他并不知道,在他沉睡时,关于他面试表现的讨论和初步评估已在相关部门悄然展开。
面试结束后不久,一份关于“李毅飞”的详尽背景资料和综合评估报告,按规定流程送到了负责最终审核的核心部门。
几位审阅的领导翻阅着报告。报告详述了他优异的学业成绩、突出的学术能力,也客观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包括凭借独立判断进行的个人投资及积累的合法财富,资金来源和流向清晰可查。
“难得的人才…综合素质确实优秀,视野开阔,思维缜密…”有人放下资料,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认可和期许。
几乎同时,几个重要部门人事处的专线电话指示灯亮起。
负责此次选调生招录的负责人,都接到了来自本部门相关领导的询问或指示,核心意图相似:这个叫李毅飞的年轻人,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的综合素质极为突出,是本部门当前急需补充的战略型、复合型人才,希望能重点考虑。
一场围绕这位顶尖人才未来去向的沟通与权衡,在李毅飞沉入梦乡之际,于核心的人才选拔体系中悄然开始。各方都在评估,这位年轻的燕京学子,最终会在哪个平台上开启他的成长之路。
距离选调生笔试结束已过去一个多月。冬日的京城依然寒冷,什刹海畔的四合院群落,青砖灰瓦上覆着薄霜,檐角挂着细小冰凌,在清冷的阳光下闪着微光,透着一种静谧。
考试结束后,李毅飞按照礼数,分别向三位指导过他的老师汇报了情况。
最后,他拨通了燕京大学经济学院伊院长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师长关切而温和的声音:“毅飞啊,尽力了就好。
还有个消息,咱们学校校长履新书记了。老书记呢,上级安排去江省工作了。”话语简单,却蕴含着师长对学生前途的关注。
挂了电话,李毅飞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停顿片刻,还是编辑了两条简短的信息:
“恭喜书记履新!”
“祝贺老师赴江省工作!”
信息发出,他并未期待回复。无论是新任校党委书记,还是赴任地方的老书记,此刻必定事务繁忙。
他没有回海淀区的住处,而是驱车去了什刹海。早年购置、精心修缮却少住的一套四合院,成了他临时的居所。
选择这里,图的是便利和清静。推开朱漆大门,庭院深深,古树枝桠在冬日更显苍劲。
住在这里,能为即将到来的面试省去奔波,也多一份沉潜的心境。院内暖气充足,隔绝了外面的严寒。
出乎意料,手机屏幕不久亮了。先是新任校党委书记回电,语气沉稳带着勉励;
紧接着,铃声又响,竟是远在江省的老书记!听筒里传来那熟悉而有力的声音,李毅飞握着手机,心头掠过一丝真实的受宠若惊。
他没想到,在这新旧交替、百事缠身的时节,两位师长还记得他这个学生,亲自打来电话。
“毅飞,考得感觉怎么样?状态调整得如何?”电话里,两位师长的关切相似,风格却不同。
书记语调沉稳内敛,老书记则透着爽利干练。李毅飞一一恭敬作答,言语谦逊而笃定。
电话那头是温和而有力的勉励:“嗯,好好准备面试。调整好状态,我等你下一步的好消息。”这简短的话语,胜过千言万语。
时间在等待中流逝。1月15日上午九点,四合院内,手机铃声响起,屏幕上显示“伊院长”。
“毅飞!”伊院长的声音带着由衷的喜悦,“成绩出来了!笔试第一名!好小子,表现优异!面试关一定要稳住,再接再厉!”话语简洁有力,是师长对学生的肯定与鞭策。
伊院长的电话仿佛打开了闸门。随后,祝贺的信息和电话接连不断。
同门的师兄师姐热络真挚;几位已在重要部门工作的师兄,来电沉稳郑重。
他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位燕京大学的小师弟,以笔试头名的成绩,已进入这个精英圈层的视野中心。
李毅飞一一认真回复,言辞谦和得体。心中那份基于充分准备的笃定感,在师长同窗的认可与期许中,更加坚实。
冬日渐尽,二月中旬的空气里已有一丝湿润。笔试通过的正式通知早已送达,清晰地写着:“请李毅飞同志于2012年02月15日上午09:30,至相关部委参加面试。”
面试当天,晨曦微露。李毅飞换上运动服,走进健身室。半小时的力量训练与有氧,汗水浸透衣衫。他专注地完成动作,让身体苏醒,也驱散最后一丝紧张。
沐浴后,他换上熨烫平整的白衬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系上沉稳的深色领带。镜中的青年身形挺拔,眉宇间英气内敛,既有书卷气,又透着沉稳。他仔细理平袖口,眼神沉静。
面试地点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庄严肃穆。李毅飞抵达时,等候区已坐了不少人。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翻阅资料的细微声响。每个人都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弥漫着无形的竞争压力。
不久,一位身着深色职业套裙、气质干练的工作人员出现在门口,声音清晰:“参加面试的同志请随我来。”
她引着这群年轻人穿过安静的长廊。走廊两侧是厚重的实木门,偶尔有工作人员轻步进出。
面试大厅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庄重。工作人员示意大家在座椅上稍候:“请各位在此休息,听到名字后进入面试室。”
李毅飞目光沉静地扫过大厅。算上自己,不到二十人。他心中明了:能站在这最终面试关口的,都是层层选拔的佼佼者。他寻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脊背挺直,双手平放膝上,调整呼吸,沉静心神。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9点50分,工作人员的声音响起:“请1号面试者准备。”
1号是位个子不高、留着利落短发的女生,她应声而起,步伐稳健地走向考场。李毅飞看着她挺直的背影,直觉这是个内心强大、极有主见的角色。
一位女性凭借真才实学走到这里,其能力和付出的努力必然远超常人。他心中升起敬意。
十五分钟后,1号面试者走了出来,表情平静,眼神如水,径直离开。
“请三号面试者。”工作人员的声音再次响起。
李毅飞快速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跟随工作人员走向那扇门。门被无声推开。
室内光线明亮柔和。一条厚重的红木长桌横亘前方,桌后坐着五位考官,三男两女。他们身着深色行政装,神情严肃,目光审视着走进来的李毅飞。
李毅飞的视线扫过考官身后时,心中微动。那里是一个略高的区域,坐着几位记录人员。这让他意识到面试的规格可能很高。但他迅速收敛心神,集中注意力。
向前一步,站定,对着考官席方向微微欠身,声音清晰沉稳:“各位考官好,我是三号考生。”
面试正式开始。坐在正中央的主考官,一位气质儒雅、眼神锐利的男性,约五十岁上下,率先开口,声音穿透力强:“同志,你的笔试成绩很好。
我看了你的申论答卷,特别是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论述,有见解。那么,请你结合实际观察和思考,谈一谈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理解发展与化解矛盾的关系?”
问题宏大而具体。李毅飞略一沉吟,目光沉稳地迎向主考官,条理清晰地分析: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利益调整引发的阵痛,到信息时代的新挑战、新风险,再到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的差距。
他既点出现象,更剖析深层原因,语言精炼准确。最后,落脚到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完善法治保障公平、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共识等路径上。回答有理论支撑,贴合现实,展现视野和深度。
紧接着,其他考官的问题接踵而至,角度各异:
“推动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的重要工作时,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请结合实践说明。”
“工作中,若上级要求与基层实情差异大,导致执行困难甚至矛盾,作为执行负责人,你会如何应对?”
李毅飞结合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政策理解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回答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逻辑严密,措辞精准,显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他语速平稳,眼神坦诚。
时间滑过十五分钟,主考官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情景模拟:
“假设组织上需要你牵头负责处理一个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多元诉求交织的发展难题,你将如何着手打开局面,推动问题解决?”
李毅飞意识到这是对综合能力和方法论的考验。他沉稳回应:“感谢考官提问。面对复杂局面,我的思路将围绕几个核心环节展开……”他随即条理清晰地阐述: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首要任务是沉下去,摸清问题的历史脉络、现状、各方核心诉求、关键症结和潜在风险点。
通过一线走访、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方式,全面掌握信息。重点在于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准确。
精准施策,务求实效:避免“一刀切”。利用调研成果,精准识别发展瓶颈和紧迫民生痛点。
制定方案时,确保政策和资源精准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
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明确各方职责边界。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搭建平台,创新沟通协商机制,引导规范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形成合力。
着眼长远,持续推进: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构建,保持定力,持续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引用一些地方成功案例佐证观点。清晰的架构、务实的举措,让阐述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可行性。
几位考官听着,微微颔首,严肃的脸上露出赞许。
走出面试室,穿过安静的长廊,直到踏出大门,冬日清冽的空气涌入肺腑,李毅飞才感到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他站在台阶上,迎着正午的阳光,无声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察觉,后背的衬衫已被一层薄汗微微浸湿。
回到什刹海的四合院,身心俱疲的李毅飞倒头便睡。
他并不知道,在他沉睡时,关于他面试表现的讨论和初步评估已在相关部门悄然展开。
面试结束后不久,一份关于“李毅飞”的详尽背景资料和综合评估报告,按规定流程送到了负责最终审核的核心部门。
几位审阅的领导翻阅着报告。报告详述了他优异的学业成绩、突出的学术能力,也客观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包括凭借独立判断进行的个人投资及积累的合法财富,资金来源和流向清晰可查。
“难得的人才…综合素质确实优秀,视野开阔,思维缜密…”有人放下资料,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认可和期许。
几乎同时,几个重要部门人事处的专线电话指示灯亮起。
负责此次选调生招录的负责人,都接到了来自本部门相关领导的询问或指示,核心意图相似:这个叫李毅飞的年轻人,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的综合素质极为突出,是本部门当前急需补充的战略型、复合型人才,希望能重点考虑。
一场围绕这位顶尖人才未来去向的沟通与权衡,在李毅飞沉入梦乡之际,于核心的人才选拔体系中悄然开始。各方都在评估,这位年轻的燕京学子,最终会在哪个平台上开启他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