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都猜错了-《哈哈哈,大周》

  “爹爹,您放心,孩儿已经想明白了,以后绝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郭宗训正说着,郭荣突然笑着打断道:

  “训儿,你说的很对,朕心甚慰!”

  “不过你要记住,朕看人是不会错的,赵匡胤是个绝对的忠臣……”

  郭荣说着,又开始回忆起了与赵匡胤的峥嵘岁月!

  闻言,郭宗训却忍不住吐槽道:

  老爹啊老爹,您可知,只有您活着他才是忠臣……

  “训儿,你知道吗?”

  “当初高平之战时,汉贼联合契丹攻打我大周,朕御驾亲征,可右路军主将樊爱能竟然临阵脱逃,汉军逼近中军,朕当时可谓是生死一线!”

  “多亏了赵匡胤,当时若不是他与张永德率4千亲兵拼死保护朕,朕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而他赵匡胤在战场上即使被箭射伤仍血战不止,最终坚持到了援军赶来,才击溃汉辽联军!”

  郭宗训撇了撇嘴:果然又是高平之战!

  是,我承认他那时的表现够勇猛,够忠诚,可老爹你知道在你死后,他是怎么欺负孤儿寡母,窃取大周江山的吗?

  于是睁大了眼睛,满脸敬佩地说道:“原来赵指挥使如此忠勇,难怪爹爹您会如此信任他……”

  郭荣越说越有兴致,继续道:“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义无私之人!”

  “当初赵匡胤随朕征讨李唐时,其父赵弘殷率部深夜抵达涡口城下,要求立即开城。”

  “可他赵匡胤登上城楼正色回应:‘父子至亲固不可废,但城门启闭关乎军国大计,岂可因私废公?’”

  “他坚持按军规等到天明才放他父亲入城,此举,非薄于亲,实厚于国也!”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像那个故事里的萧靖那般狼子野心?”

  郭宗训几乎快要忍不住翻白眼了:

  你知道什么叫人设吗?

  他这是在凹人设啊!

  连王杲都能看出他的无情和虚伪,老爹,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他不这么做,怎么展现出他的大义?

  他可是连夺权篡位都要营造出一个被逼无奈的人设……

  于是满脸“赞叹”地说道:“赵指挥使当真大公无私,堪称表率,孩儿错了,仅凭一个故事,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郭宗训满眼欣赏地说道:“还有!”

  “滁州之战后,赵匡胤缴获了府库财物,朕派人前往核查,众人皆以为他必私藏珍宝,结果他车内装的全是书籍。”

  “朕曾当面问他为何如此,你知道他怎么说的吗?”

  我当然知道!

  他说“臣愚钝,唯知读书可明事理、裨圣治。”

  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愚钝?

  可笑,他要是愚钝能成为大宋开国之君?

  郭宗训暗暗叹了口气,故作好奇道:“他说什么?”

  郭荣感慨道:“他说‘臣愚钝,唯知读书可明事理、裨圣治’,这样一个不畏财货所动的正人君子,又怎么可能会是萧靖那般的货色?”

  郭宗训“哇”了一声:“原来他竟如此清明……”

  废话,他要的是天下,是皇位,当然不会为财货所动!

  郭荣皱了皱眉,怎么听都觉得好大儿那句话怪怪的。

  于是又道:“怎么,你不信?”

  “朕告诉你,朕也曾试探过他!”

  “当初,朕以面相试探,当面说他方脸大耳,实乃帝王之相。”

  “朕永远都记得,他赵匡胤只说了一句‘臣之身心皆属陛下,若陛下需臣项上人头,臣当立即奉上!’”

  “说完就要拔刀自尽,若不是朕拦着,他当时就死了!”

  郭宗训挑了挑眉:

  不会吧,这个传闻竟然是真的?

  赵大啊赵大,你果真是个狠人!

  老爹,你那时真该让他自尽的,多省事啊……

  郭荣的声音再次响起:“还有一次,朕记得是李璟为离间朕与赵匡胤,暗中遣使馈赠黄金3000两!”

  “可他赵匡胤竟直接将黄金原封不动送交朕,并奏称:‘臣受陛下厚恩,岂敢私通敌国?’”

  郭宗训也不由地暗自佩服:

  果然能当皇帝的就不简单啊!

  在这一方面,老爹你虽为“五代第一明君”,却还是不如他心机深沉啊……

  郭荣兴致来了,话也拦不住了,继续道:“当初,朕让他整顿禁军时,他也是公正严明,从不徇私……”

  闻言,郭宗训皱了皱眉,整个人瞬间不好了!

  整顿禁军?

  老爹,这就是你最大的失误啊!

  若不是你让他整顿禁军,他怎能通过这个机会结交一大批禁军将领?

  又怎能有“义社十兄弟”?

  更不可能让他发展到禁军高级将领中绝大部分都是他的人脉啊!

  老爹,你糊涂啊!

  你怎么就没能发现他暗自结党的事情……

  看着郭荣那满脸赞赏的神情,郭宗训恨不得一巴掌把老爹扇醒!

  唉,若不是之前老爹震怒的那一幕历历在目,郭宗训是真的很想反驳。

  但他知道,老爹真的已经被“后周第一魅魔”赵大深深迷惑了!

  也愈发深刻的体会到:没有证据,只靠嘴皮子是绝动摇不了老爹对赵匡胤的信任的!

  不过他也能理解郭荣!

  毕竟无论哪个时代,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或许在老爹郭荣视角里,那赵大哪怕是得了狂犬症的土狗,也是世上最能让他放一百个心的忠犬八公!

  不过,他仍然相信,之前的那个故事一定会在老爹心中留下那根刺。

  不管那根刺多小,扎得多浅,只要自己日后利用好,总会起到作用的……

  不过时间真的很紧迫!

  郭宗训并没有听郭荣继续回忆,脑海飞速运转:

  接下来,除了继续照顾老爹以外,必须尽快暗中搜集赵匡胤结党的证据!

  另外,还得防一手万一搜集不到证据的情况发生。

  所以后续的重心还是要放在扩大心腹班底上!

  韩通!

  没错,此人必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人物!

  韩瞪眼啊韩瞪眼,我的绝对心腹,本王啥时候才能见到你啊……

  殊不知,与此同时。

  有一个将舱里仍旧亮着灯火。

  “到底是为什么?”

  “好端端的,那梁王为何要如此针对兄长你啊?”

  “我实在是想不通……”

  赵匡义急得面红耳赤。

  他听了兄长赵大的描述,得知陛下因为要陪郭宗训吃饭就中断了与兄长商讨军务,也得知了曹彬突然对赵大十分冷淡,避之不及,甚至那句“职务在身,不便来往”!

  第一时间就气得破口大骂!

  也是在赵大的怒斥下,他才冷静下来,思考梁王郭宗训为何要如此针对他兄长!

  只是,他实在想不出为什么。

  此时,一直沉默不言的赵普突然开口道:“很不幸,看来我们之前的猜测是错的!”

  赵匡义连忙追问道:“此话何意?”

  赵大也投来了疑惑的目光。

  赵普捋了捋胡须,半眯着眼,神情凝重地说道:

  “我们之前猜测梁王之所以针对明公,很有可能是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

  “但从明公之前说的看来,我们都猜错了!”

  “梁王应该不只是听到了风言风语,他肯定是已经确定了明公私下结义或者与其他将领结交的事情。”

  “只是现在他手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赵匡义瞬间急了:“怎么可能?”

  “兄长结义的事情除了我们,不可能有外人知道,梁王绝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确定!”

  “顶多就是会有人说兄长与其他将领有一些私交,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啊,同为禁军将领,肯定会有私交的啊!”

  赵大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向赵普。

  赵普道:“明公一向谨慎,从不犯错,除了结义一事以外,没有任何可以诟病的地方!”

  “而如果只是听闻风言风语,梁王怎可能让曹彬对明公避而远之……”

  赵匡义焦急地打断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怎么可能确定的?”

  “他又能从哪里确定?”

  此时,赵大终于开口道:“廷宜,稍安勿躁!”(赵匡义字)

  “为兄和你说过无数次了,成大事者,切不可心急气躁!”

  赵匡义愣了愣:“可是这件事的性质实在太严重了!”

  “兄长,你也说了陛下对梁王是越来越重视,甚至为了陪他吃饭,第一次中断与你商讨军务!”

  “若不把这件事搞明白,以陛下对梁王越来越重视的情况看来,梁王必定会影响陛下对你的信任,那我们岂不是……”

  正说着,赵大打断道:“赵书记没说错!”

  “我已经得到消息,梁王不止让曹彬远离我,甚至还公然询问手底下的甲士对我看法!”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提拔了一个说我虚伪、无情的甲士当皇子行营的都头!”

  “什么!”赵匡义瞬间惊得目瞪口呆!

  就连一向沉稳的赵普也不由地抽了抽嘴角。

  “兄长,这消息靠谱吗?”

  “是从何而来?”

  赵匡义连忙追问道。

  赵大叹了口气,道:“消息千真万确!”

  “本来告诉你们也无妨,但现在看来,你们暂时不知道的好!”

  “这个档口,若是再横生枝节,万一波及你们,那就不好了!”

  “你们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赵匡义皱了皱眉,很认真地思索了起来。

  赵普则立即开口道:“明公,必须尽快暗中联系你的那些结义兄弟,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定要保密!”

  “结义一事,绝不能暴露,以陛下的性格,若知晓此事,绝不会放过明公你!”

  赵大点点头:“我已经吩咐人去做了!”

  “现在的问题是,若梁王后续变本加厉,不只是让其他人躲避我,而是不断针对我,那我该怎么办?”

  “而且,从我得到的消息看,陛下已经知道梁王在防我……”

  正说着,赵匡义突然沉声打断道:“要不对梁王用点手段……”

  ——————————————

  说明:

  1、韩通字仲达,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又称作“韩瞠眼”或“韩瞪眼”,是后周的重要将领。

  2、韩通此人作战勇猛,同样是柴荣的心腹爱将,甚至比赵匡胤更早追随柴荣。

  作为后周的开国元勋与柴荣倚重的将领,韩通对后周政权忠心耿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京城百官多屈从,唯有韩通“闻变,遑遽而归,将率众拒之”(《续资治通鉴长编》),试图组织抵抗,最终被杀,成为后周殉国的标志性人物。

  3、苏轼曾批评《新五代史》不为韩通立传,认为其“忠于所事”,可见其忠直之名被后世认可。

  《宋史》的编纂者脱脱将韩通列入《周三臣传》,称“韩通与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禅之顷,然不传于宋,则忠义之志何所托而存乎?”

  肯定了他的忠义!

  《周三臣传》记载,赵匡胤:“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夙定交于霸府,遂接武于和门,艰险共尝,情好尤笃。朕以三灵眷佑,百姓乐推,言念元勋,将加殊宠,苍黄遇害,良用怃然。”

  赵匡胤肯定了韩通在后周时期的功绩以及两人之间的情谊,对其遇害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