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越往北越是如此。
和上一世完全不同。
郭宗训伺候盯着老爹喝完营养粥,又塞给他两个鸡蛋,然后便召随行御医给老爹把脉,仔仔细细地调养身体。
待一切结束后,他才又一边给老爹捶肩,一边陪老爹查阅内阁票拟的奏折。
同时,他的思绪也再一次不受控制地飞扬了起来:
还有一个星期了!
以目前的情况看,老爹郭荣身体一切正常。
御医都检查不出什么毛病,甚至还说这段时间老爹的身体状态比之前好了不少,气血充足,精血旺盛。
嗯……看来自己的精心照顾、严防死守还是起到作用了!
可不对啊!
按理说历史上的郭荣北伐也是带着御医的啊,肯定也会不定时给郭荣检查身体吧?
可历史上老爹为什么会突然得病,而且一个半月左右就病逝了?
算了,历史上的事就不管了!
眼下老爹的身体状态很好,那接下来就要防止老爹受伤感染,或者感染痈疽,甚至也要防止被人下毒……
正想着,却突然被郭荣揉了揉脑袋:
“臭小子,你还在担心朕会像那个故事里的宁昊天病死或者被人下毒吗?”
郭宗训笑道:“爹爹,我不担心,现在御医每天都在给您检查,您的饮食也都是由我把关。”
“御医不都说了吗?”
“您的身体状态比之前好多了……”
郭荣再次揪了揪他的小脸,没好气道:“整天把朕当做病人一样照顾,你爹我就是想累、想病也累不着、病不了啊!”
“臭小子,要不是看在你如此孝顺的份上,朕早就把你赶回去了,天天缠着朕,烦死人了,搞得朕一点威严都没有……”
郭宗训撇撇嘴:“爹爹,这可是娘亲的交代!”
“您是不爱娘亲了吗?”
“还是想让娘亲不瞑目?”
郭荣无奈地笑了笑,虽然无奈,但眼里满是感动。
可下一刻,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瞬间收敛笑意,严肃道:
“训儿,你老实交代,韩通能立如此大的功劳,是不是你在背后出谋划策?”
郭宗训皱了皱眉:“爹爹为何如此说?”
郭荣冷哼一声:“之前的演练就是你帮他的!”
“凭他的能力,朕很难相信他能如此顺利地拿下益津关!”
“说,是不是你……”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他当然可以坦白承认,可问题是这样一来,韩通在老爹心中还是那个没有长进的韩瞪眼,日后又如何能让他当殿前都点检?
可如果说不是,就怕老爹不信!
想了想,他说道:“爹爹,我的确很想帮他,可他在水路,隔那么远,我怎么帮?”
“难不成孩儿能未卜先知啊?”
郭荣皱了皱眉:“那宁州之战呢?你不也未卜先知了吗?”
郭宗训笑道:“爹爹,那宁州之战的确是我提前分析出来的,可那是因为有曹彬叔叔给我提供消息,供我分析!”
“韩将军那边什么情况,我压根不清楚啊,就是想分析也分析不来,不是吗?”
“更何况这段时间,孩儿一直在盯着爹爹您!”
“至于韩将军那边,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咱就看他后面能不能再立功就行了……”
顿了顿,见郭荣一脸狐疑,郭宗训继续道:“爹爹,您不用这个表情!”
“孩儿知道我很聪明,也知道我是神童!”
“可我不是神仙啊!”
“我要是神仙,第一件事就让您长命百岁!”
“还用得着让您北伐?”
“直接弹指间,让所有敌人灰飞烟灭……”
说到此,郭宗训一脸得意道:“不过就算有我这么个神童儿子,爹爹您也别太骄傲……”
“毕竟骄傲使人落后……”
正说着,郭荣突然一把将他扑倒,疯狂挠他痒痒:
“臭小子,你还教训起朕来了?”
“朕才是你爹……”
时间一个不注意就悄悄溜走了。
等大周皇帝郭荣的圣旨送到韩通手里时,已经是四月二十八了!
此时的韩通也已经出现在了瓦桥关一带。
甲板上,韩通领完旨、谢完恩,却并没有像往常那般得意洋洋。
反而是神情凝重地看向远处的瓦桥关!
作为北伐大将,他当然知道瓦桥关是契丹“北三关”中最坚固的要塞,与益津关、淤口关并称“三关”。
原本是中原防御契丹骑兵南下的军事重镇,瓦桥关地扼幽、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可如今,却成了辽国的地盘,而且还是重兵把守!
情报显示,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可是当地响当当的勇将,外号“姚大虫”!
此战之艰难,定然难以想象……
“将军,您这是怎么了?”
“立了这么大的功,陛下都特意颁旨嘉奖,您怎么看上去还不高兴啊?”
心腹幕僚忍不住问道。
韩通叹了口气,幽幽道:“梁王殿下委我重任,可这瓦桥关毕竟是重地,本将军就怕让殿下失望……”
心腹幕僚道:“将军,你之前不是说殿下有交给您锦囊吗?”
韩通猛地反应过来,用力一拍自己脑瓜子,眼睛瞪得更圆了:
“没错,锦囊!”
“瞧我这猪脑子,只顾着按照上一个锦囊里说的,拿下益津关后就全速奔袭瓦桥关!”
“竟然忘了锦囊这么重要的东西!”
“该死,真该死……”
韩通说着,连忙在自己身上摸索了起来。
可下一刻,他竟突然僵在了原地,呆呆地看向心腹幕僚:
“额……我的锦囊呢?”
“殿下给我的锦囊呢?”
“怎么不在我身上……”
心腹幕僚瞬间石化:“将军,您可千万别开玩笑……”
“废什么话?”
“赶紧找,全都给我找,找不到,都他娘的跟老子一起跳河……”
然后,整条战船都骚乱了起来……
黑夜已然拉下帷幕。
瓦桥关的城墙上,风阴嗖嗖的,刮得火把噼啪作响。
天上的星星不多,远处似乎还有乌云正往这里飘来。
姚内斌披坚执锐,从下午至此时,他已然在城墙上巡视了不下几十遍!
看着城外远处的大大小小的营帐,他的眉头又不知道低多少次拧到了一起。
此时,身边的副将忍不住大声抱怨道:“这周军到底想干什么?”
“从下午开始,就一直安营扎寨,既不进攻,也不交涉!”
“难不成跑是跑这里来春游的,入你娘的……”
姚内斌看了看那人,又再次看向远处的周军营帐,沉声道:
“宁州降了、益津关也降了!”
“他们这是指望我们也投降!”
说到此,姚内斌眨了眨那只有伤疤的眼睛,不屑地冷哼道:
“笑话,当我姚内斌何许人也?”
“怎会与王洪、终廷晖那厮一样……”
副将连连点头:“是啊,将军,只要我们死守,一定能等到援军……”
姚内斌也点了点头:“就耗着吧,反正时间拖得越长,对我们越有利!”
嘱咐手下一定要严密防守之后,他便回了自己的府邸。
可不知为何,他怎么也睡不着!
当然他也不敢睡,只是不断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连铠甲都不曾褪去。
“那些周军到底想干什么……”
“不对!”
突然,他猛地坐了起来,有伤疤的那只眼睛不受控制地疯狂眨动,像是安了一个小马达。
他们围而不攻摆明了是在等大军到来!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们有恃无恐认为援军肯定不会来。
要么就是他们只是故意围住瓦桥关,然后吸引援军过来。
以瓦桥关的重要性,朝廷不可能不派援军来。
所以大概率他们就是在故意吸引援军!
可他们为什么要故意吸引援军来呢?
姚内斌皱了皱眉,受伤的那只眼睛再次快速眨了起来。
没错!
吸引援军过来有两种可能:
要么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别的地方!
要么就是想埋伏援军!
但埋伏援军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旦打起来就是一场血战,即便他们有把握获胜,那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他们的目标肯定是整个燕云十六州,所以不会做这种意义不大的事情。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他们是在调虎离山!
没错,就是如此,他们肯定是想让朝廷以为他们要进攻瓦桥关,引朝廷援军过来,然后主力部队趁机进攻其他的地方!
可会是哪里呢?
想到此,他连忙起身冲向书桌,趴在上面研究地图。
片刻后,他突然一巴掌猛地拍在桌上:
“没错!”
“瀛州、莫州这两个地方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宁州已经投降了,只要再占据这两个州,我瓦桥关就成了他们的瓮中之鳖,朝廷再想派兵支援就完全不可能了……”
不行,这个情况必须及时汇报上去,千万不能让周军得逞!
可现在瓦桥关已经被周军围住了,消息根本送不出去……
一念至此,他当即冲出了房间。
很快,他便带领手下再次出现在了瓦桥关的城墙上。
将分析告诉了众人之后,他当即下定决心:
“如今瓦桥关已经被围住了,我们必须想办法突围出去,把这边的情况汇报给朝廷,绝不能让周军得逞……”
突围?
众人看了看姚内斌,又扭头看了看城外远处那一片营帐:
“可是将军,我们兵力终究有限,如何突围啊?”
“而且他们一来就安营扎寨,肯定会防范我们偷袭……”
姚内斌皱了皱眉,看向远处的营帐,又看了看漆黑的夜空,那只有伤痕的眼睛再次快速眨动……
良久,他突然挑了挑眉,沉声道:
“突袭!”
“就用突袭!”
“不过一定要选在丑时末!”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忍不住问道:
“将军,为何一定要选在丑时末啊?”
姚内斌冷哼一声,似是成竹在胸:“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人最困的时候!”
“而且他们长途而来,一定人马疲惫,今晚又是他们安营扎寨的第一晚。”
“到了丑时末,他们肯定会更加困!”
“而那时,就是我们偷袭他们的最佳时间!”
众人似乎还有顾虑:“可是将军,如果……”
话还没说完,姚内斌就沉声打断道:“好了,没什么如果,就这么定了!”
“行军打仗,当断则断,不管怎样,一定要把情报送出去,绝不能坐以待毙……”
凌晨,天还扣着层浓得化不开的黑。
连星子都藏进云里,只余半轮残月悬在远处林梢,把树影拉得老长,像满地横斜的枯骨。
风裹着野地的寒气,从衰草棵子里钻出来,刮过裸露的土坡时带起沙砾,“呜呜”的响……
就在此时。
瓦桥关的城门正一点点悄悄地往下放……
……………………………………
说明:
1、关于姚内斌:
据《宋史》记载,姚内斌为平州卢龙人,仕契丹为关西巡检、瓦桥关使,后率众人向柴荣投降。因其武猛,时人号为“姚大虫”。
2、关于历史上的瓦桥关之战:
《资治通鉴》记载:“癸卯,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举城降,上入瓦桥关。”这里的太祖皇帝就是赵匡胤,意思是赵匡胤带人到瓦桥关,然后姚内斌就投降了。
和上一世完全不同。
郭宗训伺候盯着老爹喝完营养粥,又塞给他两个鸡蛋,然后便召随行御医给老爹把脉,仔仔细细地调养身体。
待一切结束后,他才又一边给老爹捶肩,一边陪老爹查阅内阁票拟的奏折。
同时,他的思绪也再一次不受控制地飞扬了起来:
还有一个星期了!
以目前的情况看,老爹郭荣身体一切正常。
御医都检查不出什么毛病,甚至还说这段时间老爹的身体状态比之前好了不少,气血充足,精血旺盛。
嗯……看来自己的精心照顾、严防死守还是起到作用了!
可不对啊!
按理说历史上的郭荣北伐也是带着御医的啊,肯定也会不定时给郭荣检查身体吧?
可历史上老爹为什么会突然得病,而且一个半月左右就病逝了?
算了,历史上的事就不管了!
眼下老爹的身体状态很好,那接下来就要防止老爹受伤感染,或者感染痈疽,甚至也要防止被人下毒……
正想着,却突然被郭荣揉了揉脑袋:
“臭小子,你还在担心朕会像那个故事里的宁昊天病死或者被人下毒吗?”
郭宗训笑道:“爹爹,我不担心,现在御医每天都在给您检查,您的饮食也都是由我把关。”
“御医不都说了吗?”
“您的身体状态比之前好多了……”
郭荣再次揪了揪他的小脸,没好气道:“整天把朕当做病人一样照顾,你爹我就是想累、想病也累不着、病不了啊!”
“臭小子,要不是看在你如此孝顺的份上,朕早就把你赶回去了,天天缠着朕,烦死人了,搞得朕一点威严都没有……”
郭宗训撇撇嘴:“爹爹,这可是娘亲的交代!”
“您是不爱娘亲了吗?”
“还是想让娘亲不瞑目?”
郭荣无奈地笑了笑,虽然无奈,但眼里满是感动。
可下一刻,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瞬间收敛笑意,严肃道:
“训儿,你老实交代,韩通能立如此大的功劳,是不是你在背后出谋划策?”
郭宗训皱了皱眉:“爹爹为何如此说?”
郭荣冷哼一声:“之前的演练就是你帮他的!”
“凭他的能力,朕很难相信他能如此顺利地拿下益津关!”
“说,是不是你……”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他当然可以坦白承认,可问题是这样一来,韩通在老爹心中还是那个没有长进的韩瞪眼,日后又如何能让他当殿前都点检?
可如果说不是,就怕老爹不信!
想了想,他说道:“爹爹,我的确很想帮他,可他在水路,隔那么远,我怎么帮?”
“难不成孩儿能未卜先知啊?”
郭荣皱了皱眉:“那宁州之战呢?你不也未卜先知了吗?”
郭宗训笑道:“爹爹,那宁州之战的确是我提前分析出来的,可那是因为有曹彬叔叔给我提供消息,供我分析!”
“韩将军那边什么情况,我压根不清楚啊,就是想分析也分析不来,不是吗?”
“更何况这段时间,孩儿一直在盯着爹爹您!”
“至于韩将军那边,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咱就看他后面能不能再立功就行了……”
顿了顿,见郭荣一脸狐疑,郭宗训继续道:“爹爹,您不用这个表情!”
“孩儿知道我很聪明,也知道我是神童!”
“可我不是神仙啊!”
“我要是神仙,第一件事就让您长命百岁!”
“还用得着让您北伐?”
“直接弹指间,让所有敌人灰飞烟灭……”
说到此,郭宗训一脸得意道:“不过就算有我这么个神童儿子,爹爹您也别太骄傲……”
“毕竟骄傲使人落后……”
正说着,郭荣突然一把将他扑倒,疯狂挠他痒痒:
“臭小子,你还教训起朕来了?”
“朕才是你爹……”
时间一个不注意就悄悄溜走了。
等大周皇帝郭荣的圣旨送到韩通手里时,已经是四月二十八了!
此时的韩通也已经出现在了瓦桥关一带。
甲板上,韩通领完旨、谢完恩,却并没有像往常那般得意洋洋。
反而是神情凝重地看向远处的瓦桥关!
作为北伐大将,他当然知道瓦桥关是契丹“北三关”中最坚固的要塞,与益津关、淤口关并称“三关”。
原本是中原防御契丹骑兵南下的军事重镇,瓦桥关地扼幽、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可如今,却成了辽国的地盘,而且还是重兵把守!
情报显示,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可是当地响当当的勇将,外号“姚大虫”!
此战之艰难,定然难以想象……
“将军,您这是怎么了?”
“立了这么大的功,陛下都特意颁旨嘉奖,您怎么看上去还不高兴啊?”
心腹幕僚忍不住问道。
韩通叹了口气,幽幽道:“梁王殿下委我重任,可这瓦桥关毕竟是重地,本将军就怕让殿下失望……”
心腹幕僚道:“将军,你之前不是说殿下有交给您锦囊吗?”
韩通猛地反应过来,用力一拍自己脑瓜子,眼睛瞪得更圆了:
“没错,锦囊!”
“瞧我这猪脑子,只顾着按照上一个锦囊里说的,拿下益津关后就全速奔袭瓦桥关!”
“竟然忘了锦囊这么重要的东西!”
“该死,真该死……”
韩通说着,连忙在自己身上摸索了起来。
可下一刻,他竟突然僵在了原地,呆呆地看向心腹幕僚:
“额……我的锦囊呢?”
“殿下给我的锦囊呢?”
“怎么不在我身上……”
心腹幕僚瞬间石化:“将军,您可千万别开玩笑……”
“废什么话?”
“赶紧找,全都给我找,找不到,都他娘的跟老子一起跳河……”
然后,整条战船都骚乱了起来……
黑夜已然拉下帷幕。
瓦桥关的城墙上,风阴嗖嗖的,刮得火把噼啪作响。
天上的星星不多,远处似乎还有乌云正往这里飘来。
姚内斌披坚执锐,从下午至此时,他已然在城墙上巡视了不下几十遍!
看着城外远处的大大小小的营帐,他的眉头又不知道低多少次拧到了一起。
此时,身边的副将忍不住大声抱怨道:“这周军到底想干什么?”
“从下午开始,就一直安营扎寨,既不进攻,也不交涉!”
“难不成跑是跑这里来春游的,入你娘的……”
姚内斌看了看那人,又再次看向远处的周军营帐,沉声道:
“宁州降了、益津关也降了!”
“他们这是指望我们也投降!”
说到此,姚内斌眨了眨那只有伤疤的眼睛,不屑地冷哼道:
“笑话,当我姚内斌何许人也?”
“怎会与王洪、终廷晖那厮一样……”
副将连连点头:“是啊,将军,只要我们死守,一定能等到援军……”
姚内斌也点了点头:“就耗着吧,反正时间拖得越长,对我们越有利!”
嘱咐手下一定要严密防守之后,他便回了自己的府邸。
可不知为何,他怎么也睡不着!
当然他也不敢睡,只是不断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连铠甲都不曾褪去。
“那些周军到底想干什么……”
“不对!”
突然,他猛地坐了起来,有伤疤的那只眼睛不受控制地疯狂眨动,像是安了一个小马达。
他们围而不攻摆明了是在等大军到来!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们有恃无恐认为援军肯定不会来。
要么就是他们只是故意围住瓦桥关,然后吸引援军过来。
以瓦桥关的重要性,朝廷不可能不派援军来。
所以大概率他们就是在故意吸引援军!
可他们为什么要故意吸引援军来呢?
姚内斌皱了皱眉,受伤的那只眼睛再次快速眨了起来。
没错!
吸引援军过来有两种可能:
要么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别的地方!
要么就是想埋伏援军!
但埋伏援军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旦打起来就是一场血战,即便他们有把握获胜,那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他们的目标肯定是整个燕云十六州,所以不会做这种意义不大的事情。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他们是在调虎离山!
没错,就是如此,他们肯定是想让朝廷以为他们要进攻瓦桥关,引朝廷援军过来,然后主力部队趁机进攻其他的地方!
可会是哪里呢?
想到此,他连忙起身冲向书桌,趴在上面研究地图。
片刻后,他突然一巴掌猛地拍在桌上:
“没错!”
“瀛州、莫州这两个地方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宁州已经投降了,只要再占据这两个州,我瓦桥关就成了他们的瓮中之鳖,朝廷再想派兵支援就完全不可能了……”
不行,这个情况必须及时汇报上去,千万不能让周军得逞!
可现在瓦桥关已经被周军围住了,消息根本送不出去……
一念至此,他当即冲出了房间。
很快,他便带领手下再次出现在了瓦桥关的城墙上。
将分析告诉了众人之后,他当即下定决心:
“如今瓦桥关已经被围住了,我们必须想办法突围出去,把这边的情况汇报给朝廷,绝不能让周军得逞……”
突围?
众人看了看姚内斌,又扭头看了看城外远处那一片营帐:
“可是将军,我们兵力终究有限,如何突围啊?”
“而且他们一来就安营扎寨,肯定会防范我们偷袭……”
姚内斌皱了皱眉,看向远处的营帐,又看了看漆黑的夜空,那只有伤痕的眼睛再次快速眨动……
良久,他突然挑了挑眉,沉声道:
“突袭!”
“就用突袭!”
“不过一定要选在丑时末!”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忍不住问道:
“将军,为何一定要选在丑时末啊?”
姚内斌冷哼一声,似是成竹在胸:“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人最困的时候!”
“而且他们长途而来,一定人马疲惫,今晚又是他们安营扎寨的第一晚。”
“到了丑时末,他们肯定会更加困!”
“而那时,就是我们偷袭他们的最佳时间!”
众人似乎还有顾虑:“可是将军,如果……”
话还没说完,姚内斌就沉声打断道:“好了,没什么如果,就这么定了!”
“行军打仗,当断则断,不管怎样,一定要把情报送出去,绝不能坐以待毙……”
凌晨,天还扣着层浓得化不开的黑。
连星子都藏进云里,只余半轮残月悬在远处林梢,把树影拉得老长,像满地横斜的枯骨。
风裹着野地的寒气,从衰草棵子里钻出来,刮过裸露的土坡时带起沙砾,“呜呜”的响……
就在此时。
瓦桥关的城门正一点点悄悄地往下放……
……………………………………
说明:
1、关于姚内斌:
据《宋史》记载,姚内斌为平州卢龙人,仕契丹为关西巡检、瓦桥关使,后率众人向柴荣投降。因其武猛,时人号为“姚大虫”。
2、关于历史上的瓦桥关之战:
《资治通鉴》记载:“癸卯,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举城降,上入瓦桥关。”这里的太祖皇帝就是赵匡胤,意思是赵匡胤带人到瓦桥关,然后姚内斌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