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五章 清明雨上-《一叶知秋:龙城故事》

  法律系小会议室内,学生管理工作例会的气氛,如同这间屋子一样,透着一种固有的、略显沉闷的严肃。

  江芸坐在主位,指尖轻轻点着一份文件。潘禹会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目光习惯性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温宜面无表情,娄越专注记录,翁斯桐略显拘谨,陈秋铭则神色平静。

  “各位老师,清明小长假马上就要到了。”潘禹会的声音带着一贯的、强调纪律的腔调,“虽然只有三天假期,但安全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各位班主任务必在放假前,再次深入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防火、防盗、防诈骗,尤其是返乡和计划外出游玩的同学,一定要强调交通安全,严禁乘坐无牌无证的黑车!还有,”他加重了语气,“统计好留校和离校学生的具体人数、去向、联系方式,精确到人,确保万无一失!假期期间,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有突发情况,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他顿了顿,似乎觉得光有硬性要求不够,又补充道:“各班级的留校名单,放假前统一报到我这里备案。自律会也会加强假期期间的校园巡查力度,发现违规违纪,一律严肃处理!”

  温宜老师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表示知晓。娄越和翁斯桐则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求。

  江芸接过话头,她的声音比潘禹会柔和,却同样带着分量:“潘主任强调的安全问题,是底线,必须牢牢守住。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让这个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清明节,不仅是假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祭奠先祖、缅怀先烈的重要日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我希望各班级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适当的形式,比如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网上祭奠、或是小范围的参观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们在慎终追远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涵养家国情怀。”

  她说着,目光温和地扫过几位班主任,最后在陈秋铭身上略有停留,似乎带着某种期许。

  陈秋铭微微点头,心里已开始盘算。简单的说教和形式化的活动,绝非他所愿。江芸的话,正中他下怀。

  散会后,陈秋铭回到301办公室。窗台上的日历牌清晰显示着“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字样。窗外,春日午后的阳光正好,远处的屯留河水波光粼粼,堤岸柳树已抽出嫩绿的新芽,一派生机勃勃。然而这份明媚,却更映衬出这个节日特有的庄重与幽思。

  “是该办个有意义的活动。”陈秋铭喃喃自语。他拿起手机,在班干部群里发了条信息:“金叶子、诸葛宁静、宣萱、祁淇、李一泽,现在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不一会儿,五人先后到来。金叶子脚步轻快,眼神明亮;诸葛宁静沉稳依旧;宣萱眨着大眼睛,带着点好奇;祁淇脸上挂着惯有的、略带傻气的笑容;李一泽则还是那副散漫样子,耳机挂在脖子上,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

  “叫你们来,是因为马上到清明节了。”陈秋铭开门见山,“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是放三天假就过去了,应该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清明节。”

  “同意!”金叶子第一个响应,她看向陈秋铭,眼神清澈而认真,“铭哥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听你安排。”

  “我准备带领咱们班团支部委员,集体去一趟河东烈士陵园,祭扫先烈,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陈秋铭说道。

  “哇!去烈士陵园?好啊好啊!又有集体活动了!”祁淇一听,立刻兴奋地拍手,眼睛都亮了。

  陈秋铭看向她,表情严肃了些:“祁淇,这不是去郊游玩闹。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去缅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英雄,需要我们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

  祁淇立刻收敛了笑容,吐了吐舌头,认真地点点头:“嗯!铭哥我明白了,我会很认真的。”

  宣萱轻声问:“陈老师,就我们几个人去吗?要不要通知更多同学?”

  “这次就你们五个团支部委员跟我去。”陈秋铭解释道,“时间比较仓促,组织大规模活动来不及,而且人太多反而难以保证活动质量和安全。你们作为班团骨干,代表我们四班团支部前去,意义同样重大。回来后,可以把你们的所见所感分享给其他同学。”

  李一泽靠在门框上,开口问:“那需要准备什么吗?”他的语气虽然还是淡淡的,但显然听进去了。

  “问得好。”陈秋铭开始分配任务,“金叶子,你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稿,主题是铭记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表态我们青年一代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的决心。诸葛宁静,你文笔好,帮叶子一起构思一下,务必真挚、有力量。”

  “好的,铭哥。”金叶子和诸葛宁静同时应下。

  “宣萱,祁淇,”陈秋铭看向她们俩,“你们负责准备鲜花,不用太奢华,素净典雅的白菊或黄菊就好,我们到时候有一个向烈士纪念碑献花的仪式。”

  “明白!”两人点头。

  “一泽,”陈秋铭看向李一泽,“你负责准备好团旗,记得带上旗杆。”

  李一泽点了点头:“嗯。”

  陈秋铭最后提醒道:“明天早上七点半,校门口集合。着装统一,穿黑色夹克衫或外套,里面配白衬衫,黑裤子,黑鞋。这是对先烈最基本的尊重。都清楚了吗?”

  “清楚了!”五人异口同声。

  第二天一早,春晨微凉,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湿润泥土的气息。七点半,五名同学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大家都按照要求穿着深色服装,平日里活泼的祁淇也显得庄重了许多。金叶子将乌黑的短发别在耳后,白衬衫的领子整洁地翻在黑色夹克外,手里拿着准备好的发言稿,微微抿着唇,似乎在默念。李一泽难得地穿了一身合体的黑色西装,虽然没打领带,但那股散漫劲儿收敛了不少,他手里握着卷好的团旗。诸葛宁静和宣萱一起抱着几束精心挑选的、以白色菊花为主,间以黄色菊花和绿色蕨叶的花束,清新素雅。

  陈秋铭也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提前租好的一辆七座商务车已在一旁等候。

  “都到了?上车吧。”陈秋铭拉开车门。

  车子平稳地驶出城区,向着东郊的河东烈士陵园开去。车窗外,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农田和新绿的树木掠过。车厢里很安静,不同于往日外出时的欢声笑语,一种自然而然的肃穆气氛笼罩着大家。金叶子低头看着发言稿,指尖轻轻划过纸面;诸葛宁静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若有所思;宣萱小心地调整着花束的包装纸;祁淇安静地坐着,双手放在膝盖上;李一泽则看着前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团旗的旗杆。

  大约四十分钟后,车辆驶入一片松柏苍翠、环境幽静的园区。高大的牌坊上,“河东烈士陵园”几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庄重肃穆。停好车,陈秋铭带着五人刚走下车,就看到一个意外的熟悉身影。

  “铭总?这么巧!”只见汪铮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打了黑色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改往日嘻哈风格,正带着一群系着红领巾、身穿校服的小学生,在陵园入口处整队。他脸上惯常的玩笑神色被一种罕见的庄重所取代。

  “牛叔?”陈秋铭确实有些惊讶,“你怎么会在这里?还这身打扮?”

  汪铮快步走过来,压低声音:“带我的英语班小学员们来祭扫烈士陵园。清明嘛,应该的。”

  陈秋铭看着他,眼中流露出赞赏:“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份家国情怀。”

  汪铮的表情变得很认真,他推了推眼镜,说道:“是啊,别看我教的是英语,整天‘Hello’、‘Thankyou’,但我这个人,骨子里最爱咱们的国家了。我虽然只是他们的课外英语老师,但我想教给他们的,不只是单词和语法,更想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要爱我们的国家,敬我们的英雄。要做一个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根植中华文化,有见识、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陈秋铭深受触动,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很棒,牛叔,我欣赏你。”他转身介绍道,“这是我的学生们,金叶子、诸葛宁静、宣萱、祁淇、李一泽,我们班团支部的委员。我也是带他们来祭扫,接受教育的。”

  汪铮看向五位同学,目光温和而赞许:“你们好。跟着陈老师好好学习,他是个好兄弟,更是个好老师,有想法,有担当,你们很幸福。”

  金叶子代表大家礼貌回应:“汪老师好,我们一直很庆幸能遇到陈老师。”

  祁淇也用力点头:“是的!”

  “既然这么巧,遇上了,要不咱们一起活动?”汪铮提议道,“孩子们虽然小,但一起感受这种氛围,挺好。”

  陈秋铭欣然同意:“好啊。”

  两拨人合为一处,首先来到陵园内的龙城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建筑古朴庄严,内部光线偏暗,陈列着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沙盘模型,以及玻璃展柜中那些锈迹斑斑的枪支、破损的军用水壶、泛黄的家书、生锈的钢笔等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不巧的是,馆内工作人员告知,今天的专职讲解员全部外出参加培训了,无法提供讲解服务。

  “没关系,”汪铮主动站了出来,对陈秋铭和同学们说,“我来给大家讲吧。”

  陈秋铭有些意外:“你对这段历史很熟?”

  汪铮点点头,神色郑重:“我就是龙城本地人,从小每年清明、国庆,家里长辈都带着来。这龙城战役的历史,来回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看了不知道多少资料,不敢说精通,但主要脉络和英雄事迹,都刻在心里了。”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本地人的自豪与对历史的敬畏。

  于是,汪铮成为了临时的讲解员。他走到大型战役示意图前,开始讲述:“同学们,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发生在1948年的龙城战役示意图……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非常关键的城市攻坚战……”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夸张搞怪。他讲述敌我双方的态势、战斗的惨烈、英雄部队的攻坚、人民群众的支前,讲到动情处,他会指着某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介绍一位年轻指挥员的生平,或者指着展柜里一件普通的物品,讲述它背后动人的故事。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像一位熟悉往事的长者,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金叶子和其他同学们听得格外专注,仿佛随着他的讲述,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看到了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如何抛头颅、洒热血。小朋友们也睁大了眼睛,安安静静地听着,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听不懂,但那种庄严的氛围感染了他们。

  走出纪念馆,阳光似乎更加明亮,但每个人的心情都更加沉重而丰盈。他们来到烈士墓区。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静静地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每一块墓碑下,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陈秋铭和汪铮率先走到纪念碑前,庄重地献上鲜花,然后深深地三鞠躬。同学们和小学生们也依次上前献花。随后,陈秋铭默不作声地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干净毛巾,走到一排墓碑前,开始仔细地、轻轻地擦拭起来,拂去上面的灰尘和落叶。

  这个无声的行动感染了所有人。汪铮立刻招呼他的小学生们:“孩子们,我们也行动起来,帮英雄爷爷们打扫一下家园!”金叶子、诸葛宁静、宣萱、祁淇、李一泽也纷纷加入,或用毛巾,或用手帕,甚至有的找来了小扫帚,认真地清理着墓区的环境。没有人说话,只有细微的擦拭声和轻轻的脚步声,一种无声的敬意在空气中流淌。

  最后,他们来到陵园中心的广场,那里矗立着徐同志的雕像。雕像高大伟岸,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

  团支部委员们在李一泽展开的团旗下站成一列,小学生们在汪铮的组织下,整齐地站成四列。

  汪铮看向陈秋铭,真诚地说:“陈老师,我知道您是历史大拿,学识渊博。能否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徐同志的生平和丰功伟绩?”

  陈秋铭没有推辞,他走到队伍前方,仰望着雕像,声音沉静而充满敬意:“同学们,小朋友们,在我们面前的,是徐同志……他是优秀的党员,是忠诚的战士,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陈秋铭的讲述,条理清晰,史料详实,却又饱含感情。他从徐同志早期投身革命讲起,讲到他在红军时期的卓越指挥,讲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赫赫战功,更讲到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爱士兵的高尚品格。他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辞藻,只是平实地叙述,却让一位有血有肉、信仰坚定、功勋卓著的革命者的形象,清晰地立在每个人面前。

  介绍完毕,金叶子代表法律四班团支部走上前。她站在雕像前,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学和小弟弟小妹妹们,然后拿出了发言稿,但更多的时候,她是看着大家,真诚地诉说:

  “尊敬的徐爷爷,各位革命先烈,老师们,同学们,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用你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土地上,心情无比沉重,也无比感激……透过纪念馆里那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你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的身影,看到了你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不移的眼神……你们用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我们缔造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她的声音起初略带紧张,但很快变得坚定而清亮,在安静的广场上回荡。她回顾历史,缅怀功绩,更展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去担当!我们一定会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高尚品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你们放心,强国有我!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遗志,发扬你们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我们所有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金叶子的发言情真意切,掷地有声,不仅代表了四班同学,也感染了汪铮和他的小学生们。陈秋铭看着她,眼中满是欣慰和骄傲。

  发言结束后,在陈秋铭和汪铮的带领下,全体人员面向徐同志雕像,整齐肃立,深深地三鞠躬。

  祭扫活动结束。返程的车上,气氛依旧沉静,但一种被洗礼后的充实感弥漫在车厢里。

  过了好一会儿,祁淇才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清明节。以前觉得就是放假和吃青团,今天才真正明白了这个节日的分量。”

  金叶子深深点头,接口道:“嗯,感觉真的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站在那些墓碑前,想到他们和我们差不多大,甚至更小,就牺牲了,心里特别震撼,也特别感恩。”

  诸葛宁静推了推眼镜,语气理性却同样感触深刻:“对比先烈们当年的艰苦卓绝,我们今天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珍惜呢?”

  宣萱抱着膝盖,眼神柔和:“那些故事太感人了。我回去一定要讲给我弟弟听,让他也知道,今天的幸福不是凭空来的。”

  李一泽靠窗坐着,依旧话不多,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但细心的金叶子发现,他快速地抬起手,用指尖擦了一下眼角。

  陈秋铭透过后视镜,看着学生们脸上那种真挚的、深受触动的神情,知道这次短暂的祭扫之旅,已然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清明节的意义,从未如此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出来。他轻轻呼出一口气,觉得这个清明,过得格外充实,也格外有意义。商务车平稳地行驶在返回学校的路上,车窗外,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