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寄宿-《女博穿成小乞婆,笑话?不,传说》

  “你姐夫没法去送她,打电话让安安大伯来接,安安大伯正好到上头开会去了,开完会回到家再订上车票,怎么也要晚个三四天才能来。

  她不想等,闹着要走。你姐夫没办法,只能哄她,哄来哄去,不知道怎么说的,她说想让安安大姑来你姐家当保姆。

  你姐烦了,一句话没说,抱起孩子到咱家去了。”

  “啊?”菁莪和秦母面面相觑——

  保姆的事怎么还没翻篇儿呢?让大姑姐来弟媳妇家当保姆,怎么想的?关键那位大姑姐自己还有五个孩子要伺候。

  “为啥今天我来?你嫂子在家照顾你姐他们娘俩呢!

  我怕她也到咱家去,哭天抹泪的,到时候我是安慰她还是教训你姐?

  我不想安慰糊涂人,你姐没错,我更不能教训你姐,就到这儿来了。

  想在这儿住两天,等她走了我再回家,正好顺带照顾照顾那仨小子。”

  说着冲菁莪挤眼睛,“我不在家,你姐想和她呛呛,也能放得开,不用有啥顾忌。”

  秦母被逗笑,“大姐说得对,让韩湘自由发挥。我和菁菁正想你呢,我们都巴不得你能来,住多长时间都行,这岛上风物挺好,我陪你到处转转。”

  菁莪也撑不住笑,心说老太太真是个大明白,搂住她的胳膊说:“妈,晚上你和我一屋睡。”

  “行,妈陪你。”

  老太太笑呵呵起身,拿过一个他们来时带的行李包,掏出两件衣服,

  一件是给秦母的,就菁莪买了布让大嫂请人做的那件;另一件是款月白色凡尔丁布料的中长款风衣,给菁莪的。

  “谁又给我买衣服了?”菁莪一拿到手就问。小翻领,双排扣,带腰带,好时尚得嘞。

  扣子是用同色布料包起来的,上面还绣着海棠,虽寥寥几针,却足见功力。太精致了!

  “不是买的,你嫂子买了布,请人做的。那个啥寸?就店铺从沪市迁到京城去那个……”

  “造寸?”秦母说。

  “对,造寸!这名儿起的,说是一针一线,一寸一寸缝衣裳。

  他那儿的一个老师傅年纪大了,没跟着去京城,孩子在咱们这儿工作,他过来和孩子住一起。

  有一回坐公共汽车,下车的时候崴着脚脖子了,韩铭他妈和他一起下车,就扶他去正了骨,又给送回了家,认识了。

  老师傅手脚赶不上从前了,不接活,偶尔给熟人帮个忙,一件衣裳要做十来天。

  韩铭他妈找他给小鱼做了这件,咱们的都不是他做的。”

  造寸的名头菁莪听说过,它关门的时候才听说的。那是一家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人青春的老字号。

  秦母接过去衣服看,“难怪做工这么好,样式也好,老师傅是个见过大世面的。秀元太用心了,菁菁摊上个好婆婆又摊上个好大嫂。”

  “韩蜀好。”菁莪厚脸皮地说,“从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韩蜀身上有爸妈的影子,他小时候有大嫂照顾,身上也有大嫂的影子。”

  “就你会说话!”老太太接着笑眯眯,夸她儿子比夸她本人还高兴,

  “去穿上试试看合不合身,你嫂子是拿了你一件衣裳让他比着做的。”

  “好。”菁莪拿着衣服回屋。

  “秀元敦厚朴实,孝敬老人,关心弟妹,大姐娶了个好儿媳。”秦母说。

  “我有福,两个儿媳都好,谁也比不上的好。”老太太美滋滋地说,

  “小鱼聪明懂事有本事,老大媳妇没上过学没念过书,但实诚厚道,不贪不奸,知道我对你好你对我好的道理。她把小四小鱼当孩子疼,小四小鱼反过来把韩铭弟兄三个当儿子教育。”

  秦母说,“一家人就是要这样啊,团结一心,你帮我我帮你,才能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是,你大哥也这么说,就是仨孩子一起到这里来上学,让你们操心了。”

  “这操什么心?又都不是奶娃娃了,我和秦老师都喜欢孩子,巴不得有几个孩子在脚底下跑来跑去,看见他们就觉得有活力。倒是你们,一下送出来三个孩子,会不会觉得冷清?”

  “冷清啥啊,还有好几个呢!过几天韩湘一上班,就得把那个小东西丢给我和韩铭他妈,一个吃奶的抵上三个上学的闹腾——”

  “那将来,”秦母截住她的话,下巴往菁莪屋里一指说:“我来带。”

  “那不行!”老太太当即反对。

  秦母拍着她的手笑,“您歇歇嘛。”

  老太太把头一扭,“我又不累!”

  “咱们轮流?”秦母退一步。

  “不还有立桓吗?你给你儿子带,我给我儿子带——”

  菁莪换好衣服开门出来,“带什么?要给他俩寄包裹?能寄吗?妈,妈,好不好看?”

  老太太适时收声,过来扯扯衣襟和衣袖,“好看,好看,你衬衣裳,衣裳也衬你。”

  “妈真会夸人。”

  “你妈夸得对,闺女长得好、气质好,你大嫂请人做的衣服也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得,两人又成一伙儿的了。

  -

  韩晋在场部边上租了一间房,安排韩钧、韩钰和颜津住下,在墙上给他们贴上了日常守则和作息安排表。

  三人从此开始了寄宿生活,一个四年级,一个二年级,一个一年级。

  早饭午饭吃场部食堂,晚饭或自己做或到秦父秦母那里蹭。

  衣服自己洗,内务自己整理,一周或两周回家一趟。

  肖场长等人都想不明白,明明城里有大房子好学校好生活,非把屁大点的孩子弄到岛上受这洋罪干啥?

  韩晋没说城里学校学习时间没活动时间长的事,只笑笑说:“记得你十二岁就进队伍当上‘小鬼’了,我和我父亲想让他们向你学习,咱们军人的后代,就是要从小打磨。”

  然而,实际上,他们并不缺少关爱:

  颜仲舜每月有一半时间待在岛上,在岛上时就和他们住一起。

  大嫂和韩湘隔几天也会来看他们一次,教教他们做饭,帮他们把床单之类的大件清洗清洗。

  与之相对应的,寄宿让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孵化中心里的一众人;每周都能跟着农垦连、机耕连、菜园队、蚕桑队、鸡场鸭场等劳动一两天。

  别小瞧潜移默化,表面看什么都没教,更没有特意去教,但实际上什么都教了,比如文化知识、比如三观认知、比如生活技能、比如劳动务实。

  他们学到了在原来学校怎么也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