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各界议员、讲故事-《港综之一个大佬的诞生》

  李文斌也不在乎他话里有话,让你过来捐款怎么了?

  既然是求人帮忙,花点钱不是很正常?

  “给你介绍几个人认识,说服他们,你想办的事就能办成。”

  林祖辉点点头,领着王凤仪跟吉米跟着他过去。

  要说人脉,条子跟医生、律师的人脉最丰富。

  不管你多有钱,多有权,总要跟这三种人打交道。

  李文斌出身警察世家,现在又是前途无量的O记警司,他介绍的人,肯定不是小人物。

  几人一路走到第一排的一张酒桌边。

  显然这几人身份不简单,酒会安排座位可是有讲究的,能坐这显然非富即贵。

  正在闲聊的四人见李文斌带人过来,也停下聊天。

  一个个都面露微笑,点头示意。

  “给你们介绍下,这是我之前提起要找你们聊天的林祖辉先生。”

  “这位是周林淑仪,她是新当选的渔农界议员。”

  “这位是田北华,商界议员。万泰集团,田元灏先生的长子。”

  “这是陈立晚,海关副官长。”

  介绍到这,他突然转头看看林祖辉。

  “这位,你认不认识?”

  林祖辉正跟刚认识的几位交换名片,听李文斌这么问。

  仔细看看最后这位,哪怕坐着也比旁人高大一圈,肯定185以上了。

  这不是发哥吗?大背头,西装三件套。这是赌神?还是小马哥?

  不对,我应该认识?

  那就只有简奥伟了,他不是律师么?

  我这事还要律师帮忙?

  “不记得了,我们应该认识?”

  简奥伟听着也觉得有趣,他也没见林祖辉,只是听徒弟Sandy提起过他。

  “我叫简奥伟,是Sandy的老师,她经常提起你。”

  “原来是简大状啊,Sandy经常提起你,她说她最佩服的人就是你了。”

  “没想到今天,有缘可以见面。”

  李文斌也不管他们是真不认识,还是假不认识。随口介绍了下简奥伟的身份。

  “他还是法律界的议员。”

  “说说吧,你上次说的生鲜超市生意。人帮你约到了,能不能帮忙就得看你了。”

  林祖辉却不着急,先挑起几人兴趣再说。

  85年区议员才从任命变成选举,但也不是民选。

  而是间选,例如商界议员,就是由港岛总商会的会员,选举产生。

  法律界由大律师公会选举产生。

  这也是为什么港岛各个协会发达的原因。

  你要就是个普通市民,现在你连选举权都没有。

  自然也很少有议员帮市民说话。

  也就是想获得政治声望时,才会举着为民办事的旗号做事。

  想要市民直选,那要再等几年,91年才有地区议员的说法。

  但是就算有地区议员也没用,间选议员人数一直大于地区议员,港岛一直是各路精英的自留地。

  大富豪直接参与政治,都不用找代理人,是本人就是政治人物。

  不过这些跟他无关,他的企业进各路协会,做选民没问题。

  他想从政就没太大机会,背景还是其次。

  主要这些位置很多都是家族、师徒传承的,你拿什么去争?

  “具体聊生意前,跟大家讲个故事。”

  几人听他要讲故事,都没什么反应,今天受邀跟林祖辉见面,是看李文斌的面子。

  林祖辉的背景,他们自然都清楚。

  不管他想做什么,答不答应还得看他能拿出什么条件来,喜欢讲故事?

  那就听听看。

  “大概两年前,有天我闲着没事做,在茶餐厅看报纸打发时间。”

  “茶餐厅的老板是个50岁左右的大哥,他也没事做,我们就闲聊打发时间。”

  “聊了没几句,他从兜里拿出个橙给我吃。”

  “我当时特奇怪,又不是小孩子,随身带个橙干嘛?”

  “就问他,为什么随身带个橙?”

  林祖辉见几人都被这个故事吸引,就继续往下说。

  “大哥说,他没事做时,就是喜欢去水果摊逛逛。”

  “老是逛,什么都不买也不好。就买两个橙,随手揣兜里。”

  “那我就更好奇了,水果摊有什么好逛的?”

  “不就那点东西吗?多大年纪了还贪嘴?”

  “后来大哥说起他年轻时,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逛水果摊。”

  “大哥叫高秉涵,是浙省阳山人。”

  “1948年,正是国共两党内战拉锯时,在内战中,无数的男儿被迫走上战场,无数家庭也因此被迫妻离子散,而乡村教师宋书玉一家,也是其中一员。”

  “因为丈夫在战争中去世,为了保住儿子高秉涵的一条命,宋书玉最终决定,把他送到国民政府开在南京的流亡学校去求学。”

  “高大哥清楚的记得,当时母亲宋玉书,把他抱在怀里,叮嘱他。”

  “在外要听老师的话,一定要跟着学校走,如果学校解散了,你就跟着国军走,国军不回来,你千万不要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年仅13岁的高秉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懵懵懂懂地捧着母亲塞给他的一个水蜜桃上了车。”

  “等到马车开动了,他甚至还沉浸在水蜜桃的美味当中,一口一口吃得正香,全然忘记了要和母亲说声再见,他更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1948年10月22日那天,跟着一群小伙伴们,高秉涵来到了南京,成了一名“学生兵”。”

  “哪知,当时的南京城也并不太平,老师没心思上课,学生没心思学习,到处人心惶惶,人人都只想想办法活下去就好。”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活命,年少的高秉涵和同伴们开始跟着溃败的国军一路往南逃,并最终在6个月以后跟着溃兵一路上了港岛的船。”

  “人到了港岛,无非就是艰难求存。”

  “当年港岛治安混乱,一个14岁的毛孩子,只能到处打杂赚个糊口钱。”

  “时不时还得被勒索,什么回家、乡愁都没空去想,填饱肚子再说。”

  “春去秋来,一晃都30多年了。”

  “他成家立业,有了孩子。还开了间茶餐厅,也算衣食无忧。”

  “但他到港岛没几年,就有后来到港岛的同乡说,他母亲已经去世了。”

  “他再也没机会跟母亲道别了。那次因为贪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也成了他心里的伤疤。”

  “他从此就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吃水蜜桃了。”

  喜欢港综之一个大佬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