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府衙的后堂,灯火摇曳,将公孙康的影子拉得又长又扭曲,一如他此刻纠结的内心。
堂下,周不疑一身素衣,立如松柏,脸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仿佛被刀剑所指的不是他,而是堂上那个手握权柄却瑟瑟发抖的辽东太守。
“明公,”周不疑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针,刺入公孙康的耳膜,“大军之魂,早已不是忠义,而是那能让人忘却沙场酷寒与明日生死的神药。药在,军在;药亡,军心亦亡。您比我更清楚,那些士卒信的是药,不是公孙家的恩德。如今焚药场被毁,神药被劫,您觉得他们还会为您卖命吗?”
公孙康握着剑柄的手背上青筋暴起,手腕却沉重如山,怎么也抬不起来。
他知道周不疑说的是事实。
这些年,他依靠周不疑提供的“神药”控制军队,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悍不畏死,也让他们在私下里离不开那一口销魂蚀骨的烟雾。
这支军队,早已是毒军。
杀周不疑,等于亲手掐断了毒品的最后一点念想,军心必乱,哗变就在眼前。
可若不杀,朝廷大军压境,他公孙康就是窝藏首恶的共犯,公孙家三代在辽东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你以为,朝廷会放过你?”公孙康的声音沙哑干涩。
“自然不会。”周不疑竟笑出声来,“但他们更想除掉的是拥兵自重的辽东太守。我不过一介白身,一颗棋子。明公若此刻将我绑了,斩于城门,再开城献降,或许还能换个富贵闲人的下场。这是您最后的机会了。”
这番话彻底击溃了公孙康最后的尊严。
他猛地拔出佩剑,寒光一闪,剑尖直指周不疑的咽喉,可那剑尖却剧烈地颤抖着,始终无法再进一寸。
堂外,几名幕僚早已听得心惊肉跳。
一人压低声音,对同僚耳语道:“主公已入魔障。眼下之计,不如先诈降。待朝廷大军入城,稳住局面,再寻机向那陈子元告发周不疑的藏身之处。如此,既可借刀杀人,又能向朝廷表功,一石二鸟。”另一人微微点头,只要除了周不疑这心腹大患,日后之事,便可徐徐图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洛阳,夜色正浓。
司空府的书房内,陈子元刚刚放下李严从辽东传来的第二封密信。
信中详述了对周不疑的围困之势已成,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将其擒杀。
然而,陈子元却并未流露出半分喜悦。
他走到窗边,望着天边那轮残月,手指在窗棂上轻轻敲击着。
杀一个周不疑,如同掐灭一株毒草,但只要土壤还在,毒草便会春风吹又生。
他要的,是彻底铲除这片滋生罪恶的土壤。
他回到案前,提笔在李严的信笺旁批注:“周不疑如笼中困兽,其志未折,其心未死。杀之易,诛心难。若强攻,必做困兽之斗,其死士亦会玉石俱焚,我军徒增伤亡,且让其得了烈士之名。当为其开一线生路,诱其自投罗网。”
他随即写下两道密令,以飞羽传书发往辽东。
第一道给李严:命水师楼船尽数撤离辽水南岸,并大张旗鼓地宣告“朝廷贡使已完成使命,不日即将启程返航”,制造出围城之势已解的假象。
第二道给马云禄:命其在襄平城外公开发布告示,宣布朝廷大军只惩首恶周不疑及其心腹,凡被裹挟的士卒,只要主动脱离,皆可既往不咎。
同时,在城外三里、五里、十里处设立三座大型收容所,备足粮食汤药,专门接纳那些“脱毒士卒”,并由军医为其诊治。
陈子元放下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太了解周不疑这类人了。
他们自视甚高,多疑且自负,从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朝廷如此“宽宏大量”,在他看来必然是圈套。
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会认为这是陈子元内部出了问题,或是急于求成而露出的破绽。
而高句丽的残部,是他唯一可以投奔的外部势力。
那条看似生路的辽东湾,实则是陈子元为他精心准备的葬身之地。
果然,不出陈子元所料。
襄平城内的气氛在接下来两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楼船的撤离让公孙康的残军看到了一丝希望,而马云禄的告示则像一把重锤,敲在了每个“毒军”士卒的心坎上。
一边是必死的抵抗,一边是活命的机会和戒除毒瘾的希望,军心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
周不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他知道,襄平已经待不下去了。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召集了身边仅剩的二十名心腹死士,趁着夜色与混乱,从防备最为松懈的西门悄然突围。
他们一路疾行,绕开大路,直奔数十里外的辽东湾。
在一处偏僻的礁石滩后,果然藏着他早就备下的一艘快船。
看到快船的那一刻,周不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
他回头看了一眼风雨中模糊的襄平城轮廓,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
陈子元,你终究还是嫩了点。
然而,就在他们二十一人刚刚登上快船,准备解开缆绳的瞬间,异变陡生。
周围的海面上,原本弥漫的浓雾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拨开,三艘如同山峦般的巨型楼船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将小小的快船围在中央。
楼船之上,火把瞬间点亮,照得海面如同白昼,数百张上弦的强弩和黑洞洞的炮口齐刷刷地对准了他们。
船首之上,李严身披铁甲,手按剑柄,身姿挺拔如枪。
他俯视着下方惊惶失措的众人,声如洪钟:“周不疑!你勾结外寇,贩卖毒物,荼毒三州百姓,罪恶滔天!今日海陆皆无你容身之处,尚有何言?”
绝境之下,周不疑反而镇定了下来。
他整理了一下被雨水打湿的衣襟,仰头望向李严,发出一阵狂悖的大笑:“哈哈哈哈……李严,你回去告诉陈子元,他赢不了。他不敢杀我,因为他知道,这天下之病,不在于我这区区毒药,而在于你们这些高高在上,对世间疾苦视而不见、装睡的人!只要这世上还有一个穷人,还有一个被逼到绝路的人,我的‘神药’就永远有市场!”
话音未落,他脚下的快船猛地一震,船底传来“咔嚓”一声巨响。
冰冷的海水疯狂地倒灌进来,小船在瞬间失去了平衡。
原来,在他们登船之前,赵云早已派遣了数名精通水性的“水鬼”潜伏在礁石之下,只待一声令下,便从水下凿穿了船底。
周不疑连同他的死士们,甚至来不及做任何反抗,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掀翻入海。
紧接着,一张早已备好的大网从天而降,将他们一网打尽。
三日后,襄平城外,汉军大营。
周不疑被五花大绑,押至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
台下,是数千名刚刚归降的辽东士卒,以及被解救出来的劳工和襄平百姓。
马云禄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亲自主持这场公开审讯。
“此人,便是制毒贩毒的元凶周不疑!”马云禄的声音清越而有力,“今日,便让他听听,他究竟犯下了何等罪孽!”
随着她话音落下,一名在“疗毒营”中刚刚恢复些精神的劳工被带上前来。
他指着周不疑,声泪俱下:“就是他!就是他骗我们去焚药场干活,说是什么仙草,结果我们一个个咳血不止,我好几个同乡都活活咳死在了那里!”
人群中一阵骚动。
紧接着,一名形容枯槁的老妇人疯了似的冲破卫兵的阻拦,扑到台前,死死拽住周不疑的胳膊,一把撕开他的衣袖。
只见周不疑的小臂上,赫然烙印着一个奇特的纹身,图案像一艘乘风破浪的海船。
“海舟!是‘海舟’的烙印!”老妇人凄厉地哭喊起来,“我儿就是被挂着这种旗子的船队骗去海外烧毒,再也没回来!他才十七岁啊!”
“海舟”二字一出,全场哗然。
辽东沿海的百姓都知道,那是一支神秘而庞大的商队,行踪诡秘,财力雄厚,没想到竟是贩毒的源头!
待群情激愤稍稍平息,李严走上高台,朗声宣布:“奉司空陈子元钧令!即日起,于辽东设‘禁毒司’,由朝廷直派官员,专司查禁毒物,违者严惩不贷!所有被迫服药的士卒,皆可入‘疗毒营’免费诊治,并免除三年徭役,待身体康复,可自行选择归乡或留任军中!”
这一系列的举措,如同一剂真正的良药,彻底安抚了躁动的人心。
欢呼声响彻云霄。
帅帐之外,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的公孙康,在听到李严的宣布后,脸上最后一丝血色也褪尽了。
他知道,陈子元已经从根子上瓦解了他的一切。
民心、军心,尽归朝廷。
他颓然坐倒,挥了挥手,对身边的亲信道:“去吧,将太守印信交出去。告诉朝廷使者,公孙康……降了。只求,保全家族性命。”
洛阳,司空府。
夜已深沉,万籁俱寂。
一封来自辽东的捷报静静地躺在案上,然而陈子元却并未多看一眼。
他的目光,全部被另一件东西所吸引——那张从周不疑身上搜出的残破地图。
地图的材质非纸非帛,似乎是某种鞣制过的兽皮,上面绘制的航线曲折诡异,指向遥远而未知的海域。
但真正让陈子元心神不宁的,是地图背面,那一行用鲜血写成的小字,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毒可灭,利难断,海商一日不断,火种永不熄。”
周不疑临死前的狂笑,和他那句“装睡的人”的谶语,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陈子元手指抚过那行血字,久久不语。
他明白,周不疑死了,但那个名为“海舟”的庞大走私网络还在。
只要海外的巨大利益链条不断,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周不疑出现。
他忽然起身,从书架最深处取出一卷封存完好的竹简,正是他呕心沥血写就的《海疆经略疏》。
他将竹简在桌案上缓缓展开,找到其中关于“设东南海防都督府,总领沿海水师”的一条,拿起笔,饱蘸浓墨,在它的下方,一字一顿地添上了一行全新的内容:
“另立‘海贸总署’,署理天下海事。持节总督者,得稽查天下海舶,专断商税,刊发船引,其权直隶皇帝,不受三公九卿节制。”
笔锋落下,窗外,一道惊雷划破夜空,隆隆滚过洛阳上空,仿佛在为这一颠覆性的决策做出注脚。
陈子元缓缓走到窗前,望向漆黑的东南方,那里是无尽的大海。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敌人宣战:
“火种不熄么……那我就为你建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一座既能照亮万里海疆,也能照透人心鬼蜮的灯塔。”
说完,他转身走回书案,目光再次落向那张神秘的残图,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深邃和锐利。
辽东的战事结束了,但一场更大、更凶险的战争,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堂下,周不疑一身素衣,立如松柏,脸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仿佛被刀剑所指的不是他,而是堂上那个手握权柄却瑟瑟发抖的辽东太守。
“明公,”周不疑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针,刺入公孙康的耳膜,“大军之魂,早已不是忠义,而是那能让人忘却沙场酷寒与明日生死的神药。药在,军在;药亡,军心亦亡。您比我更清楚,那些士卒信的是药,不是公孙家的恩德。如今焚药场被毁,神药被劫,您觉得他们还会为您卖命吗?”
公孙康握着剑柄的手背上青筋暴起,手腕却沉重如山,怎么也抬不起来。
他知道周不疑说的是事实。
这些年,他依靠周不疑提供的“神药”控制军队,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悍不畏死,也让他们在私下里离不开那一口销魂蚀骨的烟雾。
这支军队,早已是毒军。
杀周不疑,等于亲手掐断了毒品的最后一点念想,军心必乱,哗变就在眼前。
可若不杀,朝廷大军压境,他公孙康就是窝藏首恶的共犯,公孙家三代在辽东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你以为,朝廷会放过你?”公孙康的声音沙哑干涩。
“自然不会。”周不疑竟笑出声来,“但他们更想除掉的是拥兵自重的辽东太守。我不过一介白身,一颗棋子。明公若此刻将我绑了,斩于城门,再开城献降,或许还能换个富贵闲人的下场。这是您最后的机会了。”
这番话彻底击溃了公孙康最后的尊严。
他猛地拔出佩剑,寒光一闪,剑尖直指周不疑的咽喉,可那剑尖却剧烈地颤抖着,始终无法再进一寸。
堂外,几名幕僚早已听得心惊肉跳。
一人压低声音,对同僚耳语道:“主公已入魔障。眼下之计,不如先诈降。待朝廷大军入城,稳住局面,再寻机向那陈子元告发周不疑的藏身之处。如此,既可借刀杀人,又能向朝廷表功,一石二鸟。”另一人微微点头,只要除了周不疑这心腹大患,日后之事,便可徐徐图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洛阳,夜色正浓。
司空府的书房内,陈子元刚刚放下李严从辽东传来的第二封密信。
信中详述了对周不疑的围困之势已成,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将其擒杀。
然而,陈子元却并未流露出半分喜悦。
他走到窗边,望着天边那轮残月,手指在窗棂上轻轻敲击着。
杀一个周不疑,如同掐灭一株毒草,但只要土壤还在,毒草便会春风吹又生。
他要的,是彻底铲除这片滋生罪恶的土壤。
他回到案前,提笔在李严的信笺旁批注:“周不疑如笼中困兽,其志未折,其心未死。杀之易,诛心难。若强攻,必做困兽之斗,其死士亦会玉石俱焚,我军徒增伤亡,且让其得了烈士之名。当为其开一线生路,诱其自投罗网。”
他随即写下两道密令,以飞羽传书发往辽东。
第一道给李严:命水师楼船尽数撤离辽水南岸,并大张旗鼓地宣告“朝廷贡使已完成使命,不日即将启程返航”,制造出围城之势已解的假象。
第二道给马云禄:命其在襄平城外公开发布告示,宣布朝廷大军只惩首恶周不疑及其心腹,凡被裹挟的士卒,只要主动脱离,皆可既往不咎。
同时,在城外三里、五里、十里处设立三座大型收容所,备足粮食汤药,专门接纳那些“脱毒士卒”,并由军医为其诊治。
陈子元放下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太了解周不疑这类人了。
他们自视甚高,多疑且自负,从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朝廷如此“宽宏大量”,在他看来必然是圈套。
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会认为这是陈子元内部出了问题,或是急于求成而露出的破绽。
而高句丽的残部,是他唯一可以投奔的外部势力。
那条看似生路的辽东湾,实则是陈子元为他精心准备的葬身之地。
果然,不出陈子元所料。
襄平城内的气氛在接下来两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楼船的撤离让公孙康的残军看到了一丝希望,而马云禄的告示则像一把重锤,敲在了每个“毒军”士卒的心坎上。
一边是必死的抵抗,一边是活命的机会和戒除毒瘾的希望,军心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
周不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他知道,襄平已经待不下去了。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召集了身边仅剩的二十名心腹死士,趁着夜色与混乱,从防备最为松懈的西门悄然突围。
他们一路疾行,绕开大路,直奔数十里外的辽东湾。
在一处偏僻的礁石滩后,果然藏着他早就备下的一艘快船。
看到快船的那一刻,周不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
他回头看了一眼风雨中模糊的襄平城轮廓,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
陈子元,你终究还是嫩了点。
然而,就在他们二十一人刚刚登上快船,准备解开缆绳的瞬间,异变陡生。
周围的海面上,原本弥漫的浓雾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拨开,三艘如同山峦般的巨型楼船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将小小的快船围在中央。
楼船之上,火把瞬间点亮,照得海面如同白昼,数百张上弦的强弩和黑洞洞的炮口齐刷刷地对准了他们。
船首之上,李严身披铁甲,手按剑柄,身姿挺拔如枪。
他俯视着下方惊惶失措的众人,声如洪钟:“周不疑!你勾结外寇,贩卖毒物,荼毒三州百姓,罪恶滔天!今日海陆皆无你容身之处,尚有何言?”
绝境之下,周不疑反而镇定了下来。
他整理了一下被雨水打湿的衣襟,仰头望向李严,发出一阵狂悖的大笑:“哈哈哈哈……李严,你回去告诉陈子元,他赢不了。他不敢杀我,因为他知道,这天下之病,不在于我这区区毒药,而在于你们这些高高在上,对世间疾苦视而不见、装睡的人!只要这世上还有一个穷人,还有一个被逼到绝路的人,我的‘神药’就永远有市场!”
话音未落,他脚下的快船猛地一震,船底传来“咔嚓”一声巨响。
冰冷的海水疯狂地倒灌进来,小船在瞬间失去了平衡。
原来,在他们登船之前,赵云早已派遣了数名精通水性的“水鬼”潜伏在礁石之下,只待一声令下,便从水下凿穿了船底。
周不疑连同他的死士们,甚至来不及做任何反抗,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掀翻入海。
紧接着,一张早已备好的大网从天而降,将他们一网打尽。
三日后,襄平城外,汉军大营。
周不疑被五花大绑,押至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
台下,是数千名刚刚归降的辽东士卒,以及被解救出来的劳工和襄平百姓。
马云禄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亲自主持这场公开审讯。
“此人,便是制毒贩毒的元凶周不疑!”马云禄的声音清越而有力,“今日,便让他听听,他究竟犯下了何等罪孽!”
随着她话音落下,一名在“疗毒营”中刚刚恢复些精神的劳工被带上前来。
他指着周不疑,声泪俱下:“就是他!就是他骗我们去焚药场干活,说是什么仙草,结果我们一个个咳血不止,我好几个同乡都活活咳死在了那里!”
人群中一阵骚动。
紧接着,一名形容枯槁的老妇人疯了似的冲破卫兵的阻拦,扑到台前,死死拽住周不疑的胳膊,一把撕开他的衣袖。
只见周不疑的小臂上,赫然烙印着一个奇特的纹身,图案像一艘乘风破浪的海船。
“海舟!是‘海舟’的烙印!”老妇人凄厉地哭喊起来,“我儿就是被挂着这种旗子的船队骗去海外烧毒,再也没回来!他才十七岁啊!”
“海舟”二字一出,全场哗然。
辽东沿海的百姓都知道,那是一支神秘而庞大的商队,行踪诡秘,财力雄厚,没想到竟是贩毒的源头!
待群情激愤稍稍平息,李严走上高台,朗声宣布:“奉司空陈子元钧令!即日起,于辽东设‘禁毒司’,由朝廷直派官员,专司查禁毒物,违者严惩不贷!所有被迫服药的士卒,皆可入‘疗毒营’免费诊治,并免除三年徭役,待身体康复,可自行选择归乡或留任军中!”
这一系列的举措,如同一剂真正的良药,彻底安抚了躁动的人心。
欢呼声响彻云霄。
帅帐之外,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的公孙康,在听到李严的宣布后,脸上最后一丝血色也褪尽了。
他知道,陈子元已经从根子上瓦解了他的一切。
民心、军心,尽归朝廷。
他颓然坐倒,挥了挥手,对身边的亲信道:“去吧,将太守印信交出去。告诉朝廷使者,公孙康……降了。只求,保全家族性命。”
洛阳,司空府。
夜已深沉,万籁俱寂。
一封来自辽东的捷报静静地躺在案上,然而陈子元却并未多看一眼。
他的目光,全部被另一件东西所吸引——那张从周不疑身上搜出的残破地图。
地图的材质非纸非帛,似乎是某种鞣制过的兽皮,上面绘制的航线曲折诡异,指向遥远而未知的海域。
但真正让陈子元心神不宁的,是地图背面,那一行用鲜血写成的小字,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毒可灭,利难断,海商一日不断,火种永不熄。”
周不疑临死前的狂笑,和他那句“装睡的人”的谶语,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陈子元手指抚过那行血字,久久不语。
他明白,周不疑死了,但那个名为“海舟”的庞大走私网络还在。
只要海外的巨大利益链条不断,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周不疑出现。
他忽然起身,从书架最深处取出一卷封存完好的竹简,正是他呕心沥血写就的《海疆经略疏》。
他将竹简在桌案上缓缓展开,找到其中关于“设东南海防都督府,总领沿海水师”的一条,拿起笔,饱蘸浓墨,在它的下方,一字一顿地添上了一行全新的内容:
“另立‘海贸总署’,署理天下海事。持节总督者,得稽查天下海舶,专断商税,刊发船引,其权直隶皇帝,不受三公九卿节制。”
笔锋落下,窗外,一道惊雷划破夜空,隆隆滚过洛阳上空,仿佛在为这一颠覆性的决策做出注脚。
陈子元缓缓走到窗前,望向漆黑的东南方,那里是无尽的大海。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敌人宣战:
“火种不熄么……那我就为你建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一座既能照亮万里海疆,也能照透人心鬼蜮的灯塔。”
说完,他转身走回书案,目光再次落向那张神秘的残图,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深邃和锐利。
辽东的战事结束了,但一场更大、更凶险的战争,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