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

  春末夏初的太阳,已然带上几分狠厉的意味。风卷着尘土和稀薄的水汽,掠过一片片艰难复苏的土地。盐碱地特有的那种苍白色,依然是大地的底色,但这一次,点点绿意不再是孤军奋战,它们沿着新修的生态埂、排水沟,在覆盖着秸秆的“被子”下,连成了更为坚韧的阵线。

  周小小蹲在田埂边,用手指小心地拨开一株活水芽根部的秸秆,仔细观察着土壤的湿度和盐晶析出的情况。她的脸庞被风吹得粗糙,眼神却锐利而专注。李文跟在她身边,熟练地在本子上记录着数据。

  “李姐,你看,”周小小轻声说,指尖拈起一点稍显湿润的土,“覆盖了秸秆的地方,墒情确实好很多,返盐也轻了。”

  李文凑过去看了看,点头道:“是啊,老乡们现在都信这个‘盖被子’的法子了。就是秸秆不太够用,还得想法子。”

  “阿海上次信里说,他们海边也用海草,甚至晒干的水藻。咱们看看附近水塘、洼地里有没有类似的替代品……”周小小正说着,一个半大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周同志!李同志!县里通知,让赶紧回去开会!说是……说是省里又来人了!”

  周小小和李文对视一眼,心里都咯噔一下。去年省观察员带来的那份引起讨论的报告,后续虽有赞许,但质疑之声也不小。这次又来,是福是祸?

  公社简陋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省里来的是一位五十岁上下、表情严肃的干部,姓王,介绍是生产指导处的副处长。县里的领导陪在一旁,神色有些紧张。公社干部和社员代表们挤满了屋子,空气凝重。

  王处长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他先是肯定了试点地区在去年特大旱灾中“保绿”的努力和精神,但话锋随即转向了尖锐的质疑。

  “但是,同志们啊,‘绿脉’系统的核心目的是增产,是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我看了你们去年的产量数据,坦白说,很难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沟渠、修埂子、铺秸秆,结果呢?收上来的粮食还不够塞牙缝的!有的同志反映,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花架子摆得好看,却不顶饱啊!”

  他的话像一块冰,砸在众人心上。底下社员们窃窃私语,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面露不服。那位曾经在食堂问周小小“啥时候才能多打粮食”的妇女,抱着孩子,眼神里又充满了忧虑。

  公社老书记磕了磕烟袋,试图解释:“王处长,去年情况特殊,百年不遇的大旱……”

  “干旱不是只有你们这里旱!”王处长打断他,语气加重,“全省乃至全国很多地方都受灾!为什么别的有些地方,产量损失就没这么大?我们要思考的是自身的抗灾能力到底有没有提高!你们这些办法,听起来新奇,什么猫耳洞、秸秆被,是不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投入产出比划算吗?能不能大规模推广?这些都是问题!”

  他目光扫视全场,最后落在周小小身上:“周小小同志,你是具体的技术负责人,你说说看。如果今年再来一次去年的旱情,你能保证产量有显着提高吗?能保证社员们不再饿肚子吗?”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周小小身上。压力如山般袭来。她知道,此刻任何空洞的保证都毫无意义。她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声音清晰却不高亢,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

  “王处长,各位领导,乡亲们,我无法保证。”她的话让会场一阵骚动,王处长的眉头拧得更紧了。

  周小小话锋一转:“天灾的事情,谁也打不了包票。老天爷不下雨,就算有再好的办法,我们也变不出水来。但是,我们能保证的是,尽最大努力,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每一寸土地积蓄最大的力量,让庄稼的抗逆性提到最高!”

  她拿起李文记录的数据本:“去年,在几乎绝收的情况下,我们的核心试验区保住了七成的活水芽和碱蒿,这些植物固氮改土的效果,数据在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零点三个百分点,表层盐分下降了百分之五。这意味什么?意味着地确实在变好,虽然慢,但方向是对的!”

  她又指向窗外:“那些猫耳洞水窖,在春季降雨时存下的水,保证了播种时关键的水分。秸秆覆盖让土壤蒸发量减少了近三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果!它们不是花架子,是我们在极端条件下,从群众智慧、从解放军同志、从海边渔民那里学来的,保命的土办法!”

  “至于产量,”周小小语气沉痛但坦诚,“去年我们确实歉收了,乡亲们挨了饿,我心里比谁都难受。但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去年就是绝收!今年这片地可能已经彻底盐碱化,连这点绿都看不到!我们现在做的,是在给土地治病,病去如抽丝,不能指望刚吃下一剂药,第二天就能扛两百斤麻袋!”

  她看向那位抱孩子的妇女,看向眉头紧锁的老农,看向所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社员们:“我知道,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也给这片土地一点时间。我们引种的新耐旱作物已经发芽,优化后的沟渠正在起作用,‘绿脉’不是一个马上结果子的仙法,它是一条需要耐心打通的路。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明年,后年,我们一定能让产量一步步上来!”

  周小小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基于事实的真诚和扎根土地的韧性。会场安静下来。老农们吧嗒着烟袋,眼神复杂。王处长沉默着,手指敲着桌面,似乎在权衡。

  这时,一位中年社员站了起来,他是去年抗旱时最卖力的一员,肩膀上的老茧还没褪完:“领导,俺是个粗人,不懂大道理。俺就知道,去年那场大旱,要不是周同志他们带着俺们挖洞、铺草,俺们那点苗子早就死绝了!是没打下多少粮食,可留下了种子,留下了盼头!今年开春,这地摸着就是比往年有‘劲’!俺信周同志,俺愿意跟着干!”

  “对!俺们也愿意!”又有几个社员附和起来,“总不能年年指望老天爷开恩!得靠自己想办法!”

  群众的声音虽然朴实,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王处长的脸色缓和了些。他最终没有立刻做出结论,只是要求更加详实、周期更短的产量对比数据,并要求工作组定期汇报。“省里会持续关注,既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群众的肚子,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会议结束后,周小小感到一阵虚脱,但更多的是责任。王处长的话虽然刺耳,却点出了最核心的问题:生态改良的长期性和群众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的日子,周小小和李文更加拼命。她们知道,时间不等人,质疑也不会自动消失。必须争分夺秒,让土地尽快焕发出应有的生产力。

  她们进一步优化作物的搭配。除了活水芽、碱蒿这些先锋作物,她们将阿海寄来的几种耐盐耐旱的海边植物种子,选择性地播种在条件最差的区域。其中一种类似碱蓬的植物,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其深扎的根系和肉质的叶片,仿佛专为干旱和盐碱而生。

  她们继续深化“土办法”的应用。周成业根据春季回传的数据,改进了“猫耳洞”水窖的防渗漏设计,建议在黏土捶实的基础上,加入少量石灰和沙子,形成更坚固的防渗层。他还设计了一种极其简易的、用废旧玻璃瓶和木棍制作的土壤湿度计,成本几乎为零,却能让社员们直观地看到土壤深处的墒情变化,极大增强了他们节水和覆盖保墒的主动性。

  阿海则寄来了更多的“海洋的礼物”。除了植物种子,还有一些关于利用潮间带自然过滤原理改良咸水的朴素设想,虽然暂时难以直接应用,却极大地拓展了周小小的思路。通信中,阿海那句“地和人一样,病了要慢慢调养,急不得,但也歇不得”成了周小小鼓励自己和社员们的口头禅。

  夏日的考验如期而至。雨水依然比往年偏少,气温居高不下。但这一次,试点地区的田地展现出了不同的景象。

  新挖和优化的排水沟渠,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减轻了次生盐渍化。遍布田间的“猫耳洞”水窖,在偶尔的降雨后蓄起了宝贵的水源。厚厚的秸秆覆盖层像一层保护膜,锁住了水分,抑制了盐分上升。那些耐盐碱作物虽然生长缓慢,却顽强地挺立着,绿色在不断蔓延。

  周边没有进行改良的土地,再次出现了大面积的萎蔫和枯黄,白花花的盐碱斑重新显露。而试点区内,虽然远谈不上郁郁葱葱,却生机未断。尤其是核心试验区,活水芽和碱蒿已经长到了半人高,形成了一片小小的绿色屏障,甚至开始零星抽穗。

  鲜明的对比,无声地证明了一切。社员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自发地维护沟渠,检查水窖,添加覆盖物,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这片正在恢复生机的土地。

  一天傍晚,周小小正在灯下整理数据,老书记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竟是去而复返的王处长。他没有通知县里,一个人悄悄来了。

  “周同志,别紧张。”王处长的表情比上次柔和了许多,“我回去后,向领导详细汇报了这里的情况,也把你们的数据和那个……‘猫耳洞’、‘秸秆被’的土办法做了介绍。领导很重视,认为这种因地制宜、汇聚民智的抗旱保墒思路,即使在非盐碱地区也有借鉴意义。我这次来,是想抛开报告,亲眼看看。”

  接下来的两天,王处长在周小小和李文的陪同下,默默走访了每一个试点地块。他仔细查看了沟渠的深度和密度,钻进“猫耳洞”水窖感受里面的湿凉,亲手拨开秸秆查看土壤墒情,对比着不同作物的长势。他甚至拿着周成业设计的简易湿度计,在田里测了又测。

  他看着社员们虽然辛苦却充满希望的脸庞,看着他们自发地想出各种节省材料、提高效率的小窍门。他看到在那位抱孩子妇女的家门口,用破瓦罐做的滴灌装置,正一滴一滴地滋润着几棵珍贵的菜苗。

  最后,他站在那片长势最好的活水芽和碱蒿前,久久沉默。夕阳给这片绿色镀上了一层金边,顽强而壮美。

  “周小小同志,”王处长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我上次的话,说得有些重了。给我看再多的报告,也不如亲眼看到这一切。你们做的,不是在摆花架子,是在扎扎实实地创造奇迹。产量的问题,是我太急功近利了。这样的土地,能保住绿色,能逐年改善,本身就是最大的胜利!粮食产量,一定会随着地力的恢复跟上来的。”

  他转过身,郑重地对周小小和李文说:“你们坚持的道路是正确的。省里会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持你们的工作。你们整理的材料,尤其是那些土办法和耐旱作物品种的信息,要尽快详细上报。省里考虑,可以在其他类似条件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推广。”

  王处长离开后,周小小和李文激动得一夜未眠。这意味着,“绿脉”系统不仅得到了认可,其核心的韧性理念和群众智慧,还将可能惠及更广阔的土地。

  秋收时节,产量依然没有达到丰年的水平,但相比去年,已经有了显着提升。尤其是那些耐盐碱的特色作物,如碱蒿和那种类似碱蓬的海边植物,获得了一定的收成。碱蒿的籽实可以磨粉,茎叶可以做饲料,碱蓬的嫩叶甚至可以食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