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人加入-《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叮咚”“叮咚”“叮咚”...

  柳青手机提示音就像着了魔似的不停响起。

  她盯着手机后台不断跳出的淘宝订单通知,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迟迟不敢点开详情。

  从昨晚开始,店铺流量突然暴增。

  “青姐!“小桃的表姐王宝贵举着手机,她来学柳编一周了,昨天家里有事没来,今天刚到就兴奋的跟什么似的跑到柳青身边。

  “你看看这个!”

  柳青一看,手机上显示一篇题为《在这个快消时代,我找到了慢生活的温度》的公众号文章。

  作者是一位百万粉丝的旅行博主,文章中赫然是柳青随手拍的“五凤朝阳“工作照,配文盛赞这种“带着手温“的传统工艺。

  那篇介绍柳家编制手艺的文章,阅读量突破了10万 。评论区里,都是求链接的留言。

  “天呐,真是太好了,居然有人给我们宣传……”

  “宝贵你别耽误小青工作,来给我帮忙……”分拣柳条的王婶冲着王宝贵喊。

  “姑,你上网了,成网红了!”王宝贵又让王婶看照片。

  “啥,我们五凤朝阳”赵家媳妇捂着脸,“早知道化化妆再拍……”

  柳青望着满屏留言,赶紧用自己的手机搜索,点进那位博主主页,郑重其事地给了个关注。

  今天,柳青还有面试学徒的重要事儿。

  一周前,她把打印好的红纸告示贴到村委会公告栏,就像把一滴水滴进滚热的油锅,“滋啦”一声就炸开了锅。

  这几天,柳青的手机快被打爆了。

  留守妇女问工作时间,就盼着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返乡青年打听发展前景,想在这门手艺里寻条新出路;甚至镇中学老师都打电话说想组织学生来体验。

  柳青耐心登记好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统一通知今天面试。

  面试流程简单直接,不看脸蛋美丑,就看双手巧不巧,按照她给的指导,先上手编个杯垫瞧瞧。

  “编个筐还得考试?”众人嘴里嘟囔着,满脸不解,可兴奋劲儿却藏都藏不住,心想着:不就是上手编个杯垫嘛,能有多难,这还能难倒咱?

  柳家院子瞬间变身为特殊考场。柳青早早备齐统一的柳条和工具,要求每人编一个万字纹杯垫,这小小的杯垫,成了检验本事的“试金石”。

  爷爷也破天荒地没躲开,稳稳坐在枣树下,当起“监考官”。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柳家院子里的气氛,随着众人编杯垫的进度,越来越紧张。

  最先编完的是个叫张晓雯的女孩。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把编好的万字纹杯垫小心翼翼放到爷爷面前。

  柳青拿过杯垫,只见编错了几个地方,歪歪扭扭。

  一个瘦高个年轻人也过来交作品,放下就要走。爷爷说:“等一下。”

  年轻人迟疑地停下脚步。这是邻村的周明,去年大学毕业返乡,据说在搞什么农产品直播,今天也过来面试。

  “以前会编筐吗?”爷爷问。

  周明摇头:“不会。但我奶奶以前...”

  “伸手我看看。”

  周明伸出双手。那是一双修长但略显苍白的手,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爷爷捏了捏他的指关节,点点头。

  柳青问:“爷爷,您选的标准是什么啊?”

  爷爷指了指自己的眼睛:“主要看三点:指节要有力,眼神要静得下来,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身上没浮躁气。”

  柳青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

  后面的人都是这个程序。

  “这个不错。”柳青问最后上交作品的田家媳妇白娇娇,“你学过?”

  白娇娇低着头:“娘家妈教的...十几年没编了。”

  柳青数了数,合格的有十二个人,这十二人中,有六十多岁的老妇,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

  村里不少人过来看新鲜,大家打趣:“柳青这是要把咱村变成编制大作坊哟!”

  爷爷却摇头说:“柳编不是个轻活,这些人留下的能坚多久还得另说。”

  卖豆腐的张老头走到柳家门口,柳青买了五块钱豆腐。

  老张头问:“青丫头这是要开厂子吗?”

  “不算厂子,就是扩大点规模。张叔,您有认识的人想来学吗?”

  老张头顿了顿,“老刘家的哑巴闺女手挺巧,天天在家编些小玩意儿。”

  柳青心里一动。她去了一趟刘家,隔着矮墙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坐在院子里,手指飞快地穿梭在柳条间。

  女孩编的不是普通花样,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立体结构,像只展翅欲飞的鸟儿。

  “你好!“柳青推开院门。

  女孩受惊般抬头,看清来人后露出羞涩的笑容,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摇摇头。

  柳青这才想起刘秀兰确实听不见声音也说不出话。

  她蹲下来,指了指对方手中的柳编,竖起大拇指,然后掏出手机打字:“你编得真好,想不想来我们柳编工坊工作?”

  刘秀兰看完手机,眼睛亮了起来,迅速用柳条编出一个小巧的“好”字,递给柳青。

  没想到的是,柳青回来时又遇到一位应聘的。

  “你好,我是来应聘的。”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男子站在院门口。他穿着整洁的格子衬衫,背着一个双肩包,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与柳青想象中的学徒形象相去甚远。

  “你...会柳编?”柳青怀疑地问。

  “不会。”年轻人坦然承认,随即递上一份简历,“我是来应聘网店运营的。”

  柳青一愣:“我没有打算招聘网店运营。”

  “是你们的大学生村官江韩邀请我过来的,我叫张磊。”

  张磊推了推眼镜,“我看过你的店铺,很有前景,需要我这种专业人士负责运营。”

  柳青正要说话,爷爷从屋里走出来,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小伙子,我们招的是手艺人。”

  张磊不卑不亢:“柳爷爷,手艺要传承,也要管理。”张磊从包里拿出一份图表,“这是我设计的运营方案...”

  “有意思。”爷爷手指划过那些彩色的图表,“跟我年轻时用的'匠人点名册'差不多道理。”

  柳青和张磊同时愣住了:“什么点名册?”

  爷爷转身进屋,片刻后捧出一本泛黄的册子。翻开内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人名、日期和柳器种类,间或有些红圈标记。

  “合作社时期,我负责分配生产任务。”爷爷指着那些标记,“红圈代表手艺好的,分复杂活计;蓝圈是新手,做基础款。”

  张磊眼睛一亮:“这就是最原始的ERP系统啊!怪不得我爷爷说,再好的电脑也比不上老匠人的一本账。”

  爷爷突然抬起头:“你爷爷是谁?”

  “张铁柳。”张磊回答,“他说年轻时跟您学过编筐。”

  爷爷的表情瞬间柔和下来:“铁柳...他还活着?”

  “活着呢,就是手抖编不了东西了。“张磊从手机里翻出照片,“他让我来找您,说您这儿准缺人手。”

  柳青看着爷爷抚摸照片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什么:“您和张爷爷...”

  “师兄弟。“爷爷轻声说,“后来运动时...走散了。”

  柳青看着爷爷脸上遇到知己的得意神色,知道这个张磊也要留下来了。

  王婶等人来到小院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爷爷和张磊头碰头地研究那本老册子,柳青在一旁飞快地记笔记,而院墙上已经挂起了一块白板,上面画着奇怪的分工流程图。

  柳青开始给新人们安排分工,谁负责采买柳条,谁跟着老学徒学柳编,说得条理清晰。

  当天下午,柳家院子就热闹起来,新老学徒围坐,老把式教得认真,新人学得专注,柳条在指间翻飞,万字纹慢慢在他们手下成型。

  柳青手机突然响起。是姓赵的一位杭州客户:“柳小姐,我这边有客户看中样品,要订500套茶席!但要求必须两周内交货!”

  柳青握着手机的手猛地一僵,500套两周交货,她迅速扫了眼院子里专注学编的众人,咬咬牙:“赵老板,这单我接了。”

  刚在县里开完会的村官江韩来见老同学张磊,又递给柳青一份名单:“我查过了,周边几个村还有一些人家也在做柳编,都是零星散卖。你可以拿着样品过去走访一下让会的人帮忙加工...”

  “这个建议太好了!”柳青拍了拍手,“实在赶不出来的我们以找代工!”

  接下来的一天,柳青和周明骑着电动车一人带了一包杯垫样品跑遍了周边几个村子。

  按照江韩的建议,柳青首先寻找那些还在做柳编的家庭作坊,希望建立加工收购合作关系。

  在李家沟,她找到了仍在编传统鱼篓的七旬老人李石匠;在王家屯,一对残疾夫妇靠编果篮为生;最惊喜的是在赵家庄,竟然有七八户人家还在做柳编,虽然只是简单的筐篮。

  在五里外的杨柳村,据说那里曾有“编筐李“的美誉。

  李阿婆家的土坯房低矮破旧,但院子里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精美的柳编茶席,样式是柳青没有见过的六角形纹路。

  “阿婆,这些卖吗?“柳青拿起一个仔细端详。茶席轻巧却结实,六角纹路像蜂巢般精密,每个连接点都完美无瑕。

  “卖?“李阿婆笑了,露出仅剩的三颗牙,“现在谁还买这个?都是编着玩。“

  柳青心头一热:“阿婆,我全要了!按每个三十给您,行吗?“

  “三十?“李阿婆像听错了,“这破东西值三十?“

  最终,柳青以每个三十五元的价格收购了李阿婆的全部存货,还软磨硬泡请老人演示了“六角叠丝“的编法。这种技法在奶奶的“柳编百样图“中只有零星记载,没想到还有传人。

  “阿婆,您愿意教别人这个编法吗?“柳青小心翼翼地问,“工钱好商量。“

  李阿婆摆摆手:“快入土的人了,要钱干啥?有人愿意学,我巴不得。”

  回程路上,周明一直没说话。直到看见村口的石碑,他突然开口:“柳青,你知道为什么乡下手艺都在消失吗?“

  柳青摇头。

  “因为没人在乎它们的价值。“周明踢开一块石子,“我奶奶编了一辈子筐,还不如我在城里送一个月外卖赚得多。”

  柳青看着车后座那些精美的柳编作品,突然明白了爷爷的坚持。这些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辈子的心血。

  第二天周明要学手艺,柳青一个人继续打听寻找。

  “早些年都卖不动了,现在就自家用用。”

  赵家庄的老支书点一支烟说,“你要是有样品,什么样的都可以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你指导一下,只要价钱合适,大伙儿肯定乐意。”

  柳青仔细检查了各家的手艺。虽然产品粗糙,但基本功扎实,只要稍加培训,完全能达到她的质量要求。她留下样品,让他们先编十个。验收合格就可以继续合作。

  根据赵支书指点,柳青在十公里外的李家庄,找到了还在编筐卖的赵老汉;

  在更远的王集镇,有三位老太太会用传统方法编席子。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白沙湾,他们发现了一户姓马的人家,祖传的柳编灯笼堪称艺术品。

  “太神奇了...”柳青抚摸着马家送的迷你灯笼,爱不释手,“这种立体编织我从没见过。”

  当晚,柳青兴奋地向爷爷展示她的发现。老人一件件检视那些来自不同村落的柳编成品。

  他拿起一个李石匠编的鱼篓,手指抚过那些熟悉的纹路:“老李头还活着啊...这'水波纹',当年就数他编得最好。”

  “这个收口不对...这个纹路走样了...嗯,这个还有点意思...”最后他拿起马家的灯笼,久久不语。

  “爷爷?”柳青轻声问。

  “马老六的手艺...”爷爷终于开口,“没想到还传下来了。”

  柳青惊讶道:“您认识?”

  “当年跟我一起学的徒。“爷爷的眼神变得柔和,“后来家里发生变故...算了,不提了。他现在怎样?”

  “腿脚不便,但手很稳。“柳青回答,“他孙子说,家里堆满了编好的灯笼,就是卖不出去。”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明天带我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