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爬上窗棂,柳青就被一阵“沙沙”声吵醒。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发现才早上五点多。
声音是从后院传来的,她披上外套走到窗前,看见爷爷已经在院子里忙碌了。
柳明远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堆柳条,正专注地剥去柳条的外皮。
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既去除了粗糙的表皮,又不伤及里面柔韧的纤维。
剥好的柳条在晨光中泛着象牙般的光泽,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的竹席上。
柳青看了一会儿,轻手轻脚地来到后院。
“爷爷,您起得真早。”她打了个哈欠。
柳明远头也不抬:“柳条要趁早晨湿度大的时候处理,等太阳高了,皮就难剥了。”
柳青蹲下身,好奇地看着爷爷工作:“我能试试吗?“
老人瞥了她一眼,递过一把特制的剥皮刀:“小心点,这刀快得很。”
柳青接过刀,学着爷爷的样子握住一根柳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用刀刃刮去表皮。第一下用力过猛,差点把柳条切断。
“轻点!”柳明远皱眉,“柳条是有生命的,你要感受它的纹理,顺着它的性子来。”
柳青吐了吐舌头,放轻了力道。这一次好多了,虽然剥得不如爷爷的均匀,但总算完整地去掉了一层皮。
“还不错。”柳明远难得地表扬了一句,“不过要记住,剥皮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让柳条在编织时更柔韧,不易断裂。”
柳青点点头,继续尝试。半小时后,她的手指已经隐隐作痛,面前却只有寥寥几根剥好的柳条,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再看爷爷那边,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
“爷爷,您每天都要做这么多吗?“她揉着酸痛的手腕问道。
“这些是给你李婶家准备的。”柳明远解释道,“她儿子要结婚,订了二十个喜篮。现在会做传统喜篮的人不多了。”
柳青眼睛一亮:“那一定很赚钱吧?现在手工制品在网上可受欢迎了,一个纯手工的篮子能卖好几百呢!”
柳明远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李婶家不宽裕,我就收个材料钱。”
“啊?“柳青瞪大眼睛,“那您不是白忙活了?”
“手艺人的价值不在于赚多少钱。”
柳明远的声音沉了下来,
“柳编是我们柳家的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光用钱衡量。”
柳青撇撇嘴,显然不以为然:
“爷爷,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知道吗,在城市里,像您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可吃香了。政府有补贴,商家抢着合作。如果我们把柳编规模化、品牌化,开网店、做直播,肯定能赚大钱!”
柳明远放下手中的柳条,脸色变得严肃:“青丫头,你回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柳青一愣,随即笑道:“当然是陪您啊,顺便学学柳编嘛。“
“说实话。”柳明远盯着孙女的眼睛。
柳青的笑容渐渐消失。她深吸一口气:
“好吧,我确实有个想法。我在上海的设计公司工作期间,发现传统文化IP特别火。我想把柳编技艺开发成文创产品,创立我们自己的品牌。爷爷,您的手艺这么好,不应该被埋没在这个小村子里!”
柳明远的眉头越皱越紧:“所以你是看中了柳编的商业价值?”
“这有什么不好吗?“柳青不解地问,“既能赚钱,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柳编,一举两得啊!“
“柳编不是商品!”
柳明远突然提高了声音,把柳青吓了一跳,
“它是手艺,是文化,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你把它变成流水线上的东西,那还是柳编吗?”
柳青也不甘示弱:
“爷爷,您太固执了!现在什么不要创新?守着老一套只会让柳编消失得更快!您看看镇上,还有几个人在学这个?再这样下去,柳编就真的绝迹了!”
“宁可绝迹,也不能糟蹋!”
柳明远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
“你爸当年也是这么说的,什么产业化、规模化,结果呢?为了赶订单,粗制滥造,把柳家的名声都败坏了!”
提到父亲,柳青的脸色变了。
她父亲十年前确实尝试过将柳编产业化,但因为追求数量牺牲质量,最终失败告终,还欠下一屁股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还债。
“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对方法。”
柳青咬着嘴唇说,“现在不一样了,有互联网,有新媒体,我们可以...”
“够了!”柳明远打断她,“如果你回来是为了这个,那还是回你的大城市去吧。柳编不是你们年轻人玩的噱头!”
柳青的眼圈红了:“爷爷!您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是真的想帮您,帮柳编!”
柳明远转过身去,声音低沉:“去把早饭做上吧,我饿了。”
柳青站在原地,看着爷爷倔强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跺了跺脚,转身跑回屋里。
院子里又只剩下柳明远一个人。老人缓缓坐回板凳上,拿起一根柳条,却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他闭上眼睛,长叹一口气。
“老伴啊,孙女如今又想走她爸的那条路,我该怎么办?”他轻声自语,声音里满是疲惫。
声音是从后院传来的,她披上外套走到窗前,看见爷爷已经在院子里忙碌了。
柳明远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堆柳条,正专注地剥去柳条的外皮。
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既去除了粗糙的表皮,又不伤及里面柔韧的纤维。
剥好的柳条在晨光中泛着象牙般的光泽,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的竹席上。
柳青看了一会儿,轻手轻脚地来到后院。
“爷爷,您起得真早。”她打了个哈欠。
柳明远头也不抬:“柳条要趁早晨湿度大的时候处理,等太阳高了,皮就难剥了。”
柳青蹲下身,好奇地看着爷爷工作:“我能试试吗?“
老人瞥了她一眼,递过一把特制的剥皮刀:“小心点,这刀快得很。”
柳青接过刀,学着爷爷的样子握住一根柳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用刀刃刮去表皮。第一下用力过猛,差点把柳条切断。
“轻点!”柳明远皱眉,“柳条是有生命的,你要感受它的纹理,顺着它的性子来。”
柳青吐了吐舌头,放轻了力道。这一次好多了,虽然剥得不如爷爷的均匀,但总算完整地去掉了一层皮。
“还不错。”柳明远难得地表扬了一句,“不过要记住,剥皮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让柳条在编织时更柔韧,不易断裂。”
柳青点点头,继续尝试。半小时后,她的手指已经隐隐作痛,面前却只有寥寥几根剥好的柳条,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再看爷爷那边,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
“爷爷,您每天都要做这么多吗?“她揉着酸痛的手腕问道。
“这些是给你李婶家准备的。”柳明远解释道,“她儿子要结婚,订了二十个喜篮。现在会做传统喜篮的人不多了。”
柳青眼睛一亮:“那一定很赚钱吧?现在手工制品在网上可受欢迎了,一个纯手工的篮子能卖好几百呢!”
柳明远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李婶家不宽裕,我就收个材料钱。”
“啊?“柳青瞪大眼睛,“那您不是白忙活了?”
“手艺人的价值不在于赚多少钱。”
柳明远的声音沉了下来,
“柳编是我们柳家的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光用钱衡量。”
柳青撇撇嘴,显然不以为然:
“爷爷,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知道吗,在城市里,像您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可吃香了。政府有补贴,商家抢着合作。如果我们把柳编规模化、品牌化,开网店、做直播,肯定能赚大钱!”
柳明远放下手中的柳条,脸色变得严肃:“青丫头,你回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柳青一愣,随即笑道:“当然是陪您啊,顺便学学柳编嘛。“
“说实话。”柳明远盯着孙女的眼睛。
柳青的笑容渐渐消失。她深吸一口气:
“好吧,我确实有个想法。我在上海的设计公司工作期间,发现传统文化IP特别火。我想把柳编技艺开发成文创产品,创立我们自己的品牌。爷爷,您的手艺这么好,不应该被埋没在这个小村子里!”
柳明远的眉头越皱越紧:“所以你是看中了柳编的商业价值?”
“这有什么不好吗?“柳青不解地问,“既能赚钱,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柳编,一举两得啊!“
“柳编不是商品!”
柳明远突然提高了声音,把柳青吓了一跳,
“它是手艺,是文化,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你把它变成流水线上的东西,那还是柳编吗?”
柳青也不甘示弱:
“爷爷,您太固执了!现在什么不要创新?守着老一套只会让柳编消失得更快!您看看镇上,还有几个人在学这个?再这样下去,柳编就真的绝迹了!”
“宁可绝迹,也不能糟蹋!”
柳明远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
“你爸当年也是这么说的,什么产业化、规模化,结果呢?为了赶订单,粗制滥造,把柳家的名声都败坏了!”
提到父亲,柳青的脸色变了。
她父亲十年前确实尝试过将柳编产业化,但因为追求数量牺牲质量,最终失败告终,还欠下一屁股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还债。
“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对方法。”
柳青咬着嘴唇说,“现在不一样了,有互联网,有新媒体,我们可以...”
“够了!”柳明远打断她,“如果你回来是为了这个,那还是回你的大城市去吧。柳编不是你们年轻人玩的噱头!”
柳青的眼圈红了:“爷爷!您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是真的想帮您,帮柳编!”
柳明远转过身去,声音低沉:“去把早饭做上吧,我饿了。”
柳青站在原地,看着爷爷倔强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跺了跺脚,转身跑回屋里。
院子里又只剩下柳明远一个人。老人缓缓坐回板凳上,拿起一根柳条,却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他闭上眼睛,长叹一口气。
“老伴啊,孙女如今又想走她爸的那条路,我该怎么办?”他轻声自语,声音里满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