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租住在城西一栋老式公寓的六楼,走廊尽头。这栋楼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墙斑驳,水泥剥落处露出锈迹斑斑的钢筋,像老人脸上爬满的皱纹。楼梯间永远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灯泡忽明忽暗,脚步声在空荡的楼道里回荡,仿佛有人跟在身后,却又回头不见一人。
我的房间不大,不到三十平,却堆满了从各地带回的书籍与田野调查笔记。书架从地板直顶到天花板,层层叠叠,像一座沉默的墓碑林。每本书都记录着某种被遗忘的仪式、某种早已失传的禁忌。我是一名民俗学研究者,专攻民间异闻与古老巫术,这些年走南闯北,只为寻找那些藏在口耳相传中的真相。
那天傍晚,我从一位深山老妪手中接过一只瓷偶。她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我的手腕,指甲几乎嵌进皮肉,声音沙哑如风中残烛:“守典人……不能见光,不能对床,不能回头。”她反复叮嘱,眼神浑浊却锐利,像是看穿了我未来的命运。
我照她说的做了。将瓷偶放在书架最上层,背对床铺,面朝墙壁。它通体雪白,釉面泛着冷光,眉眼精致得不像凡人所造,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穿着一件褪色的红裙,裙摆下露出一双小巧的瓷足,指甲涂得鲜红,像是刚浸过血。
《禁物之典》摊在书桌上,纸页泛黄,边角卷曲,像是被无数双手翻阅过无数次。我戴上棉质手套,开始逐字抄录。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如同有人在我耳边低语。
书中记载的,是一套关于“器灵寄养”的秘术。某些器物若经百年祭炼,可生“灵识”,尤其以人形玩偶为最。它们并非死物,而是承载执念的容器,是怨气凝结的化身。而“守典人”,则是专司守护《禁物之典》的瓷偶,需以童女血开眼,以怨念为食,永不腐朽。
我读到这里,指尖微微发颤。
“以血饲偶,三日不语,则偶通人性;七日不移,则偶知人心;九日不眠,则偶可代身……”
字句如针,刺进我的脑海。我忽然想起老妪的话:“它会替你活着,也会替你死。”
我不信鬼神,却信执念。人死之后,若怨气不散,便可能附于物上,借形重生。而瓷偶,正是最适合的载体——它不会腐烂,不会衰老,永远凝固在那一刻的神情里。
我正欲继续抄录,忽然听见“咔”的一声轻响。
极轻,极短,像是关节错位,又像是瓷片微裂。
我抬头,瓷偶仍背对着我,静静地立在书架上,一动不动。
可我分明记得,自己把它放上去时,是侧身的,左肩朝外,右脸隐在阴影里。而现在,它的双肩齐平,后脑正对着书桌,仿佛……悄然转过了身。
我的心跳猛地一滞。
房间里很安静,连钟表都停了。窗外风声全无,连平日聒噪的野猫也不见踪影。我缓缓起身,木地板发出吱呀的呻吟,每一步都像踩在薄冰上。
我走近书架,仰头凝视那瓷偶。它的后颈线条流畅,釉面光滑,没有一丝裂痕。书架上的积尘未动,厚厚一层,连我昨日留下的指纹都还清晰可见。若有人动过它,绝不可能不留痕迹。
可它……却是转了身。
我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它冰冷的肩头,那一瞬间,寒意如蛇般顺着手指窜上脊背。
突然——
“咯……咯咯……”
一阵极轻的笑声从瓷偶所在的木盒中传来。
那声音像是从地底爬出,又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断断续续,带着某种非人的愉悦。我猛地缩手,踉跄后退,撞翻了身后的椅子,发出刺耳的巨响。
笑声戛然而止。
屋里恢复死寂。
我靠在墙边,呼吸急促,冷汗顺着额角滑落,滴在 collar 上,冰凉刺骨。我死死盯着那瓷偶,它依旧背对着我,纹丝不动,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可我知道,不是。
我低头看向《禁物之典》,那页上写着:“守典人初醒时,会笑三次。一笑开耳,二笑通心,三笑……夺魂。”
我数了数——刚才,它只笑了一次。
我强迫自己冷静,告诉自己这只是心理作用。老房子常有异响,或许是老鼠,或许是风压导致木盒变形。我重新扶起椅子,坐下,继续抄录,笔尖却不受控制地颤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暗。我忘了开灯,任由黑暗一点点吞噬房间。直到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一张扭曲的脸。
我正欲翻页,忽然察觉——
书桌的影子里,多了一道轮廓。
纤细,矮小,裙摆微扬。
我屏住呼吸,缓缓抬头。
书架上的瓷偶,依旧背对着我。
可它的影子,却正对着我。
它的头,转了过来。
我猛地站起,椅子轰然倒地。我抓起桌上的手电筒,颤抖着按下开关——光束直射书架,照亮那瓷偶的脸。
它还是背对着我。
可我知道,它在看我。
它的“眼睛”穿透了后脑,穿透了黑暗,死死地钉在我身上。
我冲过去,一把将它从书架上抓下,塞进木盒,锁上铜扣。手指几乎被边缘割破。我将盒子塞进床底,用三本书压住,又在门口撒了一圈糯米——这是老妪教我的,她说糯米能阻阴物近身。
我蜷缩在床角,裹紧被子,整夜未眠。
凌晨三点十七分,我听见床底传来指甲刮擦木板的声音。
“咯……咯咯……”
第二声笑,来了。
我死死咬住嘴唇,不敢出声。那声音持续了十几秒,然后停下。
我以为它结束了。
可就在我稍稍松懈时,耳边忽然响起一声极轻的耳语:
“姐姐……你冷吗?”
那声音稚嫩,甜美,像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可我的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猛地掀开被子,打开灯。床底安静如初,盒子完好无损。我颤抖着将它拖出,打开铜扣,掀开盒盖——
瓷偶躺在红绸之中,脸朝上,睁着眼。
那是一双漆黑如墨的眼睛,没有眼白,像是两个深不见底的洞。它的嘴角,比之前更弯了,笑意几乎咧到耳根。
而它的左手,原本交叠在腹前,现在——
却抬了起来,食指指向我。
我尖叫一声,将盒子狠狠摔进衣柜,锁上柜门,又用椅子抵住。我拨通了老妪的电话,可无人接听。
那一夜,我做了梦。
梦里,我站在一片荒原上,天空血红,没有太阳。远处有一座破庙,庙前站着无数瓷偶,全都穿着红裙,面朝我,一动不动。它们的脚下,堆满了腐烂的尸体,而每具尸体的脸上,都长着我的脸。
庙门缓缓打开,一个身影走出。
是我。
可又不是我。
她穿着红裙,皮肤如瓷,眼神空洞。她对我笑,说:“你抄了九百字,还差一百,我就完全醒了。”
我惊醒,冷汗浸透睡衣。
天刚蒙蒙亮,我冲到书桌前,翻开《禁物之典》——
我昨晚抄录的字数,正好九百。
还差一百字,它就能“代身”。
我盯着那空白的纸页,笔尖悬在空中,颤抖不止。
窗外,乌云密布,天色阴沉如墨。
而书架上,不知何时,那只瓷偶又回到了原位。
它面朝墙壁,背对床铺。
可它的裙摆,正一寸一寸,缓缓转向床的方向。
喜欢午夜当铺
我的房间不大,不到三十平,却堆满了从各地带回的书籍与田野调查笔记。书架从地板直顶到天花板,层层叠叠,像一座沉默的墓碑林。每本书都记录着某种被遗忘的仪式、某种早已失传的禁忌。我是一名民俗学研究者,专攻民间异闻与古老巫术,这些年走南闯北,只为寻找那些藏在口耳相传中的真相。
那天傍晚,我从一位深山老妪手中接过一只瓷偶。她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我的手腕,指甲几乎嵌进皮肉,声音沙哑如风中残烛:“守典人……不能见光,不能对床,不能回头。”她反复叮嘱,眼神浑浊却锐利,像是看穿了我未来的命运。
我照她说的做了。将瓷偶放在书架最上层,背对床铺,面朝墙壁。它通体雪白,釉面泛着冷光,眉眼精致得不像凡人所造,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穿着一件褪色的红裙,裙摆下露出一双小巧的瓷足,指甲涂得鲜红,像是刚浸过血。
《禁物之典》摊在书桌上,纸页泛黄,边角卷曲,像是被无数双手翻阅过无数次。我戴上棉质手套,开始逐字抄录。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如同有人在我耳边低语。
书中记载的,是一套关于“器灵寄养”的秘术。某些器物若经百年祭炼,可生“灵识”,尤其以人形玩偶为最。它们并非死物,而是承载执念的容器,是怨气凝结的化身。而“守典人”,则是专司守护《禁物之典》的瓷偶,需以童女血开眼,以怨念为食,永不腐朽。
我读到这里,指尖微微发颤。
“以血饲偶,三日不语,则偶通人性;七日不移,则偶知人心;九日不眠,则偶可代身……”
字句如针,刺进我的脑海。我忽然想起老妪的话:“它会替你活着,也会替你死。”
我不信鬼神,却信执念。人死之后,若怨气不散,便可能附于物上,借形重生。而瓷偶,正是最适合的载体——它不会腐烂,不会衰老,永远凝固在那一刻的神情里。
我正欲继续抄录,忽然听见“咔”的一声轻响。
极轻,极短,像是关节错位,又像是瓷片微裂。
我抬头,瓷偶仍背对着我,静静地立在书架上,一动不动。
可我分明记得,自己把它放上去时,是侧身的,左肩朝外,右脸隐在阴影里。而现在,它的双肩齐平,后脑正对着书桌,仿佛……悄然转过了身。
我的心跳猛地一滞。
房间里很安静,连钟表都停了。窗外风声全无,连平日聒噪的野猫也不见踪影。我缓缓起身,木地板发出吱呀的呻吟,每一步都像踩在薄冰上。
我走近书架,仰头凝视那瓷偶。它的后颈线条流畅,釉面光滑,没有一丝裂痕。书架上的积尘未动,厚厚一层,连我昨日留下的指纹都还清晰可见。若有人动过它,绝不可能不留痕迹。
可它……却是转了身。
我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它冰冷的肩头,那一瞬间,寒意如蛇般顺着手指窜上脊背。
突然——
“咯……咯咯……”
一阵极轻的笑声从瓷偶所在的木盒中传来。
那声音像是从地底爬出,又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断断续续,带着某种非人的愉悦。我猛地缩手,踉跄后退,撞翻了身后的椅子,发出刺耳的巨响。
笑声戛然而止。
屋里恢复死寂。
我靠在墙边,呼吸急促,冷汗顺着额角滑落,滴在 collar 上,冰凉刺骨。我死死盯着那瓷偶,它依旧背对着我,纹丝不动,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可我知道,不是。
我低头看向《禁物之典》,那页上写着:“守典人初醒时,会笑三次。一笑开耳,二笑通心,三笑……夺魂。”
我数了数——刚才,它只笑了一次。
我强迫自己冷静,告诉自己这只是心理作用。老房子常有异响,或许是老鼠,或许是风压导致木盒变形。我重新扶起椅子,坐下,继续抄录,笔尖却不受控制地颤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暗。我忘了开灯,任由黑暗一点点吞噬房间。直到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一张扭曲的脸。
我正欲翻页,忽然察觉——
书桌的影子里,多了一道轮廓。
纤细,矮小,裙摆微扬。
我屏住呼吸,缓缓抬头。
书架上的瓷偶,依旧背对着我。
可它的影子,却正对着我。
它的头,转了过来。
我猛地站起,椅子轰然倒地。我抓起桌上的手电筒,颤抖着按下开关——光束直射书架,照亮那瓷偶的脸。
它还是背对着我。
可我知道,它在看我。
它的“眼睛”穿透了后脑,穿透了黑暗,死死地钉在我身上。
我冲过去,一把将它从书架上抓下,塞进木盒,锁上铜扣。手指几乎被边缘割破。我将盒子塞进床底,用三本书压住,又在门口撒了一圈糯米——这是老妪教我的,她说糯米能阻阴物近身。
我蜷缩在床角,裹紧被子,整夜未眠。
凌晨三点十七分,我听见床底传来指甲刮擦木板的声音。
“咯……咯咯……”
第二声笑,来了。
我死死咬住嘴唇,不敢出声。那声音持续了十几秒,然后停下。
我以为它结束了。
可就在我稍稍松懈时,耳边忽然响起一声极轻的耳语:
“姐姐……你冷吗?”
那声音稚嫩,甜美,像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可我的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猛地掀开被子,打开灯。床底安静如初,盒子完好无损。我颤抖着将它拖出,打开铜扣,掀开盒盖——
瓷偶躺在红绸之中,脸朝上,睁着眼。
那是一双漆黑如墨的眼睛,没有眼白,像是两个深不见底的洞。它的嘴角,比之前更弯了,笑意几乎咧到耳根。
而它的左手,原本交叠在腹前,现在——
却抬了起来,食指指向我。
我尖叫一声,将盒子狠狠摔进衣柜,锁上柜门,又用椅子抵住。我拨通了老妪的电话,可无人接听。
那一夜,我做了梦。
梦里,我站在一片荒原上,天空血红,没有太阳。远处有一座破庙,庙前站着无数瓷偶,全都穿着红裙,面朝我,一动不动。它们的脚下,堆满了腐烂的尸体,而每具尸体的脸上,都长着我的脸。
庙门缓缓打开,一个身影走出。
是我。
可又不是我。
她穿着红裙,皮肤如瓷,眼神空洞。她对我笑,说:“你抄了九百字,还差一百,我就完全醒了。”
我惊醒,冷汗浸透睡衣。
天刚蒙蒙亮,我冲到书桌前,翻开《禁物之典》——
我昨晚抄录的字数,正好九百。
还差一百字,它就能“代身”。
我盯着那空白的纸页,笔尖悬在空中,颤抖不止。
窗外,乌云密布,天色阴沉如墨。
而书架上,不知何时,那只瓷偶又回到了原位。
它面朝墙壁,背对床铺。
可它的裙摆,正一寸一寸,缓缓转向床的方向。
喜欢午夜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