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尖抚过书脊,那股阴冷的触感依旧缠绕在指节之间,像是某种活物的呼吸,轻轻贴着我的皮肤。《禁物之典》三个字在昏黄的台灯下泛着暗青色的光,仿佛不是墨写上去的,而是从纸里渗出来的。我坐在老宅二楼的书房里,窗外雨声淅沥,屋檐滴水的声音像是有人在轻轻敲打门板,一下,又一下,节奏缓慢却从不停歇。
这本书,不该存在。
我翻动书页,动作极轻,生怕惊扰了什么。纸张泛黄,边缘微微卷曲,质地粗糙,带着一种久经岁月侵蚀的脆感。我凑近鼻尖一嗅,一股陈腐的霉味混着淡淡的药香,像是棺木里封存多年的香料,又像是某种祭祀用的草药,在潮湿的空气中悄然苏醒。墨迹是手工研磨的松烟墨,笔画边缘有细微的晕染,那是毛笔蘸墨过多、纸张吸墨不均的痕迹——这种工艺,至少要追溯到清末民初。
可这本书的装订,却是现代的线装工艺,针脚整齐,棉线崭新,甚至还能闻到一丝胶水的化学气味。这不对。一本百年古籍,不可能用现代方式重新装订得如此完整,毫无修补痕迹。更诡异的是,书脊内侧的纸张边缘,竟有极细微的“生长纹”——像是树皮的年轮,一圈圈向外延展,仿佛这本书,仍在缓慢地“生长”。
我猛地合上书,心跳如鼓。
瓷偶就坐在书桌对面,它那双漆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笑,又像是在等我继续翻下去。我买下它时,老人说:“它认主。”我当时只当是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可现在,我开始怀疑——是不是从那一刻起,我就已经被它选中了?
我起身走到书架前,翻出几本关于清末民间器物的图录。瓷偶的釉色温润,胎质细腻,底款是“景德镇制”四个篆字,字体风格与光绪末年的官窑极为相似。更关键的是,它的面部表情——那种介于孩童与成人之间的诡异神态,正是民国初期民间盛行的“童灵瓷偶”特征。这类瓷偶,常被用于镇宅、驱邪,或作为冥婚中的“配偶”,传说中,若瓷偶开过光,便能通灵,甚至……寄魂。
我忽然想起老人的话:“它等了你很久。”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我回到桌前,再次翻开《禁物之典》。这一次,我注意到书页边缘有极细的纹路,起初我以为是纸张老化产生的裂痕,可当我用放大镜细看时,才发现那些纹路……是字。极小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在纸的纤维之间,像是有人用极细的针尖,一针一针刺进去的。我颤抖着读出其中一段:
“瓷偶非偶,乃魂之舍。书非书,乃时之茧。三更子时,血为引,心为灯,可启回溯之门。然,回溯者,未必能归。”
我猛地抬头,瓷偶的嘴角,似乎比刚才更弯了一些。
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曾被“装订”过?或许,它根本不是被人装订的——而是从某段被遗忘的时间里,自己“长”出来的。就像树从土里长出,花从枝头绽放,这本书,是从时间的裂缝中,缓缓爬出来的。
我翻到下一页,纸张突然变得异常柔软,仿佛活物的皮肤。我指尖一颤,那页纸竟微微起伏,像在呼吸。我强忍恐惧,继续读下去。
“回溯之法,需以执念为引,以血为契。执念越深,回溯越远。然,每回溯一次,现实便薄一分。若执念不灭,现实终将如纸,被撕裂。”
我忽然想起母亲。她死于三年前的那个雨夜,死因是突发心脏病。可我一直不信。她走得太突然,连一句话都没留下。而那天晚上,我分明听见她在楼下说话,声音很轻,像是在和谁交谈。我跑下去,却只看见客厅的灯亮着,茶几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茶面上,浮着一片小小的瓷片。
那片瓷片,和眼前这个瓷偶,一模一样。
我浑身发冷。
难道……母亲的死,和这本书有关?和这个瓷偶有关?
我盯着瓷偶,它的眼睛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像是两颗沉在深井里的黑石。我忽然有种强烈的冲动——我想回溯。我想回到那个雨夜,亲眼看看,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咬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书页中央。
血珠落在纸上,没有晕开,而是像被吸收一般,迅速渗入纸张的纤维。紧接着,整本书开始震动,书页无风自动,哗啦啦地翻动,速度快得几乎看不清字迹。我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仿佛整个房间在旋转,墙壁扭曲,灯光拉长,地板像水面一样波动。
我听见了雨声。
不是窗外的雨,而是记忆中的雨——三年前那个夜晚的雨。
我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老宅的客厅里。灯亮着,茶几上,那杯茶正冒着热气。墙上的挂钟指向十一点五十九分。再过一分钟,就是午夜。
我屏住呼吸,躲在楼梯拐角。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门厅传来脚步声,很轻,像是赤脚踩在木地板上。接着,我看见母亲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那本《禁物之典》。她的脸色苍白,眼神空洞,像是被什么附身了一般。她走到茶几前,轻轻放下书,然后……她开始对着空气说话。
“我知道你在等我。”她说,声音沙哑,“但我不该打开它。我不该看那些字。”
空气忽然凝固。
茶几上的茶杯,无风自动,缓缓旋转了一圈。接着,杯中的茶面泛起涟漪,一道裂痕从杯底蔓延而上,咔嚓一声,碎了。碎片中,浮起一片小小的瓷片——正是瓷偶的脸。
母亲猛地后退,跌坐在沙发上。她颤抖着伸手去拿那本书,可书页突然自己翻动起来,最后停在一页上。那页纸上,画着一个瓷偶,而瓷偶的脸上,赫然是我的脸。
“不……”母亲喃喃,“不是她……不该是她……”
就在这时,我听见楼上传来脚步声——是我自己的脚步声。我惊恐地抬头,看见另一个“我”正从楼梯上走下来,穿着三年前的睡衣,脸上带着困惑的表情。
“妈?你怎么还没睡?”那个“我”问。
母亲猛地抬头,眼神中充满恐惧与绝望。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可就在这时,书页上的瓷偶……动了。
它的眼睛眨了一下。
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随即倒地,胸口剧烈起伏,手紧紧抓着心口。那个“我”惊慌失措地扑过去,大喊“妈!妈!”,可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
我站在角落,泪流满面。原来……原来她不是死于心脏病。她是被吓死的。被这本书,被这个瓷偶,被某种她无法理解的东西,活活吓死的。
我想冲出去抱住她,可我的身体动不了。我意识到——我只是一个回溯的“影子”,无法干预过去。
就在这时,我听见一个声音,从书页深处传来,低沉而阴冷:
“你看见了真相。现在,你也要成为真相的一部分。”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书桌前,书静静躺在桌上,瓷偶依旧微笑。可我的手指上,还残留着血迹。而书页上,多了一行新写的字:
“回溯已启,执念已结。第七日,门将开。”
我颤抖着翻开最后一页,那里画着一幅图:老宅的客厅,母亲倒在地上,而我,站在角落,手里拿着那本书,脸上,是瓷偶般的微笑。
我忽然明白——每一次回溯,都会在现实中留下一道裂痕。而我,正在慢慢变成那个瓷偶的“新舍”。
窗外,雨还在下。
而我,已经开始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喜欢午夜当铺
这本书,不该存在。
我翻动书页,动作极轻,生怕惊扰了什么。纸张泛黄,边缘微微卷曲,质地粗糙,带着一种久经岁月侵蚀的脆感。我凑近鼻尖一嗅,一股陈腐的霉味混着淡淡的药香,像是棺木里封存多年的香料,又像是某种祭祀用的草药,在潮湿的空气中悄然苏醒。墨迹是手工研磨的松烟墨,笔画边缘有细微的晕染,那是毛笔蘸墨过多、纸张吸墨不均的痕迹——这种工艺,至少要追溯到清末民初。
可这本书的装订,却是现代的线装工艺,针脚整齐,棉线崭新,甚至还能闻到一丝胶水的化学气味。这不对。一本百年古籍,不可能用现代方式重新装订得如此完整,毫无修补痕迹。更诡异的是,书脊内侧的纸张边缘,竟有极细微的“生长纹”——像是树皮的年轮,一圈圈向外延展,仿佛这本书,仍在缓慢地“生长”。
我猛地合上书,心跳如鼓。
瓷偶就坐在书桌对面,它那双漆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笑,又像是在等我继续翻下去。我买下它时,老人说:“它认主。”我当时只当是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可现在,我开始怀疑——是不是从那一刻起,我就已经被它选中了?
我起身走到书架前,翻出几本关于清末民间器物的图录。瓷偶的釉色温润,胎质细腻,底款是“景德镇制”四个篆字,字体风格与光绪末年的官窑极为相似。更关键的是,它的面部表情——那种介于孩童与成人之间的诡异神态,正是民国初期民间盛行的“童灵瓷偶”特征。这类瓷偶,常被用于镇宅、驱邪,或作为冥婚中的“配偶”,传说中,若瓷偶开过光,便能通灵,甚至……寄魂。
我忽然想起老人的话:“它等了你很久。”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我回到桌前,再次翻开《禁物之典》。这一次,我注意到书页边缘有极细的纹路,起初我以为是纸张老化产生的裂痕,可当我用放大镜细看时,才发现那些纹路……是字。极小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在纸的纤维之间,像是有人用极细的针尖,一针一针刺进去的。我颤抖着读出其中一段:
“瓷偶非偶,乃魂之舍。书非书,乃时之茧。三更子时,血为引,心为灯,可启回溯之门。然,回溯者,未必能归。”
我猛地抬头,瓷偶的嘴角,似乎比刚才更弯了一些。
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曾被“装订”过?或许,它根本不是被人装订的——而是从某段被遗忘的时间里,自己“长”出来的。就像树从土里长出,花从枝头绽放,这本书,是从时间的裂缝中,缓缓爬出来的。
我翻到下一页,纸张突然变得异常柔软,仿佛活物的皮肤。我指尖一颤,那页纸竟微微起伏,像在呼吸。我强忍恐惧,继续读下去。
“回溯之法,需以执念为引,以血为契。执念越深,回溯越远。然,每回溯一次,现实便薄一分。若执念不灭,现实终将如纸,被撕裂。”
我忽然想起母亲。她死于三年前的那个雨夜,死因是突发心脏病。可我一直不信。她走得太突然,连一句话都没留下。而那天晚上,我分明听见她在楼下说话,声音很轻,像是在和谁交谈。我跑下去,却只看见客厅的灯亮着,茶几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茶面上,浮着一片小小的瓷片。
那片瓷片,和眼前这个瓷偶,一模一样。
我浑身发冷。
难道……母亲的死,和这本书有关?和这个瓷偶有关?
我盯着瓷偶,它的眼睛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像是两颗沉在深井里的黑石。我忽然有种强烈的冲动——我想回溯。我想回到那个雨夜,亲眼看看,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咬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书页中央。
血珠落在纸上,没有晕开,而是像被吸收一般,迅速渗入纸张的纤维。紧接着,整本书开始震动,书页无风自动,哗啦啦地翻动,速度快得几乎看不清字迹。我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仿佛整个房间在旋转,墙壁扭曲,灯光拉长,地板像水面一样波动。
我听见了雨声。
不是窗外的雨,而是记忆中的雨——三年前那个夜晚的雨。
我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老宅的客厅里。灯亮着,茶几上,那杯茶正冒着热气。墙上的挂钟指向十一点五十九分。再过一分钟,就是午夜。
我屏住呼吸,躲在楼梯拐角。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门厅传来脚步声,很轻,像是赤脚踩在木地板上。接着,我看见母亲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那本《禁物之典》。她的脸色苍白,眼神空洞,像是被什么附身了一般。她走到茶几前,轻轻放下书,然后……她开始对着空气说话。
“我知道你在等我。”她说,声音沙哑,“但我不该打开它。我不该看那些字。”
空气忽然凝固。
茶几上的茶杯,无风自动,缓缓旋转了一圈。接着,杯中的茶面泛起涟漪,一道裂痕从杯底蔓延而上,咔嚓一声,碎了。碎片中,浮起一片小小的瓷片——正是瓷偶的脸。
母亲猛地后退,跌坐在沙发上。她颤抖着伸手去拿那本书,可书页突然自己翻动起来,最后停在一页上。那页纸上,画着一个瓷偶,而瓷偶的脸上,赫然是我的脸。
“不……”母亲喃喃,“不是她……不该是她……”
就在这时,我听见楼上传来脚步声——是我自己的脚步声。我惊恐地抬头,看见另一个“我”正从楼梯上走下来,穿着三年前的睡衣,脸上带着困惑的表情。
“妈?你怎么还没睡?”那个“我”问。
母亲猛地抬头,眼神中充满恐惧与绝望。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可就在这时,书页上的瓷偶……动了。
它的眼睛眨了一下。
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随即倒地,胸口剧烈起伏,手紧紧抓着心口。那个“我”惊慌失措地扑过去,大喊“妈!妈!”,可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
我站在角落,泪流满面。原来……原来她不是死于心脏病。她是被吓死的。被这本书,被这个瓷偶,被某种她无法理解的东西,活活吓死的。
我想冲出去抱住她,可我的身体动不了。我意识到——我只是一个回溯的“影子”,无法干预过去。
就在这时,我听见一个声音,从书页深处传来,低沉而阴冷:
“你看见了真相。现在,你也要成为真相的一部分。”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书桌前,书静静躺在桌上,瓷偶依旧微笑。可我的手指上,还残留着血迹。而书页上,多了一行新写的字:
“回溯已启,执念已结。第七日,门将开。”
我颤抖着翻开最后一页,那里画着一幅图:老宅的客厅,母亲倒在地上,而我,站在角落,手里拿着那本书,脸上,是瓷偶般的微笑。
我忽然明白——每一次回溯,都会在现实中留下一道裂痕。而我,正在慢慢变成那个瓷偶的“新舍”。
窗外,雨还在下。
而我,已经开始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喜欢午夜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