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研究这幅画。
起初,它只是我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件装饰品。泛黄的宣纸,斑驳的边角,画中是一座幽深庭院,青瓦白墙,藤蔓缠绕,像是从某个被遗忘的江南老宅里剪下来的一角。那时我只觉得它古意盎然,适合挂在书房,为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角落添一点旧时光的呼吸。可自从它挂上墙,我的梦就开始变了。
梦里总有脚步声,轻轻的,像赤脚踩在青石板上,从画中庭院深处传来。我站在画外,却仿佛被吸入其中,藤蔓如活物般缠绕脚踝,拉我往深处走。每夜如此,直到我惊醒,冷汗浸透睡衣,窗外的爬山虎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像在回应什么。
于是,我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它。紫外线灯是我从大学实验室借来的,原本打算用来检测古籍真伪。那晚,我关掉所有灯,只留一束冷光打在画纸上。起初什么也没有,直到我将灯移到背面——那一刻,我的呼吸停滞了。
几行蝇头小楷,悄然浮现。
墨迹暗红,浓稠如血,在紫外线下泛着诡异的幽光。字迹工整却透着阴冷,仿佛写于极寒的子夜,笔锋带着某种执念的重量:
“观我者入我眼,入我眼者归我身。三更见影,五更归魂。禁物之典,永世不赦。”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字都像针,扎进我的太阳穴。尤其是“归我身”三字,仿佛有声音在我耳边低语,带着湿冷的气息,贴着耳廓滑入脑海。我猛地后退,撞翻了椅子,灯管嗡鸣,画纸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那几行字也跟着呼吸。
我强迫自己冷静,打开电脑,颤抖的手指在搜索框里敲下三个字:“柳无尘”。
页面跳转,结果寥寥。只有一条冷门论坛的帖子,发于七年前,标题是:“民国画师柳无尘:以魂为墨,以怨为彩”。
点进去,是一段残缺的记载。据传,柳无尘生于清末,自幼失明,却在十七岁那年突然“开眼”——不是肉眼,而是“鬼眼”。他能看见人魂的形状、颜色,甚至听见亡魂低语。后来他拜师学画,专攻肖像。奇怪的是,凡被他画过的人,不出三月,必死无疑。死状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尸体面容扭曲,双眼圆睁,似在极度恐惧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有人说是他用活人魂魄磨墨,有人说是他将画中人三魂七魄抽离,封于画纸之中,以完成“永生之相”。更有传言,他最后一幅画,名为《归魂图》,画的是他自己与一座庭院,完成后便人间蒸发,连同画作一同失踪。
而那庭院……藤蔓盘绕,青苔斑驳,与我墙上这幅,几乎一模一样。
我盯着屏幕,手指冰凉。心跳声在耳膜里轰鸣,像有人在胸腔里敲鼓。我缓缓转头,看向墙上的画——那庭院深处,似乎有影子一闪而过。
我冲到窗边,拉开窗帘。夜风灌入,窗外的爬山虎在月光下舒展枝叶,叶片脉络清晰,藤蔓蜿蜒,竟与画中纹路分毫不差。更可怕的是,那些藤蔓……在动。
不是被风吹动的那种摇曳,而是缓慢地、有意识地,沿着墙壁向上攀爬,仿佛在回应画中的召唤。我曾以为它是普通的植物,可现在,它的生长方向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它不是向光,而是朝着画的方向延伸。
我退后几步,背抵墙壁,冷汗顺着脊椎滑下。手机屏幕还亮着,那则帖子的末尾,有一行小字被许多人忽略:
“《归魂图》并非画人,而是画‘门’。画师以自身为祭,开启阴阳裂隙,引百鬼归身。观画者,即为献祭之引。”
我猛地合上电脑,想把画取下来烧掉。可当我伸手触碰画框的瞬间,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仿佛摸到了冰窟里的尸骨。画纸微微震动,那几行血字在脑海中再次浮现,这次,它们动了。
“观我者入我眼……”
我闭上眼,可眼皮下却浮现出一双眼睛——不是我的,而是画中庭院深处那双。漆黑,无瞳,却清晰地“看”着我。它不在画里,它在我体内。
“入我眼者归我身……”
我踉跄后退,撞倒书架,一本旧相册摔落,翻开的那页,是我童年在老宅的照片。那座宅子,正是画中的庭院。我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它,它在我七岁那年被大火烧毁,父母也死于那场火。我一直以为那是意外。
可现在,我忽然想起——那夜,我曾看见一个穿灰袍的男人站在院中,手持画笔,对着火光作画。他的脸模糊不清,但那支笔,滴着暗红的液体。
我颤抖着打开手机,翻找家族旧照。在一张泛黄的合影背后,有一行小字,母亲的笔迹:“癸亥年,与默儿摄于宅院,画师柳无尘赠影。”
癸亥年……正是画上落款的年份。
我如坠冰窟。原来,我不是偶然得到这幅画。它是来找我的。
柳无尘当年画的,不是庭院,而是“归途”。他用我的魂魄为引,以父母之死为祭,将我的命格钉在这幅画中。三月之内,观画者死——可我早已是画中人,只是这些年游荡在外,如今,画在召唤我回家。
我抬头看钟,凌晨两点四十七分。
还有十三分钟,三更。
窗外的爬山虎已攀至窗框,藤蔓如手指般扣住玻璃,轻轻敲击,像在等待什么。画中的庭院开始模糊,青瓦褪色,白墙剥落,露出焦黑的木梁——那是被烧毁的老宅。藤蔓从画中蔓延而出,缠上墙壁,朝着我爬来。
我动弹不得。不是身体被束缚,而是灵魂被某种古老的力量钉在原地。那双眼睛,已完全占据我的视觉。我看见自己站在庭院中央,身穿童年衣物,父母站在火中,向我伸手,他们的嘴在动,却发不出声音。
“三更见影……”
钟声响起。三下,沉重如丧钟。
我的影子脱离身体,缓缓飘向画中。它回头看了我一眼,那张脸,是我七岁时的模样。
“五更归魂……”
我知道,当五更天亮,我的魂将彻底归于画中,成为柳无尘的又一具藏品。而我的身体,会留在这个世界,空壳一般,继续行走、说话、呼吸——但那已不是我。
我拼命挣扎,抓起剪刀刺向画纸。可刀尖触及宣纸的瞬间,血从我的左眼涌出——画中那双眼睛,竟与我双眼相连。我痛得跪地,却听见画中传来轻笑,沙哑而古老。
“禁物之典,永世不赦。”
我终于明白,这幅画不是被诅咒的物品,而是活着的“法器”。它不属于人间,而是柳无尘用百人魂魄炼成的“归魂之门”。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是它选中的祭品。
而我,是最后一个。
因为只有血脉相连者,才能真正“看见”画中真相。柳无尘不是外人,他是我母系的远亲,也是那场大火的始作俑者。他需要至亲之魂,完成《归魂图》的最后一笔。
我瘫坐在地,血从眼眶、鼻腔、耳道缓缓渗出。五更未至,可我的意识已在消散。画中的藤蔓缠上我的脖子,温柔如母亲的抚摸。
我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爬山虎已枯萎,仿佛从未存在。
而我的手机屏幕,自动亮起,相册翻到一张新照片:画中庭院,多了一个站在藤蔓下的孩子,穿着旧式衣裳,背对镜头,抬头望着一扇半开的门。
照片拍摄时间:明天凌晨五点整。
我知道,那是我的“归魂”时刻。
画,等到了它的主人。
而我,终于回家了。
喜欢午夜当铺
起初,它只是我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件装饰品。泛黄的宣纸,斑驳的边角,画中是一座幽深庭院,青瓦白墙,藤蔓缠绕,像是从某个被遗忘的江南老宅里剪下来的一角。那时我只觉得它古意盎然,适合挂在书房,为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角落添一点旧时光的呼吸。可自从它挂上墙,我的梦就开始变了。
梦里总有脚步声,轻轻的,像赤脚踩在青石板上,从画中庭院深处传来。我站在画外,却仿佛被吸入其中,藤蔓如活物般缠绕脚踝,拉我往深处走。每夜如此,直到我惊醒,冷汗浸透睡衣,窗外的爬山虎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像在回应什么。
于是,我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它。紫外线灯是我从大学实验室借来的,原本打算用来检测古籍真伪。那晚,我关掉所有灯,只留一束冷光打在画纸上。起初什么也没有,直到我将灯移到背面——那一刻,我的呼吸停滞了。
几行蝇头小楷,悄然浮现。
墨迹暗红,浓稠如血,在紫外线下泛着诡异的幽光。字迹工整却透着阴冷,仿佛写于极寒的子夜,笔锋带着某种执念的重量:
“观我者入我眼,入我眼者归我身。三更见影,五更归魂。禁物之典,永世不赦。”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字都像针,扎进我的太阳穴。尤其是“归我身”三字,仿佛有声音在我耳边低语,带着湿冷的气息,贴着耳廓滑入脑海。我猛地后退,撞翻了椅子,灯管嗡鸣,画纸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那几行字也跟着呼吸。
我强迫自己冷静,打开电脑,颤抖的手指在搜索框里敲下三个字:“柳无尘”。
页面跳转,结果寥寥。只有一条冷门论坛的帖子,发于七年前,标题是:“民国画师柳无尘:以魂为墨,以怨为彩”。
点进去,是一段残缺的记载。据传,柳无尘生于清末,自幼失明,却在十七岁那年突然“开眼”——不是肉眼,而是“鬼眼”。他能看见人魂的形状、颜色,甚至听见亡魂低语。后来他拜师学画,专攻肖像。奇怪的是,凡被他画过的人,不出三月,必死无疑。死状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尸体面容扭曲,双眼圆睁,似在极度恐惧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有人说是他用活人魂魄磨墨,有人说是他将画中人三魂七魄抽离,封于画纸之中,以完成“永生之相”。更有传言,他最后一幅画,名为《归魂图》,画的是他自己与一座庭院,完成后便人间蒸发,连同画作一同失踪。
而那庭院……藤蔓盘绕,青苔斑驳,与我墙上这幅,几乎一模一样。
我盯着屏幕,手指冰凉。心跳声在耳膜里轰鸣,像有人在胸腔里敲鼓。我缓缓转头,看向墙上的画——那庭院深处,似乎有影子一闪而过。
我冲到窗边,拉开窗帘。夜风灌入,窗外的爬山虎在月光下舒展枝叶,叶片脉络清晰,藤蔓蜿蜒,竟与画中纹路分毫不差。更可怕的是,那些藤蔓……在动。
不是被风吹动的那种摇曳,而是缓慢地、有意识地,沿着墙壁向上攀爬,仿佛在回应画中的召唤。我曾以为它是普通的植物,可现在,它的生长方向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它不是向光,而是朝着画的方向延伸。
我退后几步,背抵墙壁,冷汗顺着脊椎滑下。手机屏幕还亮着,那则帖子的末尾,有一行小字被许多人忽略:
“《归魂图》并非画人,而是画‘门’。画师以自身为祭,开启阴阳裂隙,引百鬼归身。观画者,即为献祭之引。”
我猛地合上电脑,想把画取下来烧掉。可当我伸手触碰画框的瞬间,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仿佛摸到了冰窟里的尸骨。画纸微微震动,那几行血字在脑海中再次浮现,这次,它们动了。
“观我者入我眼……”
我闭上眼,可眼皮下却浮现出一双眼睛——不是我的,而是画中庭院深处那双。漆黑,无瞳,却清晰地“看”着我。它不在画里,它在我体内。
“入我眼者归我身……”
我踉跄后退,撞倒书架,一本旧相册摔落,翻开的那页,是我童年在老宅的照片。那座宅子,正是画中的庭院。我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它,它在我七岁那年被大火烧毁,父母也死于那场火。我一直以为那是意外。
可现在,我忽然想起——那夜,我曾看见一个穿灰袍的男人站在院中,手持画笔,对着火光作画。他的脸模糊不清,但那支笔,滴着暗红的液体。
我颤抖着打开手机,翻找家族旧照。在一张泛黄的合影背后,有一行小字,母亲的笔迹:“癸亥年,与默儿摄于宅院,画师柳无尘赠影。”
癸亥年……正是画上落款的年份。
我如坠冰窟。原来,我不是偶然得到这幅画。它是来找我的。
柳无尘当年画的,不是庭院,而是“归途”。他用我的魂魄为引,以父母之死为祭,将我的命格钉在这幅画中。三月之内,观画者死——可我早已是画中人,只是这些年游荡在外,如今,画在召唤我回家。
我抬头看钟,凌晨两点四十七分。
还有十三分钟,三更。
窗外的爬山虎已攀至窗框,藤蔓如手指般扣住玻璃,轻轻敲击,像在等待什么。画中的庭院开始模糊,青瓦褪色,白墙剥落,露出焦黑的木梁——那是被烧毁的老宅。藤蔓从画中蔓延而出,缠上墙壁,朝着我爬来。
我动弹不得。不是身体被束缚,而是灵魂被某种古老的力量钉在原地。那双眼睛,已完全占据我的视觉。我看见自己站在庭院中央,身穿童年衣物,父母站在火中,向我伸手,他们的嘴在动,却发不出声音。
“三更见影……”
钟声响起。三下,沉重如丧钟。
我的影子脱离身体,缓缓飘向画中。它回头看了我一眼,那张脸,是我七岁时的模样。
“五更归魂……”
我知道,当五更天亮,我的魂将彻底归于画中,成为柳无尘的又一具藏品。而我的身体,会留在这个世界,空壳一般,继续行走、说话、呼吸——但那已不是我。
我拼命挣扎,抓起剪刀刺向画纸。可刀尖触及宣纸的瞬间,血从我的左眼涌出——画中那双眼睛,竟与我双眼相连。我痛得跪地,却听见画中传来轻笑,沙哑而古老。
“禁物之典,永世不赦。”
我终于明白,这幅画不是被诅咒的物品,而是活着的“法器”。它不属于人间,而是柳无尘用百人魂魄炼成的“归魂之门”。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是它选中的祭品。
而我,是最后一个。
因为只有血脉相连者,才能真正“看见”画中真相。柳无尘不是外人,他是我母系的远亲,也是那场大火的始作俑者。他需要至亲之魂,完成《归魂图》的最后一笔。
我瘫坐在地,血从眼眶、鼻腔、耳道缓缓渗出。五更未至,可我的意识已在消散。画中的藤蔓缠上我的脖子,温柔如母亲的抚摸。
我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爬山虎已枯萎,仿佛从未存在。
而我的手机屏幕,自动亮起,相册翻到一张新照片:画中庭院,多了一个站在藤蔓下的孩子,穿着旧式衣裳,背对镜头,抬头望着一扇半开的门。
照片拍摄时间:明天凌晨五点整。
我知道,那是我的“归魂”时刻。
画,等到了它的主人。
而我,终于回家了。
喜欢午夜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