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递交辞呈时,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穿梭的学生,心里反倒踏实了。那些行政职务带来的琐碎与应酬,像一层磨人的茧,终于被我亲手剥开。从此,实验室的灯光成了我最熟悉的伙伴,敲击键盘的脆响、数据记录仪的蜂鸣,比任何会议发言都让我心安。
日子在反复的实验与演算中流逝,成果却像春天的笋,噌噌地冒了出来。论文一篇篇登上核心期刊,收到用稿通知的那天,我总会把信封在手里捏很久,感受着纸张边缘的锋利——那是知识刺破混沌的力量。学术专着出版时,我特意在扉页写上“献给纯粹的研究”,油墨香里,藏着我对科研最本真的敬畏。
可省里的科研立项,却像道迈不过的坎。每次申报材料递上去,回来的总是千篇一律的回复:“研究方向创新性不足”“方法体系待完善”。我对着那些评审意见琢磨到深夜,实在想不通——我的数据扎实,结论严谨,哪里比不上那些“高大上”的噱头?
院科研主任找我谈话时,手指在桌面上敲出规律的轻响:“杨教授,你得学会用用人脉。”他抬眼看我,语气里带着点过来人的点拨,“那些电厂的领导,不少是你的老同学吧?跑一跑,搞搞厂校联合,横向项目不就来了吗?”
我当然懂他的意思。可彼时我的课表排得密不透风,早上八点进教室,晚上四点才出来,喉咙哑得说不出话,连喝口水的功夫都得挤。更重要的是,我打心底里怵那些“人脉”。我就是个讲专业课的教授,手里没权,兜里没钱,人家厂长经理凭什么买我的账?若是我的学生当了领导,或许还能凭几分师生情分搭个话,可学校刚升本科没多久,连硕士点都还没批下来,这念想终究是镜花水月。再者说,我这情商,怕是刚开口就得冷场。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守着实验室更靠谱。
好在之前的项目积累了些名气,教研项目也做得有声有色。那年学校搞“123人才工程”评选,我竟被评上了校内十大专家。颁奖那天,校长亲自为我戴红花,台下掌声雷动,我站在台上,手心直冒汗——这荣誉太沉,沉得让我想起那些在实验室熬过的通宵。没多久,东北电力集团又给了我个“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全校就那么几个人得此殊荣,走到哪儿,都有人笑着打招呼:“杨教授,您这可是咱学校的招牌啊!”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顺理成章地进了职称评审委员会。那段日子,真是风光无限。去食堂打饭,师傅总会多给我舀一勺菜;路上碰到学生,问好的声音能甜到心坎里。评审期间,家里的电话就没停过,铃声像催命符似的,一响就得赶紧接。门铃也热闹,开门常撞见陌生面孔,手里拎着烟酒茶糖,往我手里一塞就跑,跟完成任务似的。我每次都追出去,把东西塞回他们怀里——我当评委是为了守住公平,不是为了中饱私囊。那些人被我追得慌了神,只好灰溜溜地收回东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那时候的我,像被捧在云端,真有点飘飘然。直到有天中午,和校长一起回家——我们住一个门洞,他快走两步推开单元门,笑着让我先进。我竟没多想,一脚就迈了进去。刚进门就后悔了:校长虽比我年轻,但人家是领导,我这举动也太不懂事了。回头看他,他脸上还挂着笑,可眼神里那点微妙的变化,像根细针,轻轻扎了我一下。
真正的“针”,藏在教授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几位校领导坐在前排,旁若无人地抽着烟,烟雾在会场里盘旋,呛得我嗓子发痒。那可是庄重的场合,墙上还挂着“学术为本,严谨治学”的横幅呢!我脑子一热,“腾”地站起来:“各位领导,会议室里不能抽烟吧?既违反规定,也影响大家健康。”
话音刚落,全场都静了。教授们的目光“唰”地全聚在我身上,有惊讶,有佩服,也有几分担忧。那几位抽烟的领导,脸“腾”地红了,手里的烟在指间捻着,最后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动作重得像在发泄不满。我坐下时,后背已经湿透了——刚才那股勇气,不知跑哪儿去了。
教师座谈会上,我又犯了“老毛病”。原本只想提提教学建议,可看到党委书记也在,不知怎的就激动起来。“领导们总说要贴近教师,可上下班都坐专车,我们坐在通勤大客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见过你们?”我越说越急,连他们“上班迟到”都抖了出来,“这不是给老师们树坏榜样吗?”
话说出口,我就知道糟了。党委书记的脸沉得像要下雨,周围的老师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最要命的是职称评审委员会的那次会议。校长推门进来时,全体评委“唰”地全站起来了,就我一个人稳稳坐着。我不是故意的,是真的没有反应过来——我正盯着手里的评审材料,琢磨着那个老师的论文数据。等我抬起头,看见校长的目光扫过我,落在我没站起来的身影上,那眼神里的寒意,比寒冬的风还冷。
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通知:不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这个消息像块石头,在教师群里激起了千层浪。有人说我收了礼被查了,有人猜我教学出了事故,甚至还有人传我生活作风有问题。我走到哪儿,都能感觉到背后的目光,像无数根针扎着。昔日那些笑脸相迎的人,见了我要么低头快走,要么假装没看见。那种从云端跌落泥潭的滋味,比黄莲还苦。
新任教研室主任给了我“第一击”。那次一起监考,离结束还有十分钟,考场只剩一个学生了。我下午有课,急着去吃饭,跟主任打了声招呼就走了。下午回教研室,他一脸严肃地说:“你擅自早退,我要报你教学事故。”
我吓出一身冷汗,刚想求饶,手摸到兜里几张纸——是上午在考场收缴的小抄,上面的题目跟考题一模一样。我把小抄往桌上一拍:“考题泄露了,你要报我事故,我就报你教学事故!”他脸一白,立刻软了:“算了算了,咱俩扯平。”
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高校里的潜规则。师生互评制度下,学生评教直接影响职称,老师们为了“优秀”,考前漏题成了公开的秘密。那些学生,拿着泄露的考题背答案,考个高分皆大欢喜,谁还在乎知识学没学到?
失去评委光环后,我的日子越来越难。有次期末考试,我竟忘了把考卷准时送到考场,还是王院长念旧情,亲自跑了一趟,才没让我被学校严惩。判卷时,又发现一份满分试卷——答案跟我给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连标点都没错。我当时就火了:这不仅漏题,连答案都泄了!
我知道,考题只有我和另一个老师知道。冲到他办公室,我把试卷拍在他桌上:“是不是你泄的题?”他起初死不承认,直到我说要报纪委,他才“扑通”跪下,哭着求我:“是领导让我干的,求你别上报,这是我最后的底线,打死也不能说谁指使的。”
看着他涕泪横流的样子,我心软了。是啊,报上去又能怎样?查来查去,最后可能还是不了了之,反倒把我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我叹了口气,转身走了。那扇办公室的门在我身后关上,也关住了我对“学术殿堂”最后一点幻想。
后来有人问我,是不是校领导报复我。我摇摇头——真不是。每年寒暑假,正是职称评审最忙的时候。可我女儿在南方定居,老伴也跟过去了,我总得去团聚吧?评审需要一次次投票,哪能总缺席?学校换了人,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心里清楚,就算不缺席,以我那“愤青”脾气,怕是也坐不稳那个位置。我总以为,只要坚守原则,就能在浑浊里活出清澈,却忘了水至清则无鱼。那些脱口而出的批评,那些不合时宜的坚持,终究让我付出了代价。
如今再想起那些日子,像看一场别人的戏。只是戏散了,留在心里的疤,偶尔还会隐隐作痛——那是理想撞上现实,碎掉的声音。
日子在反复的实验与演算中流逝,成果却像春天的笋,噌噌地冒了出来。论文一篇篇登上核心期刊,收到用稿通知的那天,我总会把信封在手里捏很久,感受着纸张边缘的锋利——那是知识刺破混沌的力量。学术专着出版时,我特意在扉页写上“献给纯粹的研究”,油墨香里,藏着我对科研最本真的敬畏。
可省里的科研立项,却像道迈不过的坎。每次申报材料递上去,回来的总是千篇一律的回复:“研究方向创新性不足”“方法体系待完善”。我对着那些评审意见琢磨到深夜,实在想不通——我的数据扎实,结论严谨,哪里比不上那些“高大上”的噱头?
院科研主任找我谈话时,手指在桌面上敲出规律的轻响:“杨教授,你得学会用用人脉。”他抬眼看我,语气里带着点过来人的点拨,“那些电厂的领导,不少是你的老同学吧?跑一跑,搞搞厂校联合,横向项目不就来了吗?”
我当然懂他的意思。可彼时我的课表排得密不透风,早上八点进教室,晚上四点才出来,喉咙哑得说不出话,连喝口水的功夫都得挤。更重要的是,我打心底里怵那些“人脉”。我就是个讲专业课的教授,手里没权,兜里没钱,人家厂长经理凭什么买我的账?若是我的学生当了领导,或许还能凭几分师生情分搭个话,可学校刚升本科没多久,连硕士点都还没批下来,这念想终究是镜花水月。再者说,我这情商,怕是刚开口就得冷场。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守着实验室更靠谱。
好在之前的项目积累了些名气,教研项目也做得有声有色。那年学校搞“123人才工程”评选,我竟被评上了校内十大专家。颁奖那天,校长亲自为我戴红花,台下掌声雷动,我站在台上,手心直冒汗——这荣誉太沉,沉得让我想起那些在实验室熬过的通宵。没多久,东北电力集团又给了我个“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全校就那么几个人得此殊荣,走到哪儿,都有人笑着打招呼:“杨教授,您这可是咱学校的招牌啊!”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顺理成章地进了职称评审委员会。那段日子,真是风光无限。去食堂打饭,师傅总会多给我舀一勺菜;路上碰到学生,问好的声音能甜到心坎里。评审期间,家里的电话就没停过,铃声像催命符似的,一响就得赶紧接。门铃也热闹,开门常撞见陌生面孔,手里拎着烟酒茶糖,往我手里一塞就跑,跟完成任务似的。我每次都追出去,把东西塞回他们怀里——我当评委是为了守住公平,不是为了中饱私囊。那些人被我追得慌了神,只好灰溜溜地收回东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那时候的我,像被捧在云端,真有点飘飘然。直到有天中午,和校长一起回家——我们住一个门洞,他快走两步推开单元门,笑着让我先进。我竟没多想,一脚就迈了进去。刚进门就后悔了:校长虽比我年轻,但人家是领导,我这举动也太不懂事了。回头看他,他脸上还挂着笑,可眼神里那点微妙的变化,像根细针,轻轻扎了我一下。
真正的“针”,藏在教授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几位校领导坐在前排,旁若无人地抽着烟,烟雾在会场里盘旋,呛得我嗓子发痒。那可是庄重的场合,墙上还挂着“学术为本,严谨治学”的横幅呢!我脑子一热,“腾”地站起来:“各位领导,会议室里不能抽烟吧?既违反规定,也影响大家健康。”
话音刚落,全场都静了。教授们的目光“唰”地全聚在我身上,有惊讶,有佩服,也有几分担忧。那几位抽烟的领导,脸“腾”地红了,手里的烟在指间捻着,最后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动作重得像在发泄不满。我坐下时,后背已经湿透了——刚才那股勇气,不知跑哪儿去了。
教师座谈会上,我又犯了“老毛病”。原本只想提提教学建议,可看到党委书记也在,不知怎的就激动起来。“领导们总说要贴近教师,可上下班都坐专车,我们坐在通勤大客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见过你们?”我越说越急,连他们“上班迟到”都抖了出来,“这不是给老师们树坏榜样吗?”
话说出口,我就知道糟了。党委书记的脸沉得像要下雨,周围的老师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最要命的是职称评审委员会的那次会议。校长推门进来时,全体评委“唰”地全站起来了,就我一个人稳稳坐着。我不是故意的,是真的没有反应过来——我正盯着手里的评审材料,琢磨着那个老师的论文数据。等我抬起头,看见校长的目光扫过我,落在我没站起来的身影上,那眼神里的寒意,比寒冬的风还冷。
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通知:不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这个消息像块石头,在教师群里激起了千层浪。有人说我收了礼被查了,有人猜我教学出了事故,甚至还有人传我生活作风有问题。我走到哪儿,都能感觉到背后的目光,像无数根针扎着。昔日那些笑脸相迎的人,见了我要么低头快走,要么假装没看见。那种从云端跌落泥潭的滋味,比黄莲还苦。
新任教研室主任给了我“第一击”。那次一起监考,离结束还有十分钟,考场只剩一个学生了。我下午有课,急着去吃饭,跟主任打了声招呼就走了。下午回教研室,他一脸严肃地说:“你擅自早退,我要报你教学事故。”
我吓出一身冷汗,刚想求饶,手摸到兜里几张纸——是上午在考场收缴的小抄,上面的题目跟考题一模一样。我把小抄往桌上一拍:“考题泄露了,你要报我事故,我就报你教学事故!”他脸一白,立刻软了:“算了算了,咱俩扯平。”
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高校里的潜规则。师生互评制度下,学生评教直接影响职称,老师们为了“优秀”,考前漏题成了公开的秘密。那些学生,拿着泄露的考题背答案,考个高分皆大欢喜,谁还在乎知识学没学到?
失去评委光环后,我的日子越来越难。有次期末考试,我竟忘了把考卷准时送到考场,还是王院长念旧情,亲自跑了一趟,才没让我被学校严惩。判卷时,又发现一份满分试卷——答案跟我给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连标点都没错。我当时就火了:这不仅漏题,连答案都泄了!
我知道,考题只有我和另一个老师知道。冲到他办公室,我把试卷拍在他桌上:“是不是你泄的题?”他起初死不承认,直到我说要报纪委,他才“扑通”跪下,哭着求我:“是领导让我干的,求你别上报,这是我最后的底线,打死也不能说谁指使的。”
看着他涕泪横流的样子,我心软了。是啊,报上去又能怎样?查来查去,最后可能还是不了了之,反倒把我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我叹了口气,转身走了。那扇办公室的门在我身后关上,也关住了我对“学术殿堂”最后一点幻想。
后来有人问我,是不是校领导报复我。我摇摇头——真不是。每年寒暑假,正是职称评审最忙的时候。可我女儿在南方定居,老伴也跟过去了,我总得去团聚吧?评审需要一次次投票,哪能总缺席?学校换了人,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心里清楚,就算不缺席,以我那“愤青”脾气,怕是也坐不稳那个位置。我总以为,只要坚守原则,就能在浑浊里活出清澈,却忘了水至清则无鱼。那些脱口而出的批评,那些不合时宜的坚持,终究让我付出了代价。
如今再想起那些日子,像看一场别人的戏。只是戏散了,留在心里的疤,偶尔还会隐隐作痛——那是理想撞上现实,碎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