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叔婶们很热情-《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沈七刀是第一个提出让沈淮去读书的人,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沈淮出息。

  如今沈淮考了第一的好成绩,沈七刀知道了肯定会非常开心。

  “三郎好样的。”黄氏与荣有焉,焦灼了半个月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抚慰。

  “哎哟,咱们老沈家这是要起来了啊。”有位婶子激动道,“别人考几次都考不中,咱家三郎考一次就中了,这天赋这运气真是绝了。”

  “要我说啊,还是小叔和弟妹生的好。”

  “对啊,我们老沈家的聪明劲儿都跑到三郎的身上去了。”

  大家不懂科举,却清楚全县第一的含金量。

  他们看沈淮的目光,自动加了滤镜,态度很是热络。

  “谢谢各位叔伯婶子们,我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我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还有夫子的悉心教导。”

  沈淮不急不躁,态度十分谦虚,“县试只是第一关,接下来还有府试和院试两关,下个月初我就要去郡城参加府试,借大家吉言,希望能传回好消息。”

  寒暄之后,沈淮以‘时候不早’为由,离开作坊。

  林氏和黄氏无心干活,也跟着回家了。

  倒是沈继业,还在跟沈继亮几个吹牛。

  村中无秘密。

  沈淮县试考第一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

  沈杨和沈林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冲到沈家,围着沈淮叽叽喳喳的问个不停。

  有些妇人还到作坊外面八卦。

  沈七刀扛着猎物回到村道上,便看到去唱山歌回来的妇人,一个个的笑着跟他说恭喜,还夸沈淮聪明。

  意识到什么,沈七刀面色大喜,拔腿就往家里赶。

  确定沈淮考了全县第一时,瞬间开怀大笑。

  整个沈家,沉浸在喜悦之中。

  晚上的时候,沈四爷还有族里的几位叔公,特意来沈家看新鲜出炉的县案首,他们怎么看沈淮,都觉得沈淮有秀才之资。

  沈淮微笑营业了一天,脸都快笑僵了。

  他揉了揉脸颊,说道,“爷爷,我回房休息了。”

  刚走几步,又回头对沈月和沈杏说,“大姐二姐,明天我们去对岸捡桃花。”

  沈月回应道,“你多睡一会,不用起太早。”

  “知道啦。”

  忙了一天,沈淮躺上去没多久便睡着了。

  堂屋里的沈七刀和沈继业几人,一个个满面春风。

  聊完县试,接着讨论建房的事情。

  最后的决定是,沈继业监工,再叫上本家几个族人、黄氏娘家大侄子黄大力去帮忙打下手,其他的工头自行解决。

  第二天,沈淮跟两位姐姐去对岸的山坡上摘桃花。

  家里试做的桃花味腐乳失败了,无论是用新鲜花瓣还是干花瓣,都做不出来,而且还破坏了腐乳本身的味道。

  菊花味的,倒是成功了,却因为货源,无法大批量制作。

  “大姐,你知道我们村,谁家种有杏子吗?”沈淮问。

  “杏子?”沈月想了想,“三狗家的杏子,好像种有十几棵,每年结的果也不多。”

  “杏子的花期,跟桃花差不多,等下我们去三狗家问问。”

  摘了一些桃花,姐弟三人又去另外的山头,捡梨花。

  回去之后,沈杏主动去三狗家询问,结果三狗家没人。

  “三郎,三狗家没人。”

  “晚些在去问吧。”

  沈淮这次换了一个方式,将桃花捣成汁液,调入白酒之后,浸泡豆腐后再装罐腌制,梨花的同样是这个做法。

  沈月和沈杏分别做了记录,防止忘记。

  “对了三郎,薄荷味的腐乳,喜欢的说味道好闻,不喜欢的说味道太冲,这个还需要调整吗?”沈月说道。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做不同的款式,就是希望大家有多个选择,所以不需要调整。”沈淮说道,“以后桃花味、梨花味的也是一样,大家喜欢哪种买哪种就行。”

  沈月点点头,接着说道,“我把黄芽菜的账给分出来了,让二杏单独记录,爷爷和爹都同意了,还夸你二姐聪明,一学就会呢。”

  沈杏不好意思的挤出一抹笑容。

  “记账本来就不难,何况二姐本身就很聪明,学会了以后不吃亏。”沈淮对此很是赞同,“对了大姐,上次教给你们的方子,你们试了吗?”

  “试了,还做了许多盒呢,等着,我这就去拿来给你看。”

  沈月转身进了闺房,从梳妆台上拿两盒香膏和两盒胭脂出来,“你看看,这是我跟二杏做出来的,香膏娘和奶奶试过,都说挺好用的。

  就是这胭脂吧,颜色太艳了,我们都不敢涂。”

  沈淮试了一下。

  香膏用的是橙子皮熬制的,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涂抹在手上,有点油。

  “好油啊。”

  “加了一堆猪油进去,肯定油啦。”沈杏笑着说道,“这香膏冷天用刚好合适,现在用的话,满脸油光,你看,油都开始化了。”

  沈淮道,“加点蜂蜡就行。”

  接着,他又试了一下胭脂,颜色确实很艳。

  “还剩点桃花汁,正好可以做点胭脂。”

  姐弟三人开始捣鼓,弄得院子到处洒着花瓣。

  林氏中途回来拿东西,看到一地的花瓣,提醒道,“记得打扫干净哈,家里晚上请客吃饭。”

  沈七刀高兴,便叫了族里的几位叔公过来吃饭。

  太阳偏西的时候,大房的沈江和二房的沈金先过来烧水杀鸡,在作坊干活的两位嫂子过来帮忙煮饭,一切就绪,由沈七刀和沈继业掌厨。

  沈淮看到沈四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提着酒壶过来,连忙上前把人扶进屋里。

  后面的叔公,乐呵呵的提着鸡蛋进来,看到沈淮就一顿夸。

  作为沈氏一族最出色的后辈,沈淮成了族里的榜样、风向标、

  同辈的沈杨和沈林,被一位老叔公当面点名勉励,叫他们兄弟二人好好学习,将来也跟沈淮一样厉害,沈杨和沈林笑着点头,心思却不尽相同。

  沈林是虚心接受长辈的建议,沈杨却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他的天赋是三人中最差的。

  小一辈的沈行福、沈行义正在读启蒙班,也被激励了两句。

  沈淮以茶代酒,敬了几位叔公。

  “三郎,这是族里给你凑的车马钱,数目不多,就是意思一下。”老叔公拉着沈淮的手,将一袋铜钱塞到他手上,“你出息了,我们也能跟着沾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