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乡试第三场-《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连考两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很疲倦。

  沈淮倒头就睡。

  可惜,下半夜醒来后便一直没睡意。

  夜深人静 的,思维很容易散发。

  他真心觉得,科举不易。

  扛过了十年寒窗,扛过了县试院试,到了乡试才发现,童生试不过是开胃小菜。

  每往上通一关,难度也随之往上增长。

  接触的人,也越不纯粹。

  大家为了名和利,可以不择手段。

  沈淮也知道,这才刚刚开始,他接触到的、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后面还有想象不到的困难等着他。

  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去。

  天色渐渐亮了。

  考场的梆子声响起。

  很快有收卷官过来收卷。

  沈淮第一时间交卷,拿上‘出门竹签’去排队,一出‘龙门’直奔小院洗澡,然后闷头大睡。

  不止沈淮觉得累,其他人也是疲累不堪。

  考棚狭窄闷热,大家都能忍,难熬的是晚上,很多人都没睡好,导致第二天答题的时候,精气神很颓。

  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发挥。

  第一场还好,到了第二场,中暑的人数多达十几个。

  林致远和陶行简几人,回到小院的时候,脚步虚浮,整个人好像快被掏空了一般。

  大家碰了面,也只是点个头,压根没力气说话。

  沈淮草草吃了几口饭食,就补觉去了。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策问,也是难度最大、分数占比最高的一场,必须重视。

  因为拉开差距的,也是第三场。

  试卷一发,沈淮立马阅题。

  题量减少了,只有五道。

  但是难度直接飙升。

  比如这道经济策问题是这样的:

  《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当今谷价时有起伏,于民生国计影响颇大。

  试结合前朝常平法、义仓等制度,阐述如何平衡谷价,以保农安民,促进经济稳定?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考生是否“通经至用”。

  里面涉及历史经济知识。

  常平法的核心是市场调控。

  官府在风调雨顺、粮价稳定的时候,收购储备粮食,然后在灾年的时候抛售,通过‘收散以时’调节市场价格。

  这个运作机制,始于战国时期,汉朝推广。

  义仓始于前朝‘大梁’,到了‘大夏’广为使用。

  主要在地方建储备仓,由地方官府管理,遇到天灾时,可开仓赈济,相对灵活。

  了解这两种做法不同之后,还要分析两者的利弊,再结合现在的情况,给出合理且可操作性的对策。

  策论的答题方式,沈淮早就了熟于心。

  但想要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来,不容易。

  需要仔细、反复的琢磨。

  沈淮足足想了半个时辰,才把思路捋清楚,下笔之后,灵感如江水奔腾而来,越写越顺。

  写完经济策问题,还有水利、教育方面的策问题目。

  沈淮根本不敢停下来休息,就是吃饭,脑子也在思考,即便太阳西晒,脑门热得快要冒烟,都没能干扰到他。

  此时的他,忘却空气的闷热,阳光的暴烈、湿透的衣裳,心里眼里只有答题。

  写完最后一道题时,沈淮才惊觉自己没吃晚饭。

  匆匆将稀粥喝了,又马不停蹄的检查答卷,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的看着,生怕错漏,功亏一篑。

  这次的答卷,他检查了两次,确定无误后才收进考篮。

  终于可以休息了。

  沈淮没形象的靠在墙上,两只眼睛无神的看着天空。

  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月亮很亮,很圆,甚至还能看到里面的‘桂树’。

  好累。

  沈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又闭了闭酸胀的眼睛,还是感觉不舒服,最后索性闭上眼睛‘躺平’。

  睡过去的时候,巡逻士兵正好经过。

  看见沈淮睡着了的画面,已经见怪不怪了,反而还觉得沈淮比其他考生厉害。

  毕竟其他人,还在奋笔疾书呢。

  沈淮更不知道,在他睡着的时候,有很多人通宵达旦的写题。

  策论的变态就在于:懂就懂,不懂就真的没法写。

  考场规矩又严:不能胡编乱造。

  一旦被考官看见,直接挂蛋。

  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所以只能在分析、论证上下功夫,凑足数字。

  当梆子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沈淮立马交卷。

  他也是第一个出‘龙门’的人。

  回到小院,立即洗澡睡觉。

  睡前还特意吩咐谢护卫去请郎中。

  郎中到的时候,他自己却先睡过去了。

  “大夫,我家公子如何了?”

  郎中 把脉后得出结论:太累了,睡一觉便好。

  接着,又去其他人屋里把脉。

  除了林致远需要吃两副药,其余人睡上一觉,好好休息便能恢复。

  而沈淮这一觉,足足睡了一天一夜。

  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

  “我睡了多久?”

  “一天一夜。”谢护卫见沈淮精神恢复了,倒杯水过去。

  没想到睡这么久。

  沈淮揉了揉太阳穴,喝了半杯水才下床洗漱。

  “公子,距离放榜还有半个月,这段时间,你有何打算?”

  “想去娑城看九画山,去茶县看文武庙,顺便去岐寨过丰收节。”

  “出去走走也好。”

  洗漱完毕,沈淮去了林致远的屋子。

  林致远正在吃午饭,见沈淮来了,立马加双碗筷。

  “表弟,你何时醒来的?”

  “刚醒。”沈淮一边吃一边问,“表哥,我打算去九画山走走,你要一起吗?”

  “娑城那个九画山?”

  沈淮点点头,“月底才放榜,待在城中也无事可做,不如出去走走,看看山水,放松放松。”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林致远说,“第一场和第二场,我都能作答,可第三场,想破脑袋也没东西可写。

  说白了,就是见识少,阅历不够。”

  策论真的难。

  会就容易,不会就难以下笔。

  “还有,大热天的待在考棚里,实在太煎熬了。”林致远接着吐槽,“要不是我定力好,差点熬不住第三场了。”

  “等回了青萍,表哥经常锻炼就是。”

  “到时候你教我两招,我在家也练练。”似乎想起什么,林致远突然坏笑起来,“表弟,你猜我出‘龙门’的时候,看到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