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上评优榜-《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外面的风声,吹不到道和院。

  此时的沈淮,还在书房埋头苦读。

  直到碧青过来提醒,“公子,快子时了,您早些歇息吧,明日卯时还要去国子监呢。”

  沈淮这才放下手中的书籍,“明日还是你赶车?”

  “谢不二明日休沐,所以还是奴婢赶车。”

  沈淮点点头,然后从抽屉拿出迎来的铺子地契,“你看一下上面的地址,明天散学了我们过去看铺子。”

  “公子,这两个铺子无论是地段还是大小,都比西、南两个坊市的还要好呢。”碧青看过地契后,兴奋道,“明早奴婢先去探路,傍晚再随公子去东坊市。”

  熄了灯,沈淮回了主卧。

  他没有立即睡,而是在想铺子的事情。

  这两天,管家已经停止收购黄豆,但是槐花和鱼鳞还在继续。

  鱼鳞比较好收集,但是需要清洗、晒干,最快也要需要三天时间,所以目前的鱼鳞干并没有多少,槐花不好收集,份量也不多。

  沈淮觉得,可以找个黄道吉日试营业,看一下黄芽菜的反响。

  至于东坊市的铺子,等看完才能决定卖什么。

  很快,沈淮进入了梦乡。

  醒来时,刚好卯时三刻。

  为了节省时间,沈淮在马车上吃早饭。

  刚下马车,便看到监承背着手,面无表情的站在大门口,跟个扫描机似的,来回扫射。

  不是吧?

  还在严抓纪律?

  沈淮隔空朝监承作了个揖,便拔腿走人。

  刚到东一斋,就见很多人围着李科和王传盛,在讨论评优的事情。

  章秋池见沈淮进来,开口道,“沈兄真是深藏不露啊,第一次月考便得了优,真是羡煞我等。”

  “我评优了?”沈淮一脸高兴,“榜单在哪,我去看看。”

  “呐!”何曹亮指着人群,“斋长刚拿进来,大家都抢着看呢,我跟章兄来得早,在告示墙那边看过了,我们斋有三人评优。”

  “另外两个是谁?”

  何曹亮着看了章秋池一眼,嘴角的笑意压都压不住,“这次运气好,我有幸进了评优榜,不过名次远不如章兄。”

  章秋池不知哪里摸来一把扇子,“我也是侥幸进了评优榜。”

  评优榜?

  沈淮一脸疑惑,“何兄,什么情况?”

  见沈淮不懂,何曹亮解释道,“沈兄,这个评优榜是国子监昨天新出的规则,评优名额从十人增加至十人,不过名额增加了,获奖人数却没有变,依旧只有前时才有资格获取。”

  “只有外舍如此,还是外舍和内舍一样?”

  “内舍跟我们一样,外舍跟我们不同,他们需要累计次数,听上舍的师兄说,一年内上评优榜次数累计超过五次以上,才有资格获得历事资格。

  进入榜单之人,皆可获得奖励,只是奖励丰厚程度不同。”

  说到这里,何曹亮凑近沈淮,压低声音,“太后她老人家明年八十千秋,当今可能会广开恩科,祭酒和司业此举,估计也是为了恩科准备。”

  在古代,,八十岁算得上高寿了。

  在皇家,更是被视为祥瑞。

  天启帝可能会昭告天下,彰显自己对太后的尊崇,传递以孝治国的理念;广开恩科,则是增加取仕名额,彰显皇恩。

  “消息可靠吗?”

  沈淮下意识的看向章秋池。

  只见章秋池轻轻点头,表示消息八九不离十。

  这时,大家传阅榜单差不多了,李科这才将榜单递给沈淮。

  他开玩笑道,“外舍老三,可喜可贺呀。”

  沈淮还没反应过来,便听到其他人夸赞自己。

  “沈兄,你到底是吃什么长大的啊,脑子这般好使!”

  “是啊,我等进国子监都快大半年了,一个评优都没有,你说气不气?”

  “沈兄,下午能同你请教么?我们太想进步了。”

  “承蒙诸位厚爱,空闲可一起探讨学问,一起进步。”

  沈淮客气一番后,才有时间看榜单。

  外舍第一,东甲斋,张灵渠;第二名,东乙斋,潘辕。

  第三名,东一斋,沈淮。

  月考第三,已经超乎沈淮的意料。

  他没想到,会排到第三。

  果然啊,得拼一拼才知道行不行。

  这个结果,简直太惊喜了。

  “你上榜了?”

  进来的萧策,见沈淮一脸高兴的样子,立即抽走榜单。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好家伙!

  竟然外舍第三。

  这下,萧策看沈淮的眼神仿若见了怪物一般,“沈淮,你还是人吗?”

  他才进国子监几天啊。

  竟然考了第三。

  评优名额,是什么烂大街的东西吗?

  “哈哈,萧兄莫要激动,我啊,只是在月考前一天给孔圣人烧了三柱高香罢了。”沈淮幽默回应。

  萧策却当真了。

  他激动的抓着沈淮的臂膀,“此话当真?”

  沈淮点头又摇头。

  萧策见状,急道,“把话说清楚。”

  “评优靠实力,烧香只是为了让自己更自信罢了。”沈淮推开对方的手,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萧策挑了下眉,“你这话,说了等于白说。”

  “我是只想说,烧香有用的话,神佛能忙得过来吗?”

  萧策乐了,“我发现,你说话挺有意思的。”

  后面的章秋池和何曹亮对视了一眼,然后也笑着回了自己的位置。

  李科和王传盛也数好了人数。

  上午的两节课,两位博士都没有讲新的知识点,都在讲解月考试题,其中,沈淮的策论被拿来当范本。

  哪里写得好,哪个观点新颖独特,均被罗列出来。

  下课时,不少人过来借阅沈淮的文章。

  沈淮没犹豫就答应了。

  “与诗赋相比,原来沈兄更擅长写策论。”去善堂的路上,何曹亮开口,“其实,我跟沈兄一样,更喜欢写策论,虽然我的策论写得不怎么样,但比起诗赋,还是策论更好写一些。”

  章秋池,“我也是更喜欢写策论一些。”

  诗赋能扬名,但对科举的帮助有限,不如策论,更能彰显治世之才。

  就在这时,一名随从匆匆追来,“沈公子请留步。“

  沈淮下意识回头,只见一名随从喘着气朝自己跑过来。

  “沈公子,祭酒有要事请您去敬一亭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