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殿试-《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殿试是科举中规格最高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的太和殿举行,所有考生必须遵循严格的宫廷礼仪,不得出现任何失仪之举。

  殿试主要以答卷定名次,但礼仪举止的规范直接影响到皇帝对你的印象。

  比如,考生在答卷时,看到皇帝从面前经过,紧张到手抖,可能会被视为‘不稳重’,虽不至于淘汰,却会影响排名。

  所以殿试前,礼部会召集贡士进行简单的培训彩排。

  会试放榜的第三天,沈淮、苏敬、卢龄之等二百八十名贡士集中在一个场地,听礼部讲解殿试当天的流程、站位、礼仪规范等。

  接着,有官吏示范跪拜礼、答卷坐姿、面对皇帝时的行为举止……

  学习跪拜礼的时候,沈淮直观的感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以前在青萍,这种感触不大。

  可到了京城之后,越能感受到阶级的难以逾越。

  有的人,一出生就站在阶级顶端;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奴,命运全由他人;而普通人一出生,就要为吃穿发愁,然后潦草的过完一生。

  身处古代越久,沈淮就越能感受到科举的伟大。

  殿试礼仪并不难学。

  众人跟着官吏学了一会儿,便掌握得差不多了。

  彩排的时候,大家听从指挥行事。

  一开始,队伍有些乱,也有人出错,三次、四次之后,渐入佳境。

  等彩排结束,已是日落西山。

  “沈兄的礼仪举止很是规范,可是经常进宫的缘故?”

  沈淮偏头一看,见是卢龄之,说道,“我现在又累又渴,都没什么心情说话。”

  言外之意,你还有心思注意我。

  “我请沈兄到一品楼吃顿便饭如何?”见沈淮不想搭理自己,卢龄之也不恼,还发出邀请。

  沈淮听言,直接笑了,“卢兄这话,不是客套话吧?”

  “卢某不才,但请顿便饭的实力还是有的。”卢龄之做了个请的动作,“沈兄,这边请!”

  “请!”

  两人朝一品楼而去。

  孟浩见两人走到一块,心情有些微妙。

  原本,他是打算过去跟沈淮搭话的,结果被卢龄之抢先一步。

  要是放以前,他肯定不会介意。

  可现在不行了。

  看见卢龄之他就憋得慌。

  等孟浩回神,哪里还有沈淮和卢龄之的身影?

  别说这两人了,连苏敬和崔鹤汀都走远了。

  一品楼。

  卢龄之给沈淮倒了一杯神仙醉。

  “还没恭贺沈兄高中呢,这一杯,敬沈兄。”

  “同喜!”

  沈淮举杯互敬,同时饮尽杯中酒。

  寒暄几句后,开始推杯换盏。

  气氛到了,话题自然而然的也打开了。

  “沈兄,殿试结束之后,你回乡祭祖吗?”

  “有假便回。”沈淮看向窗外,“虽然,雍州离京城很远,如果假期允许的话,我还是想回家一趟,跟家人好好吃个饭。”

  离家三年。

  一年通两回书信。

  说不想家那是假的。

  “京城的饭菜,都有点吃腻了。”

  卢龄之听言,大笑,“有机会,沈兄试试我们宁杭的菜。”

  “一定!”

  这顿饭,沈淮吃得很爽。

  主要是别人请的,吃起来比较香。

  跟卢龄之聊天也比较轻松。

  除了第一句话,卢龄之没在好奇沈淮其他事。

  沈淮对他也是如此。

  单纯到只是饭搭子。

  回到听雨斋时,天色已经黑透。。

  沈淮泡了澡,便把自己关进书房里。

  三月二十三日这天,二百八十名贡士聚在皇宫的太和殿。

  大家都来得很早。

  还未到辰时,便有官吏过来点名、安排位置。

  没多久,皇帝和一众大臣来了。

  诸生行跪拜礼,高喊“吾皇万岁”。

  沈淮心情激动。

  虽说他不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可在这种正式的场合,还是第一次,难免有点小激动。

  不止沈淮,其他人同样如此。

  这里是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即便日后老了,也会铭记今日情景。

  “平身!”

  威严的声音中,透着一丝中气不足。

  沈淮知道,皇帝身体已无大碍,但还有点小碍。

  众人起身,落座。

  殿试正式开始。

  考试时间为一天,考试内容只有一道策问。

  日暮时分交卷。

  虽说题目只有一道,但包含多个方面的问题。

  答题要求: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意思是,直接陈述,答题字数必须一千字以上。

  考生答卷需:屏浮华辞藻、避免空洞言论,针对策问题目陈述观点、提出对策。

  简而言之:禁止废话,实务导向为主。

  考卷一发下来,沈淮赶紧看题目。

  “朕诞膺大宝,今三十年,仰承列圣之诒(dài)谋,恪秉慈闱之懿训,宵肝忧勤,未尝稍懈。然治效未彰:闾阎尚有冻馁,边徼屡见烽烟。富民强兵之术,何以未奏其功?

  诸生通经明世,其为朕筹之:何以苏民困、足仓廪?何以固疆圉、慑外夷?何以臻治世、成令名?毋事虚言,惟陈实策。”

  大概意思是,朕登基三十年,兢兢业业,可还有百姓受冻挨饿,边患不息,富民强兵的法子也没什么效果,问题出现在哪里?

  你们通经致用,说说看,怎样才能使百姓富足、粮食仓满?怎样巩固边防、震慑外敌?

  怎样才能太平盛世,成就一代明君?

  好家伙!

  沈淮看完题目,直呼好家伙!

  历代帝王,就没有一个不想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明君的。

  只没有哪个帝王像天启帝这般,拿来当殿试题目。

  使百姓富足的办法,有之;巩固边防震慑外敌的办法,有之;可开创太平盛世,成就一代明君的办法……

  题目的难点就在这里。

  治国之策,在座的各位都能夸夸其谈,可要写出新意,写出水平,写到天启帝的心坎里去,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帝心难测!

  沈淮一边磨墨,一边思考破题之法。

  大夏建国至今,未到百年,历代帝王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

  可距离盛事还差点。

  那么天启帝眼中,盛世该是什么样的?

  是国力鼎盛,经济富饶,文教昌盛,四夷宾服?

  是荡平北狄,覆灭西戎,让蛮夷绝迹?

  还是万邦来朝,梯山航海而来,皆称臣纳贡,共沐天朝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