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不合适-《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留下来吃饭只是沈淮的一句玩笑话,用来拉近关系的,没想到谢侍讲真留人吃饭了。

  盛情难却,沈淮只好厚着脸皮蹭饭。

  谢侍讲学识渊博,人也健谈,几杯酒下去之后,话题便打开了。

  他对沈淮的称呼,很快从贤侄变成了淮之。

  叫的那一个亲切,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关系很要好的叔侄。

  谢常青(翰林庶吉士)这个长子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一旁默默的倒酒。

  小胖墩不受影响,吃得非常开心,鸡腿鸡翅,全部进了他的肚子。

  谢知微很少说话,倒是郑氏,礼貌性的问了沈淮几句。

  比如家里的爷爷奶奶贵庚,身体如何,家里除了种田是否还做别的营生。

  沈淮不觉得自己的家庭拿不出手,回应的时候自然、大方。

  丝毫没有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羞愧。

  相反,提到家人,他整个人变得非常有爱,气场都柔和了三分。

  郑氏看在眼里,心里也对沈淮多了两分好感。

  觉得他坦荡、磊落,有责任感。

  推杯换盏间,谢侍讲又跟沈淮说了一些翰林院的情况。

  这顿饭,一直吃到戌时过半才结束。

  回去的路上,沈淮打了个酒嗝,不知为何,总觉得谢侍郎看他的眼神有些怪!

  具体哪里怪,他又说不上来。

  谢宅这边。

  谢侍讲一边喝醒酒茶一边问妻子,“夫人觉得沈淮此人如何?”

  “文采斐然,相貌清隽,从气质上完全看不出是农家出身的。”郑氏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及家人时,他也并未闪躲,而是非常坦然,更无自卑之色。

  说明他不会因为出身贫寒而自卑,这样的人还是比较靠谱的。”

  一个男子,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敢提,多半自卑,且自尊心很强,也容易阴暗。

  沈淮看着就很干净清爽。

  “常青呢?”谢侍讲接着问长子。

  谢常青却说,“儿子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怎么看?

  若您是欣赏他的才华,又能顾及七爷的面子,等他进了翰林院,您多照拂一二便是。

  若您是奔着看乘龙快婿去的,那儿子不太赞同。”

  谢侍讲神情愕然,“你看不上那小子?”

  “父亲言重了,儿子并非瞧不上沈公子,而是觉得不合适。”

  谢常青的理由是,“沈公子出身农家,底蕴薄,知微嫁过去肯定要吃苦。

  而且沈家除了沈公子本人,并未出其他进士,全家都靠他一个人撑着。

  即便他是状元之才,将来高升有望,我也不希望三妹去吃这份苦。”

  沈家底蕴太差。

  全族就沈淮一个进士,其余的儿郎皆为白身。

  但凡沈家有几个举人,他都不至于挑这个毛病。

  谢侍讲似乎一点也不意外,目光转向郑氏,“夫人呢?”

  “沈公子是个好的,想必他的家人也是明事理的,不然也培养不出这样的儿郎来。

  但是,两家门第悬殊。”郑氏欣赏沈淮的才华,但做女婿,那就是另外的条件了。

  “今日这话,老爷就当没提过吧,免得传进知微的耳中,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