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凭什么跟别人争?-《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嗯。”沈淮的情绪莫名低落,“娘,我饿了。”

  “很快就好了。”黄氏把菜倒进锅里,便见沈七刀从外面进来,“爹,你先烤烤火,等水开了就能吃了。”

  片刻之后,锅里开始‘咕噜咕噜’冒着热气。

  “吃饭吧。”沈七刀见菜差不多了,端起饭碗开始吃饭。

  黄氏给沈淮夹了一块肉片,“今天在后山挖到一根竹笋,明早娘给你做鲜笋腊肉,换换口味。”

  冷天蔬菜少,不是芥菜就是萝卜,还有咸菜酸菜,吃都吃腻了。

  “嗯 ,多放点薄荷,我爱吃。”似乎想起什么,沈淮看向沈七刀,“爷爷,爹和继亮伯伯要去多久啊?”

  这个时代的葬礼跟现代不同,有很多讲究。

  论辈分、亦论身份。

  从祭奠到下葬,流程颇多。

  “林府讲究,大爷又是长子,肯定要大葬,最少也要七八天吧。”沈七刀说道,“大爷膝下无子,你致远表哥作为林府长孙,是要给他大伯扶灵的。”

  这个沈淮懂,他想知道的是守孝时长,“那爷爷,致远表哥作为侄子,需要守孝多久?”

  “半年这样。”

  “守孝期间,能去学堂吗?”

  “严格来讲,是不能去的,若是去,也要等两三个月之后,不然别人便会觉得你这个人没孝心。”

  沈淮听言,顿时无语。

  “而且在守孝期间,不能大鱼大肉,不能去亲戚家拜年,也不能穿得花花绿绿的,你致远表哥是读书郎,名声尤为重要。

  在这期间,他不能有出格的行为。”

  这个沈淮懂。

  他点点头之后,有些遗憾的说,“那我们今年可能见不到大姑和致远表哥了。”

  “三郎若是想你大姑和致远表哥了,可以给他们写信。”黄氏开口道,“听你大姑说,镇上的驿站也接私活,比找商队还靠谱呢。

  不管是捎信件还是捎物件,很少有丢失的,而且价钱也比镖局的便宜,就是有点慢。”

  沈淮好奇,“有多慢?”

  总不能十天半个月才送达吧?

  “没在驿站捎过东西,不清楚。”黄氏摇摇头,然后又说道,“明日让你爷爷去打听打听呗。”

  沈淮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挤出笑容道,“爷爷,你明天路过驿站的时候,帮我问问呗,要是价钱便宜,我打算两个月给致远表哥写一次信,交流交流学习心得。”

  搞好关系了,以后有什么疑问,也方便询问。

  沈七刀不答反问,“今天魏夫子说的那个什么四书和五经,全名叫什么?明天我顺道就去李记书肆问问。”

  沈淮见沈七刀不懂,当场给他科普‘四书’是哪些书籍,‘五经’又是哪些书籍。

  沈七刀不懂那些,只知道一共有九本。

  于是问道,“先买哪本?”

  “先买《论语》。”似乎想起了什么,沈淮说道,“听说四书五经有官制版和手抄版的,官制版的比较贵,手抄版的相对便宜一点。

  爷爷,明天你先问问价格,若是价格相差不大,买官制版的比较好。”

  官制版纸质好,校对严谨。

  手抄版的纸质一般,而且容易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

  沈七刀‘嗯’了一声,接着又问,“要不要给你换块砚台。”

  沈淮摇摇头。

  这时,门被推开。

  林氏和沈月沈杏从外面进来。

  “奶奶,大姐二姐,你们去哪里了?”沈淮见她们回来,立即问道。

  林氏坐了过来,“去四房做魂幡,明天还要做纸扎(纸人、纸马、纸房),后天让你沈江哥送去林府。”

  沈淮有点好奇魂幡长什么样。

  是不是像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招魂幡,但又不敢问,怕冒犯了。

  “娘,你们吃过了吗?”黄氏问。

  “吃过咯,沈杨娘炖的干笋。”

  几人一边烤火一边聊家常。

  第二天,沈七刀把沈淮和沈杨送到学堂之后,特意拐去驿站打探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再拐去李记书肆。

  晚上吃饭的时候,将自己打听到的消息说出来。

  “驿站的小哥说,捎信去县城,收价六文,送到再收三文,快的话,当天就能送到,慢的话六七天,因为他们也不是天天跑县城。”

  这个沈淮理解。

  乡镇驿站闲时多忙时少,不然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接私活。

  不像城里的大驿站,整天忙碌。

  捎东西还得靠关系。

  “那爷爷,书籍呢?《论语》什么价?”

  林氏和黄氏不由得看了过来。

  “很贵,而且分上下两册。”沈七刀的声音不自觉的拔高,“官制版的要八两,手抄版的要六两。”

  沈淮不禁瞪大了双眼,“这么贵?”

  他都担心,买完四书五经,家里直接喝西北风了。

  “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若是府学特编版的更贵,没个十几两拿不下来。”沈七刀当时也被吓了一跳,“怪不得夫子叫我们提前攒钱呢。”

  黄氏和林氏听到这个价格,吓得惊慌失措。

  “这……这价钱也太离谱了吧?”黄氏的声音都是颤的,“束修一年都好几两了,加上笔墨纸砚,最少也要十两打底。

  现在一本《论语》便要这么多银子,后面的八本该怎么办啊?”

  林氏也没料到,四书五经这么贵。

  好半天,她才眉头紧锁的叹道,“怪不得有些人读了两三年就不读了,实在是太难了。”

  空气陷入了沉默。

  沈七刀几人被愁云笼罩。

  沈淮的心情也沉甸甸的。

  原本以为,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够支撑他十年寒窗,如今看来,是他们把读书科举之事想的太过简单了。

  他现在还在启蒙阶段,只需学好夫子教的即可。

  等到了大学阶段,就不能只学四书五经,还要拓展其他的知识层面,比如:史集、律典、各类诗集、杂记、风物志、大家经典、地理志等。

  需要大量的书籍来丰富知识库。

  不然,你拿什么跟别人争?

  更何况,有些书籍,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圈子和人脉。

  可这两样,沈家都没有。

  若是连银钱都供不上,任凭他有多么惊人的壮志都于事无补。

  当务之急,是挣钱。

  “爷爷,开春了,把那袋桐果全部用来育苗吧。”沈淮出声将氛围打破,“我们家田少,又不会做小买卖,就指望这片桐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