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隔壁陈家要搬走了-《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寒气袭人。

  陈小满像往常一样,将擦拭得锃亮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停在95号院门口的老槐树下,等着父亲陈大昌一块儿骑车去轧钢厂上班。

  冬日的清晨,赶着上班的工人们行色匆匆。

  不少轧钢厂的工友路过95号院门口时,都看到了站在树下的陈小满。

  这位新晋的医务处副处长,如今在厂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工友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陈副处长,早啊!”

  “陈大夫,等陈师傅呢?”

  “陈处长,吃了没?”

  陈小满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没有丝毫架子,一一客气回应:

  “早,张师傅!”

  “嗯,等我爸呢,李工早!”

  “吃过了,王哥你也早!”

  他谦逊平和的态度,让工友们心里更添了几分好感。

  要知道,在这个等级分明的年代,一个年轻的副处长能这样跟普通工人平等打招呼,实属难得。

  不多时,陈大昌走出来了。

  父子俩跨上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流,朝着轧钢厂的方向驶去。

  上午的工作按部就班。

  陈小满处理了几份文件,和处长碰头开了个小会,又去病房区转了一圈,看了看几个住院工人的情况,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

  他刚在办公室坐下,准备拿出安雨琪准备的饭盒吃饭,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陈小满有些意外,这个点谁会来找他。

  门开了,进来的是住在93号院前院的老陈家当家的,陈大叔。

  陈大叔是个老实巴交的车间老工人,此刻脸上却带着明显的愁容和一丝拘谨。

  “陈…陈副处长,打扰您吃饭了。” 陈大叔搓着手,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陈叔?快进来坐!什么打扰不打扰的,您找我有事?” 陈小满连忙起身招呼。

  虽然自己现在是副处长,但面对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老街坊长辈,他依旧保持着晚辈的恭敬和亲切。他给陈大叔倒了杯热水。

  陈大叔接过水杯,没喝,叹了口气,这才道出原委:“小满…不,陈副处长,是这么回事。

  我家老大,大强,您知道的,在厂里运输队开车的那个。

  厂里…厂里刚下的通知,要把他调到上海的分厂去支援建设,说是那边的运输任务重,缺有经验的司机。

  这…这调令催得急,过完年就得去报到。”

  陈小满点点头:“大强哥技术好,厂里调他去支援,是重用他。

  这是好事啊,陈叔您愁什么?”

  “是好事,是重用,我们老陈家也光荣。” 陈大叔脸上挤出一点笑容,但愁容更重了,“可…可这一去,听说不是短期的,至少得待个三五年,说不定更长。

  厂里意思,家属可以随迁。

  大强和他媳妇儿商量了,打算带着孩子一块儿过去。

  我们老两口…就大强一个儿子在身边,他这一家子都走了,我们守着这空院子也没意思,再说年纪也大了,就想…就想跟着儿子一块儿去上海。”

  陈小满明白了:“举家搬迁?这是大事,那房子……”

  “问题就出在这房子上!” 陈大叔一拍大腿,满脸的无奈和焦虑,“您也知道,现在这政策,公家的房子,咱们只有居住权,根本不允许私下买卖!

  这房子是厂里分给我家老陈的,我们要是走了,按规定,这房子就得交还给厂里!

  可…可我们这拖家带口去上海,人生地不熟,安家落户处处要钱啊!

  这房子…这房子要是能…能换点钱,那该多好……”

  陈大叔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他们想处理掉93号院的房子,换成钱或物资,作为举家搬迁去上海的安家费。

  但在严禁房屋买卖的政策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私下交易一旦被发现,后果严重。

  陈小满眉头微蹙。

  他理解陈大叔一家的困境,也明白政策卡的严。

  他沉吟片刻,问道:“陈叔,您的意思是…想让我帮忙想想办法?

  看看能不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这房子…处理掉?”

  陈大叔连连点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对对对!陈副处长,您在厂里是领导,见多识广,认识的人也多!

  我们实在是没辙了!

  这房子要是白白交还给厂里,我们这心里…疼啊!

  一家老小去上海,总不能睡大街吧?”

  他的声音带着恳求。

  陈小满没有立刻答应。这事确实敏感。

  他需要好好想想,既要帮老邻居解决实际困难,又不能触碰政策红线,给自己惹麻烦。

  “陈叔,这事…我得琢磨琢磨。” 陈小满谨慎地开口,“政策卡得死,私下买卖是绝对不行的,风险太大,对您家对我都不好。

  不过…政策之外,有时候也有些变通的法子。

  您容我想想,也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合规的途径,比如…比如通过厂里,或者找个同样需要换房、又能拿出点补偿的人…进行‘自愿交换’?

  当然,这都得在厂房管科备案同意才行。”

  “自愿交换?” 陈大叔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对对对!只要能换点实在东西,或者…或者钱也行,只要厂里能认就行!

  陈副处长,您…您真能帮我们问问?”

  “我只能说尽力去打听打听门路,” 陈小满没有打包票,但态度诚恳,“您先别急,也别声张。

  等我消息。

  这期间,您和大强哥也再想想,去上海安家的具体困难是什么,需要多少。

  咱们心里有个数,才好想办法。”

  “哎!好!好!太谢谢您了陈副处长!太谢谢了!” 陈大叔激动得站起来,连连鞠躬。

  陈小满连忙扶住他。

  送走千恩万谢的陈大叔,陈小满看着桌上已经凉了的饭菜,也没了胃口。

  老陈家的困境,是那个特殊年代下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

  如何在不越线的情况下,帮他们解决这个难题,成了他这位新晋副处长需要动用的,不仅是职位,更是人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