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北方战略支点——契骨-《且隋》

  即使这样,契骨人还是学会了酿酒。

  至于是不是李陵的功劳,就不得而知了。

  在契骨,阿布最喜爱的瓜果蔬菜,基本上是没有的。

  一是没有合适的种子,二是这玩意儿的种植多少要有些技术和条件。

  这里牧民的牲口,主要以牛、羊、马为主;也有那种大牧主,动辄有牲口上万。

  按照搜影提供的数据,契骨人呆着的这片土地上,主要的野兽有野马、山羊、黄羊等,猛兽倒是不多。

  因为水洼众多,所以像鱼、鸟,雁、鹜、乌鹊、鹰、隼众多。

  中原地区许多的猎鹰、猎隼,有些就是都从这儿贩卖出去的。

  因为高纬度的原因,这里的木材资源丰富,并且是上好的红松、桦树,但也有如榆树、杨树、柳树之类。

  有柳者,有汉也。

  这里的矿产,主要是金、铁、锡三类,特别是高品位的铁矿。

  他们用原始方法炼制的铁制兵器,一点都不输突厥人。

  常用的作战武器,主要有刀、盾、弓。

  其中,木盾在对战中的使用,非常娴熟好用,极具特色。

  这一点,让阿布想起罗马步兵的刀盾术!

  有遮蔽身躯的大盾,还有绑在肩膀上的肩盾。

  刀盾合击,所向无敌!

  因为体格的优势,契骨盛产战士,从来都是突厥人攻略四方的主要力量之一。

  也因此,对于契骨的一举一动,突厥王庭甚为在意。

  都拔上台之后,对契骨的监视和压迫愈发严苛。

  契骨人的首领,都称之为阿热。

  李陵家族夺得王权之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历代的王,名字前面都号之一阿热,到现在索性变为阿热李氏。

  就像李陵的第二十九代孙李思汉,契骨的正式名字就叫阿热古思汉。

  人们一听姓阿热什么的,便知道这是契骨的王室贵族。

  像所有草原部落国家一样,阿热王庭所在的王帐,会竖立这一个巨大的黄金大纛。

  以之,为契骨之王驻跸在此的标志。

  因为天气偏寒,契骨人喜欢穿贵重的皮草衣服,最常见的像貂、豽等。

  在冬季,契骨贵族带着貂皮帽;在夏季,则是尖顶卷边的金扣白毡帽。

  女人们,在穿戴上则花样较多。

  毛衣、锦、罽、绫等,凡是各地行商带来的布匹,都可能做成她们花花绿绿的衣裳。

  要在契骨人里判断身份贵贱也很容易,只要看看他有没有戴帽子就可。

  贱者,只能穿皮衣或其他衣服,但绝对不能戴帽子。

  哪怕天气再冷,也不行,违者重处!

  契骨大阿热一般常驻牙青山的灰胡子泉,那是一年四季都温暖如春的地方。

  因为那儿有神奇的温泉,整整有连绵一十六处。

  这十六处灰胡子温泉,占据着一整座巨大的火山口。

  周围,全用粗壮的木栅围着,就像城墙。

  灰胡子圈里,便是阿热连绵的巨大毡帐。

  其中最大的那座,便是契骨王大阿热的王帐,号称“密的支”。

  而其他小部族的首领、契骨的官员们,在居住在较小的毡帐之中。

  但凡契骨人要调兵作战,各小部落便要召集自己部属的成年牧民,自带干粮、武器、战马随同大阿热出征。

  他们的赋税很简单。

  只是以貂、豽等珍贵皮毛为赋,不需要交纳牲畜和粮食给王室。

  因为大阿热,本身就是契骨最大的牧场主。

  契骨的官员设置,很明显具有汉朝的风格。

  设宰相、都督、典兵职使、长史、将军、达干等职位。

  其中,宰相有七人,都督有三人,典兵职使十人,长史十五人,将军五人,达干六人。

  为什么说契骨是汉化严重的北部少数民族?

  不说统治者是黑发、黑瞳的血统主义者,就是在饮食上也有很大的特异。

  契骨的各小部落,主要以肉食和马酪为主,但阿热氏的主食却是各类面食。

  或许,李陵虽然身体被迫投奔到了极北之地,但他的肠胃却始终保持着对汉地五谷的忠诚。

  读到此处,阿布不由叹息。

  人们,往往可以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

  但是肉体和肠胃,却会是最诚实的叛徒。

  契骨人,娶个媳妇不容易!

  彩礼,都是以饲养的牛羊马为主。

  豪门贵酋的聘礼,动辄会是成百上千的牛羊。

  契骨人的丧葬习俗,和突厥、汉地都有差同。

  不像突厥人,人死后亲人、朋友都要行割面之礼,契骨人却不会这么干!

  他们倒像粟末人那样,围着死去的人,绕三圈,边走边哭进行告别礼。

  然后,不像粟末人还要等尸首自然分化后二次葬,而是立刻用柏枝、松木火化而收其骨灰。

  一年后的这一天,便会将骨灰放入墓室之中。

  和中原人一样,此后会选择特殊的一些日子,来到墓地扫祭哭拜。

  汉族人,贵生重死。

  从这一点上看契骨人的婚丧习俗,李陵带来的汉风影响尤盛。

  就像不管怎样,在隆冬季节,契骨人大都会住进结实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

  这,很少在草原牧民部落中可见!

  这种房子,圆木为墙,外面覆泥,屋顶覆盖着厚实的木板和树皮。

  瓦!

  冬处坚室,木皮为覆瓦。

  契骨人的语言,主要是回鹘语和汉语,汉语是官话,回鹘语是方言。

  只是当初阿布和古思汉仓促间的对话,全用的是突厥语,所以真没听出来他们现在经过六百年之后的咸阳官话,到底是个什么味?!

  契骨人的法律,以严厉着称。

  看来李陵夺得契骨的大权之后,奉行了法家那一套。

  据说,像临阵脱逃投降者、接受王令而执行不力玩忽职守者、随便非议国政者、偷盗抢夺者等,斩首!

  这还不算,连坐的法令,也大行其道。

  比如,如果子女犯了偷盗之罪,被斩下来的头颅,还要系挂在死者父的脖子上。

  一直到死!

  契骨有三个大三部落,分别是读博、迷离、哥饿。

  让阿布格外惊奇诧异的是,契骨人早就习惯于使用粟末地才发明的雪橇和滑雪板这项技术。

  不过他们不和粟末地人那样叫雪橇、雪板,而是统称木马。

  阿布可以想象,有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

  身姿窈窕矫健的契骨美女帅哥们,以板藉足、屈木支腋,飞驰冰上……

  蹴辄数百步之外,其势迅疾,拉出数道残影……

  壮哉!

  美哉!

  阿布好期待!

  看完阿热古思汉以及搜影送来的资料,阿布陷入深思。

  东突厥的经略,现在因为有了天神教系统的依托,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但这还不够!

  阿布缺乏在东突厥内部和上层,能够扛起打破突厥贵族统治的扛鼎性人物!

  契骨人,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他们的力量偏弱!

  再就是,如果将古思汉家族扶起,那怎么处理契骨和粟末地之间的关系?

  是融入?

  还是依附?

  阿布在骨子里,是不能认同那种表面归顺、背地里独立的格局!

  如果真的有意思,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就要全部融入,行大一统之道。

  那,要不要支持古思汉?

  当然要支持!

  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断削弱突厥、特别是东突厥的实力,也是粟末地政府的一贯外交政策。

  但是怎么支持,却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阿布最喜欢的是人力介入。

  兵也好、商也好,甚至是部分行政和技术官员进去!

  但至于金钱、武器,这个……

  阿布思索了好几天,便给阿热古思汉回了信。

  信里,他对古思汉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慰问,并承诺天神教会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至于他父王阿热古向南的事,答应他会通过长老会向都拔施压。

  相信,至少会保证他性命无碍。

  至于能不能安全的放回来,还需要看时机!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阿布建议古思汉自己,最好向极东之地寻找粟末人帮忙。

  他自己,现在可是神使策恩,而不是粟末地的老大,大隋的贵人!

  至于最后双方要不要合作、以何种方式合作,可以在其到达粟末地之后,当面和那边的头人当面商谈。

  详细的实施细节,如果古思汉认为可行,自然会有人上门和他联系,并安排他东行的一切事宜。

  阿布以神使策恩的名义,向他承诺他所有行程的安全。

  总之一句话,决定权全在古思汉自己的手中。

  至于古思汉想和自己见面一事,阿布委婉地告诉他,他目前在南方巡行,短期内没有返回北地的计划。

  如果他决定和粟末人合作,在关键的时候,他一定会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出现。

  届时,他将以天神爱喝汗特使策恩的名义,为他们双方的合作见证、祈福!

  是哦,阿布现在可是铁勒大草原之中,天神爱喝汗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神使。

  策恩,是唯一一个活着的神!

  其法力和圣迹,都是被包括古思汉在内的万千铁勒草原牧民,亲眼所见。

  十一月中旬,粟末地各郡的汇总报告,陆续秘密转到东都阿布府中。

  今年,粟末地又迎来了连续第四个大丰收!

  不说粮食上的收成,但是人口和科技,有大爆发的趋势!

  人口,正式突破一千万大关!

  水动力工业母机——金属切削机床,研发成功!

  三酸两碱,即硝酸、硫酸、盐酸,以及属盐的氢氧化钠、属碱的碳酸钠,全部发现并形成小规模的成熟生产工艺!

  光学显微镜,研发成功!

  医学用玻璃注射器,研发成功!

  综合麻醉术,利用穴位针灸技术,以及统合曼陀罗花、生草乌、当归、香白芷、川芎、炒南星等药物混合提纯制成的麻沸散干粉稀释注射剂研发成功,从而掌握了真正全身和局部麻醉技术!

  硝化甘油,硝化棉,被意外发明!

  差速器,被发明!

  橡胶硫化及一次成型技术,被研发成熟!

  ……

  粟末地的天文学家,首次利用高倍光学望远镜,看到了月亮上面的疤痕!

  但是,不管怎么整,一直也没有找到嫦娥姐姐、兔子、月宫、桂树!

  夫子们,泪如雨下!

  ……

  年节逼近,兵部忙着年底大朝会的述职报告。

  是的,隋朝也流行述职评议的这种年终核议制度。

  广皇帝上位之后,改州为郡,将全国地方官制改为郡、县二级制。

  郡的行政长官太守,在每年年终大朝会时,需要进京述职。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进京,那就可以派副职,比如刺史什么的来京代其向皇帝、政事堂做述职报告。

  他们这些人,统称为朝集使!

  不仅来自地方的朝集使需要述职,三省六部的长官也需要向皇帝、政事堂述职。

  这述职工作,在文帝时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行政活动,直接关系着所有官员的升迁褒贬。

  可到了广皇帝时期,岁底大朝会述职之事,就渐渐变得有些流于形式。

  今年,因为广皇帝有些怠惰,反而因为杨侑大多时候监国和主持朝政,所以对今年的大朝会格外重视。

  所以在老早,就发出诏令。

  命各郡一把手尽量按时赶回东都,至少也是要一个实权的副职参与。

  否则,不论何种事由,吏部皆以下等评议之。

  到时候,是留是贬,可就全在吏部和政事堂了!

  至于广皇帝现在的懒散样,估计不会对吏部和政事堂上报的调整报告,多做调整。

  那就不妙了!

  所以,大隋上下,在积极剿匪安民的同时,都在认真准备这一次的年终大考!

  许多远路上的,估计都快到了!

  阿布来兵部的时间不长,并且兵部侍郎这个职务也是个很虚的职务,只是听起来漂亮而已。

  大事有尚书,军事有皇帝和大将军。

  所以,他管的都是杂事,基本上没什么实权的事!

  所谓历史上最尴尬的高级职务之一!

  但这期间,阿布干的事情可真一点不少。

  特别是兵部尚书缺位期间!

  什么平灭杨玄感造反、全国剿匪安民政策制定、骁果卫筹建和新军编练……

  他写好的述职报告,要和各手下职司官员反复核对,再交由老大杨义臣。

  兵部尚书杨义臣会根据自己述职报告的谋篇布局,再从阿布的报告中选择一部分,最后形成兵部最终的《大业十年兵部上计考绩》。

  而阿布做为主要副手的报告,也会夹在上报政事堂(宰相府)的正式报告中去。

  这,还都是明面上的工作。

  阿布同志,还兼着白鹭寺的差事。

  所以,还要准备他负责的职方、典签、斥候、秘谍、潜线这方面的报告。

  这份工作报告,虽然不是光明大放地在大朝会上宣读,可需要在内廷里对着广皇帝、杨侑、裴矩等人交代。

  虽然场面不大,可规格和重要程度,一点都不逊色。

  至于作为少保,应该没有多大事。

  正月岁首,初一,大朝会,年终考计,计簿。

  政绩,上计,称职,水份,受计。

  下半年开始,大隋帝国所有的官场要事,几乎都在朝着这些个关键词和关键节点运转。

  届时,皇帝在含元殿临轩受贺受计!

  公卿将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诸少数部族酋长,属国使臣,友邦使者,均奉贡进表拜贺。

  阿布的老爹,大屋作——杨继勇,也快到了!

  全家人绝大部分人,将在大隋的东都,渡过第一个团员的春节!

  而阿布自己,将再一次缺席粟末地杨柳湖的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