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有唐-《且隋》

  杨子灿的胳膊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这,弄得卫王妃温璇很是不忿不满。

  可是……,端着人家的碗,受着人家的管!

  苏威和萧瑀,则是行销立骨,宛如纸人儿,行走之间都需要随从抓着,生怕被凌冽的北风给吹飞!

  三省、六部、三台、九寺、五监的留守官们,也瘦了!

  雍州总管府下的郡县衙门各级主官们,更瘦了!

  北方几座大仓,瘦了!

  黎阳仓,……了!

  ……

  杨子灿倒好,竟然没瘦!

  自从河南瓦岗贼匪剿灭,便开始恢复圆润的身材。

  现在,都有点小小的肚腩了!

  “你这是要做小大叔的节奏么?”

  曾经的一天,杨吉儿红着脸,捏着杨子灿的小肚皮,羞涩地问道。

  “呵呵,哥哥我是心宽体胖!”

  杨子灿不好意思得掩住肚子,讪讪地说道。

  这天,阿布腆着小肚腩,顶着刺骨寒风,从豫州总管府置所回到东宫。

  明天是大朝的日子,许多事情需要他们一小撮人好好商量一下。

  东宫嘉德殿的偏殿内,装着陶瓷烟筒的地龙,烧得很旺。

  这让宽敞的殿内,显得异常暖和、舒适。

  小杨侑,穿着一身合适的赭黄色纹绫袍弁服,平巾帻、九环带(皇帝是十三环并有铊尾)、六合靴。

  因为怕他受凉了,杨吉儿还给他手织了一件月白色的羊绒背心,穿在弁服的下面。

  这样的背心,阿布有五件。

  娥渡丽,温璇,李贤,杨吉儿,还有阿妈王蔻。

  当然,这编毛背心的技术和工具,似乎也传自阿布之手。

  追其根源,就是来自阿布前世那位心灵手巧的母亲。

  那时候,年幼的他,常常依偎在母亲怀里,看着看着就学会了,记下了。

  有时候,还会帮着母亲编上一段……

  苏威、萧瑀、韦津,这三位大拿早就到了。

  他们外面的皮裘披风褪去,穿得甚是单薄随意。

  大科绫罗紫色圆领袍衫,外面都是一件银鼠皮暖夹袄,甚是一致。

  阿布与杨侑见过礼,便又和三位同僚寒暄起来,杨侑也不时地插上询问几句。

  就这样,大家边聊天,便等待。

  是的,今天他们的小会,还有一个人参加。

  谁?

  左光禄大夫、左骁骑卫大将军、关内讨捕大使、西京留守,屈突通!

  屈突通,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人,出身奚族。

  他,是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也是杨侑驭者屈突寿的父亲,他的哥哥曲突盖现在正是在长安县任县令。

  江湖传闻,“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 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可见这兄弟两,是何等的刚正严厉!

  曲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

  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

  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

  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陇右群牧使,奉公正直,官民敬畏。

  广皇帝远征高句丽,升任他为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

  大业九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关中匪患。

  广皇帝南巡,又授其为左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西京留守,辅助越王杨侗镇守西京。

  不一会儿,外边通传,左光禄大夫屈突大人到了!

  别人可以不动,但杨子灿作为年轻的晚辈,自然是要替杨侑到门口相迎的。

  “噔噔噔……”

  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从殿门口响起。

  五十九岁的屈突通,雄赳赳地出现在嘉德殿偏殿的大门。

  屈突通相貌堂堂,面白有须,身材要比阿布高壮上不少,按照后世的身量标准,这老头估计得两米一左右。

  当他正好站在殿门口,就让人感觉这店内的光线都为止一暗。

  “曲突大人,一路辛苦!”

  阿布看见曲突通,便忙上前行了一个郑重的叉手礼。

  “呵呵,你臭小子,哦,卫王了,不错,这都发福了啊!”

  曲突通一看是杨子灿,便有了笑脸。

  “先不急,走,见了皇太孙殿下,回头咱们再细聊!”

  说着,他伸出如砵的拳头,就在阿布的胸脯上捶了几下。

  见阿布不动神色,便自满意地连连点头。

  “最近吃得好了点!这不,就有肚子了!”

  阿布不好意思地说道,一边陪着屈突通向殿内走去。

  “臣,屈突通,见过皇太孙殿下!”

  屈突通步到杨侑的正座前面,就想来一场恭恭敬敬的三蹈舞。

  不想这蹈舞才做了一个回合,就被从座位上溜下来的杨侑给搀住了。

  “老大人一路劳顿,何必多礼,咱们这也不是正朝,免礼,免礼,坐下来咱们一起说话就可!”

  杨侑在阿布的悉心教导下,越来越变得成熟。

  十一岁的心灵,开始有了更多的城府、世故、圆滑。

  人家这些爷爷辈的老臣,敬服的绝对不是自己这个黄口小儿,能对自己恭敬行礼,那都是看在皇爷爷的面子上和自己的爵位上。

  屈突通是个很方正的人,最讲究臣礼,于是还想挣扎。

  不过这杨侑也是认真的,直接抵在屈突通的怀里,不让他弯腰行跪拜之大礼。

  这时候,苏威和萧瑀、韦津等人,也围拢过来相劝拉扯,他便只好一同坐到杨侑的正座周围。

  阿布也不管,只是笑嘻嘻地跟在这些老小家伙们的后面,看他们一通表演。

  等都消停了,便随着找位置坐下。

  “皇太孙这是清减了些啊,最近可是忙坏了吧?”

  屈突通见杨侑很是消瘦,与他七月离开洛阳时不同,便关切的询问。

  “爱卿不必担忧,前些日子忙着河南地百姓乱后抚慰之事,乱了休息,现在已经好多了!“

  杨侑微笑着向黑胡子的屈突通答道。

  “现在关中之地,全靠侗哥哥和您,应该也是很辛苦吧?卿也得多多主注意身体啊!”

  杨侑嘴中的侗哥哥,就是越王杨侗,也是元德太子杨昭的老二。

  杨昭有三个儿子,老大燕王杨倓,老二越王杨侗,老三便是杨侑。

  燕王杨倓,跟着广皇帝去了江都。

  “那边还行,不过动静可没有东京这边这么大啊!”

  “臣,为陛下、殿下,及各位同仁贺!嗯,子灿,大将军了,非常不错!”

  很显然,屈突通对于剿灭瓦岗寨的事情很是开心!

  毕竟,现在这股土匪的规模,是三股大土匪中最大的。

  灭了瓦岗寨,对大隋意义非凡。

  “这个战果,卫王是首功,本王和众卿家也只能为他做好后边事!”

  杨侑的话,自然是将最大的功劳放在了杨子灿的头上。

  也是,张须陀剿匪三年,最后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还差点将十万大军陷入瓦岗重兵埋伏。

  可这杨子灿一去,东调西围,用奇计兵不刃血就拿下了望岗寨老巢!

  在荥阳城中,借血月奇观打爆了李密新成立的蒲山公营。

  然后,马不停蹄,又一网打尽代海寺回龙谷中的瓦岗群寇……

  唯一的遗憾,就是那瓦岗最大的贼匪头子之一李密,竟让他跑了!

  可是,这也是偷天之功啊!

  光是听着,就觉得像说书人嘴中的故事一般!

  然而,这的确是实打实的不朽战绩,一如当年打爆东突厥都拔可汗那样!

  杨子灿,真乃……战神啊!

  “哪里,哪里!我可不敢贪天之功!”

  “这一仗,我也没想到能打得这么顺利。”

  “现在想来,那全是将众士用命努力,也是托老天的福,还有已故张通守、周德迈大将军等,誓死不降,堪堪拖住了瓦岗众匪十万之数!”

  “如此,才为我等从容布置,最后取得胜利,赢得了形势时间!”

  阿布说的谦虚,自然是将功劳连忙往外边推。

  自己获得的,已经太多了。

  自己再不悠着点,可就是惹祸的节奏。

  现在这样子,都已经让老父大屋作接连来了好几十封书信,反复叮嘱,字里行间全是担忧。

  并且,那些胜利,有许多的事、人,都是不能见光的。

  比如殇、灰影等秘密,那都是万万不能走漏风声的!

  因为这些秘密,即是此战胜利的关键,又是必能引来杀头灭族之祸的事端!

  做间,朝廷可以,白鹭寺可以,你杨子灿的粟末地灰影是几个意思?

  这,不就是明着造反?

  甚至,是比造反还可恶!

  “呵呵,子灿不必过谦,谦默者固为美名,然过于谦默者,矣有奸诈之感!“

  “年轻人,要有朝阳之气,方合我大隋华华之光!”

  呵呵,这曲突大人说话,就是直接。

  竟然差点儿连后世朱熹老夫子的名言,给说出来了。

  的确,此时的武将,并不忌讳浮夸自骄,那样才是统领万军的气魄!

  “多谢曲突大人的厚爱,小子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心里明白的,还要请您多多指点共进呢!”

  阿布老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连忙拱手。

  “子灿也不比自谦,代海寺一战,的确打的好,打出了我大隋骁骑大军的威势,也为我朝下一步剿匪,开了个好头!”

  苏威看这两人来去不停,也插嘴说道。

  “是啊,虽然这代海寺一战现在尚不能大肆宣扬,但也的确有其他剿匪军将值得学习的地方!可贺!”

  一直坐在旁边不说话的检校民部尚书韦津,此时也开口说了话。

  这位北周郧国公韦孝宽的六子,绝对是当今大隋的治国大才。

  检校民部尚书,相当于民部尚书,但比民部尚书稍微低一格。

  他这人,为官严正,轻易是不夸人的。

  他这样说,自然是对卫王杨子灿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

  而一直和阿布很对胃口的萧瑀,则是笑着点头,倒没有跟着起哄。

  至于杨侑,好多话私下里早就说过,这场和却不适合随便乱说。

  毕竟,现场还有也担负着剿匪大人的屈突通。

  说多、说过,你让人家老屈突的脸,往哪儿搁?

  毕竟在他的关中地盘上,还有一个扶风郡的唐弼,在那儿疯狂蹦跶呢!

  “承蒙抬爱,感激不尽啊,不敢当,不敢当啊!”

  阿布一阵罗圈揖,有点头大。

  众人点头,终于放过小朋友杨子灿,坐下来进入正题。

  原来,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的是两件事。

  一件,是明年二月恩科的事情,这个倒是与屈突通关系不太大。

  第二件,就是关中一带布防和剿匪的大事。

  这一件,却是实打实与屈突通这位西京留守、关中讨捕大使有密切关系。

  第一件事情,大叫研究一番,便很快有了决议。

  到了讨论第二件事情的时候,却是杨侑命人拿出几样东西。

  一份启本,一份书信,一份白鹭寺内候官的奏状。

  这启本,来自天水郡通守杨义臣。

  启本?

  啥玩意?

  启本,是大隋朝臣工上于皇太子、皇太后言事言情的一种公文体。

  启本程式,就是公文封面正上方,写一“启”字。

  启文首书,职官姓名、启报事由,接叙所报事情。

  最后,以“谨具启知”结束,并在文末书明具体时间等。

  那这杨义臣说啥事儿?

  扶风人唐弼造反的事儿!

  唐弼,扶风本地人,据说是个杀猪匠。

  可就是这个猪屠,在大业十年二月,开始在自己的家乡聚众造反。

  不到一年功夫,竟然发展到了十万人,纵横扶风郡大部,盘踞陇县。

  最离谱的是,这家伙的造反,还非常有个讲究!

  怎么个讲究法?

  立天子,设朝廷,建军队,部署地方官僚!

  有模有样!

  那个天子,叫李弘芝,帝号汧源,国号为唐,年号天运。

  当然,他李弘芝就是个傀儡皇帝,所有权利都属于唐弼。

  而比较搞笑的是,唐弼这家伙不知道如何之想,给自己封的王号,就叫唐,唐王。

  不知道,唐国公李渊知道这事,他心里会是如何之想?

  据说,阿布前世华夏历史上以各朝以唐为国号的,共有9 次。

  而唐弼唐国之唐,算是唐号被用到的第四次,至于这一世界还能不能再用五次,实在难说!

  但,这都不是杨义臣启本的重点!

  重点是,这扶风郡十万众的唐弼,自大业十年二月起事,迄今已逾三年。

  三年而不灭!

  你说怪不怪?

  这姓唐的,莫非有三头六臂之能?

  或者,他是天赐的神种,人人碰不得、打不得、灭不得?!

  李渊、来护儿、曲图通、无数已经的武将,在看笑话?